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轮扳手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27813发布日期:2018-07-13 17:30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棘轮扳手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可替换的棘轮扳手结构,如美国专利案号:US8042433B2,中国台湾专利申请号:098112746,证书号:I347247,专利名称:棘轮扳手更换结构,该专利案结构在于:一种棘轮扳手更换结构,其包含有:一扳杆50,其两端中至少一端具有头部51,头部51形成有一底缘具抵缘530的中空轮槽52,又头部51于轮槽52邻近扳杆50的周缘形成有一拨槽53,再者头部51于拨槽53的内壁面形成有一容置槽54,且头部51第二顶面锁设一盖片56,该盖片56于邻近轮槽52的边缘形成有一道开放状的推拨缺口57,且盖片56于推拨缺口57另侧边缘并形成有一释放缺口58;一套合轮60,其设于前述头部51的轮槽52抵缘530上,该套合轮60外缘并形成有复数棘齿61,再者套合轮60外缘于邻近顶缘处形成有一道限位环槽62;一掣动件70,其设于前述头部51的拨槽53内,该掣动件70并具有可咬掣套合轮60的复数棘齿71,又掣动件70中段邻近顶缘处具有一对应前述限位环槽62的限位凸块72,且掣动件70第二顶面利用一连杆73固定有一可贴抵盖片56第二顶面移动的推片75,再者掣动件70并于前述头部51容置槽54内设有一固定座76,且固定座76内形成有一后段具阶级段770的贯穿状穿孔77,而穿孔77内滑设有一具对应阶级段780的顶推柱78,又顶推柱78与内壁间设有一弹性件79。

但此已用棘轮扳手结构的缺失在于:

1、该已知的棘轮扳手结构其元件繁多,该掣动件70需与该连杆73、推片75、固定座76、顶推柱78及弹性件79相配合组设,而具有较高的元件成本,且其组装方法较为复杂,需花费的工时也较长,使其组设成本亦相对提高。

2、请辅以美国公报的图3及图8所示,该棘齿71需设有一贯穿槽以供容设该连杆73,该棘齿71设有贯穿槽即会使该棘齿71承受扭力会降低。

3、该推片75和该连杆73间应以黏剂黏设,一段时间使用后,该黏剂即会可能失效,该推片75即容易脱落,若该推片75和该连杆73间以螺合件相螺合,该连杆73 即要设螺孔,该推片75即要设有穿孔,亦需增设另一螺合件,该连杆73设有螺孔以及该推片75设有穿孔会增加该棘轮扳手的成本。

4、该棘齿71退齿时,该推片75是会随该棘齿71有退位的动作,旋动时,退转的机率系相当多,该推片75于会于该扳杆50上一直跳,结构上即较不确实。

5、请辅以图1、图4及图9所示,该套合轮60取出后,该棘齿71后侧设有弹性件 79,该棘齿71、该推片75、该固定座76及该顶推柱78应也会受该弹性件79的弹力而移出至中空轮槽52处,该棘齿71、该推片75、该固定座76及该顶推柱78移出后应会自动分离,一般的消费者应无法将该棘齿71、该推片75、该固定座76及该顶推柱78 再组设于该扳杆50的该头部51处。

另一申请人所申请的专利前案,中国台湾证书号:I587987,专利名称:棘轮扳手结构,此专利案结构已取得中国台湾发明专利,美国申请案号为15/499895,此专利案结构已修正美国专利案号:US8042433B2的缺失。

有鉴于上述现有棘轮扳手结构的缺失,本新型人藉多年从事相关行业的制造及设计经验,终于有一能解决已用弊端的棘轮扳手结构的产品问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棘轮扳手结构,其控制件的限制槽供制齿的第一限制部容设,该制齿不需设有任意槽状结构,在该制齿结构不破坏下即可具有一定扭力。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棘轮扳手结构,包括:

一本体,该本体包括作用端及柄部,该本体的作用端设有第一容槽,该第一容槽呈贯穿圆槽状,该第一容槽底部设有第一抵面,该第一容槽一侧近柄部处设有第二容槽,该第二容槽与该第一容槽呈相通状,该第二容槽上下端面呈封闭状,该第二容槽呈弧面状,该第二容槽的圆心设在该第一容槽范围内,该第二容槽一侧近柄部处设有第三容槽,该第三容槽呈贯穿槽状,该第三容槽与该第二容槽呈相通状,该第三容槽呈长槽状,该第三容槽的二侧边面为第一边面及第二边面,该第一边面及第二边面呈直面状,该第一边面及第二边面呈相平行状,该本体二端面处各设有一第五容槽,二个第五容槽相对该第三容槽呈对称状,该第五容槽设于该第三容槽的范围处,该二第五容槽不与该第二容槽相通,该二第五容槽与该第一容槽相通,该第五容槽二侧分别设有第三边面及第四边面,该第三边面及该第四边面呈直面状,该第三边面及该第四边面呈相平行状,该第三容槽与该第二容槽间设有一第一抵缘,该第三容槽在该第一抵缘处呈非贯穿槽状;

一棘轮,该棘轮枢设于该第一容槽处,该棘轮外周缘设有环状排列齿的棘轮部,该棘轮部的底部座落于该第一抵面处,该棘轮设有一第一环槽,该第一环槽呈小直径状,该棘轮设有第一周面,该第一环槽及该第一周面处设有第二抵面;

一制齿,该制齿容置于该第二容槽内,该制齿可于该第二容槽处退齿,该制齿前侧设有咬合部,该咬合部与该棘轮部相啮合,该制齿后侧设有后侧面,该后侧面靠抵于该第二容槽的壁面上,该制齿的该后侧面呈弧面状,该制齿二端面设有第一限制部,该第一限制部的二端凸出该制齿的二端面,该第一限制部受限该第一抵缘,使该制齿不脱出该第二容槽外,该制齿后侧设有套合部;

一第一弹性元件,该第一弹性元件容设于该本体的该第三容槽内,该第一弹性元件抵于该制齿的该套合部上,该第一弹性元件的弹力使该制齿的该咬合部与该棘轮的该棘轮部相啮合;

二控制件,该二控制件相配合组设呈一体带动状,该二控制件间设有该制齿及该第一弹性元件,每一控制件容设于该本体的每一第五容槽处,该控制件可于该第五容槽处直线位移,该二控制件相对该制齿呈对称状,其一控制件设有第一凸缘,该第一凸缘靠抵于该第一环槽处,该第一凸缘处设有第三抵面,该第三抵面抵于该第二抵面处,使该棘轮枢设于该第一容槽处,该棘轮受限于该控制件而不脱出该第一容槽外,该控制件设有限制槽,该限制槽供该第一限制部容设,该限制槽的断面面积大于该第一限制部的断面面积,使该制齿于该第二容槽处退齿时,该第一限制部于该限制槽内移位,该限制槽一侧处设有第二限制部,当该控制件于该第五容槽处位移时,该第二限制部可带动该第一限制部及该制齿移位,使该咬合部与该棘轮部相脱开,且该第一凸缘脱开该第一环槽及该第三抵面不靠抵于该第二抵面处,该棘轮即可自该第一容槽处取出,该棘轮取出后,该制齿的该第一限制部受限于该第一抵缘而不脱出该第二容槽外,该限制槽另一侧处设有第三限制部,该第三限制部可靠抵于该第一限制部上,使该控制件受限该制齿而不脱出该第五容槽处,每一控制件凸设有凸柱,该二控制件的该凸柱于该第三容槽内相对正且相组设,使该二控制件呈一体带动状,其一控制件的该凸柱二侧设有该第五边面及第六边面,该第五边面靠抵于该第一边面处,该第六边面靠抵于该第二边面处,该凸柱设有第一面及第二面,该第一弹性元件弹抵于该套合部及该第一面之间,该控制件的二侧面分别设有第七边面及第八边面,该第七边面与该第三边面相靠抵,该第八边面与该第四边面相靠抵;

一第二弹性元件,该第二弹性元件容设于该本体的该第三容槽内,该第二弹性元件设于二控制件间,该第二弹性元件弹抵于该控制件的该第二面及该本体的该第三容槽的壁面上,使该二控制件位移后,该第二弹性元件的弹力,使该二控制件可自动回位。

所述棘轮设有套合槽,该套合槽呈多角槽状以与套合螺合件。

所述第一抵缘呈弧面状或平面状。

所述第一限制部呈非圆柱体状或圆柱体状,该限制槽呈方槽状,该第三限制部与该第二限制部呈相对状。

所述第一凸缘呈弧面状。

其一所述凸柱内设有穿槽,另一凸柱内设有第一结合部,该穿槽与该第一结合部相对正及相连通,该第一结合部呈内螺纹状,设有一第一结合件,该第一结合件贯穿于其一控制件的该穿槽处并与该另一控制件的第一结合部相结合,使该二控制件相组设。

所述第二弹性元件的弹力大于该第一弹性元件的弹力。

所述第一容槽处设有第一扣环槽,该棘轮设有第二扣环槽,该第二扣环槽与该第一扣环槽相对正,设有第一扣环,该第一扣环组设于该第一扣环槽及该第二扣环槽处,后移该控制件时,该第一凸缘不再靠抵于该第一环槽处,该第三抵面不再抵于该第二抵面处时,需稍按压该棘轮,使该第二扣环槽脱开该第一扣环,该棘轮才可取出。

所述制齿及该第一限制部呈三元件状,该制齿设有二个凹槽,该二第一限制部再分别组设于该制齿的二个凹槽处。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该制齿不需设有任意槽状结构,该制齿结构不破坏下即可具有一定扭力,该制齿即与现有制齿结构可完全相同。该限制槽的面积大于该第一限制部的面积,使该制齿退齿时,该第一限制部于该限制槽内移位,该二控制件不会有移位状态。该制齿退齿时,该控制件的该第一凸缘靠抵于该第一环槽处,该第三抵面抵于该第二抵面处,该棘轮仍枢设于该本体的该第一容槽处,该棘轮受限于该控制件而枢设于该第一容槽处,该棘轮枢设于该第一容槽处时,该棘轮的枢设结构和制齿无任关系。当该控制件于该第五容槽处位移时,该第二限制部可带动该第一限制部及该制齿移位,使该咬合部与该棘轮部相脱开,该第一凸缘不再靠抵于该第一环槽处,该第三抵面不再抵于该第二抵面处,该棘轮即不再受限该控制件,该棘轮即可自该第一容槽处取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棘轮扳手结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棘轮扳手结构部份元件的立体组合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棘轮扳手结构部份元件的上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棘轮扳手结构部份元件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棘轮扳手结构的立体组合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棘轮扳手结构的上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图6中A-A处的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棘轮扳手结构另一操作状态的上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图8中A-A处的剖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取下棘轮的立体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制齿的立体分解图。

10本体;11第一容槽;111第一抵面;12第二容槽;13第三容槽;131第一边面; 132第二边面;15第五容槽;151第三边面;152第四边面;16第一抵缘;17第一扣环槽;20棘轮;21棘轮部;22套合槽;23第一环槽;24第一周面;25第二抵面;26 第二扣环槽;30制齿;31咬合部;32后侧面;33第一限制部;34套合部;40第一弹性元件;50控制件;51第一凸缘;511第三抵面;52限制槽;53第二限制部; 531第三限制部;54凸柱;541第五边面;542第六边面;543第一面;544第二面 55穿槽;551第一结合部;56第七边面;57第八边面;60第二弹性元件;70第一结合件;80第一扣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熟习此项技艺人士对本实用新型的功效完全了解,兹配合图式及图号就本新型的结构、组成说明于后,惟以下所述者仅为用来解释本新型的实施例,并非企图据以对本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是以凡是在本新型之精神下,所作的任何修饰变更皆仍应属于本新型的保护范围。

首先请参阅图1所示,图1是本实用新型棘轮扳手结构的立体分解图,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棘轮扳手结构,其包括:

一本体10,该本体10包括作用端及柄部,该本体10的作用端设有第一容槽11,该第一容槽11呈贯穿圆槽状,该第一容槽11底部设有第一抵面111,该第一容槽11 一侧近柄部处设有第二容槽12,该第二容槽12与该第一容槽11呈相通状,该第二容槽12上下端面呈封闭状,该第二容槽12呈弧面状,该第二容槽12的圆心设在该第一容槽11范围内,该第二容槽12一侧近柄部处设有第三容槽13,该第三容槽13呈贯穿槽状,该第三容槽13与该第二容槽12呈相通状,该第三容槽13呈长槽状,该第三容槽13的二侧边面为第一边面131及第二边面132,该第一边面131及该第二边面132呈直面状,该第一边面131及该第二边面132呈相平行状,该本体10二端面处各设有一第五容槽15,该二个第五容槽15相对该第三容槽13呈对称状,该第五容槽15设于该第三容槽13的范围处,该二第五容槽15不与该第二容槽12相通,该二第五容槽15与该第一容槽11相通,该第五容槽15二侧分别设有第三边面151及第四边面152,该第三边面151及该第四边面152呈直面状,该第三边面151及该第四边面152呈相平行状,该第三容槽13与该第二容槽12间设有一第一抵缘16,该第三容槽13在该第一抵缘16处呈非贯穿槽状,该第一抵缘16呈弧面状或平面状;

一棘轮20,该棘轮20枢设于该第一容槽11处,该棘轮20外周缘设有环状排列齿的棘轮部21,该棘轮部21的底部座落于该第一抵面111处,该棘轮20设有套合槽22,该套合槽22呈多角槽状以供套合螺合件,该棘轮20设有一第一环槽23,该第一环槽 23呈小直径状,该棘轮20设有第一周面24,该第一环槽23及该第一周面24处设有第二抵面25;

一制齿30,该制齿30容置于该第二容槽12内,该制齿30可于该第二容槽12处退齿,该制齿30前侧设有咬合部31,该咬合部31与该棘轮部21相啮合,该制齿30后侧设有后侧面32,该后侧面32靠抵于该第二容槽12的壁面上,该后侧面32呈弧面状,该制齿30二端面设有第一限制部33,该第一限制部33的二端凸出该制齿30的二端面,该第一限制部33呈非圆柱体状或圆柱体状,该第一限制部33受限该第一抵缘16,使该制齿30不脱出该第二容槽12外,该制齿30后侧设有套合部34;

一第一弹性元件40,该第一弹性元件40容设于该本体10的该第三容槽13内,该第一弹性元件40抵于该制齿30的该套合部34上,该第一弹性元件40的弹力使该制齿 30的该咬合部31与该棘轮20的该棘轮部21相啮合;

二控制件50,该二控制件50是相配合组设呈一体带动状,该二控制件50间设有该制齿30及该第一弹性元件40,每一控制件50容设于该本体10的每一第五容槽15 处,该控制件50可于该第五容槽15处直线位移,该二控制件50相对该制齿30呈对称状,其一控制件50设有第一凸缘51,该第一凸缘51靠抵于该第一环槽23处,该第一凸缘51呈弧面状,该第一凸缘51处设有第三抵面511,该第三抵面511抵于该第二抵面25处,使该棘轮20枢设于该第一容槽11处,该棘轮20受限于该控制件50而不脱出该第一容槽11外,该控制件50设有限制槽52,该限制槽52供该第一限制部33容设,该限制槽52的断面面积大于该第一限制部33的断面面积,使该制齿30于该第二容槽 12处退齿时,该第一限制部33于该限制槽52内移位,该限制槽52呈方槽状,该限制槽52一侧处设有第二限制部53,当该控制件50于该第五容槽15处位移时,该第二限制部53可带动该第一限制部33及该制齿30移位,使该咬合部31与该棘轮部21相脱开,且该第一凸缘51脱开该第一环槽23及该第三抵面511不靠抵于该第二抵面25处,该棘轮20即可自该第一容槽11处取出,该棘轮20取出后,该制齿30的该第一限制部 33受限于该第一抵缘16而不脱出该第二容槽12外,该限制槽52另一侧处设有第三限制部531,该第三限制部531可靠抵于该第一限制部33上,使该控制件50受限该制齿30而不脱出该第五容槽15处,该第三限制部531与该第二限制部53呈相对状,每一控制件50凸设有凸柱54,该二控制件50的该凸柱54于该第三容槽13内相对正且相组设,使该二控制件50呈一体带动状,其一控制件50的该凸柱54二侧设有该第五边面 541及第六边面542,该第五边面541靠抵于该第一边面131处,该第六边面542靠抵于该第二边面132处,该凸柱54设有第一面543及第二面544,该第一弹性元件40弹抵于该套合部34及该第一面543之间,其一凸柱54内设有穿槽55,另一凸柱54内设有第一结合部551,该穿槽55与该第一结合部551相对正及相连通,该第一结合部551 呈内螺纹状,该控制件50的二侧面分别设有第七边面56及第八边面57,该第七边面 56与该第三边面151相靠抵,该第八边面57与该第四边面152相靠抵;

一第二弹性元件60,该第二弹性元件60容设于该本体10的该第三容槽13内,该第二弹性元件60设于该二控制件50间,该第二弹性元件60弹抵于该控制件50的该第二面544及该本体10的该第三容槽13的壁面上,使该二控制件50位移后,该第二弹性元件60的弹力,使该二控制件50可自动回位,该第二弹性元件60的弹力大于该第一弹性元件40的弹力;

一第一结合件70,该第一结合件70贯穿于其一控制件50的该穿槽55处并与该另一控制件50的第一结合部551相结合,使该二控制件50相组设。

请参阅图2及图3所示,图2是本实用新型棘轮扳手结构部份元件的立体组合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棘轮扳手结构部份元件的上视图,由图示可清楚所示,图2及图3 无显示该控制件50及该第一结合件70,该棘轮20枢设该第一容槽11内,该制齿30容设于该第二容槽12处,该第一弹性元件40弹抵于该第一面543及该套合部34间,使该咬合部31与该棘轮部21相啮合,该控制件50容设于该本体10的该第五容槽15处,该限制槽52套设于该第一限制部33的端部处,该二控制件50的该凸柱54于该第三容槽13处相对正组设,该第二弹性元件60弹抵于该第二面544及该第三容槽13的壁面上,该第一结合件70使该二控制件50相结合。

请继续参阅图4所示,图4是本新型棘轮扳手结构部份元件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由图示可清楚所示,图4是无显示另一控制件50,该第一限制部33受限该第一抵缘16,使该制齿30不脱出该第二容槽12外,当组合后即如图5所示,图5是本实用新型棘轮扳手结构的立体组合图。

请继续参阅图6及图7所示,图6是本实用新型棘轮扳手结构的俯视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图6中A-A处的剖视图,由图示可清楚所示,该第一凸缘51靠抵于该第一环槽23处,该第三抵面511抵于该第二抵面25处,使该棘轮20枢设于该第一容槽11处,该棘轮20受限于该控制件50而不脱出该第一容槽11外,该控制件50的该限制槽52供该第一限制部33容设。

请参阅图8及图9所示,图8是本实用新型棘轮扳手结构另一操作状态的俯视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图8中A-A处的剖视图,由图示可清楚所示,该控制件50可于该本体10的该第五容槽15处位移,该限制槽52套设于该制齿30的该第一限制部33上,当往后位移该二控制件50时,该二控制件50同时带动该制齿30于该第二容槽12处位移,使该制齿30压抵该第一弹性元件40使其呈压缩状,该咬合部31即与该棘轮部21 相脱开,该第一凸缘51不再靠抵于该第一环槽23处,该第三抵面511不再抵于该第二抵面25处,该棘轮20即可自该第一容槽11处取下,如此即可更换另一规格的该棘轮 20,如图10所示,图10是本实用新型取下该棘轮20的立体图。

请参阅图11所示,图11是本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该第一容槽11处设有第一扣环槽17,该棘轮20设有第二扣环槽26,该第二扣环槽26与该第一扣环槽17 相对正,设有第一扣环80,该第一扣环80组设于该第一扣环槽17及该第二扣环槽26 处,后移该控制件50时,该第一凸缘51不再靠抵于该第一环槽23处,该第三抵面511 不再抵于该第二抵面25处时,需稍按压该棘轮20,使该第二扣环槽26脱开该第一扣环80,该棘轮20才可取出,亦即需后移该控制件50及推移该棘轮20才可取出该棘轮 20。

请继续参阅图12所示,图12是本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制齿30的立体分解图,该制齿30及该第一限制部33呈三元件状,该制齿30设有二个凹槽,该二第一限制部33再分别组设于该制齿30的二个凹槽处。

本实用新型系设有复数个该棘轮20,每一棘轮20的套合槽22为不同的规格尺寸,每一棘轮20具有相同的该棘轮部21、该第一环槽23、该第一周面24及该第二抵面25,每一棘轮20均可替换于该本体10的该第一容槽11处。部份该棘轮20的该套合槽22可为凸伸的四角头状以套合具有四角槽的手工具件。

本实用新型棘轮扳手结构的优点在于:

1、请辅以第图1所示,该制齿30不需设有任意槽状结构,该制齿30结构在不破坏下即可具有一定扭力,该制齿30即与现有各制齿结构可完全相同。

2、该限制槽52的面积大于该第一限制部33的面积,使该制齿30退齿时,该第一限制部33于该限制槽52内移位,该二控制件50不会有移位状态。

3、该制齿30退齿时,该控制件50的该第一凸缘51靠抵于该第一环槽23处,该第三抵面511抵于该第二抵面25处,该棘轮20仍枢设于该本体10的该第一容槽11处,该棘轮20受限于该控制件50而枢设于该第一容槽11处,该棘轮20枢设于该第一容槽 11处时,该棘轮20的枢设结构和制齿30无任关系。

4、当该控制件50于该第五容槽15处位移时,该第二限制部53可带动该第一限制部33及该制齿30移位,使该咬合部31与该棘轮部21相脱开,该第一凸缘51不再靠抵于该第一环槽23处,该第三抵面511不再抵于该第二抵面25处,该棘轮20即不再受限该控制件50,该棘轮20即可自该第一容槽11处取下。

5、辅以第2点及第4点所述,该制齿30退齿时,该二控制件50不会移位,但该控制件50于该第五容槽15处移位时会带动该制齿30于该第二容槽12处移位。

6、该棘轮20取出后,该制齿30的该第一限制部33受限于该第一抵缘16而不脱出该第二容槽12外,该限制槽52的该第三限制部531可靠抵于该第一限制部33上,使该控制件50受限该第三限制部531而不脱出该第五容槽15处。

7、该本体10设有该第一边面131、该第二边面132、该第三边面151及该第四边面152,其一控制件50的该凸柱54二侧设有该第五边面541及第六边面542,该第五边面541靠抵于该第一边面131处,该第六边面542靠抵于该第二边面132处,该控制件50的二侧面分别设有第七边面56及第八边面57,该第七边面56与该第三边面151 相靠抵,该第八边面57与该第四边面152相靠抵,使该控制件50于该第五容槽15上滑移时可更为确实。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棘轮扳手结构具有产业利用性、新颖性及进步性,诚能符合专利的申请要件,依法提出申请。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