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96703阅读:497来源:国知局
电子锁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锁,尤其涉及一种U形电子锁。



背景技术:

现有的U形锁都是通过机械的方式(即钥匙来实现)进行开锁或上锁,然而钥匙随身携带时容易丢失,一旦丢失不仅锁废弃了,被U形锁锁住的东西也难以取得,除非采用暴力方式毁坏U形锁,显然这样的情况带来很多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即是克服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密码式的电子锁。

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电子锁,包括锁梁及与锁梁配合的锁芯,所述锁芯设有与锁梁锁合的锁销及抵靠于锁销一端的锁闩,所述锁芯还设有用于输入密码的输入按键、与输入按键连接的控制器、驱动锁闩的电机及为电机与控制器供电的电池,密码输入正确,控制器驱动电机转动,带动锁闩脱离锁销,锁销解除对锁梁的锁合。

进一步的,所述锁芯进一步设有与电机通过齿轮传动连接的转轴、与转轴配合且设有扭簧的转销及抵压于转销的滑块,所述滑块抵靠于所述锁闩。

进一步的,所述锁芯还设有机械锁孔。

进一步的,所述锁梁呈U形,所述锁芯包括一对锁销,所述锁闩设置于一对锁销之间且分别抵靠于一对锁销的一端。

进一步的,所述锁梁设置有若干凹部,锁销与所述凹部配合而形成锁合。

进一步的,所述输入按键包括数字键、取消键、确定键及上锁键。

进一步的,所述锁芯内设置有蓝牙模块。

进一步的,所述锁梁套设有塑胶保护套。

进一步的,所述电子锁还设有无线模块,所述无线模块为蓝牙模块或wifi模块。

进一步的,所述电子锁还设有指纹模块。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子锁,可通过电子密码或传统钥匙打开,使用更为方便,同时电子锁通过其内置的蓝牙模块可与手机等通讯设备进行连接,通过手机可监控电子锁的状态,提高了电子锁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子锁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子锁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子锁的剖视图;

图4为图3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1为锁梁,11为凹部,2为锁芯,20为控制器,201为输入按钮,21为机械锁孔,22为锁销,23为锁闩,24为滑块,25为扭簧,26为转销,27为转轴,28为齿轮组,29为电机,3为塑胶保护套,4为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子锁进行非限制性地说明,目的是为了公众更好地理解所述的技术内容。

结合如图1、图3及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子锁包括锁梁1及与锁梁配合的锁芯2,所述锁芯1设有与锁梁锁合的锁销22及抵靠于锁销一端的锁闩23,当锁闩23脱离锁销时,即解除了两者的锁合,此时即可抽出锁梁1。锁梁采用直径为14毫米的合金钢材料,热处加硬处理,表面抛光、镀铬。所述锁梁1设有若干凹部11,凹部11与锁销22配合而形成锁合。所述锁梁1呈U形,所述锁芯2包括一对锁销22,所述锁闩23设置于一对锁销之间且分别抵靠于一对锁销的一端。所述锁梁1外侧还套设有塑胶保护套3,塑胶保护套可选用PVC材料,起到防撞、保护的功能。

所述锁芯2进一步包括用于输入密码的输入按键201、与输入按键连接的控制器20、驱动锁闩的电机29及为电机与控制器供电的电池4,所述输入按钮201包括数字键、取消键、确定键及上锁键,数字键有四个,可使用这个数字设置六位数密码,“*”为取消键,“#”为确定键,“锁”为上锁键。当输入的密码正确时,控制器20驱动电机29,电机29带动锁闩23脱离锁销22,由于弹簧作用锁销22解除对锁梁1的锁合。而电机带动锁闩的方式有很多,本实施例中介绍其中的一种。

所述锁芯2进一步设有与电机29通过齿轮传动连接的转轴27、与转轴配合且设有扭簧25的转销26及抵压于转销26的滑块24,所述滑块24抵靠于所述锁闩23。所述电机29通过齿轮组28与转轴27传动,转销26转动,扭簧25被压缩,同时带动滑块24向左移动,而滑块24抵靠于锁闩23,因此锁闩23也被带动而向左移动,从而脱离锁销22,即锁销22被解除锁扣,由于弹簧作用锁销22解除对锁梁1的锁合,即实现了解锁。按压上锁键,则电机反转,带动转轴27转动,转轴通过转销26及扭簧驱动滑块24,滑块24带动锁闩23向右移动而锁住锁销22,锁销22锁合锁梁1。

所述锁芯2内还设有蓝牙模块(未图示),蓝牙模块可与手机等设备建立通讯,方便手机及时查看电子锁的状态,提高安全性。

值得注意的是,结合图2,所述锁芯2还设有机械锁孔21,通过传统钥匙也可打开电子锁,极大的方便了电子锁的使用。

当然电子锁还可设有无线模块及指纹模块,两者均与控制器20连接,无线模块可为蓝牙模块或wifi模块,可通过手机进行远程解锁,而指纹模块可直接输入指纹进行解锁,这些解锁方式均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应该理解的是,上述内容不是对所述技术方案的限制,事实上,凡以相同或近似原理对所述技术方案进行的改进,包括各部分的形状、尺寸、所用材质的改进,以及相似功能元件的替换,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