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折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16770阅读:303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折刀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折刀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携式折刀。



背景技术:

折刀一般包括手柄和刀片,刀片可相对手柄展开和收折。现有的折刀不方便携带,人们往往不会将折刀经常带在身上,当使用时,常常由于找不到折刀,而给生产或生活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便携式折刀。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便携式折刀,包括:

手柄,所述手柄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衬片,至少一衬片的一端连接有一具有开口的挂钩;

刀片,所述刀片的根部通过一枢转部转动地夹设于两个衬片远离所述挂钩的一端;

底骨,所述底骨包括一固定部及连接于所述固定部一端的延长臂,所述固定部与所述衬片和/或所述挂钩连接,所述延长臂朝向所述枢转部延伸,且所述延长臂的自由末端伸入所述于两个衬片之间;

所述刀片处于一收折位置时,所述刀片的刀刃夹设于两个衬片之间,所述刀片远离所述枢转部的一端与所述挂钩配合以封闭所述开口,所述刀片远离所述枢转部的一端能够在受力时朝向所述延长臂转动至一打开位置,以打开所述开口。

进一步地,所述延长臂为弹性臂,所述刀片的根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边及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侧边较所述第二侧边靠近所述刀片的刀刃,所述第一侧边凸设有一抵压部,所述抵压部在所述刀片从所述收折位置转动至所述打开位置时抵触所述延长臂而使所述延长臂弹性变形,所述延长臂用于弹性回复使所述刀片复位至所述收折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延长臂包括连接部、倾斜部及抵接部,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手柄外,所述抵接部伸入两个所述衬片之间,所述倾斜部连接所述连接部及所述抵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固定部连接,所述刀片处于收折位置时,所述抵压部与所述抵接部相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侧边凹设有一卡槽,所述刀片转动至一展开位置时,所述刀刃位于所述手柄外,所述卡槽与所述延长臂远离所述固定部的端部卡合,以限制所述刀片的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刀片的至少一侧面上凹设有避位槽,以方便转动刀片。

进一步地,每一衬片远离所述枢转部的一端均连接有所述挂钩,所述固定部夹设在两个衬片的挂钩之间,并通过锁定件与两个衬片的挂钩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锁定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锁定件分别位于所述刀片的相对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枢转部为一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衬片连接。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上述便携式折刀设有挂钩,使用时,可通过挂钩将折刀挂在裤耳、钥匙圈、背包带、绳等物件上,方便使用者随身携带,随时随地取用折刀。刀片收折时与挂钩配合封闭住挂钩的开口,防止折刀从使用者身上脱落。同时,通过折刀本身带有的刀片与挂钩的配合打开或封闭挂钩的开口,无需另外设置与挂钩配合的挡钩,能够减少折刀所使用的零部件,进一步减小折刀的体积,更方便携带,并能够减少折刀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方式的便携式折刀的立体示意图,其刀片处于收折位置。

图2为图1所示便携式折刀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便携式折刀的主视图。

图4为图3所示便携式折刀去掉其中一个衬片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便携式折刀在其刀片处于打开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便携式折刀去掉其中一个衬片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便携式折刀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其刀片处于展开位置。

图8为图7所示便携式折刀去掉其中一个衬片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00-便携式折刀、2-手柄、23-衬片、3-挂钩、32-开口、4-枢转部、5-刀片、52-避位槽、54-第一侧边、542-抵压部、56-第二侧边、562-卡槽、6-底骨、62-固定部、64-延长臂、642-连接部、644-倾斜部、646-抵接部、7-锁定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同时参见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一种便携式折刀100,包括手柄2、刀片5及底骨6。

所述手柄2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衬片23。每一衬片23的一端连接有一具有开口32的挂钩3,在本实施方式中,衬片23与挂钩3一体连接。所述刀片5的根部通过一枢转部4转动地夹设于两个衬片23远离所述挂钩3的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刀片5的其中一侧面上还凹设有避位槽52(请参见图7),以方便转动刀片5。请一并参见图4,所述刀片5的根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边54及第二侧边56,所述第一侧边54较所述第二侧边56靠近所述刀片5的刀刃。所述第一侧边54凸设有一抵压部542,所述第二侧边56凹设有一卡槽562。所述枢转部4为一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衬片23连接。

所述底骨6包括一固定部62及连接于所述固定部62一端的延长臂64。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部62大致呈弧形,其夹设在两个衬片23的挂钩3之间,并通过锁定件7与两个衬片23的挂钩3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锁定件7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锁定件7分别位于所述刀片5的相对两侧。所述延长臂64大致呈长条状,其朝向所述枢转部4延伸,且所述延长臂64的自由末端伸入两个衬片23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延长臂64为弹性臂,其沿所述衬片23远离所述开口32的一侧朝向所述枢转部4延伸。所述延长臂64包括连接部642、倾斜部644及抵接部646。所述连接部642与所述固定部62连接,并位于所述手柄2外;所述抵接部646伸入所述于两个衬片23之间;所述倾斜部644连接所述连接部642及所述抵接部646。

请一并参见图5至图8,所述便携式折刀100使用时,使用者的手指通过避位槽52转动刀片5至一展开位置,直至所述刀片5的刀刃位于所述手柄2外,并使所述卡槽562与所述抵接部646远离所述固定部62的端部卡合,以限制所述刀片5的转动,此时,可使用折刀。便携式折刀100使用完毕后,可转动刀片5至一收折位置,此时,所述刀片5的刀刃夹设于两个衬片23之间,防止刀片5割伤人体,所述抵压部542与所述抵接部646相接,所述刀片5远离所述枢转部4的一端与所述挂钩3配合以封闭所述开口32。当需要携带便携式折刀100时,按压刀片5的刀背,所述刀片5远离所述枢转部4的一端受力朝向所述延长臂64转动至一打开位置,以打开所述开口32,进而方便使用者利用挂钩3将所述便携式折刀100挂接于使用者的身上。所述抵压部542在所述刀片5从所述收折位置转动至所述打开位置时抵触所述抵接部646而使所述延长臂64弹性变形,当施加于刀背上的外力撤销后,所述延长臂64弹性回复使所述刀片5复位至所述收折位置,此时,所述挂钩3的开口32被刀片5再次封闭,以防止所述便携式折刀100从使用者身上脱落。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部62也可以与所述衬片23连接。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仅在其中一个衬片23的一端设有挂钩3。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所述刀片5的相对两侧均设置避位槽52。

上述说明是针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可行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但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专利申请范围,凡本实用新型所提示的技术精神下所完成的同等变化或修饰变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专利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