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67156发布日期:2019-01-02 22:50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机动车锁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机动车锁。

当前所有类型的门锁、前盖锁或后盖锁均归纳在术语“机动车锁”下。



背景技术:

所谈到的机动车锁的碰撞安全性尤其有意义。在碰撞状态中出现高的碰撞加速度,其可导致机动车锁的非期望的打开。这里,在重要的情况设计中,碰撞加速度负责门把手的自动拔出,其与车辆乘客的抛出风险相关。这里,避免这样的非期望的由碰撞引起的门把手的操作是重要的。

本发明以其为出发点的已知的机动车锁(文件ep2339098a2)在一变型方案中指出了一种用于避免非期望的由碰撞引起的门把手的操纵的机构。在此,设置有碰撞元件,其在以过量的操纵速度操纵的情况中(例如在碰撞情况中可预料的)在碰撞状态中卡锁。在该碰撞状态中,碰撞元件锁止与门把手相联接的操纵杠杆,从而使非期望的由碰撞引起的门把手的操纵消失。

碰撞元件在碰撞状态中的卡锁就此而言是有利的,因为碰撞加速度常常作为多个在方向和强度上不同的各个加速度的顺序出现。于是还可能的是,两个碰撞加速度直接是连续的。通过以上卡锁在已知的机动车锁的情况中避免随后的碰撞加速度激活门把手的非期望的操纵。

在已知的机动车锁的情况中值得注意的是如下事实,即,在这里所谈到的变型方案中,操纵杠杆的锁止仅仅通过操纵杠杆的过量的操纵速度(其归因于门把手的相应地过量的操纵速度)来激活。由此这里的碰撞机构是有效的,更确切地说与相应的碰撞加速度的方向无关。

在设计已知的机动车锁的情况中的挑战是卡锁的适宜的消除,从而在出现碰撞加速度之后又可实现机动车锁的打开,而不损害碰撞安全性。在已知的机动车锁的情况中,通过操纵门内部把手使才消除卡锁,这在碰撞情况中有损机动车锁的可操作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以如下问题为基础,即,在高碰撞安全性的情况下提高在碰撞情况中的可操作性。

上述问题在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机动车锁的情况中通过权利要求1的特征部分的特征来解决。

重要的是如下基本构思,即可在合适的设计方案中,在操纵杠杆复位之后尤其自动地实现卡锁的消除,其中,在消除卡锁之后又全方位地给出机动车锁的可操作性。

根据提议首先以如下为出发点,即,与门把手相联接的操纵杠杆可在初始位置与操纵位置之间被调节。在此,优选地设置成,操纵杠杆被弹簧预紧到初始位置中。

现在详细地提出,在碰撞状态中卡锁的碰撞元件的情况中,操纵杠杆到初始位置中的复位引起卡锁的消除和碰撞元件到正常状态中的调节。这意味着,碰撞元件在碰撞状态中的卡锁仅仅经由相对短的阶段在操纵杠杆的复位期间存在。基于如下认知,即,这里感兴趣的碰撞加速度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是连续的,从而甚至仅短时间的卡锁对于碰撞安全性的维持而言就足够了。此外,于是随后的碰撞加速度可激活碰撞元件在碰撞状态中的重新的卡锁。

利用根据提议的解决方案不仅确保了高的碰撞安全性,而且确保了机动车锁在碰撞情况中的高度可操作性。通过卡锁的根据提议的消除,操作者将完全不会察觉到碰撞机构的存在。

以权力要求2阐明的是,卡锁的消除在尤其优选的设计方案中在操纵杠杆完全复位到初始位置中的情况下才发生。然而,根据应用情况还可设置成,卡锁的消除在操纵杠杆在锁止位置与初始位置之间复位期间被激活。

另外优选的权利要求7至9涉及可切换的联结部,其用于操纵杠杆的锁止或脱开联结。在此有利的是如下事实,即,根据应用情况,这样的可切换的联结部可以简单的结构方式来实现。联结部的尤其坚固的设计方案根据权利要求8由此来得出,即,联结部实现成带有设计成滑槽的联结元件的联结部和设计成滑块的联结元件。

在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另一优选的设计方案中是这样的,即,碰撞元件在碰撞状态中的卡锁归因于联结部的卡锁。联结部于是双重使用,即,一方面用于操纵杠杆的锁止或脱开联结,并且另一方面用于碰撞元件在碰撞状态中的卡锁。这引起整体上尤其紧凑且结构上坚固的布置。

附图说明

接下来根据示出仅一个实施例的附图详细阐述本发明,在附图中:

图1以完全示意性的图示显示了根据提议的机动车锁,

图2显示了在如下正常情况中的由根据图1的机动车锁的操纵杠杆和碰撞元件构成的布置,即

a)在未操纵操纵杠杆的情况中,和

b)在手动操纵操纵杠杆的情况中,

图3显示了在如下碰撞情况中的根据图2的布置,即

a)在碰撞元件的由碰撞引起的从初始状态在碰撞状态的方向上的调节期间,和

b)在碰撞元件在碰撞状态中的由碰撞引起的卡锁之后,

图4显示了在由碰撞引起地操纵操纵杠杆的复位期间的根据图2的布置,以及

图5以另一实施形式显示了在正常情况中的根据图2的布置。

具体实施方式

可提前指出,在附图中仅示出了根据提议的机动车锁1的对于阐述该教导而言所需的部件。例如省去了锁机构的图示,其提供不同的闭锁状态例如“闭锁”和“解锁”的设置。当前还省去了门内部把手的图示。所有接下来的实施方案相应地适用于带有这样的、这里未示出的部件的机动车锁。

图1显示出,机动车锁1具有锁壳体1a并且在其中具有锁闭元件插销机构和止动爪3,其以常见的方式相互作用。插销机构2可被带入到图1中示出的主锁闭位置中,在其中插销机构被止动爪3保持。在此,插销机构2与锁闭件4保持接合,锁闭件4在这里且优选地设计成锁闭螺栓。止动爪3可在这里在图1中顺时针地绕止动爪轴线3a摆动,从而开启插销机构2,并且可在图1中逆时针地绕插销机构轴线2a在打开方向上摆动。于是,锁闭件4被开启并且关联于机动车锁1的机动车门或等同物可被打开。

根据提议的机动车锁1具有至少一个可绕操纵杠杆轴线5a摆动的操纵杠杆5,通过其从初始位置到操纵位置中的操纵可拔出止动爪3。初始位置在图2a中示出,而操纵位置在图2b中示出。止动爪3的可拔出性根据机动车锁1的设计方案不仅取决于操纵杠杆5的操纵,而且取决于可能设置的锁机构的闭锁状态。这对于根据提议的解决方案而言然而并不重要。

操纵杠杆5这里且优选地与门把手8、尤其门外部把手相联接。然而基本上,门把手还可以是门内部把手或其它的门把手。在图2至5中关于门把手的传动系以附图标记a标示,而关于止动爪3的传动系以附图标记b标示。

此外,机动车锁1配备有碰撞元件6,其可以仍将阐述的方式从正常状态调节到碰撞状态中。碰撞元件6的正常状态在图2a中示出,而碰撞元件6的碰撞状态在图3a中示出。

在碰撞状态中,碰撞元件6此外根据设计方案将不同的影响施加到机动车锁1上。在图2至4中示出的设计方案中,处于碰撞状态中的碰撞元件6将操纵杠杆5锁止在锁止位置中,如图3b中所示。在根据图5的设计方案中相反地设置成,处于碰撞状态中的碰撞元件6使操纵杠杆5与止动爪3脱开联结,从而在碰撞元件6处于碰撞状态中的情况中使操纵杠杆5空转。

在两种实施形式中是这样的,即,碰撞元件6在操纵操纵杠杆5的情况中以过量的操纵速度在碰撞状态中卡锁。卡锁的碰撞状态对于首先提到的实施例而言在图3b中示出。术语“卡锁”这里意味着,碰撞元件6首先保留在碰撞状态中,即使省去以过量的操纵速度操纵操纵杠杆5。当卡锁被消除时,碰撞元件6才可又落入到正常状态中。

现在主要的是,在碰撞状态中卡锁的碰撞元件6的情况中,操纵杠杆5到初始位置中的复位引起卡锁的消除和碰撞元件6到正常状态中的调节。操纵杠杆5的复位在附图中通过从图4到图2a的过渡来示出。卡锁的该自动消除是尤其有利的,因为操作者未察觉碰撞元件6的功能,如此在碰撞情况中还全方位地给出可操作性。

这里操纵杠杆5且优选地借助于弹簧元件7弹簧预紧到其初始位置中,从而始终自动地发生操纵杠杆5的复位。

基本上可设置成,在碰撞状态中卡锁的碰撞元件6的情况中使操纵杠杆5关于在初始位置与操纵位置之间的运动区域至少80%地复位到所述初始位置中、这里且优选地使操纵杠杆5完全复位到所述初始位置中时,才引起所述卡锁的消除以及碰撞元件6到正常状态中的调节。这意味着,在操纵元件5的由碰撞引起的操纵之后设置操纵杠杆5绕某一路径的复位,而不消除卡锁。于是如果在该复位期间引起重新的由碰撞引起的操纵,则碰撞元件6始终处于碰撞状态中,从而始终锁止操纵杠杆5(图2至4)或使操纵杠杆空转(图5)。这里且优选地是这样的,即,在碰撞状态中卡锁的碰撞元件6的情况中,操纵杠杆5到初始位置中的完全复位才引起卡锁的消除和碰撞元件6到正常状态中的调节。

对于根据提议根据操纵杠杆5的操纵速度来调节碰撞元件6而言,可设想不同的实现可能性。在所示出的且就此而言优选的实施例中是这样的,即,操纵杠杆5以在极限操纵速度以上的操纵速度的操纵通过碰撞元件6的惯性引起碰撞元件6到碰撞状态中的调节。这由图2a到图3a的过渡示出。在此,首先确定,碰撞元件6被弹簧预紧到正常状态中。为此,碰撞元件6关联有第一弹簧元件9。

碰撞元件6在初始状态(图2a)与碰撞状态(图3b)之间的可调节性这里且优选地通过碰撞元件6的特定支承部来得出。首先优选地是这样的,即,碰撞元件6借助于碰撞元件支承部10在操纵杠杆5上绕碰撞元件轴线6a(其优选地远离操纵杠杆轴线5a布置)可摆动地支承。在此强调,碰撞元件轴线6a优选地可在操纵杠杆5上移位,其中,碰撞元件6在正常状态与碰撞状态之间的调节归因于碰撞元件轴线6a在操纵杠杆5上的移位。碰撞元件轴线6a在操纵杠杆5上的该可移位性在尤其优选的设计方案中是线性可移动性。在最简单的情况中是这样的,即,碰撞元件支承部10归因于轴承销11与长孔12的接合。这里且优选地,轴承销11布置在操纵杠杆5处,而长孔12布置在碰撞元件6处。

在所示出的且就此而言优选的实施例中,碰撞元件6,这里且优选地相对于操纵杠杆5,可从初始位置(2a)出来绕碰撞元件轴线6a摆动,其中,碰撞元件6被弹簧预紧到初始位置中。为此,碰撞元件配备有第二弹簧元件13。

优选地,利用碰撞元件6在正常状态与碰撞状态之间的调节来切换可切换的联结部14。联结部14设置在操纵杠杆5与碰撞元件6之间。其根据碰撞元件6的状态被切换到联结的状态中或切换到脱开联结的状态中。这里且优选地,联结部14是滑槽联结部,如以下仍进一步阐述的。

在图2至4中示出的实施例的情况中,如此实现布置,即,联结部14在碰撞元件6的正常状态中处于脱开联结的状态中,并且在碰撞元件6的碰撞状态中处于联结的状态中。这在图5中示出的实施例的情况中相反地设置。

具体地,联结部4优选地具有一方面由操纵杠杆5提供的,且另一方面由碰撞元件6提供的两个联结元件15,16.它们根据联结状态相互处于接合。在此,联结元件15,16中的一个、这里由操纵杠杆5提供的联结元件15构造成滑槽,而联结元件15,16中的另一个、这里由碰撞元件6提供的联结元件16构造成在滑槽冲行进的滑块。这样的滑槽联结部对于实现联结部14而言是尤其坚固且成本适宜的可能性。

由图2a和图2b的总览得出,在碰撞元件6处于正常状态的情况中,联结部14在这里处于脱开联结的状态中,从而操纵杠杆5和碰撞元件6可在运动区域上相互自由摆动。在碰撞元件6处于碰撞状态中的情况中、即在联结部14处于联结的状态中的情况中,联结部于是在所述操纵杠杆5与所述碰撞元件6之间关于碰撞元件6绕碰撞元件轴线6a的摆动运动建立在驱动技术上的联结。这特别地在图3b中示出。这里意明显的是,设计成滑槽的联结元件15具有带动件滑槽区段17,其在联结状态中与设计成滑块的联结元件16处于接合。在脱开联结的状态中,设计成滑块的联结元件16相反地在空转滑槽区段18中行进,而在联结部14上不存在操纵杠杆5与碰撞元件6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图2至4中示出的实施例中,设置有相对于操纵杠杆5位置固定的锁止止挡部19,碰撞元件6在操纵操纵杠杆5的情况中与该锁止止挡部达到贴靠。这在图2b和图3b示出。在图2,3中绕操纵杠杆轴线5a逆时针操纵操纵杠杆5,这意味着,碰撞元件6绕碰撞元件6a以顺时针摆动,只要这不被联结部14阻碍。

在结果中,在图2至4中示出的实施例的情况中是这样的,即,在碰撞元件6处于碰撞状态中的情况中,操纵杠杆5经由联结部14的操纵锁止碰撞元件6和锁止止挡部19,如在图3b中示出的那样。在碰撞元件6处于正常状态的情况中,相反优选地设置成,操纵杠杆5的操纵伴随有碰撞元件6相对于操纵杠杆5的补偿运动。补偿运动通过图2a到图2b上的过渡得出。

在图2至4中示出的实施例指出,操纵杠杆5在碰撞元件6处于碰撞状态中的情况中被锁止,而在图5中示出的实施例的情况中,在碰撞元件6处于碰撞状态中的情况中导致操纵杠杆5与止动爪3的脱开联结,从而在碰撞元件6处于碰撞状态中的情况中,操纵杠杆5执行空转。

详细地,在图5中示出的实施例的情况中设置成,在碰撞元件6处于碰撞状态中的情况中,操纵杠杆5借助于联结部14与止动爪3在驱动技术上分开。在碰撞元件6处于正常状态的情况中,相反优选地设置成,操纵杠杆5借助于联结部14可在驱动技术上与止动爪3相联接。这在图5中示出的实施例中由在图2至4中示出的实施例出发通过改变设计成滑槽的联结元件15来实现。此外,现在锁止止挡部19在纵向引导部20中被引导,其优选地壳体固定地布置。在碰撞元件6处于正常状态中的情况中,带动件滑槽区段17负责用于设计成滑块的联结元件16的带动件,从而使锁止止挡部19在纵向引导部20中行进。通过使伸延至止动爪3的传动系b现在与锁止止挡部19相联接可实现止动爪3的拔出。相反地在碰撞情况中,碰撞元件6如接合图2至4所阐述的那样转变到碰撞状态中,从而使设计成滑块的联结元件16在空转滑槽区段18中行进。在碰撞元件6处于碰撞状态中的情况中,操纵杠杆5于是空转。只要操纵杠杆5仍未复位到其初始位置中,则碰撞元件6通过空转滑槽区段18的相互作用与设计成滑块的联结元件16以上述意义在碰撞状态中卡锁。

在示出的两个实施例中,设置成,碰撞元件6在碰撞状态中的卡锁归因于联结部14的卡锁。详细地,联结部14的联结元件15,16在碰撞元件6处于碰撞状态的情况中相互卡锁。优选地,为此,联结元件15中的一个(这里设计成滑槽的联结元件15)具有下凹21,其为了两个联结元件15,16的相互的卡锁而后接联结元件15,16中的另一个(这里设计成滑块的联结元件16)。在图2至4中示出的实施例的情况中,下凹21位于带动件滑槽区段17处,而在图5中示出的实施例的情况中,下凹21由空转滑槽区段18提供。

最终仍可指出的是,根据提议通过操纵杠杆5的过量操纵速度将碰撞元件6调节到碰撞状态中。然而附加地还可设置成,碰撞元件6到碰撞状态中的调节通过作用到机动车锁1上的、在碰撞情况中出现的加速度来引起。对于如下情况,即机动车锁1关联于机动车的侧门,可例如设置成,碰撞元件支承部10如此取向,使得在侧面撞击到侧门上的情况中引起碰撞元件6从正常状态到碰撞状态中的由惯性引起的调节。在此该调节是碰撞元件6相对于操纵杠杆5的相对调节。通过该结构上的设计方案进一步提高机动车锁1的碰撞安全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