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背包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61118阅读:326来源:国知局
多功能背包锁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脑包和旅行包等背包上使用的多功能背包锁。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背包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必不可缺的作用,为人们携带物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近年来随着人们外出旅游,背包中携带的物件越来越多、越来越贵重;背包中物品被抢、被盗的现象时有发生;此外,现有的背包不方便随意挂取或将背包锁闭在特定的地方,已不能满足人们日常出行的安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方便、安全、实用的多功能背包锁。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种多功能背包锁,应用在背包上,包括第一钢丝绳和密码锁机构,所述密码锁机构通过钢丝绳固定在所述背包外周边上;所述密码锁机构包括外锁圈、内锁圈、密码锁组件、锁把手、弹簧和固定架;所述内锁圈活动设置在所述外锁圈内,所述固定架设置在所述外锁圈一端内部;所述弹簧一端固定在所述固定架上,另一端与所述内锁圈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锁把手固定在所述内锁圈上,所述外锁圈上开设有用于供所述锁把手滑动的环形开口,所述密码锁组件设置在所述外锁圈上,所述密码锁组件用于控制所述内锁圈打开或闭合;所述第一钢丝绳一端固定在所述外锁圈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背包外周边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种多功能背包锁,应用在背包上,包括锁扣、水平万向扣和密码锁机构,所述密码锁机构包括外锁圈、内锁圈、密码锁组件、锁把手、弹簧和固定架;所述内锁圈活动设置在所述外锁圈内,所述固定架设置在所述外锁圈一端内部;所述弹簧一端固定在所述固定架上,另一端与所述内锁圈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锁把手固定在所述内锁圈上,所述外锁圈上开设有用于供所述锁把手滑动的环形开口,所述密码锁组件设置在所述外锁圈上,所述密码锁组件用于控制所述内锁圈打开或闭合;所述锁扣一端固定在所述外锁圈上,所述水平万向扣的一端固定在所述背包外周边上,所述水平万向扣的另一端活动嵌设在所述锁扣的另一端中。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三种多功能背包锁,包括连接件和密码锁机构,所述密码锁机构通过所述连接件固定在所述背包外周边上;

所述密码锁机构包括外锁圈、内锁圈、密码锁组件、锁把手和弹簧;所述内锁圈活动设置在所述外锁圈内,所述弹簧活动套设在所述内锁圈上;所述锁把手固定在所述内锁圈上,所述外锁圈上开设有用于供所述锁把手滑动的环形开口,所述密码锁组件设置在所述外锁圈上,所述密码锁组件用于控制所述内锁圈打开或闭合;

进一步的,连接件为钢丝绳或链条,所述密码锁机构通过钢丝绳或链条固定在所述背包外周边上;或者

所述连接件包括锁扣和水平万向扣,所述锁扣一端固定在所述外锁圈上,所述水平万向扣的一端固定在所述背包外周边上,所述水平万向扣的另一端活动嵌设在所述锁扣的另一端中。

进一步的,活动套设在所述内锁圈上的弹簧位于所述密码锁机构的右侧,或者活动套设在所述内锁圈上的弹簧位于所述密码锁机构的左侧。

上述三种多功能背包锁中,所述背包外周边上设有与所述密码锁机构外形相适配的容纳空间,所述密码锁机构收容在所述容纳空间中。所述容纳空间中设有磁铁。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四种多功能背包锁,包括第二钢丝绳、第一部分锁机构和第二部分锁机构,所述第一部分锁机构设置在背包外,所述第二部分锁机构设置在背包内,在背包上开设有背包孔,所述第一部分锁机构采用第一种多功能背包锁、第二种多功能背包锁或第三种多功能背包锁,所述二部分锁机构包括第二钢丝绳和防盗锁,所述第二钢丝绳一端与所述第一部分锁机构固定连接,另一端与防盗锁连接,所述防盗锁扣在背包中的物件上。

进一步的,所述防盗锁为电脑防盗锁。

进一步的,所述防盗锁为双向防盗密码锁,所述双向防盗密码锁一端扣在所述第二钢丝绳的另一端上,所述双向防盗密码锁另一端扣在背包中的物件上。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在第一种、二种和第三种多功能背包锁,将密码锁机构设置在背包外,当密码锁组件控制所述内锁圈打开时,可作为挂钩使用,挂在公交、地铁的扶手,桌面等物体上,以便减轻手提的压力,当密码锁组件控制所述内锁圈闭合时,锁扣在任意位置上,防止背包被抢或被盗。在第四种多功能背包锁中,还设置了第二部分锁机构,主要是扣住背包内的贵重物品,有效的保障了人们的出行时物品的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多功能背包锁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多功能背包锁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三中多功能背包锁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二种及第三种多功能背包锁之背包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四种多功能背包锁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中:1、背包;2、第一钢丝绳;3、外锁圈;4、内锁圈;5、密码锁组件;6、锁把手;7、弹簧;8、固定架;9、锁扣;10、水平万向扣;11、容纳空间;12、磁铁;13、第二钢丝绳;14、背包孔;15、防盗锁;16、通孔;17、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第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种多功能背包锁,包括背包1、第一钢丝绳2和密码锁机构,所述密码锁机构通过钢丝绳固定在所述背包1外周边上;所述密码锁机构包括外锁圈3、内锁圈4、密码锁组件5、锁把手6、弹簧7和固定架8;所述内锁圈4活动设置在所述外锁圈3内,所述固定架8设置在所述外锁圈3一端内部;所述弹簧7一端固定在所述固定架8上,另一端与所述内锁圈4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锁把手6固定在所述内锁圈4上,所述外锁圈3上开设有用于供所述锁把手6滑动的环形开口,所述密码锁组件5设置在所述外锁圈3上,所述密码锁组件5用于控制所述内锁圈4打开或闭合;所述第一钢丝绳2一端固定在所述外锁圈3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背包1外周边上。

第二种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种多功能背包锁,包括背包1、锁扣9、水平万向扣10和密码锁机构,所述密码锁机构包括外锁圈3、内锁圈4、密码锁组件5、锁把手6、弹簧7和固定架8;所述内锁圈4活动设置在所述外锁圈3内,所述固定架8设置在所述外锁圈3一端内部;所述弹簧7一端固定在所述固定架8上,另一端与所述内锁圈4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锁把手6固定在所述内锁圈4上,所述外锁圈3上开设有用于供所述锁把手6滑动的环形开口,所述密码锁组件5设置在所述外锁圈3上,所述密码锁组件5用于控制所述内锁圈4打开或闭合;所述固定架9一端固定在所述外锁圈3上,所述水平万向扣10的一端固定在所述背包1外周边上,所述水平万向扣10的另一端活动嵌设在所述锁扣9的另一端中。

第三种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多功能背包锁,包括连接件17和密码锁机构,所述密码锁机构通过所述连接件17固定在所述背包1外周边上;

所述密码锁机构包括外锁圈3、内锁圈4、密码锁组件5、锁把手6和弹簧7;所述内锁圈4活动设置在所述外锁圈3内,所述弹簧7活动套设在所述内锁圈4上;所述锁把手6固定在所述内锁圈4上,所述外锁圈3上开设有用于供所述锁把手6滑动的环形开口,所述密码锁组件5设置在所述外锁圈3上,所述密码锁组件5用于控制所述内锁圈4打开或闭合;

第三种实施方式中的连接件17为钢丝绳或链条,所述密码锁机构通过钢丝绳或链条固定在所述背包1外周边上;

当然,所述连接件17也可采用另一种方式实现,具体如下:

可参照图2第二种实施中的连接方式,所述连接件17包括锁扣9和水平万向扣10,所述锁扣9一端固定在所述外锁圈3上,所述水平万向扣10的一端固定在所述背包1外周边上,所述水平万向扣10的另一端活动嵌设在所述锁扣9的另一端中。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活动套设在所述内锁圈4上的弹簧7位于所述密码锁机构的右侧,或者活动套设在所述内锁圈上的弹簧位于所述密码锁机构的左侧。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4所示,第一、第二和第三种多功能背包锁中,所述背包1外周边上设有与所述密码锁机构外形相适配的容纳空间11,所述密码锁机构收容在所述容纳空间11中。所述容纳空间11中设有磁铁12。

第四种实施方式,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四种多功能背包锁,包括第二钢丝绳13、第一部分锁机构和第二部分锁机构,所述第一部分锁机构设置在背包1外,所述第二部分锁机构设置在背包1内,在背包1上开设有背包孔14,所述第一部分锁机构采用第一种多功能背包锁、第二种多功能背包锁或第三种多功能背包锁,所述第二部分锁机构包括第二钢丝绳13和防盗锁15,所述第二钢丝绳13一端与所述第一部分锁机构固定连接,另一端与防盗锁15连接,所述防盗锁15扣在背包1中的物件上。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将通孔16对准背包孔14使用螺栓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包锁固定在背包外周边。在锁被破坏或发生故障后也可以取走背包。

所述防盗锁15为电脑防盗锁15。所述防盗锁15为双向防盗密码锁,所述双向防盗密码锁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钢丝绳13的另一端上,所述双向防盗密码锁另一端固定在背包1中的物件上。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外锁圈3的开口在2.2cm至4.5cm之间,方便挂在公交、地铁等任意方便挂置的地方。

本实用新型在第一种、二种和第三种多功能背包锁,将密码锁机构设置在背包1外,当密码锁组件5控制所述内锁圈4打开时,可作为挂钩使用,挂在公交、地铁的扶手,桌面等物体上,以便减轻手提的压力,当密码锁组件5控制所述内锁圈4闭合时,固定在任意位置上,防止背包1被抢或被盗。在第四种多功能背包锁中,还设置了第二部分锁机构,主要是扣住背包内的贵重物品,有效的保障了人们的出行时物品的安全。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具有与本申请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