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差齿设置双掣子单掣子座掣动装置的单向扳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12738发布日期:2019-01-15 22:27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差齿设置双掣子单掣子座掣动装置的单向扳手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单一方向驱动之扳手掣动装置,该掣动装置具有两同一方向设置之掣子。



背景技术:

扳手工具发展至今,已至极其成熟的阶段,其中,单向扳手结构简单而耐用,其结构多半是于一驱动孔内设置有一棘轮驱动件,驱动件外部具有配合掣动装置之棘齿,而该棘齿受限于强度上的问题,目前最多齿数的限制约为72齿,再多则有棘齿过细而无法承受驱动力量的传递,而有破坏的情形,因此其可换齿的角度约在5度,无法再小,因此在驱动工作环境受限的状态下,如小于5度的换齿角度工作场所下,该扳手即无法使用。

因此有业者开发出如第1图所示的双掣子的掣动装置,其是于扳手本体10设置供驱动件20容置之驱动孔11,而于驱动孔11两侧设有两掣动槽12,再设置两组掣动装置A,其各具一掣子30与一复位件40,以不同时序与驱动件20卡制配合,而达到可放大一倍齿数卡制之目的,使驱动换齿的角度缩减至一半,以因应只能小角度驱动换齿的场所,惟如此之结构由于必须设置两掣动槽12,增加施工的工序,且该两掣动装置A复位件40一端顶于该掣子30,另端顶于该掣动槽12圆弧的壁面,是呈弧形渐浅的形态,而复位件40具有弹性顶力会自然的往该掣动槽12浅处移动,甚至卡入该掣动槽12与驱动件20间的空隙,而卡死该驱动件20,故有改良的必要。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潜心研究并更深入构思,历经多次试作后,终于发明出一种具有差齿设置双掣子单掣子座掣动装置的单向扳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差齿设置双掣子单掣子座掣动装置的单向扳手,该扳手具有一本体、一驱动件、一掣动装置,该掣动装置具有两掣子、两复位件以及一掣子座,其中,该本体一端具有一驱动孔,驱动孔侧向设有相互连通之掣动槽,该掣动槽呈两端浅中段深的形态;该驱动件外部具有棘齿,内部具有贯穿的驱动孔;该两掣子具有与掣动槽相互顶靠的顶靠端、及对应于该棘齿之端面的齿部,该两掣子中之一掣子的齿部是呈起始端为齿谷的形态,而另一掣子之齿部则呈起始端为齿峰的形态,该两掣子的齿部相差半齿并保持仅有一掣子与该驱动件的棘齿嵌卡带动的形态;该两复位件一端分别顶制于该两掣子,该两复位件之另一端顶制于该掣子座;该掣子座具有与掣动槽相互顶靠的顶靠面,相对于两复位件处设有定位该两复位件的定件部,该掣子座与该掣子之定件部是具有一置部与一嵌部,借以供该复位件端部末端圈制并嵌卡定位,使复位件被定位于该掣子座与该掣子间,以使该两复位件确实定位于该掣子座,并使该两复位件确实的抵顶于该掣子。

该定件部成一槽状结构,而该置部是为一空槽结构,该嵌部则设于该置部的开口处并形成一窄口的形态。

该定件部成一柱状结构,而该置部是为一细腰柱体,该嵌部是设于该置部之末端并形成一径之凸状结构。

本发明提供的具有差齿设置双掣子单掣子座掣动装置的单向扳手,借以简单化扳手本体结构,配合两掣子设于同一掣动槽内并以齿部起始端齿形上设置的不同,以及以单一掣子座顶持该两复位件顶掣该两掣子,以降低扳手本体加工以及掣动装置设置与维修的成本,且达到稳定设置驱动以及安装快速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对本发明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已知双掣子结构形态的扳手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发明单向扳手组合外观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单向扳手立体系统组合图。

图4为本发明第2图4-4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4图剖面动作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2图5-5剖面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掣动装置中掣子座未具有定件部实施例剖面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掣动装置中掣子未具有定件部实施例剖面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掣动装置中立定件部另一实施例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扳手本体 11 驱动孔

12 掣动槽 20 驱动件

A 掣动装置 30 掣子

40 复位件 21 棘齿

22 驱动孔 30、30’ 掣子

50 掣子座 31、31’ 顶靠端

32、32’ 齿部 320 起始端

33、33’ 定件部 330、330 置部

331、331’ 嵌部 34 定件部

340 置部 341 嵌部

50 掣子座 51 顶靠面

52 定件部 520 置部

521 嵌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之单向扳手结构较佳实施例是如图1至4所示,包括:

该扳手具有一本体10、一驱动件20以及一设于该本体10内之一掣动装置A,而该掣动装置A具有两掣子30、30’、两复位件40以及一掣子座50,其中,该本体10之一端具有一驱动孔11,该驱动孔11侧向设有相互连通之该掣动槽12,该掣动槽12呈两端浅中段深的形态;该驱动件20外部具有棘齿21,而内部具有贯穿的驱动孔22以驱动工件随扳手动作而转动;该本发明主要之特征为在单一的该掣动槽12设置该具有该两掣子30、该两复位件40与该单一掣子座50的掣动装置A;

该掣动装置A之该两掣子30、30’具有与掣动槽12相互顶靠的顶靠端31、31’、及对应于该棘齿21之端面的齿部32、32’,该两掣子中之一掣子30的齿部32是呈起始端320为齿谷的形态,而另一掣子30’之齿部32’则呈起始端为齿峰的形态,该两掣子31、31’的齿部32、32’相差半齿并保持仅有一掣子30(30’)与该驱动件20的棘齿21嵌卡带动的形态,该两掣子30、30’相对该两复位件40处另设有一定件部33、33’,以供复位件40端部定位,该定件部33、33’是设成一槽状结构,于该定件部33、33’槽底处形成一置部330、330’,而该置部330、330’开口处另设成内凸的嵌部331、331’,使该定件部33、33’之开口处因该嵌部331、331’的设置,形成一狭口的形态,如此,该复位件40相对端部设入该定件部33、33’时,该复位件40末端即可伸入该置部330、330’,并为该嵌部331、331’嵌卡定位;

该两复位件40一端顶制各对应的该掣子30、30’,该两复位件40之另一端顶制于该掣子座50;

该掣子座50具有与掣动槽12相互顶靠的顶靠面51,相对于该两复位件40处设有定位该两复位件40的定件部52,以使该两复位件确实定位于该掣子座,并使该两复位件确实的抵顶于该掣子,而该定件部52是设成一槽状结构,于该定件部52槽底处形成一置部520,而该置部520开口处另设成内凸的嵌部521,使该定件部52之开口处因该嵌部521的设置,形成一狭口的形态,如此,该复位件40相对端部设入掣子座50之该定件部52时,该复位件40末端即可伸入该置部520,并为该嵌部521嵌卡定位。

如此,该掣动装置A即可预先组配完成后,再直接置入该扳手本体10之掣动槽12内,而当扳手本体10扳动时,即可藉由该两掣子30、30’的不同时卡制住该驱动件20的棘齿21,而由图4跳至图5,以不同掣子30、30’卡制,产生小角度即可换齿驱动工件的目的,而于安装时,十分的方便,而且在同一掣动槽12内,如图6一般的该两掣子30、30’于同一掣动槽12内重叠设置即可,无需另外设置第二个掣动槽12,就扳手本体10的加工成本而言,并无增加,且整组掣动装置A的安装快速而方便,而就维修换置上,亦同样的方便快速,实有其功效增进处。

另如图7、8所示,前述之定件部33、33’、52可择一设置,亦即可设于该两掣子30、30’设有该定件部33、33’,则该掣子座50则可无需设置该定件部52,相对的,当该该两掣子30、30’未设置该定件部33、33’时,则该掣子座50可设置该定件部52,以利该两复位件40至少有一端是为相对的定件部33、33’、52所定位支撑的,以保持在最佳的位置上推顶该复位件40。

另如图9所示,该定件部33、33’、52可为凸柱状,其中,以设于掣子30上的凸柱形定件部34为例,其细腰处之柱体为一置部340,该置部340末端形成凸状大径之嵌部341,相对之复位件40端部最末端套于该置部340,并为该凸起的嵌部341嵌卡定位。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