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提拉打开机构的合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54427发布日期:2018-12-12 00:19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提拉打开机构的合页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门窗五金配件领域,尤其涉及合页。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自关门合页主要以扭力弹簧复位为主,扭力弹簧复位合页在实际使用过程线材强度高扭簧脚易断,强度低线材容易松弛,造成自关失效,而且其它压力弹簧复位的自关门合页要分左右方向安装,,合页的压力弹簧放能不受控制,造成左右页片互相夹持难以打开,安装时极其麻烦,安装时需要人工持续打开左右合页,给使用者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带提拉打开机构的合页,使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使用压力弹簧储能,并且使用螺旋槽复位结构以及提拉打开机构,可以不分左右方向安装合页,控制压力弹簧放能,结构合理,安装方便,易于维修更换,能满足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一种带提拉打开机构的合页,包括:凹页1、凸页2、内轴3、轴连接套4、螺旋槽套5、压力弹簧6、提拉打开机构,凹页1与凸页2通过轴连接套4和螺旋槽套5形成铰接,凹页1包含有凹页页片101、与凹页页片101上部边缘相连接的上端圆管体102以及与凹页页片101下部边缘相连接的下端圆管体103,凸页2包含有凸页页片201以及与凸页页片201边缘相连接的凸页圆管体202,轴连接套4的上部伸入凹页1的上端圆管体102的内腔,轴连接套4的下部伸入凸页圆管体202的内腔,螺旋槽套5的上部伸入凸页圆管体202的内腔,螺旋槽套5的下部伸入凹页1的下端圆管体103的内腔,内轴3的上端插入轴连接套4的内孔,内轴3与轴连接套4形成轴向滑动连接和同步转动的配合结构,内轴3的中段轴身设置有突出于轴身的限位部301,限位部301之上至轴连接套4的下端面之间的内轴3轴身套装103压力弹簧6,螺旋槽套5的壁体轴对称地开设有两条螺旋槽501,内轴3的下部轴身设置有突出于轴身的驱动轴302,内轴3的下部轴身插入螺旋槽套5的内孔,驱动轴302的两端伸入螺旋槽内501;

其中,提拉打开机构包含提拉螺钉701、支撑板702,内轴3插入轴连接套4一端的柱体轴向设置有螺纹孔,提拉螺钉701的杆部螺接螺纹孔,支撑板702开有供提拉螺钉701的杆部穿过的孔洞,孔洞的孔径小于提拉螺钉的螺钉头下端面孔径,支撑板702放置于轴连接套4的上端面之上;

其中,轴连接套4与螺旋槽套5的安装方式为轴连接套4的下部固定嵌装在凸页圆管体202的内腔并且螺旋槽套5的下部固定嵌装在凹页1的下端圆管体103的内腔,或者,轴连接套4的上部固定嵌装在凹页1的上端圆管体102的内腔并且螺旋槽套5的上部固定嵌装在凸页圆管体202的内腔,在这两种安装方式中,所述螺旋槽501均以合页打开时内轴3转动方向为升程。。

进一步,螺旋槽501包含与轴线倾斜段以及与轴线垂直段。

进一步,与轴线垂直段设置有凹槽。

进一步,当轴连接套4与螺旋槽套5的安装方式为轴连接套4的下部固定嵌装在凸页圆管体202的内腔并且螺旋槽套5的下部固定嵌装在凹页的下端圆管体103的内腔时,轴连接套4的上部设置缩径,轴连接套4的上部与上端圆管体102的内壁之间有第一滚动轴承801。

进一步,当轴连接套4与螺旋槽套5的安装方式为轴连接套4的下部固定嵌装在凸页圆管体202的内腔并且螺旋槽套5的下部固定嵌装在凹页的下端圆管体103的内腔时,螺旋槽套5的上部设置缩径,螺旋槽套5上部与凸页圆管体202的内壁之间有第二滚动轴承802。

进一步,当轴连接套4与螺旋槽套5的安装方式为轴连接套4的上部固定嵌装在凹页的上端圆管体102的内腔并且螺旋槽套5的上部固定嵌装在凸页圆管体202的内腔时,轴连接套4的下部设置缩径,轴连接套4的下部与凸页圆管体202的内壁之间有第三滚动轴承。

进一步,当轴连接套4与螺旋槽套5的安装方式为轴连接套4的上部固定嵌装在凹页的上端圆管体的内腔并且螺旋槽套5的上部固定嵌装在凸页圆管体202的内腔时,螺旋槽套5的下部设置缩径,螺旋槽套5的下部与下端圆管体103的内壁之间有第四滚动轴承。

进一步,凸页圆管体202的上端面与上端圆管体102的下端面之间有第一平面轴承901,凸页圆管体202的下端面与下端圆管体103的上端面之间有第二平面轴承902。

进一步,内轴3的上部为花键轴304,轴连接套4内部开设有适配的花键槽401,内轴3和轴连接套4之间通过花键轴304和花键槽401的配合实现同步转动以及轴向滑动连接。

进一步,一种带提拉打开机构的合页,在螺旋槽套5的内腔设置有液压缓冲机构,液压缓冲机构的一端与内轴3连接。

进一步,液压缓冲机构包含油缸封盖1001、活塞1002、活塞杆1017、油封1003,油缸封盖1001与螺旋槽套5的下端部连接,活塞1002设置在活塞杆1017的下端部,油封1003设置在螺旋槽套5的内壁与活塞杆1017之间,油封1003的下端面至活塞1002的上端面之间的空间为储油腔1004,活塞1002的下端面至油缸封盖1001的底部之间的空间为受压油腔1005,液压缓冲机构的一端与内轴3连接的具体方式为活塞杆1017的上端部与内轴3的下端部相连接。

进一步,活塞杆1017的上端部与内轴3的下端部相连接的具体方式为,内轴3的下端部轴向设置有螺纹孔,活塞杆1017的上端部与螺纹孔螺接。

进一步,活塞杆1017的上端部与内轴3的下端部相连接的具体方式为,内轴3的下端部与活塞杆1017的上端部轴向互嵌,销钉1018穿过互嵌部使两者连接。

进一步,活塞杆1017的上端部与内轴3的下端部相连接的具体方式为,内轴3的下端部与活塞杆1017的上端部一体化制造。

进一步,液压缓冲机构包含油缸盖和独立油缸1006,独立油缸1006包含油缸外壳1016和活塞杆1017,活塞杆1017与油缸盖的底部连接,油缸盖设置在下端圆管体103的下端部,液压缓冲机构的一端与内轴连接的具体方式为油缸外壳1016的上底部与内轴3的下端部连接。

进一步,液压缓冲机构包含独立油缸1006,独立油缸包含油缸外壳1016和活塞杆1017,油缸外壳1016与的下端圆管体103的内腔连接,活塞杆1017与内轴3下端连接。

进一步,在上端圆管体102的上端部设置有上装饰盖11,在下端圆管体103的下端部设置有下装饰盖12。

使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用压力弹簧的方式提供储能,而且能使页片不分左右地进行安装,结构简单,且便于安装维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眀第一个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眀第二个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使用独立油缸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实施例的合页闭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实施例使用提拉打开机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上述实施例中内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上述实施例中轴连接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上述实施例中螺旋槽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凹页;101、凹页页片;102、上端圆管体;103、下端圆管体;2、凸页;201、凸页页片;202、凸页圆管体;3、内轴;301、限位部;302、驱动轴;303、驱动轴安装部;304、花键轴;4、轴连接套;401、花键槽;5、螺旋槽套;501、螺旋槽;6、压力弹簧;701、提拉螺钉;702、支撑板;801、第一滚动轴承;802、第二滚动轴承;901、第一平面轴承;902、第二平面轴承;1001、油缸封盖;1002、活塞;1003、油封;1004、储油腔;1005、受压油腔;1006、独立油缸;1016、油缸外壳;1017、活塞杆;1018、销钉;11、上装饰盖;12、下装饰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请参考图1-7进行阅读。

实施例一:

参考图1-8所示:

本发明提供一种带提拉打开机构的合页,包括:凹页1、凸页2、内轴3、轴连接套4、螺旋槽套5、压力弹簧6、提拉打开机构,凹页1与凸页2通过轴连接套4和螺旋槽套5形成铰接,凹页1包含有凹页页片101、与凹页页片101上部边缘相连接的上端圆管体102以及与凹页页片101下部边缘相连接的下端圆管体103,凸页2包含有凸页页片201以及与凸页页片201边缘相连接的凸页圆管体202,轴连接套4的上部伸入凹页1的上端圆管体102的内腔,轴连接套4的下部伸入凸页圆管体202的内腔,螺旋槽套5的上部伸入凸页圆管体202的内腔,螺旋槽套5的下部伸入凹页1的下端圆管体103的内腔,内轴3的上端插入轴连接套4的内孔,内轴3与轴连接套4形成轴向滑动连接和同步转动的配合结构,内轴3的中段轴身设置有突出于轴身的限位部301,限位部301之上至轴连接套4的下端面之间的内轴3轴身套装103压力弹簧6,螺旋槽套5的壁体轴对称地开设有两条螺旋槽501,内轴3的下部轴身设置有突出于轴身的驱动轴302,内轴3的下部轴身插入螺旋槽套5的内孔,驱动轴302的两端伸入螺旋槽内501;

其中,提拉打开机构包含提拉螺钉701、支撑板702,内轴3插入轴连接套4一端的柱体轴向设置有螺纹孔,提拉螺钉701的杆部螺接螺纹孔,支撑板702开有供提拉螺钉701的杆部穿过的孔洞,孔洞的孔径小于提拉螺钉的螺钉头下端面孔径,支撑板702放置于轴连接套4的上端面之上;

其中,轴连接套4与螺旋槽套5的安装方式为轴连接套4的下部固定嵌装在凸页圆管体202的内腔并且螺旋槽套5的下部固定嵌装在凹页1的下端圆管体103的内腔,或者,轴连接套4的上部固定嵌装在凹页1的上端圆管体102的内腔并且螺旋槽套5的上部固定嵌装在凸页圆管体202的内腔,在这两种安装方式中,所述螺旋槽501均以合页打开时内轴3转动方向为升程。。

在本实施例中,轴连接套的内孔设置防转动机构,可以采用内孔设置与轴线同向的齿牙,而插入内孔部分的内轴轴身设置与该齿牙相匹配的牙槽。

内轴上设置驱动轴的方式可以是,内轴的下端设置一个通孔,该通孔就是驱动轴安装部303,而驱动轴穿过该通孔露出两端。也可以是在内轴下端设置两个突出柱体,柱体轴线与内轴轴线相垂直。

限位限的使用是限制压力弹簧的端面位置,传递压力弹簧储能及放能。

当“轴连接套4与螺旋槽套5的安装方式为轴连接套4的下部固定嵌装在凸页圆管体202的内腔并且螺旋槽套5的下部固定嵌装在凹页1的下端圆管体103的内腔”时,轴连接套与凸页及内轴同步运动,而凹页与螺旋槽套同步运动。

当“轴连接套4的上部固定嵌装在凹页1的上端圆管体102的内腔并且螺旋槽套5的上部固定嵌装在凸页圆管体202的内腔”时,轴连接套与凹页及内轴同步运动,而凸页与螺旋槽套同步运动。

所谓凸页是指凸页页片与一个凸页圆管体整体构成的形象表达,而凹页是指凹页页片、与凹页页片上部边缘相连接的上端圆管体以及与凹页页片下部边缘相连接的下端圆管体,三者整体构成的形象表达,凸页与凹页在形状上是互相配合使用的。而凸页页片与凹页页片的具体形状根据所安装的门扇或门框连接需要而决定。

在本实施例中,以“轴连接套4与螺旋槽套5的安装方式为轴连接套4的下部固定嵌装在凸页圆管体202的内腔并且螺旋槽套5的下部固定嵌装在凹页1的下端圆管体103的内腔”为例,实际应用场景如下:

当有外力打开合页时,固定嵌装在凹页的螺旋槽套与固定嵌装在凸页的轴连接套二者沿轴线相对往外转动,由于内轴的上端与轴连接套的内孔二者啮合伸缩套接,因此,内轴的下端在螺旋槽套的内孔中转动,嵌装在内轴下部的驱动轴沿螺旋槽滑移,使得内轴产生轴向上运动,通过限位部顶压压力弹簧回缩储能,

当打开合页的外力消失时,压力弹簧释放压力推动内轴向下运动,驱动轴沿螺旋槽滑移使得内轴作轴向下加旋转运动,合页则自动闭合。

使用本技术方案,由于利用了压力弹簧储能以及螺旋槽复位结构,可以不分左右方向安装合页,可以控制压力弹簧放能,结构合理,生产便利,使用亦方便,易于维修更换,解决了使用扭力弹簧复位的通病,能满足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在使用提拉打开机构时,使用者用适配工具转动提拉螺钉701,使得提拉螺钉701的螺钉头下端面与支撑板702的上端面抵靠,使得内轴3向上移动,驱动轴302沿螺旋槽501滑移,内轴3在螺旋槽套5的内孔中作向中上加旋转运动,凸页页片201与凹页页片101沿轴线打开,这个打开状态是固定的状态,使用者这时可以方便地安装该合页;安装完成后,退回提拉螺钉701,使得提拉螺钉的螺钉头下端面不再与支撑板的上端面抵靠,合页就可以进入正常的工作状态了。提拉打开机构的设置使得用户能十分方便地安装合页,而无需另施精力去持续打开页片。

进一步,

螺旋槽501包含与轴线倾斜段以及与轴线垂直段。其中,与轴线倾斜段的用于开合门扇、压缩或松弛压力弹簧,而与轴线垂直段是用于,当驱动轴两端位于该段时,合页处于常开状态。

进一步,

与轴线垂直段设置有凹槽。该凹槽的使用是当其与驱动轴卡合时,起到门吸的功能,稳定门扇。

实施例二:

参考图1-图7所示:

当轴连接套4与螺旋槽套5的安装方式为轴连接套4的下部固定嵌装在凸页圆管体202的内腔并且螺旋槽套5的下部固定嵌装在凹页的下端圆管体103的内腔时,轴连接套4的上部设置缩径,轴连接套4的上部与上端圆管体102的内壁之间有第一滚动轴承701。

除了具有实施例一的优点外,第一滚动轴承的作用是使凸页页片与凹页页片之间形成滚动铰接,使得合页开合更顺畅、减少磨损。

进一步,当轴连接套4与螺旋槽套5的安装方式为轴连接套4的下部固定嵌装在凸页圆管体202的内腔并且螺旋槽套5的下部固定嵌装在凹页的下端圆管体103的内腔时,螺旋槽套5的上部设置缩径,螺旋槽套5上部与凸页圆管体202的内壁之间有第二滚动轴承702。

除了具有实施例一的优点外,同样地,第二滚动轴承的作用是使凸页页片与凹页页片之间形成滚动铰接,使得合页开合更顺畅、减少磨损。

进一步,当轴连接套4与螺旋槽套5的安装方式为轴连接套4的上部固定嵌装在凹页的上端圆管体102的内腔并且螺旋槽套5的上部固定嵌装在凸页圆管体202的内腔时,轴连接套4的下部设置缩径,轴连接套4的下部与凸页圆管体202的内壁之间有第三滚动轴承。

除了具有实施例一的优点外,同样地,第三滚动轴承的作用是使凸页页片与凹页页片之间形成滚动铰接,使得合页开合更顺畅、减少磨损。

进一步,当轴连接套4与螺旋槽套5的安装方式为轴连接套4的上部固定嵌装在凹页的上端圆管体的内腔并且螺旋槽套5的上部固定嵌装在凸页圆管体202的内腔时,螺旋槽套5的下部设置缩径,螺旋槽套5的下部与下端圆管体103的内壁之间有第四滚动轴承。

除了具有实施例一的优点外,同样地,第四滚动轴承的作用是使凸页页片与凹页页片之间形成滚动铰接,使得合页开合更顺畅、减少磨损。

进一步,凸页圆管体202的上端面与上端圆管体102的下端面之间有第一平面轴承801,凸页圆管体202的下端面与下端圆管体103的上端面之间有第二平面轴承802。

除了具有实施例一的优点外,第一平面轴承与第二平面轴承的作用是使得凸页圆管体与凹页的上端圆管体及下端圆管体之间减少磨损,使得合页的开合更加顺畅。

进一步,内轴3的上部为花键轴304,轴连接套4内部开设有适配的花键槽401,内轴3和轴连接套4之间通过花键轴304和花键槽401的配合实现同步转动以及轴向滑动连接。

除了具有实施例一的优点外,花键轴与花键槽的配合使得轴连接套与内轴能更精确地实现同步转动及轴向滑动连接,且部件加工亦方便。

实施例三:

参考图2-图7所示:

在螺旋槽套5的内腔设置有液压缓冲机构,液压缓冲机构的一端与内轴3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除了具有实施例一、二的优点外,使用液压缓冲机构能控制门扇的关闭速度,减小关门噪音。

更具体化地,

液压缓冲机构包含油缸封盖1001、活塞1002、活塞杆1017、油封1003,油缸封盖1001与螺旋槽套5的下端部连接,活塞1002设置在活塞杆1017的下端部,油封1003设置在螺旋槽套5的内壁与活塞杆1017之间,油封1003的下端面至活塞1002的上端面之间的空间为储油腔1004,活塞1002的下端面至油缸封盖1001的底部之间的空间为受压油腔1005,液压缓冲机构的一端与内轴3连接的具体方式为活塞杆1017的上端部与内轴3的下端部相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以“轴连接套4与螺旋槽套5的安装方式为轴连接套4的下部固定嵌装在凸页圆管体202的内腔并且螺旋槽套5的下部固定嵌装在凹页1的下端圆管体103的内腔”为例,实际应用场景如下:

当有外力打开合页时,凸页与凹页的管体相对转动,固定嵌装在凹页的螺旋槽套与固定嵌装在凸页的轴连接套二者沿轴线相对往外转动,由于内轴的上端与轴连接套的内孔二者啮合伸缩套接,因此,内轴的下端在螺旋槽套的内孔中转动,嵌装在内轴下部的驱动轴沿螺旋槽滑移,使得内轴产生轴向上运动,通过限位部顶压压力弹簧回缩储能,液压缓冲机构的活塞杆亦跟随内轴向上移动,活塞杆推动活塞使得储油腔里的液压油流向受压油腔。

当打开合页的外力消失时,压力弹簧释放压力推动内轴向下运动,驱动轴沿螺旋槽滑移使得内轴在螺旋槽套内孔做向下加旋转运动,合页则自动闭合,内轴向下运动时活塞杆亦跟随向下运动,活塞杆连接活塞使得受压油腔的液压油流向储油腔,从而控制内轴向下运动的速度,实现液压缓冲关闭。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除了具有实施例一、二的优点外,使用液压缓冲机构能控制门扇的关闭速度,减小关门噪音。

进一步,活塞杆1017的上端部与内轴3的下端部相连接的具体方式为,内轴3的下端部轴向设置有螺纹孔,活塞杆1017的上端部与螺纹孔螺接。内轴的下端部轴向设置有螺纹孔,活塞杆的上端部与螺纹孔螺接的方式加工方便,安装亦方便。

进一步,活塞杆1017的上端部与内轴3的下端部相连接的具体方式为,内轴3的下端部与活塞杆1017的上端部轴向互嵌,销钉1018穿过互嵌部使两者连接。加工和安装亦很方便。

进一步,活塞杆1017的上端部与内轴3的下端部相连接的具体方式为,内轴3的下端部与活塞杆1017的上端部一体化制造。一体化制造的方式如内轴与活塞杆就是一体铸造的,加工和安装亦很方便。

进一步,液压缓冲机构包含油缸盖和独立油缸1006,独立油缸1006包含油缸外壳1016和活塞杆1017,活塞杆1017与油缸盖的底部连接,油缸盖设置在下端圆管体103的下端部,液压缓冲机构的一端与内轴连接的具体方式为油缸外壳1016的上底部与内轴3的下端部连接。

还可以这样设置独立油缸,即,液压缓冲机构包含独立油缸1006,独立油缸包含油缸外壳1016和活塞杆1017,油缸外壳1016与的下端圆管体103的内腔连接,活塞杆1017与内轴3下端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实际应用场景如下:

当合页打开时,内轴向上运动,油缸外壳亦向上移动,活塞杆从油缸外壳的内腔伸出,当合页关闭时,内轴或活塞杆向下运动,油缸外壳亦向下移动,活塞杆则缩回油腔外壳的内腔,由于独立油缸回缩活塞杆时有阻尼作用,所以能控制内轴往下运动的速度,使得合页得到缓冲关闭。

在本实施例中,除了具有实施例一、二的优点外,使用液压缓冲机构能控制门扇的关闭速度,减小关门噪音。而且独立油缸安装起来更方便。

进一步,在上端圆管体102的上端部设置有上装饰盖11,在下端圆管体103的下端部设置有下装饰盖12。

在上端圆管体102的上端部设置有上装饰盖11,在下端圆管体103的下端部设置有下装饰盖12。上装饰盖与下装饰盖的使用一是美化,二是保护内部部件,防止灰尘堆积。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带提拉打开机构的合页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