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渗管生产用放置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61475发布日期:2018-11-16 22:46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一种排渗管生产用放置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放置架,特别涉及一种排渗管生产用放置架。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金属矿产业的发展和不断壮大,存在尾矿库超期超限使用的现象,使得一些尾矿坝安全隐患明显突出,为了降低尾矿坝的安全隐患,通常通过排渗管将尾矿坝内的水排出,从而降低浸润线上升,避免尾矿坝出现溃坝、管涌等安全隐患。

在排渗管生产的过程中需要交多的放置架来放置排渗管,而现有的放置架不能对排渗管进行良好的承载,较为容易使排渗管遭到损坏,且放置架本身不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不便于放置多条排渗管,其次,现有的放置架不利于工作人员对其进行移动,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排渗管生产用放置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排渗管生产用放置架,设计新颖,结构简单,便于工作人员放置排渗管,且增强了放置架对排渗管的承载能力,同时对排渗管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使其不易遭到损坏,其次,便于工作人员移动放置架,进一步节省工作人员的劳动力,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排渗管生产用放置架,包括架体,所述架体内部固定设有U型支撑架,所述U型支撑架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柱,所述U型支撑架内底端固定连接有加强筋,所述连接柱底端固定连接有一号支撑柱,所述一号支撑柱内顶端固定设有通槽,所述通槽内部活动连接有挡臂。

进一步地,所述U型支撑架底端固定连接有二号支撑柱,所示U型支撑架表面固定连接有橡胶层。

进一步地,所述一号支撑柱底端固定连接有底座,所述底座底端活动连接有万向轮。

进一步地,所述U型支撑架与一号支撑柱固定连接,所述二号支撑柱另一端与底座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该种用于一种排渗管生产用放置架,通过U型支撑架便于工作人员放置排渗管,且具有良好的保护能力使其不易坠落,其次,U型支撑架表面设有橡胶层,较为柔软,不会对排渗管造成擦伤,同时具有良好的耐摩擦能力,不会轻易造成损坏,便于长期使用。

2.通过加强筋和二号支撑柱的结合,对U型支撑架具有较强的支撑效果,使防止U型支撑架顶端排渗管过重而对其造成损坏。

3.通过挡臂和通槽的结合,能够高处的排渗管起到良好的阻拦作用,避免排渗管堆积的过高,而使其掉落造成损坏,进一步增强了放置架对排渗管的保护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用于一种排渗管生产用放置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用于一种排渗管生产用放置架的五角棱镜结构示意图。

图中:1、架体;2、U型支撑架;3、连接柱;4、加强筋;5、一号支撑柱;6、底座;7、二号支撑柱;8、通槽;9、挡臂;10、橡胶层;11、万向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2所示,一种排渗管生产用放置架,包括架体1,所述架体1内部固定设有U型支撑架2,所述U型支撑架2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柱3,所述U型支撑架2内底端固定连接有加强筋4,所述连接柱3底端固定连接有一号支撑柱5,所述一号支撑柱5内顶端固定设有通槽8,所述通槽8内部活动连接有挡臂9。

其中,所述U型支撑架2底端固定连接有二号支撑柱7,所示U型支撑架2表面固定连接有橡胶层10。

其中,所述一号支撑柱5底端固定连接有底座6,所述底座6底端活动连接有万向轮11。

其中,所述U型支撑架2与一号支撑柱5固定连接,所述二号支撑柱7另一端与底座6固定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排渗管生产用放置架,工作时,通过U型支撑架2便于工作人员放置排渗管,且具有良好的保护能力使其不易坠落,其次,U型支撑架2表面设有橡胶层10,较为柔软,不会对排渗管造成擦伤,同时具有良好的耐摩擦能力,不会轻易造成损坏,便于长期使用,通过加强筋4和二号支撑柱7的结合,对U型支撑架2具有较强的支撑效果,使防止U型支撑架2顶端排渗管过重而对其造成损坏,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放置架的承载能力,其次,通过连接柱3能够加强放置架的稳定效果,避免工作人员在放置排渗管时放置架左右摆动,而影响到工作人员的正常工作,当工作人员需要向放置架上放置多条排渗管时,可以将挡臂9插入通槽8内部,能够起到良好的阻拦作用,避免排渗管堆积的过高,而使其掉落造成损坏,进一步增强了放置架对排渗管的保护作用,当工作人员需要向放置架上放置少数排渗管时,可以将挡臂9摘掉,避免影响到工作人员的放置,其次,通过底座6和万向轮11的结合,便于工作人员移动放置架,较为节省工作人员的劳动力。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