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掀式车门的门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43230发布日期:2018-11-14 03:34阅读:35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关于一种门锁,特别是指即使承载外来重物仍能自动开门的一种上掀式车门的门锁装置。

背景技术

关于上掀式车门,例如尾门或如鸥翼般的侧门等,当旧有的这类车门上承载有外来重物(例如雪或泥土等)时,常会因为重物的重量而有无法正常开门的问题。

旧有车门的内侧设置有门锁,并在车体对应处设置锁杆,以在关门后,能让门锁的锁舌锁勾于锁杆,并让门锁的锁体挡止于锁舌,使锁舌无法旋转,如此达到上锁目的。当使用者控制开锁时,锁体则自锁舌移开而无不再挡止,使锁舌处于可自由旋转状态而解锁,且一旦门锁解锁,利用配置于车体与车门之间的弹性体的弹性回复力,车门将会先打开一缝而带动锁舌旋转一角度,使锁体暂时无法挡止已旋转一角度的锁舌,锁舌也就因此而保持在可自由旋转状态,此时,若车门为电动车门时,就能利用驱动装置驱动车门上掀而开门,此为正常情形。

但是,当车门上承载有重物时,即使使用者控制门锁解锁而让锁体自锁舌移开,但由于承载有重物的关系,车门仍将无法利用前述弹性体撑开一缝或撑开缝隙的开度小于默认值,使锁舌未旋转或旋转角度不够,进而导致锁体又重新挡止于锁舌,因此仍旧是上锁状态,当然也就无法打开车门。

现有上掀式车门的门锁虽已增设有能防止锁体重新挡止于锁舌的防挡结构,惟其防挡结构若非一体连接于门锁载体,就是一体连接于锁体,导致制造较为麻烦,相关结构也较为复杂,因此成本和故障率偏高,更何况在挡止上还必须准确对位,以致易于因为震动等因素而发生挡止失效情况,早为人所诟病已久。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掀式车门的门锁装置,借由独立配置的继动件,以具有制造较为容易、相关结构简化、成本降低、故障率降低以及无需准确对位就能正常运作的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上掀式车门的门锁装置,包括:

一载体;以及

一连动组件,包含分别枢接于该载体并能相对于该载体旋转的一锁舌、一解锁件和一继动件:

该锁舌,具有一第一挡止部及能跟随该锁舌移动而产生一动作路径的一带动体;

该解锁件,具有一第二挡止部及选择性挡止和未挡止于该第一挡止部的一挡体;

该继动件,具有位于该动作路径上的一受动脚及选择性挡止和未挡止于该第二挡止部的一挡脚,且该锁舌的该带动体则选择性带动和未带动该受动脚。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该锁舌、该解锁件和该继动件分别枢接于该载体的相异位置。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该载体开设有一沟槽,该锁舌和该解锁件以该沟槽为界分别枢接于该载体的两半部,该继动件与该舌锁皆枢接于该载体的同一半部,且该继动件的枢接位置位于该舌锁的枢接位置的偏心位置。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该继动件的两端横跨于该载体的该两半部之间,该继动件的一端枢接于该载体的该半部,该继动件的另一端则分别延伸有该挡脚和该受动脚。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该受动脚与该继动件的该两端之间的连接线彼此交叉。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该锁舌和该解锁件并排枢接于该载体,该带动体凸出于该锁舌的一面,该解锁件的一面凸出有一第一凸块,该第二挡止部形成于该第一凸块,该带动体和该第一凸块彼此并排。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该解锁件还具有一滑移部,该滑移部亦形成于该第一凸块,该挡脚则选择性挡止于该第二挡止部和滑移于该滑移部。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该滑移部和该第二挡止部彼此相连。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该挡脚的一面凸出有一第二凸块,该第二凸块选择性挡止和未挡止于该第二挡止部。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该挡脚的该第二凸块的凸出方向相反于该锁舌的该带动体和该解锁件的该第一凸块的凸出方向。

相较于先前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功效:具有制造较为容易、相关结构简化、成本降低、故障率降低以及无需准确对位就能正常运作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门锁装置的立体组合图。

图2为本发明门锁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发明门锁装置锁勾于锁杆时的正视图(上锁状态)。

图4为本发明依据图3于解锁瞬间的正视图(继动件挡止住解锁件)。

图5为本发明依据图4于开门而带动锁舌旋转时的正视图。

图6为本发明依据图5于带动体带动继动件动作的正视图。

【符号说明】

100…门锁装置;

1…载体;

11…沟槽;

2…锁舌;

21…第一挡止部;

22…虎口;

23…带动体;

3…解锁件;

31…挡体;

32…第一凸块;

321…滑移部;

322…第二挡止部;

4…继动件;

401…枢接端;

41…挡脚;

411…第二凸块;

42…受动脚;

5…弹性组件;

51-53…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第三弹性件;

d…位移路径;

700…锁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发明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本发明提供一种上掀式车门的门锁装置,主要应用于上掀式车门(例如:尾门或如鸥翼般的侧门等,且可为手动车门或电动车门,本发明对此并不限制),以在车门承载外来重物(例如雪或泥土等)时,能发挥应有的内部机件挡止效果而让车门顺利开启。本发明门锁装置100(见图3)可安装于车门的内侧面,锁杆700(见图3)则安装于车体上,以在关门时能让门锁装置100锁勾于锁杆700而闭锁(锁杆700无法反向退出的状态,如图3)。

如图1-图3所示,本发明门锁装置100包括:一载体1以及一连动组件(未标示组件符号),连动组件包含分别枢接于载体1并能相对于载体1旋转的一锁舌2、一解锁件3以及一继动件4。本发明门锁装置100较佳还包括一弹性组件5,弹性组件5则包含一第一弹性件51、一第二弹性件52以及一第三弹性件53。

载体1安装于车门(图中未示)的内侧面,且载体1对应所述锁杆700(见图3)的进出活动范围开设有一沟槽11(具有单侧开口),以利于锁杆700进入或退出。载体1并以沟槽11为界而区分出两半部(未标示组件符号),于本实施例中则以区分为一左半部和一右半部为例进行说明。

锁舌2具有一第一挡止部21、一虎口22和一带动体23,带动体23能跟随锁舌2移动而产生一动作路径d(见图3),且锁舌2具体是枢接于载体1的右半部,并在枢接处套设第一弹性件51,第一弹性件51弹性支撑于锁舌2与载体1之间,以提供锁舌2旋转的力量。

解锁件3的边缘具有一挡体31和一第二挡止部322,较佳还具有一滑移部321,滑移部321和第二挡止部322彼此相连。其中,借由解锁件3的不同旋转角度,挡体31能对应锁舌2的第一挡止部21挡止(见图3)或未挡止(见图4,亦称为脱离,指挡体31处于脱离后的未挡止状态)。且解锁件3具体枢接于载体1的左半部,并在枢接处套设第二弹性件52,第二弹性件52弹性支撑于解锁件3与载体1之间,以提供解锁件3旋转的力量。

继动件4具有一挡脚41和位于前述动作路径d上的一受动脚42。其中,借由继动件4的不同旋转角度,挡脚41能滑移于解锁件3周缘的滑移部321(见图3)或对应解锁件3的第二挡止部322挡止(见图4)。且继动件4具体枢接于载体1的右半部且与锁舌2错开,使继动件4的枢接位置位于舌锁2的枢接位置的一偏心位置(以锁舌的枢接位置为中心,则继动件的枢接位置位于该中心的偏心处),且锁舌2、解锁件3和继动件4分别枢接于载体1的相异位置。在继动件4的枢接处套设有第三弹性件53,第三弹性件53弹性支撑于继动件4与载体1之间,以提供继动件4旋转的力量。

由于受动脚42位于带动体23的动作路径d上,因此,借由锁舌2的不同旋转角度,带动体23能带动(见图6)或未带动(图3-图5)受动脚42。当受动脚42被带动,将顺势推动继动器4旋转适当角度,使挡脚41由第二挡止部322移动到滑移部321。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门锁装置100的立体组合图,借由独立配置的继动件4以及设置于锁舌2且位于动作路径d上的带动体23,以使继动件4兼具挡止解锁件3的效果以及在开门时还能顺势解除继动件4对解锁件3挡止的效果,本发明门锁装置100因此具有制造较为容易以及相关结构简化的效果,进而则使成本降低和故障率降低;再加上挡脚41在彼此相连的滑移部321与第二挡止部322之间以一弧线位移,且受动脚42又能跟随继动件4摆动以及能受动于带动体23,因此皆无须准确对位就能让本发明门锁装置100正常运作。

如图3所示为本发明门锁装置100于上锁时的正视图,由于解锁件3还未解锁,因此其挡体31仍挡止于锁舌2的第一挡止部21,使锁舌2还无法朝逆时针方向旋转,也就是锁舌2仍以其虎口22锁勾于锁杆700而闭锁,并因为挡体31挡止于第一挡止部21,使门锁装置100形成仍无法开锁的上锁状态。同时,继动件4的挡脚41将会搭接或滑接于解锁件3的滑移部321,受动脚42则还未被带动体23所带动。

如图4所示为本发明门锁装置100于解锁瞬间的正视图,使用者借由控制解锁件3朝逆时针方向旋转一角度,因此其挡体31顺势自第一挡止部21脱离,使锁舌2未被挡止而处于可自由旋转的状态,也就是处于能利用锁杆700的进入或退出沟槽11而带动锁舌2旋转的状态。同时,解锁件3被挡脚41所作用的部分,将由滑移部321移动到第二挡止部322,使挡脚41挡止于第二挡止部322,进而使解锁件3无法利用第二弹性件52的弹性复位力量反转,也就是使解锁件3的挡体31能保持在未挡止第一挡止部21的状态;至于受动脚42则顺势摆动至更精准于被带动体23所带动的位置而利于精确受动。

此时,若车门上承载有重物而导致无法撑开一缝或撑开缝隙的开度小于默认值,由于解锁件3正被继动件4的挡脚41所挡止而保持在未挡止锁舌2的状态,因此利于车门开启。

如图5所示,一旦车门开启,锁杆700将带动锁舌2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带动体23则跟随锁舌2旋转,使带动体23接触到继动件4的受动脚42而准备带动。

如图6所示,当继续打开车门,锁舌2上的带动体23顺势带动受动脚42,使继动件4以其枢接处(如图所示指枢接部401)为轴而摆动,也就是带动件23会顶高继动件4,使继动件4的挡脚42自解锁件3的第二挡止部322脱离,最后则再次滑接于滑移部321(此时若车门继续开启,锁舌2的虎口22将会对应沟槽11呈开放状(图中未示)而让锁杆700自沟槽11退出,以完全打开车门)。

换言之,当车门上承载有重物而导致无法撑开一缝或撑开缝隙的开度小于默认值时,若无本发明的继动件4在这时挡止住解锁件3,解锁件3将会因为第二弹性件52的弹性复位力量而反转,并于反转后使其挡体31再度挡止于锁舌2的第一挡止部21(参图3所示),使锁舌2无法旋转,也就无法让锁杆700脱离,门锁装置100将仍处于上锁状态而无法打开车门。

详细而言,继动件4的两端横跨于载体1的前述两半部之间,使继动件4的一端(即枢接端401)枢接于载体1的右半部,另一端则分别延伸有挡脚41和受动脚42,以具有继动功能。其中,受动脚42与继动件4的两端之间的连接线彼此交叉,如图3所示的交叉则大致呈90度。借此,以能提升前述的所有效果。

再者,如图1-图3所示,锁舌2和解锁件3并排枢接于载体1,带动体23凸出于锁舌2的一面(于本实施例中系指远离载体1邻接面的外侧面),解锁件3的一面(于本实施例中指远离载体1邻接面的外侧面)则凸出有一第一凸块32,前述滑移部321和第二挡止部322皆形成于第一凸块32,且带动体23和第一凸块32彼此并排。借此,以能让继动件4在发生车门上承载了重物时能拥有更佳的挡止和脱离(即:未挡止)效果。

三者,挡脚41用以相邻于载体1的内面朝载体1方向凸出有一第二凸块411(因此,第二凸块411的凸出方向系相反于带动体23和第一凸块32的凸出方向),挡脚41则以其第二凸块411滑移于滑移部321(见图3)或对应解锁件3的第二挡止部322挡止(见图4),以具有较佳的滑移和挡止效果。

综上所述,本发明相较于先前技术具有以下功效:具有制造较为容易以及相关结构简化的效果,进而则使成本降低和故障率降低,甚至于还具有挡止和脱离都无须准确对位就能让本发明门锁装置100正常运作的效果,因此不会因为震动等因素而导致挡止失效。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发明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