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篮子密码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35340阅读:2128来源:国知局
菜篮子密码锁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密码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菜篮子密码锁。



背景技术:

密码锁具有使用方便的特点,当密码错误时,密码锁中用于解锁的零件被限制运动,从而使密码锁处于上锁状态;当把密码拨至正确时,能把密码锁打开。在现有技术中,当密码锁通过密码解锁后需要再次上锁,需先将密码锁重新设置在上锁位置,再把密码拨乱(使密码锁中用于解锁的零件再次被限制运动,实现密码锁上锁),使得密码锁在被开锁后且在被再次上锁前,密码不能被拨乱,使得在此期间,密码处于暴露,容易泄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防止密码泄露的菜篮子密码锁。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菜篮子密码锁,包括密码组件、密码传动机构和锁件,密码传动机构与锁件之间的配合关系如下:密码错误状态下,密码传动机构使解锁位置被挡住,密码正确状态下,密码传动机构使解锁位置不被挡住从而让锁件进入解锁位置;在密码传动机构与锁件之间设有过渡件用以实现上述配合:密码错误状态下,过渡件在密码传动机构的作用下挡住解锁位置,密码正确状态下,过渡件在密码传动机构的作用下离开从而让锁件进入解锁位置;且过渡件是弹性形变件,以使得:在锁件进入解锁位置之后,因密码组件被拨乱而再次处于密码错误状态,过渡件就在密码传动机构的作用下产生趋于挡住解锁位置的趋势,却因解锁位置已被锁件占据而产生弹性形变,在锁件退出解锁位置后回弹挡住解锁位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菜篮子密码锁,包括密码组件、密码传动机构和锁件,在密码传动机构与锁件之间设有过渡件,且过渡件是弹性形变件,以使得:在锁件进入解锁位置之后,因密码组件被拨乱而再次处于密码错误状态,过渡件就在密码传动机构的作用下产生趋于挡住解锁位置的趋势,却因解锁位置已被锁件占据而产生弹性形变,在锁件退出解锁位置后回弹挡住解锁位置。即密码锁在被开锁后且被再次上锁前,密码能被拨乱,从而避免密码在此期间处于暴露。拨乱密码后,过渡件在密码传动机构的作用下产生弹性形变,使得当锁件退出解锁位置后,过渡件回弹并挡住解锁位置,从而使密码锁上锁,使得密码锁能方便、快捷地切换至上锁状态。

附图说明

图1为菜篮子密码锁的外部视图;

图2为菜篮子密码锁内部结构的局部视图;

图3为菜篮子密码锁内部结构组合状态视图;

图4为菜篮子密码锁内部结构分解状态视图;

图5为菜篮子密码锁处于上锁状态的结构视图;

图6为菜篮子密码锁处于开锁状态的结构视图;

图7为菜篮子密码锁在开锁状态下拨乱密码后视图;

图8为菜篮子密码锁内部结构的局部分解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壳体、 2. 密码传动件、

21. 凸出部、 22. 第二轴线、

23. 第二弹簧柱、 24. 第二弹簧、

25. 传动块、 3. 销件、

31.第三轴线、 32. 销外缘、

33. 拨杆、 34. 第三弹簧、

41. 调码轮、 411. 缺口、

42. 密码轮、 51. 第一转动块、

511. 第一弹簧柱、 512. 第一弹簧、

52. 第二转动块、 53.扭簧、

54. 第一轴线、 6.按键、

61. 销轴、 62.锁钩、

63. 销孔、 64.接触部、

65. 凹坑、 66. 钢珠、

67. 钢珠弹簧 68. 移动槽、

7. 锁扣。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本实施例提供的菜篮子密码锁,如图1所示,包括壳体1,壳体1设有通孔供密码轮42和按键6(作为锁件)露出,以供操作者操作。

对比地参见图3和图4,第一转动块51(作为第一过渡件)与第二转动块52(作为第二过渡件)同轴地并且可转动地(绕图3中第一轴线54)设置在壳体1内,第一转动块51与第二转动块52之间连接有扭簧53(作为弹性件),第一转动块51与第二转动块52保持一定的夹角(在扭簧53不产生形变时,扭簧53首尾两个末端使第一转动块51与第二转动块52保持该夹角)。第一转动块51左侧设有第一弹簧柱511供第一弹簧512套在其外,第一弹簧512左端抵着壳体1(图未示),使第一转动块51有向图3中方向A转动的趋势。

见图4,销轴61穿过销孔63,使按键6可转动地(绕销轴61轴线)连接在壳体1内。按键6上端设有锁钩62,按键6下端设有接触部64。有锁扣7(只示出局部)设在靠近按键6的一侧。按动按键6上部,使按键6沿方向B转动,从而使锁钩62插入锁扣中,实现上锁,按键6沿方向B的反方向转动,则开锁。见图8,壳体1内固定设有移动槽68(另一半移动槽68位于壳体1内侧,未示出)供钢珠66(作为限位件)进入其内。有钢珠弹簧67设在钢珠66左侧。按键6设有两个凹坑65(作为限位处),分别对应于开锁状态和上锁状态。当按键6位于开锁状态或上锁状态,钢珠弹簧67推动钢珠66向右移动至凹坑65内,使按键6保持在开锁状态或上锁状态的位置(在未受外力作用下)。

见图2,壳体1内设有密码组件,密码组件包括销件3和套设在销件3上的调码轮41,调码轮41上套设有密码轮42(图2中只示出一个密码轮42)。密码传动件2可转动地(绕第二轴线22)设在壳体2内(密码传动件2与第一弹簧512共同作为密码传动机构)。密码传动件2左侧设有第二弹簧柱23供第二弹簧24套于其外,第二弹簧24的左侧抵着壳体1(图未示),使密码传动件2有向右转动的趋势。各个调码轮41的外缘均设有缺口411。密码传动件2右侧设有三个凸出部21,当密码不正确,有至少一个凸出部21抵着调码轮41的外缘,密码传动件2的传动块25抵着第一转动块51(如图5所示),从而使第二转动块52转动至抵着按键6的接触部64的位置,从而使按键6不能沿图4中方向B的反方向转动,从而使锁钩62保持插入锁扣7中(图5未示锁扣7),即保持上锁状态。

当三个密码轮42均转至正确位置,调码轮41的缺口411均对齐各个凸出部21,第二弹簧24推动密码传动件2转动至如图6所示的位置。第一弹簧512(见图4)推动第一转动块51沿图3中方向A转动,从而带动第二转动块52转动至不抵着接触部64的位置,此时使按键6沿与图4中方向B的相反方向转动,从而解锁(图6中,接触部64有部分被第二转动块52遮挡)。在此状态下,可拨乱密码轮42(如图7所示),带动调码轮41转动,使至少一个调码轮41的缺口411不对齐凸出部21,从而使密码传动件2转动,从而带动第一转动块51沿图3中方向A的反方向转动,此时,由于按键6处于开锁位置,按键6的接触部64抵着第二转动块52,使第二转动块52不跟随第一转动块51转动(第一转动块51与第二转动块52保持的夹角被改变,扭簧53产生弹性形变)。即密码锁在开锁状态下,能拨乱密码,防止密码暴露,外泄。当需要重新让密码锁上锁,只需使按键6沿图4中方向B转动,使接触部64转动至不抵着第二转动块52,第二转动块52受到扭簧53弹力作用,向左转动至如图5所示的位置(第一转动块51与第二转动块52恢复所述一定的夹角,扭簧53消除弹性形变),此时第二转动块52再次抵着按键6的接触部64,使按键6不能沿图4中方向B的反方向转动,密码锁处于上锁状态。

见图2,销件3设有销外缘32,销外缘32抵着位于在上方的调码轮41,向下拨动销件3的拨杆33,能使销件3向下移动(沿第三轴线31),从而使三个调码轮41向下移动(被销外缘32推动),从而解除调码轮41与密码轮42的连接,此时可以重设密码。重设密码完成后,第三弹簧34推动调码轮41向上运动(第三弹簧34上端抵着位于最下方调码轮41,第三弹簧34下端抵着壳体1),使调码轮41再次与密码轮42配合。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