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上锁机构的锁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87313阅读:280来源:国知局
具有上锁机构的锁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锁具,特别涉及一种具有上锁机构的锁具。



背景技术:

在中国实用新型专利201320496122.5中披露了一种具有反锁功能的锁面板,所述锁面板包括锁面板本体1,在所述锁面板本体1上设有锁头2和锁孔11,在所述锁头2上设有从所述锁孔11内穿出由钥匙驱动转动的拨片4,所述锁面板本体1上设有与所述拨片4一起转动的联动块5和能带动所述联动块5单向转动的旋钮7。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所述旋钮7可以起到反锁锁体的作用,这样就不需要通过钥匙将锁体反锁,使用方便。但是,在所述锁面板本体1上还需要设置把手,由于受所述锁面板本体1面积大小的限制,所述把手与所述旋钮7之间的间距一般不大,当使用者的手部比较大的时候,手部在旋转所述旋钮7时会碰撞到所述把手上,不仅不能顺畅地完成所述旋钮7的旋转操作,也容易碰伤人手。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目的之一旨在对应用到锁具上的上锁机构的结构进行改进,提出一种针对上锁制钮的新式布局方式;其次,还提出一种能够改变方轴的上锁旋转方向的改进结构。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具有上锁机构的锁具,包括锁面板以及设置在所述锁面板内侧的用于驱动锁舌移动的方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锁面板上设置有顶端开口部;所述锁具还包括有能够驱动所述方轴旋转的滑动制钮,所述滑动制钮包括制钮头以及从所述制钮头上延伸出来的滑动支脚,所述滑动支脚穿过所述顶端开口部滑动设置在所述锁面板内侧并与所述方轴传动连接,所述制钮头外露于所述锁面板之外。

其中,所述锁面板内侧是指当把所述锁面板安装到门扇上后朝向所述门扇的一侧,相对的一侧为所述锁面板外侧。由于所述锁面板是一个至少具有三个立面的立体件,为了论述及定义的方便,我们把在安装状态下与所述门扇基本平行的外立面定义为正侧面,以此为基准,所述锁面板还具有左、右端面。而位于所述正侧面的上、下两端的基准面定义为顶端基准面。

其中,在所述锁面板上设置有顶端开口部,上述特征定义了所述顶端开口部的位置,所述顶端开口部位于所述顶端基准面上。为此,在所述锁面板的正侧面上并不需要开设让所述滑动支脚穿过的开口部。

其中,所述方轴是用于驱动锁舌移动的控制件,当所述方轴正向旋转时,能够驱动所述锁舌移动伸入到对面门框的锁舌孔中而完成上锁操作,相反,当所述方轴反向旋转时,能够驱动所述锁舌反方向移动而退出对面门框的锁舌孔而完成解锁操作。

其中,所述制钮头外露于所述锁面板之外,上述特征定义了所述制钮头的布局位置,所述制钮头并没有收藏在所述锁面板的内侧而被遮挡,这样,人手能够通过握持所述制钮头而便捷地驱动所述滑动制钮滑动。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由于在所述锁面板上设置有顶端开口部,所述顶端开口部位于所述顶端基准面上而减少了在所述锁面板的正侧面上开设安装通孔的数量,这样能够减少过多的安装通孔对所述锁面板外观一体性的影响,而且还能够使所述锁面板看起来更加简洁。另外由于所述顶端开口位于所述顶端基准面,实质上也就位于所述锁面板的端部,因此可以把所述滑动制钮与安装到锁面板上的把手距离设置到最大,而且所述滑动制钮是以滑动的方式移动,相对现有技术中的旋钮,人手所需要的操作空间大大缩小,在握持并驱动所述滑动制钮的过程中人手并不会碰撞到所述把手上。其次,所述滑动制钮穿插在所述顶端开口部上,在滑动的过程中,可以把所述制钮头的滑动空间设置在所述锁面板之外,也就是说在所述锁面板上并不需要设置避让所述制钮头的避让孔或避让槽,进一步简化所述锁面板的结构,使所述锁面板的外观更加简洁。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制钮头的正侧面高于所述锁面板的正侧面。这样,在所述制钮头与所述锁面板之间形成有明显的台阶,手部可以借助所述台阶直接顶推所述制钮头,操作非常便捷。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制钮头的横向宽度与所述锁面板的横向宽度基本一致。这样,从正面方向上看,所述制钮头融合到所述锁面板上而与所述锁面板浑然一体,而不会显得过于突兀。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锁面板内侧还旋转设置有旋转盘,所述方轴固定设置在所述旋转盘上,在所述旋转盘上设置有连接凸柱;所述滑动支脚与所述连接凸柱传动连接。这样,当所述滑动支脚滑动时通过所述连接凸柱驱动所述旋转盘旋转,从而使所述方轴也随之旋转。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旋转盘上设置一对左、右分置水平延伸臂,所述连接凸柱可拆卸地设置在其中一个水平延伸臂上;所述滑动支脚上设置有一对左、右分置的连接钩,所述连接凸柱伸入到其中一个连接钩内。这样,通过变更所述连接凸柱的位置即可以变换所述方轴的上锁旋转方向。

由于本实用新型具有上述特点和优点,为此可以应用到具有上锁机构的锁具中。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具有上锁机构的锁具正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所述滑动制钮处于伸出状态;

图2是应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具有上锁机构的锁具的后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所述锁具处于上锁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具有上锁机构的锁具的分解结构示意图,为了简化视图,图中省略了把手换向机构;

图6是与所述上锁机构配合使用的锁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具有上锁机构的锁具包括锁面板1以及设置在所述锁面板1内侧用于驱动锁舌71移动的方轴5;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锁面板1上设置有顶端开口部11;所述锁具还包括有能够驱动所述方轴5旋转的滑动制钮2,所述滑动制钮2包括制钮头21以及从所述制钮头21上延伸出来的滑动支脚24,所述滑动支脚24穿过所述顶端开口部11滑动设置在所述锁面板1的内侧并与所述方轴5传动连接,所述制钮头21外露于所述锁面板1之外。

下面结合附图对应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一种具有上锁机构的锁具的结构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至图5所示,所述锁面板1包括正侧面12,位于所述正侧面12左、右两侧的左、右端面(13、14),以及位于所述正侧面12下端的下端面15。所述正侧面12、所述左、右端面(13、14)和所述下端面15在所述锁面板1内侧围成收容腔。在所述正侧面12上设置有把手安装孔16,所述把手3穿过垫圈30后转动设置在手安装孔16上。在所述锁面板1的收容腔内设置有一对上、下设置的把手换向器(8、80),所述手换向器(8、80)限定了所述把手3的放置方向。在所述手换向器(8、80)上方还转动设置有旋转盘4,所述旋转盘4包括一对左、右布置的水平延伸臂(41、42),在一对所述水平延伸臂(41、42)上分别设置有安装孔(410、420),在所述安装孔41上可拆卸地设置有连接凸柱40。在一对所述安装孔(410、420)之间设置有方轴5,所述方轴5固连在所述旋转盘4上。

如图5所示,所述锁面板1的上端呈敞口状,即在上端的顶端基准面上不设置端面壁体而形成所述顶端开口部11。在所述顶端开口部11上滑动设置有所述滑动制钮2。所述滑动制钮2包括制钮头21以及从所述制钮头21上延伸出来的滑动支脚24,所述滑动支脚24穿过所述顶端开口部11滑动设置在所述锁面板1的内侧并与所述方轴5传动连接,所述制钮头21外露于所述锁面板1之外。具体说,所述滑动支脚24包括一对左、右设置的支臂(22、23)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支臂(22、23)尾端部的连接钩(220、230)。其中,所述连接凸柱40伸入到所述连接钩230内。在所述锁面板1的内侧还设置有压块6,所述压块6通过紧固件锁定在所述锁面板1上从而与所述锁面板1协同为所述支臂(22、23)提供滑动导向。

如图6所示是与所述上锁机构配合使用的锁体7的结构示意图,在所述锁体7上设置有可伸缩移动的锁舌71以及方轴连接孔70,在安装状态下,所述方轴5伸入到所述方轴连接孔70上。当需要上锁时,人手握持所述制钮头21驱动所述滑动制钮2沿F方向向上移动,所述连接钩230也随之向上移动而通过所述连接凸柱40驱动所述旋转盘4以及固连于所述旋转盘4上的方轴5逆时针旋转,所述方轴5旋转的过程中通过所述锁体7上的传动机构(图中未画出)驱动所述锁舌71移动伸入到对面门框的锁舌71孔中而完成上锁操作。相反,当沿F反方向向下推所述制钮头21时,所述连接钩230通过所述连接凸柱40驱动所述旋转盘4以及固连于所述旋转盘4上的方轴5顺时针旋转,所述方轴5旋转的过程中通过所述锁体7上的传动机构(图中未画出)驱动所述锁舌71退出对面门框的锁舌71孔而完成解锁操作。当需要改变所述方轴7的上锁旋转方向时,可以把所述连接凸柱40安装到所述安装孔420上即可。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由于在所述锁面板1上设置有顶端开口部11,所述顶端开口部11位于所述顶端基准面上而减少了在所述锁面板1的外侧面上开设安装通孔的数量,这样能够减少过多的安装通孔对所述锁面板1外观一体性的影响,而且还能够使所述锁面板1看起来更加简洁。另外由于所述顶端开口11位于所述顶端基准面,实质上也就位于所述锁面板1的端部,因此可以把所述滑动制钮2与安装到锁面板1上的把手3距离设置到最大,而且所述滑动制钮2是以滑动的方式移动,相对现有技术中的旋钮,人手所需要的操作空间大大缩小,在握持并驱动所述滑动制钮2的过程中人手并不会碰撞到所述把手3上。其次,所述滑动制钮2穿插在所述顶端开口部11上,在滑动的过程中,可以把所述制钮头21的滑动空间设置在所述锁面板1之外,也就是说在所述锁面板1上并不需要设置避让所述制钮头21的避让孔或避让槽,进一步简化所述锁面板1的结构,使所述锁面板1的外观更加简洁。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如图3所示,所述制钮头21的正侧面210高于所述锁面板1的正侧面10。这样,在所述制钮头21与所述锁面板1之间形成有明显的台阶,手部可以借助所述台阶直接顶推所述制钮头21,操作非常便捷。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如图1所示,所述制钮头21的横向宽度w2与所述锁面板1的横向宽度w1基本一致。这样,从正面方向上看,所述制钮头21融合到所述锁面板1上而与所述锁面板1浑然一体,而不会显得过于突兀。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