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动风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12316阅读:1063来源:国知局
一种气动风批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动工具领域,尤指一种气动风批。



背景技术:

现有气动风批在空间窄小环境无法使用,且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冲击套件不停地旋转,且冲击座空间少导致冲击座套件温度较高,长期高温工作会使冲击座套件扭力损失,降低风批功率,影响整个气动风批的使用寿命。

现有气动风批都是直头,在一些空间窄小环境使用均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动风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气动风批,包括依次顺序连接的冲击座外壳、本体和进气接头,所述的本体包括壳体、气缸套件、固定螺帽、冲击座套件,所述的冲击座套件设于冲击座外壳内,所述的冲击座套件后端套设于气缸套件前端,所述的固定螺帽卡紧气缸套件在壳体内,所述的气缸套件后端与进气接头连接,气缸套件与进气接头间设有正反转装置,所述的固定螺帽中间设有通孔,固定螺帽上绕通孔均匀分布有若干通气孔,壳体内壁绕本体中心设有若干凹槽,所述的凹槽设于气缸套件四周并与固定螺帽上的通气孔形成通风通道,所述的冲击座外壳包括弯头冲击外壳,弯头冲击外壳内设有互相垂直并相啮合的传动齿轮和齿轮传动轴,所述的传动齿轮外套有齿轮传动轴套,所述的齿轮传动轴中部设有齿轮固定轴,所述的齿轮传动轴尾部设有钢珠环,所述的齿轮传动轴与钢珠环间设有钢珠,钢珠环固定于齿轮固定轴套内。

优选地,所述的壳体外表面对应凹槽位置设有环型道,环型道内设有可沿环型道旋转的排气弹簧圈,所述的每个凹槽均设有向壳体外表面延伸的若干个通孔,通孔与壳体内部的凹槽71相通,所述的排气弹簧圈打开或关闭通孔。

优选地,所述的排气弹簧圈为具有开口的C型弹片,排气弹簧圈开口两端设有气孔。

优选地,所述的正反转装置包括由上至下依次顺序连接的C型扣环、气门阀、阀杆、弹簧、正反转旋钮、弹簧销,所述的气门阀上设有正转进气孔和反转进气孔。

优选地,所述的正转进气孔和反转进气孔均设有偏心截面。

优选地,所述的冲击座外壳上设有可拆卸灌油螺丝。

优选地,所述的进气接头包括进气头、进气滤网、吊钩、进气接头密封环,所述的进气滤网设于进气头的进气端,所述的吊钩固定于进气头两侧,所述的进气接头密封套于进气头的进气端。

优选地,所述的批嘴保持器包括钢丝挡圈、垫片、保持器、钢珠、保持器弹簧,所述的钢丝挡圈设于保持器前端,所述的保持器弹簧设于保持器内,所述的钢珠设于保持器弹簧内,所述的保持器弹簧两端连接垫片,所述的保持器采用精密钢材制成,保持器表面通过热处理渗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弯头冲击外壳可在窄小或较大空间中使用,适用范围大。本体内壁绕本体中心设有若干凹槽,所述的凹槽设于马达气缸四周并与前盖和固定螺帽形成通风通道,通风通道使气缸马达转动排出的气流形成一种气流回转,使气流进入到前端冲击座套件,给冲击座套件做冷却,使冲击座套件在长时间工作时不会因温度上升而失去扭力,气体再从排气弹簧圈排出,有效地降低冲击座套件高速旋转产生的高温和摩擦及扭力损耗,使气动风批的使用寿命延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爆炸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固定螺帽结构图。

标注说明:2.冲击座外壳;21.灌油螺丝;250.弯头冲击外壳;251.齿轮传动轴;252.钢珠环;253.齿轮固定轴套;249.传动齿轮;248.齿轮固定轴;12.钢珠;331.凸轮垫片;332.凸轮,333.冲击块承座,334.冲击块,335.插销;336.冲击杆,337.套环;338.冲击座垫片;339.冲击座轴套;4.固定螺帽;41.六边型通孔;42.通气孔;523.轴承;524.后盖;525.气缸;526.转子;527.叶片;528.弹簧销;529.前盖;6.排气弹簧圈;61.气孔;7.本体;71.凹槽;72.气槽位;8.进气接头;814.进气滤网;815.进气接头密封环;816.进气头;817.吊钩;9.正反转装置;901.正反转弹簧销;902.正反转旋钮;904.正反转密封环;905.正反转弹簧;906.阀杆;908.气门阀;910.C型扣环;10.压板;13.空气调整杆。

具体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气动风批(YD-6CSR),包括依次顺序连接的冲击座外壳2、本体7和进气接头8,所述的本体7包括壳体、气缸套件、排气弹簧圈6、固定螺帽4、冲击座套件,所述的固定螺帽4卡紧气缸套件在壳体内,固定螺帽4中间设有六边型通孔41,固定螺帽4上绕六边型通孔41均匀分布有若干通气孔42,所述的气缸套件5后端与进气接头8连接,气缸套件与进气接头8间设有正反转装置9,所述的冲击座外壳2包括弯头冲击外壳250,弯头冲击外壳250内设有互相垂直并相啮合的传动齿轮249和齿轮传动轴251,所述的传动齿轮249和齿轮传动轴251尾部固定于齿轮固定轴套253内,所述的齿轮传动轴251中部设有齿轮固定轴248,所述的齿轮传动轴251尾部与齿轮固定轴套253间设有钢珠环252,所述的齿轮传动轴251与钢珠环252间设有钢珠12,钢珠环252固定于齿轮固定轴套253内,所述的冲击座套件3设于冲击座外壳2内,所述的冲击座套件3后端套设于气缸套件5前端,所述的气缸套件包括气缸525,气缸525内设有转子526,转子526上设有绕转子526中心轴线均匀分布的叶片527,转子526两端连接有轴承523,气缸525前后两端分别设有前盖529和后盖524,前盖529前端倒角形成台阶,使加工出来的产品没有毛刺,转子526前端穿过前盖529并穿设于固定螺帽4的六边型通孔41内,壳体侧面靠近进气接头8处设有空气调整杆13,空气调整杆13可有效调节进气量,壳体内壁绕壳体中心轴线设有四个凹槽71,所述的凹槽71设于气缸套件四周并与固定螺帽4上的通气孔42、六边型通孔41形成四条通风通道,四条通风通道使气缸套件转动排出的气流形成一种气流回转,并使回转气流进入到前端捶打座外壳2内,给冲击座套件做冷却,使冲击座套件在长时间工作时不会因温度上升而失去扭力,并使冲击座套件降温,产生冷却效果,金属才不会疲乏,从而延长气动风批的寿命。所述的每个凹槽71中部均设有向本体7外表面延伸的两个气槽位72,四个方向的气槽位72与本体7内部的四个凹槽71相通,方便排气。此排气槽位72向前移动,手拿机器时,比较好拿,方便顺手!所述的排气弹簧圈6卡设于气槽位72外,排气弹簧圈6上设有气孔61,当气孔61与壳体上的气槽位72正对时,壳体内的气体可沿气槽位72和气孔61排出,排气弹簧圈6上气孔61可360度调整,在气动风批工作时可根据使用环境需要向任意方向排气。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经过进气接头8流入气缸套件使气缸套件工作后再排出气缸套件,排出的气体通过凹槽71形成回转气流,经过通风通道进入捶打座外壳2内,回转气流给冲击座套件做冷却后又经过通风通道进入凹槽71,气体再从气槽位72和排气弹簧圈6上的气孔61排出,本体7上还设有压板10,方便使用者握持。

优选地,冲击座套件包括具有容纳腔的冲击块承座333,冲击块承座333顶端设有冲击座垫片338,冲击块承座333中部设有冲击杆336,冲击杆336两侧对称设有冲击块334,冲击块334通过插销335连接在冲击块承座333容纳腔内,冲击杆336底端连接有凸轮332,凸轮332底部设有凸轮垫片331,冲击杆336顶端依次套接有套环337和冲击座轴套339,冲击座轴套339固定于捶打座外壳前端内,所述的冲击杆336顶端与套环337间设有钢珠12。

优选地,所述的弯头冲击外壳250上设有油孔,所述的油孔上设有可拆卸沉头螺丝21,可拆卸的沉头螺丝21方便向冲击座外壳2的内部灌入涧滑油,给冲击座套件3润滑。

优选地,进气接头8包括进气头816、进气滤网814、吊钩817、进气接头密封环815,所述的进气滤网814设于进气头816的进气端,进气滤网814有效隔离粉尘或固体颗粒进入本体7内,延长气动风批的使用寿命,所述的吊钩817固定于进气头两侧,吊钩817方便使用者携带和收纳,所述的进气接头8密封套于进气头816的进气端;

优选地,正反转装置9包括由上至下依次顺序连接的C型扣环910、气门阀908、阀杆906、正反转弹簧905、正反转旋钮902、正反转弹簧销901,正反转装置9在与本体7连接处均有正反转密封环904,所述的气门阀908上设有正转进气孔和反转进气孔,阀杆906一端固定于正反转旋钮902上,阀杆906另一端固定于气门阀908内,正反转弹簧905套设于阀杆906上,正反转弹簧销901穿设于正反转旋钮902内并与正反转弹簧905连接。正反转装置9与本体7垂直时,进气接头8和气门阀908的正转进气孔相通,气流就会正转进气孔进入本体7内,气缸套件就会正转,气缸套件带动冲击座套件正转,从而气动风批处于正转状态;摆动正反转旋钮902后,阀杆906使气阀门旋转,并使进气接头8和气阀门的反转进气孔相通,气流就会反转进气孔进入本体7内,气缸套件就会反转,气缸套件带动冲击座套件反转,从而气动风批处于反转状态,通过旋转正反转装置9从而实现气动风批的正反转换向功能。

优选地,气门阀908上的正转进气孔和反转进气孔均设有偏心截面,旋转正反转旋钮902从而调整气门阀908旋转的角度,进气接头8和正转进气孔所组成的进气气道的横截面积发生大小变化,当进气气道的横截面积变大时,进气量就大,气动风批的转速就会提高,当进气气道的横截面积变小时,进气量就小,气动风批的转速就会降低,从而实现气动风批转速调节功能。

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