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冷器控制活门弹簧安装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03374发布日期:2018-06-30 02:38阅读:602来源:国知局
预冷器控制活门弹簧安装工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航空气动系统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预冷器控制活门弹簧安装工装。



背景技术:

预冷器控制活门(件号P/N:3289562)为737NG气动系统中常见的控制活门,该活门故障率较高,经常需要进行拆机维修。由于该活门是通过作动腔位置的弹簧使活门处于常开状态,该弹簧在产品中属于压缩状态,弹簧力很大,在安装该弹簧的过程较为麻烦,且通常的情况下需要两个人进行配合安装,一人按压弹簧作动盖,另外一人旋紧作动腔螺钉,该安装方法需要更多的人力且安全性较差,而厂家手册中无该弹簧安装工装的示意图和图纸,国外OEM原厂价格及其昂贵且周期很长,导致公司的运营成本极高,所以必须自主设计研发一套弹簧安装工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冷器控制活门弹簧安装工装,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目前对于预冷器控制活门中作动腔位置的弹簧安装困难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预冷器控制活门弹簧安装工装,包括一块环形的作动腔底部固定板,所述作动腔底部固定板上相隔180度垂直安装有两根丝杆,所述两根丝杆平行,一块作动盖压板通过其上开设的两个孔套在所述两根丝杆上,所述作动盖压板与所述作动腔底部固定板平行,所述作动盖压板靠近所述作动腔底部固定板一侧的表面上连接有一个压板保护圈,所述作动盖压板远离所述作动腔底部固定板一侧的所述两根丝杆上分别旋有丝杆螺母。

优选的,所述作动盖压板、压板保护圈上分别开设有作动盖压板中心孔、压板保护圈中心孔。

优选的,所述丝杆螺母上相隔180度的两端分别连接有把手,所述把手同轴。

优选的,所述作动腔底部固定板安装在作动腔底座上。

优选的,所述作动盖压板和压板保护圈安装在作动盖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是为预冷器控制活门作动腔弹簧所设计的专用安装工装。采用本实用新型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及安全的安装预冷器控制活门作动腔的弹簧,市场前景可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视角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视角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应用对象-作动腔组件的安装示意图。

图中:1、作动腔底部固定板;2、作动盖压板;3、压板保护圈;4、丝杆;5、丝杆螺母;6、作动盖压板中心孔;7、压板保护圈中心孔;8、把手;100、作动腔底座;110、弹簧膜片组件;120、作动盖;130、螺钉;140、螺母;150、垫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预冷器控制活门弹簧安装工装,包括一块环形的作动腔底部固定板1,作动腔底部固定板1上相隔180度的两侧垂直安装有两根丝杆4,两根丝杆4相互平行,一块作动盖压板2通过其上开设的两个孔套在两根丝杆4上,从而使作动盖压板2与作动腔底部固定板1平行,作动盖压板2靠近作动腔底部固定板1一侧的表面上连接有一个压板保护圈3,作动盖压板2、压板保护圈3上分别开设有作动盖压板中心孔6、压板保护圈中心孔7,作动盖压板2远离作动腔底部固定板1一侧的两根丝杆4上分别旋有丝杆螺母5,丝杆螺母5上相隔180度的两端分别连接有同轴的把手8。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图3所示为预冷器控制活门中的作动腔组件,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先依次将丝杆螺母5、丝杆4、作动盖压板2、压板保护圈3及作动腔底部固定板1拆下;将作动腔底部固定板1安装至图3所示的作动腔底座100上,然后将图3所示的弹簧膜片组件110放入作动腔底座100,将图3所示的作动盖120放置于弹簧膜片组件110上,在作动盖120上面安装压板保护圈3及作动盖压板2;压板保护圈3可以保护作动盖120,防止作动盖120与作动盖压板2摩擦,造成损伤;安装丝杆4,再将丝杆螺母5旋入丝杆4,两边慢慢旋转丝杆螺母5,使作动盖压板2慢慢水平的朝作动腔底座100方向运动,待运动到作动盖120与作动腔底座100间隙为2-3mm时,对称安装图3所示的螺钉130、垫片150、螺母140,旋转螺母140至本实用新型工装不受力的状态时,依次将丝杆螺母5、作动盖压板2、压板保护圈3及作动腔底部固定板1拆下。

上述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应用本专利。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揭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