一种钢丝螺套安装扳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86182阅读:4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钢丝螺套安装扳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安装工具,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安装钢丝螺套的扳手。
背景技术
在钢丝螺套的安装中通常需要使用专用的安装工具,目前普遍使用的钢丝螺套安装扳手主要包括带螺纹的套筒和导杆,使用时,钢丝螺套与套筒和导杆通过螺纹配合进行定位,由于钢丝螺套与套筒有较多的螺纹配合,而套筒与导杆也有较多的螺纹配合,这样钢丝螺套安装完后不易取出安装扳手,取出过程中极易损伤钢丝螺套。因此这类扳手使用起来较费劲,并且安装成功率不高,仅为70%左右,且易造成钢丝螺套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钢丝螺套安装扳手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容易,不会损伤钢丝螺套,安装成功率高的新型钢丝螺套安装扳手。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钢丝螺套安装扳手,包括导杆1、螺套定位装置2和旋转把手3,所述导杆I一端与旋转把手连接,另一端设置有凹槽4 ;其中螺套定位装置2为可拆卸的,旋转把手与导杆之间可以采用固定连接,也可以采用活动连接,如在导杆末端设置横向通孔,使用时将旋转把手插入通孔,扭转把手即可。所述安装扳手在使用时,先将钢丝螺套整体套在导杆I上,并使钢丝螺套头部卡合在凹槽4中,然后调整螺套定位装置2与钢丝螺套尾部卡合,从而对钢丝螺套的位置进行限定,然后将钢丝螺套对准安装孔,通过旋转把手带动导杆和钢丝螺套旋转将其旋进安装孔内,最 后拆掉螺套定位装置2,取出导管,完成安装。作为优选方式,所述导杆I上设置有开孔5,所述螺套定位装置2包括定位杆21和连接件22,所述定位杆能够在所述开孔中沿着导杆I的径向移动并在导杆两侧形成突出部6与钢丝螺套尾部的最后一扣卡合,所述定位杆通过连接件与导杆I连接,所述连接件为可拆卸式的。使用时通过移动定位杆21使其在导杆两侧形成突出部6与钢丝螺套尾部的最后一扣卡合,然后通过连接件固定定位杆,实现对钢丝螺套的位置的限定,安装完成后,拆除连接件,移动定位杆21使突出部6完全沉入导杆内,再将安装扳手从钢丝螺套中抽出。作为优选方式,所述导杆I上设置有两排横向贯通的开孔,所述定位杆21为阶梯状折弯杆,数量为两个,能够分别通过所述开孔穿过导杆I并沿着导杆I的径向移动,当定位杆尾部贴紧导杆壁时在导杆两侧形成突出部6,所述突出部与钢丝螺套尾部的最后一扣卡合,所述连接件为螺钉221和垫块222,所述垫块与定位杆厚度相同,所述导杆上还设置有与所述螺钉221相配合的螺纹孔。作为优选方式,所述导杆I上设置有开孔5,所述定位杆21包括U型折弯圆钢211、卡帽212和连杆213,所述U型折弯圆钢211 —端与卡帽212连接,所述卡帽侧部与U型折弯圆钢底部通过连杆213连接,形成一个可容纳连接件22的空腔,所述定位杆21数量为两个,对称地置于所述开孔中,U型开口朝向导杆I外侧,所述连接件22为开口垫圈,将开口垫圈插入所述空腔时,挤压定位杆向两侧移动,在导杆两侧形成突出部6,所述突出部与钢丝螺套尾部的最后一扣卡合。所述开孔长度还可以大于定位杆长度,使得定位杆可以沿着导杆的轴向滑动,以适应不同长度的钢丝螺套的安装要求。作为优选方式,开口垫圈的厚度由开口处向底部逐渐增加,如将其制作成楔形。作为优选方式,所述导杆I为中空圆管。作为优选方式,所述导杆I为中空圆管,所述导杆I侧壁上设置有开孔,所述开孔为圆孔,所述定位杆21为阶梯状折弯圆杆,数量为两个,所述开孔的位置与定位杆的阶梯尺寸相配合,两个定位杆对应的开孔所在的平面相互错开,以确保两个定位杆能够分别通过所述开孔穿过导杆I并沿着导杆I的径向移动,当定位杆尾部贴紧导杆壁时在导杆两侧形成突出部,所述突出部与钢丝螺套尾部的最后一扣卡合,所述连接件为螺钉和垫块,所述垫块与定位杆厚度相同,所述导杆上还设置有与所述螺钉相配合的螺纹孔。所述开孔和与螺钉相配合的螺纹孔的数量还可以设置两套以上,以满足不同长度的钢丝螺套的安装要求。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1、所述钢丝螺套安装扳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容易,不会损伤钢丝螺套,安装成功率高达100%。2、通过表面光滑的导杆实现钢丝螺套的轴向定位,通过导杆顶端的凹槽对钢丝螺套进行定位,既防止其相对于导杆旋转,又有利于导管向其传递扭矩,通过可拆卸的螺套定位装置实现对钢丝螺套的定位,既能防止钢丝螺套沿轴向运动,避免其从扳手上滑脱,又能使钢丝螺套在安装过程中受力更均匀,且螺套定位装置与钢丝螺套通过卡合定位,螺套与扳手之间不通过复杂的螺纹配合,便于从 钢丝螺套中取出扳手,不易造成螺套损伤。3、采用中空圆管作为导杆,既能减轻扳手的重量,节省材料,又能减少定位杆与导杆的摩擦,使定位杆在导杆中移动更容易,使用和拆卸都更方便。4、可以通过调整螺套定位装置的位置来满足不同长度的钢丝螺套的安装要求。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所述钢丝螺套安装扳手的主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所述钢丝螺套安装扳手中导杆的左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所述钢丝螺套安装扳手中导杆的俯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所述钢丝螺套安装扳手的主视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所述钢丝螺套安装扳手中导杆的左视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所述钢丝螺套安装扳手中开孔结构的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所述钢丝螺套安装扳手的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所述钢丝螺套安装扳手中定位杆的结构图;附图标记:图中,I为导杆,2为螺套定位装置,21为定位杆,211为U型折弯圆钢,212为卡帽,213为连杆,22为连接件,221为螺钉,222为垫块,3为旋转把手,4为凹槽,5为开孔,6为突出部,7为螺纹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1如图1-3所示,一种钢丝螺套安装扳手,包括导杆1、螺套定位装置2和旋转把手3,所述导杆I 一端与旋转把手连接,另一端设置有凹槽4 ;所述螺套定位装置2包括定位杆21和连接件22 ;所述导杆I上设置有两排横向贯通的开孔5,所述定位杆21为阶梯状折弯杆,数量为两个,能够分别通过所述开孔5穿过导杆I并沿着导杆I的径向移动,当定位杆尾部贴紧导杆壁时定位杆头部在导杆I两侧形成突出部6,所述突出部与钢丝螺套尾部的最后一扣卡合,所述连接件为螺钉221和垫块222,所述垫块与定位杆厚度相同,所述导杆上还设置有与所述螺钉221相配合的螺纹孔。作为优先方式,可以采用中空圆管作为导杆,从而减轻扳手的重量,节省材料,同时减少定位杆与导杆的摩擦面积。还可以使所述开孔长度大于所述定位杆中靠近定位杆头部的一级阶梯的尺寸,或在导杆上的不同位置设置开孔,从而满足不同长度的钢丝螺套的安装要求。使用时,先将两个定位杆分别插入开孔5,但使定位杆尾部离开导杆壁一段距离,使定位杆的头部不从导杆两侧突出,然后将要安装的钢丝螺套整体套在导杆I上,并使钢丝螺套头部卡合在凹槽4中,再调整定位杆沿导杆轴向的位置并沿导杆径向推动定位杆,使其尾部贴紧导杆壁,从而在导杆I两侧形成突出部6与钢丝螺套尾部的最后一扣卡合,然后加上垫块222,拧紧螺钉221,固定定位杆,实现对钢丝螺套的位置的限定,再将钢丝螺套对准安装孔,通过旋转把手带动导杆和钢丝螺套旋转将其旋进安装孔内,安装完成后,拧松螺钉221,拆除连接件,沿·导杆轴向向外侧拉动定位杆21使突出部6完全沉入导杆内,再将安装扳手从钢丝螺套中抽出。实施例2如图4-6所示,一种钢丝螺套安装扳手,包括导杆1、螺套定位装置2和旋转把手3,所述导杆I 一端与旋转把手连接,另一端设置有凹槽4 ;所述螺套定位装置2包括定位杆21和连接件22 ;所述导杆I为中空圆管,所述导杆I侧壁上设置有开孔5,所述开孔为圆孔,所述定位杆21为阶梯状折弯圆杆,数量为两个,所述开孔5的位置与定位杆的阶梯尺寸相配合,两个定位杆对应的开孔所在的平面相互错开,以确保两个定位杆能够分别通过所述开孔穿过导杆I并沿着导杆I的径向移动,当定位杆尾部贴紧导杆壁时在导杆两侧形成突出部,(为使定位杆21能更顺利的穿过开孔5,可使开孔的孔径略大于定位杆直径,也可以使定位杆折弯段的直接略小于其他部位),所述突出部与钢丝螺套尾部的最后一扣卡合,所述连接件为螺钉和垫块,所述垫块与定位杆厚度相同,所述导杆上还设置有与所述螺钉相配合的螺纹孔。作为优选方式,还可以在导杆上的不同位置设置与所定位杆相配合开孔和与螺钉相配合的螺纹孔,以满足不同长度的钢丝螺套的安装要求。作为优选方式,所述钢丝螺套安装扳手的尺寸可以设计为:所述导杆(I)长度为250mm,直径为18mm,凹槽宽度为2.8臟,凹槽⑷到定位杆突出部(6)的距离为144臟。本实施例中所述钢丝螺套安装扳手的使用方法与实施例1类似。实施例3[0039]如图7所示,一种钢丝螺套安装扳手,包括导杆1、螺套定位装置2和旋转把手3,所述导杆I 一端与旋转把手连接,另一端设置有凹槽4 ;所述螺套定位装置2包括定位杆21和连接件22 ;所述导杆I上设置有开孔5,所述定位杆21包括U型折弯圆钢211、卡帽212和连杆213 (如图8所示),所述U型折弯圆钢211 —端与卡帽212连接,所述卡帽侧部与U型折弯圆钢底部通过连杆213连接,形成一个可容纳连接件22的空腔,所述定位杆21数量为两个,对称地置于所述开孔中,U型开口朝向导杆I外侧,所述连接件22为开口垫圈,将开口垫圈插入所述空腔时,挤压定位杆向两侧移动,在导杆两侧形成突出部6,所述突出部与钢丝螺套尾部的最后一扣卡合。当开孔垫圈被取出时,可将定位杆21沿导杆径向推入导杆中,使突出部6完全沉入导杆内。作为优先方式,所述开孔5可以是一个从导杆中部沿其径向贯通的条形孔,也可以是两个相互对称的盲孔。作为优先方式,可以采用中空圆管作为导杆,从而减轻扳手的重量,节省材料,同时减少定位杆与导杆的摩擦面积。作为优选方式,还可以使所述开孔长度大于所述定位杆的长度,或在导杆上的不同位置设置开孔,从而满足不同长度的钢丝螺套的安装要求。作为优先方式,还可以将所述开口垫圈设计为厚度由开口处向底部逐渐增加形状,如截面为楔形。使用时,先将两个定位杆置于开孔5中,U型开口朝向导杆I外侧,并使定位杆的头部不从导杆两侧突出,然后将要安装的钢丝螺套整体套在导杆I上,并使钢丝螺套头部卡合在凹槽4中,再调整定位杆沿导杆轴向的位置,然后,将开口垫圈插入所述空腔时,挤压定位杆沿导杆径向向两侧移动,从而在导杆I两侧形成突出部6与钢丝螺套尾部的最后一扣卡合,实现对钢丝螺套的位置的限定,再将钢丝螺套对准安装孔,通过旋转把手带动导杆和钢丝螺套旋转将其旋进安装孔内,安装完成后,取出开孔垫圈,将定位杆21沿导杆径向推入导杆中,使突 出部6完全沉入导杆内,再将安装扳手从钢丝螺套中抽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流程: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钢丝螺套安装扳手,其特征在于:包括导杆(I)、螺套定位装置(2)和旋转把手(3),所述导杆(I) 一端与旋转把手连接,另一端设置有凹槽(4),用于卡合钢丝螺套头部,所述螺套定位装置(2)为可拆卸的,用于定位钢丝螺套尾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丝螺套安装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杆(I)上设置有开孔(5),所述螺套定位装置(2)包括定位杆(21)和连接件(22),所述定位杆能够在所述开孔或开孔中沿着导杆(I)的径向移动并在导杆两侧形成突出部(6)与钢丝螺套尾部的最后一扣卡合,所述定位杆通过连接件与导杆(I)连接,所述连接件为可拆卸式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丝螺套安装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杆(I)上设置有两排横向贯通的开孔(5),所述定位杆(21)为阶梯状折弯杆,数量为两个,能够分别通过所述开孔穿过导杆(I)并沿着导杆(I)的径向移动,当定位杆尾部贴紧导杆壁时在导杆两侧形成突出部¢),所述突出部与钢丝螺套尾部的最后一扣卡合,所述连接件为螺钉(221)和垫块(222),所述垫块与定位杆厚度相同,所述导杆上还设置有与所述螺钉(221)相配合的螺纹孔⑵。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丝螺套安装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杆(I)上设置有开孔(5),所述定位杆(21)包括U型折弯圆钢(211)、卡帽(212)和连杆(213),所述U型折弯圆钢(211)—端与卡帽(212)连接,所述卡帽侧部与U型折弯圆钢底部通过连杆(213)连接,形成一个可容纳连接件(22)的空腔,所述定位杆(21)数量为两个,对称地置于所述开孔中,U型开口朝向导杆(I)外侧,所述连接件(22)为开口垫圈,将开口垫圈插入所述空腔时,挤压定位杆向两侧移动,在导杆两侧形成突出部¢),所述突出部与钢丝螺套尾部的最后一扣卡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钢丝螺套安装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孔长度大于定位杆长度。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钢丝螺套安装扳手,其特征在于:开口垫圈的厚度由开口处向底部逐渐增加。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个所述的钢丝螺套安装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杆(I)为中空圆管。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丝螺套安装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杆(I)为中空圆管,所述导杆(I)侧壁上设置有开孔(5),所述开孔为圆孔,所述定位杆(21)为阶梯状折弯圆杆,数量为两个,所述开孔的位置与定位杆的阶梯尺寸相配合,两个定位杆对应的开孔所在的平面相互错开,以确保两个定位杆能够分别通过所述开孔穿过导杆(I)并沿着导杆(I)的径向移动,当定位杆尾部贴紧导杆壁时在导杆两侧形成突出部,所述突出部与钢丝螺套尾部的最后一扣卡合,所述连接件(22 )为螺钉(221)和垫块(222 ),所述垫块与定位杆厚度相同,所述导杆上还设置有与所述螺钉相配合的螺纹孔。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钢丝螺套安装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孔和与螺钉相配合的螺纹孔的数量在两套以上,以满足不同长度的钢丝螺套的安装要求。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丝螺套安装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杆(I)长度为250mm,直径为18mm,凹槽宽度为2.8臟,凹槽⑷到定位杆突出部(6)的距离为144臟。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钢丝螺套安装扳手,包括导杆、螺套定位装置和旋转把手,所述导杆一端与旋转把手连接,另一端设置有凹槽;所述螺套定位装置为可拆卸式的,包括定位杆和连接件,所述定位杆可在导杆两侧形成突出部,使用时将导杆套进钢丝螺套中并保证钢丝螺套头部卡进导管的凹槽内,再然后将螺套的最后1扣挂在定位杆的突出部上,最后将带好螺套的扳手逐渐垂直旋入螺孔内,待螺套完全旋入螺孔后拆下连接件,使突出部完全沉入导杆内,即可取出扳手。该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容易,不会损伤钢丝螺套,安装成功率高。
文档编号B25B13/48GK203125403SQ20132010523
公开日2013年8月14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8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8日
发明者周会玉, 宋光禄 申请人:南车资阳机车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