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入户门虚锁、漏锁报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71844阅读:68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居家安防技术应用,具体涉及一种入户门虚锁、漏锁报警装置。



背景技术:

在居家生活中经常因住户(业主)入户门虚锁、漏锁而带来安全隐患,为确保住户(业主)安全,入户门应提供虚锁、漏锁警示提醒功能,然而目前的入户门都不具备这种功能,住户(业主)极易因之而蒙受不必要的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入户门虚锁、漏锁报警装置,弥补入户门在安防方面所存在的不足,尽可能地避免住户(业主)因入户门虚锁、漏锁而引起的安全问题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入户门虚锁、漏锁报警装置,包括直流供电源、机械式常开延时断开开关、锁舌入扣盒检测单元、提示报警单元;所述直流供电源使用纽扣电池;所述机械式常开延时断开开关的闭合由关门动作控制(在门扇距门框20~30公分时闭合,导通时间60~90秒);所述锁舌入扣盒检测单元由一个发光二极管、一个光电二极管和两个限流电阻组成(其中发光二极管回路与电源呈正向连接关系,光电二极管与电源呈反向连接关系),发光二极管和光电二极管安装于扣盒之内,且二者相向而置,当入户门正常上锁锁舌入扣盒内时锁舌处于发光二极管和光电二极管之间,检测单元无输出;所述提示报警单元由蜂鸣器和三极管组成,蜂鸣器安装在三极管的集电极上,三极管的输入为光电二极管回路的检测输出。

优选方案,所述报警装置只在每次关门(在门扇距门框20~30公分时闭合,导通时间60~90秒)时接通电源,一枚纽扣电池可供使用一年以上。

优选方案,所述报警装置在入户门正常关门上锁时,蜂鸣器响大约1~2秒(对应门扇从距门框20~30公分到锁舌成功进入扣盒这一过程所花费的时间)而后消除,为业主提供了必要的上锁反馈信息。

优选方案,机械式常开延时断开开关只在业主关门时触发,有效消除了报警装置所可能造成的不必要干扰。

优选方案,所述报警装置价格低廉,在不计算电池费用的情况下成本一般不超过10元。

优选方案,所述报警装置结构简单,可靠性高。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使用上述方案的入户门虚锁、漏锁报警装置,能够在入户门未成功上锁的情况下为业主提供警示信息(蜂鸣器可持续蜂鸣报警60秒以上),从根本上避免了因业主疏忽或其它原因而造成的入户门虚锁、漏锁问题的发生,从而有效保障了业主的居家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式,用以例示本实用新型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入户门虚锁、漏锁报警装置,包括直流供电源(CELL1)、机械式常开延时断开开关(KT1)、锁舌入扣盒检测单元、提示报警单元。所述直流供电源使用纽扣电池;所述机械式常开延时断开开关(KT1)的闭合由关门动作控制;所述锁舌入扣盒检测单元由发光二极管(D1)、光电二极管(D2)和两个限流电阻(R1、R2)组成,所述发光二极管(D1)与电源呈正向连接关系,所述光电二极管(D2)与电源呈反向连接关系,发光二极管(D1)和光电二极管(D2)安装于扣盒之内,发光二极管(D1)和光电二极管(D2)相向而置,所述提示报警单元由蜂鸣器(BUZ1)和三极管(T1)组成,所述蜂鸣器(BUZ1)安装在三极管(T1)的集电极上。

上述实施方案的原理为,当业主离家有关门动作时,门扇将在距离门框20~30公分时触发机械式常开延时断开开关(KT1),电路接通,发光二极管(D1)发光,此时由于门扇尚在关闭上锁过程之中光电二极管(D2)在发光二极管(D1)所发光的激发下产生光电流,继而光电二极管(D2)回路对三极管(T1)形成输入信号,在光电二极管(D2)回路提供的输入信号的激励下三极管(T1)集电极形成明显电流,蜂鸣器(BUZ1)发出蜂鸣提示音。当关门上锁动作顺利完成时,由于锁舌进入扣盒阻塞了发光二极管(D1)到光电二极管(D2)的光通路,光电二极管(D2)回路不通,不能对三极管(T1)提供输入激励,安装在三极管(T1)集电极上的蜂鸣器(BUZ1)蜂鸣音消除(在正常关门上锁的过程中蜂鸣器(BUZ1)大约蜂鸣1~2秒)。当由于业主的疏忽或其它原因导致关门上锁动作未能正常完成时,蜂鸣器将持续蜂鸣报警(时长可达60~90秒),提醒业主及时纠正入户门虚锁、漏锁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使用上述方案的入户门虚锁、漏锁报警装置,能够在入户门未成功上锁的情况下为业主提供警示信息(蜂鸣器可持续蜂鸣报警60秒以上),从根本上避免了因业主疏忽或其它原因而造成的入户门虚锁、漏锁问题的发生,从而有效保障了业主的居家安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