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杆连接体、条棒保持件以及用于车辆的把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88529阅读:345来源:国知局
操作杆连接体、条棒保持件以及用于车辆的把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一种操作杆连接体、条棒保持件,以及用于车辆的把手装置。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专利文献1(JP-UM-A-05-064515)公开了一种操作杆连接体,其将条棒连接至操作杆。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安装至条棒末端的条棒保持件的凸出部被插入于开口在锁键操作杆(操作杆)的孔中。

将弹性锁定于孔的周缘的锁定爪设置在条棒保持件的凸出部,因此,维持操作杆与条棒连接件之间的连接状态。

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在条棒以自由转动的程度连接至操作杆的情况下,即,在通过将凸出部插入至操作杆的滑动长孔,将操作杆与条棒相连接的情况下,由于锁定爪(其具有足够小的锁定尺寸以弹性锁定至孔的周缘)沿着滑动长孔的周缘滑动,未锁定于操作杆的条棒可能会从操作杆撤出。

为防止这种情况发生,考虑在操作杆与锁定爪之间间置垫片等。但是,由于需要垫片等的间置操作,会产生降低装配工作性的问题。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UM-A-05-64515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涉及一种操作杆连接体,其具有较好的装配工作性以及较高的操作可靠性。另外,本公开涉及一种条棒保持件,其用于操作杆连接体,以及一种用于车辆的把手装置,其包括操作杆连接体。

附图说明

图1(a)是后视图,示出把手装置。图1(b)是沿图1(a)的线1B-1B剖切的剖视图。

图2(a)是示出条棒连接体分解状态的图。图2(b)是示出条棒连接体的连接状态的图,在该状态下圆筒锁未锁定。图2(c)是图2(b)的后视图。

图3是沿图2(c)的线3A-3A剖切的剖视图。

图4(a)是示出条棒连接体的连接状态的图,在该状态下圆筒锁被锁定。图4(b)示出以下状态:自图4(a)的状态操作第三操作杆。

图5(a)是条棒保持件的平面图。图5(b)是从图5(a)的箭头方向5B所见的视图。图5(c)是从图5(a)的箭头方向5C所见的视图。图5(d)是从图5(b)的箭头方向5D所见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实施方式。另外,附图及以下披露内容用作本公开的说明。据此,其目的不在于对权利要求所描述的主题进行限制。

图1(a)和图1(b)是说明根据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把手装置的视图。该把手装置为外侧把手装置,其固定至所用车辆的门外壁面,并且该把手装置包括:固定至门的把手基座14;操作把手15,其以可旋转的方式连接至把手基座14,该旋转方式为在竖向上自初始旋转位置(由图1(b)的实线所示)向操作旋转位置(由图1(b)的点划线所示)旋转;以及,圆筒锁18,其固定于把手基座14并被操作为在锁定旋转位置与解锁旋转位置之间旋转。

操作把手15是所谓的上拉把手,其操作为通过提升工作部15a而旋转。在操作把手15中,按压凸出部15b设置在工作部15a相对于旋转中心(C3)的相对侧。

随着圆筒锁18的旋转操作而旋转的第二操作杆2被连接至圆筒锁18,并且第一操作杆1和第三操作杆9在把手基座14中绕共同的旋转轴(C1)以旋转方式连接。第一操作杆1和第三操作杆9通过条棒4与第二操作杆2相连接。第一操作杆1、第二操作杆2、以及条棒4构成第一操作杆连接体5A,并且通过向第一操作杆连接体5A中增加第三操作杆9构成第二操作杆连接体5B。

如图2(a)所示,第一操作杆1包括:输出孔1b,其在与轴插入孔1a以适当间隔分开的位置处开孔,在轴插入孔1a中插入有固定至把手基座14的旋转轴部件(未示出);以及,滑动长孔3,其在径向上自轴插入孔1a延伸。在本实施例中,两个输出孔1b设置在以轴插入孔1a相对称的位置上,使得该输出孔自由对应,不论左侧还是右侧。固定于门的闩锁装置通过传动部件例如线缆装置连接至两个输出孔1b中的任意一个。因此,通过第一操作杆1的旋转操作能够启动闩锁。

另一方面,第三操作杆9包括轴插入孔9a,其同轴连接至第一操作杆1的轴插入孔1a;以及包括从动折叠片9b,其通过弯折材料的端部与操作把手15的按压凸出部15b相接触。当操作把手15操作为旋转直至旋转操作位置时,从动折叠片9b被向下推动在图1(a)中逆时针方向旋转。

另外,条棒安装孔10开孔在第三操作杆9中。条棒安装孔10包括:驱动长孔16,当第一操作杆1与第三操作杆9彼此同轴连接时,该驱动长孔16与第一操作杆1的滑动长孔3相匹配;以及,弧形长孔17,其开始于驱动长孔16的离心侧端部。止动突起部19在驱动长孔16与弧形长孔17之间的边界处突出。

第一操作杆1与第三操作杆9通过条棒保持件7彼此连接,使得操作把手15的操作力通过第三操作杆9传递至第一操作杆1。条棒保持件7安装于第一操作杆1上的条棒4的端部以及第三操作杆9侧。用于安装条棒保持件7的L形弯折部11形成在条棒4的端部。

条棒保持件7由合成树脂材料通过注塑成型形成。如图5(a)至图5(d)所示,条棒保持件7包括:支撑部12,在其端部具有圆形凸缘部12a,并支撑条棒4的L形弯折部11的弯折近端部;插通突部6,其在支撑部12的圆形凸缘部12a的后面突出,并在插通突部6的自由端具有阻挡件8;以及,弹性锁定部7a,其具有C形剖面形状,该弹性锁定部7a形成在与支撑部12的圆形凸缘部12a相对端的表面上,并弹性锁定于条棒4。

插通突部6具有直径尺寸足以插入滑动长孔3以及第一操作杆1的条棒安装孔10中的圆形剖面形状,并且插通突部6包括:圆形通孔形开口13,条棒4进入该开口13能够插入在插通突部6的中心部中。此外,一对可弹性变形的锁定爪7b设置于插通突部6的侧壁部的相对位置。

阻挡件8为矩形,其具有的短边长度具有插通突部6的直径尺寸,该尺寸能够被插入至第一操作杆1的滑动长孔3以及第三操作杆9的条棒安装孔10,而长边长度具有大于滑动长孔3以及条棒安装孔10直径的长度。阻挡件8构造为使得阻挡件8与支撑部12的底面之间的距离(d)稍长于将第一操作杆1的厚度与第三操作杆9的厚度彼此相加所获得的厚度。滑动条7c形成在阻挡件8相对于支撑部12的表面上。

因此,在此实施例中,在第一操作杆1与第三操作杆9关于共同的旋转轴线(C1)以可旋转的方式堆叠的状态下,当条棒保持件7的阻挡件8从第三操作杆9的条棒安装孔10插入并穿过第一操作杆1的滑动长孔3时,条棒保持件7的锁定爪7b立即弹性变形,之后回复为弹性锁定于第一操作杆1的滑动长孔3的周缘,并且临时固定至第一操作杆1和第三操作杆9。

自此状态,圆筒锁18固定于把手基座14,并且条棒4的L形弯折部11的自由端插入至条棒保持件7的开口13中,之后,当L形弯折部11的近端部锁定于弹性锁定部7a时,如图2(c)和图3所示,第一操作杆1与第三操作杆9通过条棒4介于条棒保持件7的圆形凸缘12a与阻挡件8之间。通过阻挡件8的长边部与滑动长孔3相交接,防止阻挡件8的长边部从滑动长孔3撤出。

由第二操作杆2的位置(即,圆筒锁18的位置以及条棒4的长度),确定插通突部6在第一操作杆1和第三操作杆9(在同一轴线旋转)的滑动长孔3以及条棒安装孔10上的位置,当圆筒锁18处于解锁位置时,如图2(c)所示,该圆筒锁位于第一操作杆1的滑动长孔3的向心侧端部与第三操作杆9的驱动长孔16的向心侧端部之间的相交点处,以及,当圆筒锁18处于锁定位置时,如图4(a)所示,该圆筒锁位于滑动长孔3的离心侧端部与第三操作杆9的驱动长孔16的离心侧端部的交界处,即驱动长孔16与弧形长孔17的交界处。

因此,在此实施例中,当圆筒锁18处于解锁状态时,即当插通突部6位于滑动长孔3与驱动长孔16的端部时,如果通过操作旋转操作把手15而使第三操作杆9旋转,可以通过挤压第一操作杆1的驱动长孔16的壁面,并跟随第三操作杆9旋转第一操作杆1,操作闩锁装置,同时插通突部6在离心方向运动。

另一方面,当圆筒锁18操作旋转至解锁位置时,如图4(a)所示,条棒保持件7的插通突部6移动至第一操作杆1的滑动长孔3的离心侧末端,即,移动至第三操作杆9的弧形长孔17的近端部。当插通突部6从第三操作杆9的驱动长孔16移动至弧形长孔17的近端时,插通突部6需要通过其弹性变形而越过布置在交界处的止动突起部19。因此,防止了插通突部6无意的移动。

在此状态下,尽管通过操作操作把手15旋转可以使第三操作杆9旋转,但是由于不能仅仅通过弧形长孔17相对于插通突部6的相对移动使插通突部6移动,由插通突部6的移动所驱动的第一操作杆1不会移动。因此,不会启动闩锁操作。

通过滑动条7c在第一操作杆1表面上的滑动,进行以上所描述的插通突部6在滑动长孔3中的移动。此外,由于在整个移动行程期间,通过被弯折的条棒4(图1(a)中弯折角度θ)的末端部,阻挡件8沿着滑动长孔3没有改变姿态(does not take a posture),可靠地防止了条棒保持件7从第一操作杆1和第三操作杆9撤出。

根据本公开,操作杆连接体5包括第一操作杆1以及第二操作杆2,其彼此绕不同的旋转中心(C1和C2)旋转。滑动长孔3(开口于第一操作杆1)与第二操作杆2(相对于滑动长孔3间隔布置)通过条棒4彼此连接。

条棒保持件7包括插通突部6,该插通突部6插入在第一操作杆1的滑动长孔3中,条棒保持件7安装在条棒4端部面对第一操作杆1的一侧。

矩形阻挡件8具有:短边部,其能够插入滑动长孔3;以及,长边部,其能够锁定至滑动长孔3以防止长边部从滑动长孔3撤回,该矩形阻挡件8设置在条棒保持件7的插通突部6的末端部。

条棒保持件7通过第二操作杆2在长边部锁定至滑动长孔3的方向上控制姿势。

在彼此绕不同的旋转中心(C1,C2)旋转的第一操作杆1与第二操作杆2之间通过条棒4连接,形成操作杆连接体5。由于彼此绕不同旋转中心(C1,C2)旋转的第一操作杆1与第二操作杆2之间的相对旋转是可能的,滑动长孔3开口于第一操作杆1中,并且将条棒保持件7(其包括插入在第一操作杆的滑动长孔3中的插通突部6)安装在条棒4端部面对第一操作杆1的一侧。

阻挡件8具有的短边长度能够被插入进滑动长孔3,该阻挡件8设置于插通突部6的末端部。通过被插入在滑动长孔3中的条棒保持件7的长边部进行条棒4在第一操作杆上的安装,条棒保持件7的长边部沿着滑动长孔3保持姿势,之后通过绕插通突部6的中心旋转长边部,使得长边部横跨滑动长孔3。

根据本公开,通过仅仅将阻挡件8设置在以下位置处:其中,在第二操作杆2的操作范围内,将长边部锁定至滑动长孔3,在操作期间可以完全防止条棒保持件7从滑动长孔3撤出。因此,不需要安装垫片(washer)等。

另外,操作杆连接体可以包括第一操作杆1、第三操作杆9、以及条棒4。

第一操作杆1和第三操作杆9以堆叠状布置,并绕共同的旋转中心(C1)旋转。

条棒保持件7包括插通突部6,其穿透打开在第三操作杆9的条棒安装孔10并插入打开在第一操作杆1的滑动长孔3中,该条棒保持件7安装在条棒4的末端。

矩形阻挡件8所具有的短边长度能够插入第一操作杆1的滑动长孔3中,而长边部锁定至相对应的滑动长孔,因此防止长边部从滑动长孔3撤出,该阻挡件8设置在条棒保持件7的插通突部6的末端部。

通过连接于条棒4另一端的第二操作杆2,条棒保持件7在长边部锁定至滑动长孔3的方向上控制姿势。

操作杆连接体5具有第一操作杆1和第三操作杆9,其以相对旋转的方式绕共同的旋转中心(C1)堆叠,并且通过安装在条棒4上的条棒保持件7彼此连接。由于允许具有相同旋转中心的第一操作杆1和第三操作杆9相对旋转,滑动长孔3打开于第一操作杆1,而条棒保持件7的插通突部6穿透第三操作杆9的条棒安装孔10并且插入第一操作杆1的滑动长孔3,因此第一操作杆1和第三操作杆9的操作彼此相关,并且在形成于插通突部6的阻挡件8锁定至滑动长孔3时,撤销第一操作杆1和第三操作杆9的操作以防止滑动。

如果阻挡件8能够插入条棒安装孔10,第三操作杆9的条棒安装孔10可以是与阻挡件8大致相同尺寸的矩形孔,或者可以是延长了其长边尺寸的可滑动长孔。

根据本公开,在考虑了第二操作杆2的移动范围,通过将阻挡件8的长边部的方向设定为锁定滑动长孔3的方向,并通过简单的装配操作,可以获得操作杆连接体5,其能够在滑动操作时可靠地防止分离。

此外,在操作杆连接体5中可使用条棒保持件7,该条棒保持件7安装在形成于条棒4末端部的L形弯折部11上,并通过将插通突部6插入开口于操作杆的滑动长孔3,使条棒4连接至操作杆。

插通突部6从支撑部12(其支撑条棒4的L形弯折部11的近端)突出,并且开口13(条棒4的弯折末端可锁定于其中)设置于插通突部6,矩形的阻挡件8设置在插通突部6的末端,并且该阻挡件具有能够穿透操作杆的滑动长孔3的短边长度以及锁定至滑动长孔3的长边部,以阻止从滑动长孔3撤出。

把手装置可以包括:操作把手15,其以可旋转操作的方式连接至把手基座14;第一操作杆1,其中,滑动长孔3在把手基座14上于旋转中心(C1)的法向延伸打开,并且绕旋转中心(C1)旋转,使门的闩锁装置被驱动;第三操作杆9,其具有与第一操作杆1共同的旋转中心,该第三操作杆9以相对旋转的方式堆叠在第一操作杆1上,第三操作杆9包含条棒安装孔10,该条棒安装孔10通过自驱动长孔16的末端延伸弧形长孔17(其具有与驱动长孔16的旋转中心共同的中心)而形成,驱动长孔16与第一操作杆1的滑动长孔3相匹配,并通过操作把手15的旋转操作而操作旋转;以及第二操作杆2,通过圆筒锁18的操作驱动第二操作杆2旋转,第二操作杆2通过条棒4连接至第一操作杆1,在条棒4上安装有在末端包括插通突部6的条棒保持件。使插通突部6插入到第三操作杆9的条棒安装孔10中,并穿透第一操作杆1的滑动长孔3。

条棒保持件7使得矩形阻挡件8的长边部锁定至滑动长孔3,从而该阻挡件防止长边部从滑动长孔3撤出,矩形阻挡件8设置在插通突部6的末端,而该阻挡件具有的短边长度能够穿透第一操作杆1的滑动长孔3。

通过圆筒锁18的锁定操作,将插通突部6转移至第三操作杆9的弧形长孔17中,条棒保持件7防止施加至操作把手15的操作力传递至第一操作杆1。

把手装置构造为通过施加至连接于把手基座14的操作把手15的旋转操作力(其传递至第三操作杆9、第一操作杆1、以及闩锁装置)操作闩锁装置。安装于条棒4的条棒保持件7的插通突部6穿透开口于第一操作杆1的滑动长孔3以及开口于第三操作杆9的条棒安装孔10。

第一操作杆1的滑动长孔3形成为在旋转中心的法向加长的长孔,以及,第三操作杆9的条棒安装孔10是通过自驱动长孔16的末端延伸弧形长孔17(其具有与驱动长孔16的旋转中心共同的中心)形成,驱动长孔16与滑动长孔3相匹配。当条棒保持件7,更准确而言是插通突部6,定位在条棒安装孔10的驱动长孔16中时,通过操作把手15提供至第三操作杆9的旋转操作力可以传递至第一操作杆1,并且当插通突部6定位在弧形区段中时,第三操作杆9的旋转运动被弧形长孔17所吸收,因此该旋转运动不会传递至第一操作杆1。

在本发明中,通过将条棒4连接至圆筒锁18并通过控制条棒保持件7的位置,断开第一操作杆1与第三操作杆9之间的传递,可以防止由于过度操作而造成的组件断裂,因为在锁定状态即使操作操作把手15,操作把手15的操作力也不会添加至第一操作杆。

另外,在装配操作时,仅仅是在阻挡件8插入长孔之后,将条棒4连接至第二操作杆2,便能够防止插通突部6的撤出,不需要介入单独的垫片等。因此,可以改善装配工作性并增强操作可靠性。

在移动插通突部6时,当提供阻力的突起部设置在第三操作杆9的弧形长孔17与驱动长孔16之间的边界时,可以可靠地防止锁定操作和解锁操作的不稳定,这种不稳定是由于存在条棒4的尺寸误差等原因,因而无意地在弧形长孔17与驱动长孔16之间移动条棒保持件7的插通突部6所导致的。

根据本公开,可以改善装配工作性并增强操作可靠性。

本申请是基于2014年3月24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4-059589,其内容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

附图标记列表

1:第一操作杆

2:第二操作杆

3:滑动长孔

4:条棒

5:操作杆连接体

6:插通突部

7:条棒保持件

8:阻挡件

9:第三操作杆

10:条棒安装孔

11:L形弯折部

12:支撑部

13:开口

14:把手基座

15:把手本体

16:驱动长孔

17:弧形长孔

18:圆筒锁

19:止动突起部

C1,C2:旋转中心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