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安装工具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896378阅读:632来源:国知局
辅助安装工具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展览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辅助安装工具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布展工作是一个贯穿展会始终的一个大项,它不仅是展会期间那几天的施工。而是从前期的展馆的租赁、展区划分、展位图的制作,到展位的分配、展商的协调,展馆的施工、展商的布展、展会现场的协调,一直到最后的撤展都属于布展的一系列的工作。这个工作繁琐而且工作量非常大。

特别是在一些挂设展览情况下,对画面展布需要进行四周边的固定;现采用人工手指按压的方式将画面展布的周边嵌入安装框架内;当安装框架较小时,操作迅速;当安装框架较大时,则出现压紧效果差、耗时长的问题,特别是长时间的手指按压后,手指的疼痛会导致无法继续布展,布展速度大大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上问题,提供一种辅助安装工具及其使用方法,能够快速搭建展览画布,并且固定效果好,大大提高搭建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辅助安装工具,其包括:

压板本体,所述压板本体上设置有刃部;

抵压组件,所述抵压组件设置在压板本体表面;

所述抵压组件与刃部之间配合形成导向压装部。

进一步的,所述刃部由所述压板本体的至少一个边缘形成,且具有依次连接的水平刃部和弧形刃部。

进一步的,所述抵压组件具有依次连接的水平部和弧形部,分别与所述水平刃部和弧形刃部相对应。

进一步的,所述抵压组件位于刃部一侧的表面具有导向部。

进一步的,所述压板本体的两个表面上均设置有抵压组件。

进一步的,所述刃部的厚度自其刃口至刃部与抵压组件连接处逐渐增大,所述刃口的厚度为0.18-0.35mm,所述刃部与抵压组件连接处的厚度为0.3mm-1.5mm。

进一步的,所述压板本体上设置有握孔,所述握孔内设置有手指仿形凹槽,所述手指仿形凹槽内设置有手持垫板。

进一步的,所述压板本体位于下压方向上的顶部还设置有下压垫板,所述下压垫板位于弧形刃部一侧的表面上设置有拇指压槽,所述拇指压槽内设置有防滑部。

进一步的,所述抵压组件与刃部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一种辅助安装工具的使用方法,该辅助安装工具用于将第一物体压入第二物体内,所述第一物体为展布,所述展布周边上设置有胶条,所述第二物体为展框,所述展框上设置有压槽,所述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胶条的侧边与展布连接为一体;

步骤2):将胶条沿展布背面翻折,使展布包裹胶条的部分表面,然后将包裹有展布的胶条侧边塞入压槽内;

步骤3):将所述辅助安装工具的刃部塞入压槽与展布之间的缝隙中,并持续下压使抵压组件抵接在包括胶条的展布表面,沿其压装方向移动,通过抵压组件与刃部之间配合形成导向压装部将胶条完全压入压槽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刃部能够伸入狭小的空间内并移动,压紧后刃部脱离不会将第一物体一并带出;且通过导向压装部的设置,能够形成导向和压装效果,第一物体在安装工具的移动过程中能够顺利压入第二物体中,操作简单快速,效率高,释放手指,避免长时间手指抵压造成手部伤害。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的工具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图1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刃部部分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抵压组件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图5中抵压组件和刃部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压装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1、压板本体,2、刃部,3、抵压组件,4、导向压装部,5、水平刃部,6、弧形刃部,7、水平部,8、弧形部,9、握孔,10、手指仿形凹槽,11、手持垫板,12、下压垫板,13、指压槽,14、防滑部,15、展布,16、胶条,17、展框,18、压槽,21、刃部前端,22、刃部后端,23、凸部,24、导向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的辅助安装工具的一实施例,包括压板本体1、刃部2、抵压组件3;刃部2设置在压板本体的周边上;抵压组件设置在压板本体表面;抵压组件与刃部之间配合形成导向压装部4,以进行压装工作。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刃部由压板本体的至少一个边缘渐渐收缩厚度而形成,但不具有切割作用,且上述刃部具有依次连接的水平刃部5和弧形刃部6,弧形刃部的端部可以设置为尖部结构,尖部结构能够对夹角处缝隙进行填塞处理;弧形刃部在下压移动时,能够起到导向作用;

而抵压组件具有依次连接的水平部7和弧形部8,水平部在压板本体移动的同时,将第一物体压入第二物体内,水平部与弧形部之间形成弧形的导向夹角,第一物体上未被压入第二物体内的部分能够被良好的引导,顺利进入水平部下方,实现压装。水平部7和弧形部8分别与水平刃部和弧形刃部相对应,在移动压装时,具有更高的稳定性。

并且上述抵压组件可以为条状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也可以通过依次间隔设置的凸部23排列形成,如图3所示,凸部结构不做限定。

导向压装部结构如图4所示,抵压组件与刃部之间的夹角,即导向压装部所处的夹角,其可为钝角,导向压装部能够将第一物体压入第二物体内,其钝角能够更好的将第一物体压向第二物体内,减少卡滞问题。

其中,压板本体的两个表面上均设置有抵压组件,在使用时,压板本体的两个表面均存在导向压装部,因此对于不同侧边操作时无需调换位置,方便使用。

为了提高且保证使用效果,在压板本体上设置有握孔9,提供抓取压板本体的功能,抓取后使用更加省力;并在握孔内设置有手指仿形凹槽10,手指仿形凹槽可以为4个,分别对应除拇指以外的四个手指,当手握操作时,手指不会移位,提高手握的舒适度;手指仿形凹槽内还设置有手持垫板11,增加手握时与压板本体之间的接触面,接触面大后不会导致手指疼痛的问题出现。

在压板本体位于下压方向上的顶部还设置有下压垫板12,当手握时,按压在压板本体顶部的手掌部分具有较大的按压接触面,按压时不会出现疼痛问题;下压垫板位于弧形刃部一侧的表面上设置有拇指压槽13,拇指压槽内设置有防滑部14,按压后需要移动,此时拇指也能够具有施压区,保证在正常施力的情况下,手握的手掌具有良好的舒适度。

参照图4所示,为了提高刃部的强度,刃部的厚度可以自其刃口至刃部与抵压组件连接处逐渐增大,刃口位于刃部前端21,刃部与抵压组件连接处位于的刃部后端22,在安装工具取出时,类似于锥形结构的刃部不会将第一物体一并带出,在其结构的限定下,还可以在刃部进行打磨处理,提高刃部光滑度;刃口的厚度为0.18-0.35mm,刃部与抵压组件连接处的厚度为0.3mm-1.5mm,在此厚度先定下的刃部经过至少100次压装实验,安装工具取出时,均不会将第一物体带出;并且安装工具在推动时,具有较小的阻力,操作简单省力。上述刃口厚度为0.2-0.25mm、刃部与抵压组件连接处的厚度为0.3mm-0.8mm之间制备的刃部在便于使用的同时,也具有较好的时候寿命,不易变形。

如图5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刃部的弧形刃部数量可以2,且分别设置在水平刃部两侧并依次连接,因此在使用时推拉均可操作,提高操作便捷性。其中抵压组件的弧形部数量也可以与弧形刃部数量一致,并且相互对应。

如图6所示,刃部的厚度位于刃部前端至刃部后端处也可以是相同的,即片状结构,此时,只要刃部具有足够强度即可。此处的抵压组件可以由块状的凸部依次间隔排列组成;其可以采用压板本体上的部分材料冲切弯折形成凸部,有效降低制备成本,且由于间隔设置,因此相邻的两处冲切材料可以分别向压板本体的两侧面弯折,形成两侧面上均具有抵压组件。上述的块状凸部为了更好的导向和减少摩擦,可以在边缘进行倒角处理。

在另一实施例中,上述抵压组件位于刃部一侧的表面还可以设置导向部24,如图6所示,在其压制胶条时,还能够通过导向部将胶条缕直,能够更加顺畅的压装,导向部可以是弧形面结构,也可以为带有钩部的结构。

参照图7所示,第一物体为展布15,展布周边上设置有胶条16,第二物体为展框17,展框上设置有压槽18,胶条通过导向压装部卡入压槽内,即将展布固定在展框上,胶条具有一定的弹性,也便于刃部伸入胶条与压槽槽壁之间,并且在刃部移动时,胶条能够通过自身弹性将展布抵紧在压槽内。

在上述结构中,使用安装工具的操作步骤如下:

步骤1)将胶条的侧表面与展布连接为一体,胶条为软性的,可以被贯穿实现缝合效果,且可以用线缝合,该种方式保证胶条与展布不易分离,牢固度高;

步骤2)将胶条沿展布背面翻折,使展布包裹胶条的部分表面,然后将包裹有展布的胶条侧边分塞入压槽内,即部分通过手指压合进入压槽内,此时,胶条被展布包裹,从展示视角观察无法看见,胶条处于压槽与展布之间,保证压装后的美观;

步骤3)接着将辅助安装工具的刃部塞入压槽与展布之间的缝隙中,即图4中展布与压槽位于外侧的内壁之间的位置,并持续下压使抵压组件抵接在包括胶条的展布表面,形成有效的预制,然后沿其压装方向移动,通过抵压组件与刃部之间配合形成导向压装部将为压入凹槽内的胶条与展布完全压入压槽内。

本安装工具解决了手指按压带来的效率低、手指疼痛等问题,并且操作便捷快速,大大提高布展效率。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