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于车辆的智能锁、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07679发布日期:2019-04-24 00:11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应用于车辆的智能锁、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车辆的智能锁、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房车越来越受到不同家庭的欢迎,已经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工具之一,房车有非常大的空间,通常具备居住、用餐、淋浴等功能。

目前房车上的锁通常为普通锁,必须使用钥匙(钥匙为遥控器或带齿的钥匙片)才能开锁,开锁方式单一,钥匙一旦丢失则不能开锁,另外操作麻烦,用户体验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改善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应用于车辆的智能锁及应用该锁的车,及智能锁系统。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应用于车辆的智能锁,包括终端机、服务器、车辆主机、锁体和至少两个解-上锁模块,锁体包括锁舌和锁孔,所述至少两个解-上锁模块以至少两种解/上锁方式控制锁舌退出/插入锁孔以解/上锁;所述至少两个解-上锁模块中包括第一解-上锁模块,所述第一解-上锁模块包括微处理器、通讯单元和第一执行机构,所述微处理器集成于所述车辆主机,所述终端机用于向所述服务器发送身份信息及在身份验证成功后发送开/上锁信号,所述服务器用于对所述身份信息进行身份验证及将接收到的开/上锁信号发送给车辆主机,车辆主机在接收到开/上锁信号后控制第一制执行机构带动锁舌退出/插入锁孔以解/上锁。

即,至少两个解-上锁模块以至少两种解锁方式控制锁舌退出锁孔以解锁,以至少两种上锁方式控制锁舌插入锁孔以上锁。

终端机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能、笔记本电脑,甚至是智能手表等便携式设备,这些便携式设备通常为用户随身携带,尤其是智能手机,因此采用此种方式不仅实现非接触式开锁,便于操作,还没有钥匙数量的限制,方便于多人不同时间使用车辆,同时也可以降低因忘记带钥匙而不能开锁的情况。

优选的,所述车辆主机通过CAN总线与所述微处理器连接通信,终端机通过因特网与服务器进行数据传输,车辆主机通过因特网与服务器进行数据传输。

优选的,所述终端机还可以通过蓝牙、因特网与车辆主机通信,或通过蓝牙、因特网与微处理器通信。

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至少两个解-上锁模块中包括第二解-上锁模块,所述第二解-上锁模块包括RFID识读器和第二执行机构,RFID识读器用于识别IC 卡号,及控制第二制执行机构带动锁舌退出/插入锁孔以解/上锁。RFID射频识别技术成熟,成本低,且性能可靠,采用RFID识读器识别IC卡号开锁,一个车辆只有一个IC卡号,操作简单,方便使用。

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至少两个解-上锁模块中包括第三解-上锁模块,所述第三解-上锁模块包括生物特征识别单元和第三执行机构,生物特征识别单元用于识别开锁者的生物特征,及控制第三执行机构带动锁舌退出/插入锁孔以解 /上锁。生物特征包括但不限于指纹、虹膜、人脸等,通过生物特征解/上锁的方式就不存在遗忘钥匙的情况,即只要是授权用户都可以解/上锁,解决忘记带钥匙而只能将锁损坏的问题。

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至少两个解-上锁模块中包括第四解-上锁模块,所述第四解-上锁模块包括密码验证单元和第四执行机构,密码验证单元用于提供密码输入部件及对输入的密码进行验证,及控制第四执行机构带动锁舌退出/插入锁孔以解/上锁。密码输入部件可以是按键或语音拾取单元,通过密码解/上锁的方式同样不存在遗忘钥匙的情况,只要密码正确都可以解/上锁。

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至少两个解-上锁模块中包括第五解-上锁模块,所述第五解-上锁模块为钥匙。钥匙为遥控器或带齿的钥匙片。

一个实施方案中,上述几种解/上锁方式可以全部同时使用,也可以同时使用其中部分解/上锁方式,多种解/上锁方式解/上锁,方便用户使用,且几乎可以杜绝不能开锁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同时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体,车体上设置有车门,还包括本实用新型任一实施方式所述的应用于车辆的智能锁。所述车辆为房车。

一个实施方案中,上述车辆还包括报警器,用于在身份验证不成功或IC卡号识别不成功或生物特征识别不成功时发出报警信号。通过报警器的设置,可以及时发现非权限者欲开锁的情况。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智能锁,具有多种解-上锁模块,可以以多种方式进行解/上锁,避免因一种方式不能解/上锁而导致只能将锁损坏的情况,降低换锁的成本,也便于操作,增强用户的体验感。另外,第一解-上锁模块的解/上锁方式为非接触式解/上锁方式,便于实现非现场解/上锁;第二解-上锁模块的解/上锁方式成本低,可靠性高;第三解-上锁模块的解/上锁方式操作简单,几乎不存在因遗忘而不能解/上锁的问题。本新型智能锁可以适用于各种车辆,例如房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应用于车辆的智能锁的组成示意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智能锁系统的组成示意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应用于车辆的智能锁,包括锁体和3个解-上锁模块,锁体包括锁舌和锁孔,3个解-上锁模块中的每个解-上锁模块以不同的解/上锁方式控制锁舌退出/插入锁孔以解/上锁。本实施例中,锁舌和锁孔的结构与传统的用于车辆上的锁舌和锁孔的结构相同。

具体地,如图1所示,3个解-上锁模块分别为远程控制解-上锁模块(即第一解-上锁模块)、射频识别解-上锁模块(即第二解-上锁模块)和钥匙解-上锁模块(即第五解-上锁模块),3个解-上锁模块之间相互独立。

其中,远程控制解-上锁模块包括微处理器、通讯单元和执行机构,微处理器用于对终端机发送的身份信息进行身份验证,及接收终端机发送的开/上锁信号,及控制执行机构带动锁舌退出/插入锁孔以解/上锁,即在身份验证通过,接收到开/上锁信号后,控制执行机构带动锁舌退出/插入锁孔以解/上锁。所述的微处理器可以是单独的单元,也可以集成于车辆主机,所谓集成是指直接采用车辆主机的处理器,或者是将所述微处理器布置于车辆主机的主控板中。所述的执行机构可以是电机,也可以是磁吸结构,在接收到开/上锁信号后以提供吸力的方式带动锁舌退出/插入锁孔。本实施例中,微处理器可以采用例如STM32 系列单片机实现,微处理器对身份进行验证及输出控制信号以控制执行机构动作均为现有技术,例如智能门禁中的应用,故此处对其不做细述。

射频识别解-上锁模块包括RFID识读器,RFID识读器用于识别IC卡号,及在识别成功后控制所述执行机构带动锁舌退出/插入锁孔以解/上锁。一个智能锁对应唯一一个IC卡号,所述识别成功是指RFID识读器识别出的IC卡号为与该智能锁对应的IC卡号。容易理解的,一个智能锁对应一个IC卡号,但是可以有多张IC卡具有相同的IC卡号,以便供多人使用。

钥匙解-上锁模块包括目前解/上锁方式中的钥匙,便于在其他方式不能解/ 上锁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通过钥匙解/上锁。

容易理解的,图1中各个方框之间的连线并不表示两者之间必然连接,例如远程控制解-上锁模块与锁舌之间的连线表示,远程控制模块中可以作用于锁舌,使锁舌从锁孔中退出/插入;再例如锁舌与锁孔之间的连线表示锁定状态下锁舌插入锁孔内,解/上锁时锁舌可以从锁孔中退出/插入。

本实施例中,结合了上述3个解-上锁模块,实现了3种解/上锁方式,也可以还包括生物特征解-上锁模块(即第三解-上锁模块),生物特征解-上锁模块包括生物特征识别单元,用于识别开锁者的生物特征,及在识别成功后控制所述执行机构带动锁舌退出/插入锁孔以解/上锁。也可以还包括密码解-上锁模块,密码解-上锁模块包括密码验证单元和第四执行机构,密码验证单元用于提供密码输入部件及对输入的密码进行验证,及控制第四执行机构带动锁舌退出/ 插入锁孔以解/上锁。另外,智能锁也可以仅采用其中的任意两种及以上解/上锁方式。容易理解地,当同时包含远程控制解-上锁模块、射频识别解-上锁模块、生物特征解-上锁模块、密码解-上锁模块中的两个及以上时,这两个及以上个解-上锁模块共用一个执行机构,即第一执行机构、第二执行机构、第三执行机构、第四执行机构为同一个部件。

请参阅图2,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智能锁系统,包括终端机、服务器、车辆主机及应用于车辆的智能锁,其中,所述应用于车辆的智能锁至少包括远程控制解-上锁模块,述远程控制解-上锁模块中的微处理器集成于车辆主机,车辆主机可以通过CAN总线与应用于车辆的智能锁连接通信,终端机可以通过因特网与服务器之间进行数据传输,车辆主机也可以通过因特网与服务器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终端机用于向服务器发送身份信息及在身份验证成功后发送开/上锁信号,服务器用于对所述身份信息进行身份验证,及将接收到的开/上锁信号发送给车辆主机,车辆主机在接收到开/上锁信号后控制执行机构带动锁舌退出 /插入锁孔以解/上锁。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终端机也可以通过例如蓝牙、因特网等方式与车辆主机通信,将身份信息发送给车辆主机,车辆主机对身份信息进行身份验证,在验证通过后终端机向车辆主机发送开/上锁信号,车辆主机接收到开/上锁信号后控制执行机构带动锁舌退出/插入锁孔以解/上锁。即是说,本实施例中提供了另一种结构的智能锁系统,仅包括终端机、车辆主机及应用于车辆的智能锁。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终端机也可以通过例如蓝牙、因特网等方式直接与智能锁通信,即是说,本实施例中提供了另一种结构的智能锁系统,仅包括终端机及应用于车辆的智能锁,终端机将身份信息发送给微处理器,微处理器对身份信息进行身份验证,在在验证通过后终端机向微处理器发送开/ 上锁信号,微处理器控制执行机构带动锁舌退出/插入锁孔以解/上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