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火合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30107阅读:527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火合页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火合页。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防火门应用越来越广泛。防火合页,作为防火门的重要连接部件,其连接牢固性和安装效率也显得越来越重要。现有市场中,主要有两种防火合页:一种是普通的两个扇页分别固定在门与门框上,两个扇页铰连接,这种结构较为简单,安装难度低,但门开闭所受的力直接传递至门框,易发生损坏;另一种现先设置有一合页主体固定在门框上,再将扇页安装在主体上,这种结构门转动的力经过分散后传递至门框,结合较为牢固,但通常扇页与主体要用螺丝连接,为保障安装的牢固性,扇页需准确无误的插入至主体中安装,这样大大增大了安装的难度,安装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防火合页,设置有主体和调动螺丝、调动板等结构,可实现门与门框的牢固结合,且安装时可对调动板的位置进行微调,便于门的安装,有效提高了安装效率。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防火合页,包括主体和扇腿,所述主体包括固定于门框上的第一外壳和固定安装于第一外壳上的第二外壳,所述扇腿包括与主体连接的连接部和与连接部连接的扇页,所述连接部通过连接端与主体连接,所述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之间设置有调动螺丝,所述调动螺丝上安装有可上下调动的调动板,所述连接端安装于调动板上,连接端上方设置有用以压紧连接端的压板。

进一步的,所述调动板、连接端和压板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外壳上对应螺丝设置有若干个通孔,所述通孔直径大于所述螺丝直径。

进一步的,所述调节螺丝一端抵接第一外壳,另一端抵接第二外壳,所述第二外壳上对应调节螺丝设置有通孔,所述调节螺丝抵接第二外壳的一端设置有用以调节的缺口。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外壳通过铆钉固定于门框上。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与扇页铰连接,所述扇页上设置有用以安装在门上的安装孔。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外壳卡扣连接于第一外壳上。

进一步的,所述螺丝为内六角螺丝。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火合页,由于设置有主体、连接部和扇页,可牢固的实现门与门框的连接,且主体内部设置有调节螺丝及调节板,可实现连接部的上下调动,降低了安装难度,提高了安装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主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主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主体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连接部与扇页铰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连接部和扇页组合结构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火合页,包括主体和扇腿,所述主体包括固定于门框上的第一外壳1和固定安装于第一外壳1上的第二外壳2,所述扇腿包括与主体连接的连接部3和与连接部3连接的扇页,所述连接部3通过连接端与主体连接,所述第一外壳1与第二外壳2之间设置有调动螺丝4,所述调动螺丝4上安装有可上下调动的调动板5,所述连接端安装于调动板5上,连接端上方设置有用以压紧连接端的压板6。 安装时,可根据连接端的实际位置上下调动调动板5,降低了安装难度,提高了安装效率,同时采用主体、连接部3、扇页三部分配合来实现门与门框的连接,可有效分散门转动形成的力和力矩,减低损耗。

参照图1至图3,所述调动板5、连接端和压板6通过螺丝7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外壳2上对应螺丝7设置有若干个通孔9,所述通孔9直径大于所述螺丝7直径,安装时,当一个螺丝7固定好后,另一个螺丝7可根据实际需求左右调动,降低了对安装精度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了安装效率。

参照图1至图3,所述调动螺丝4一端抵接第一外壳1,另一端抵接第二外壳2,所述第二外壳2上对应调动螺丝4设置有通孔9,所述调动螺丝4抵接第二外壳2的一端设置有用以调节的缺口4-1。安装时,通过手动调节调动螺丝4,可实现调节板的上下移动,便于安装。

参照图2,所述第一外壳1通过铆钉固定于门框上,所述第二外壳2卡扣连接于第一外壳1上。这只是一种优选实施方案,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外壳1也可通过螺丝或其他方式固定于门框上,第二外壳2与第一外壳1同样也可采用螺栓或焊接等其他连接方式。

参照图4和图5,所述连接部3与扇页铰连接,所述扇页上设置有用以安装在门上的安装孔8。具体的,所述螺丝7为内六角螺丝。

具体安装时,现将扇页与连接部3铰连接,再将连接部3的连接端插入主体的压板6与调动板5之间,操作者可根据连接端的具体位置上下调动调动板5,同时,安装螺丝7比第二外壳2上对应的通孔9小,安装螺丝7时,也可根据已安装的螺丝7位置左右调动待安装螺丝7的位置,降低了安装难度,提高了安装效率。

以上具体结构和尺寸数据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做出种种的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