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打开180度的暗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32696发布日期:2018-12-28 20:15阅读:3112来源:国知局
可打开180度的暗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门体建筑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打开180度的暗门。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建筑的艺术性和便利性具有更多的要求,很多建筑上必须的水电消防等安全设施也相应的满足美观实用的特点。

传统的装饰暗门一般采用烟斗铰、暗藏铰链或排铰作为暗门开启的连接结构,但是在暗门开启位置达到一定角度时,门体会被墙体顶住,无法达到更大角度,发生火灾时,不便于消防设备的输送,同时,由于不能180度开启,往往会导致门体会占据一部分的过道,使待疏散人群无法快速转移。而现有能实现180度开启的暗门是在门体的上下两端设置翻转机构,通过翻转机构将暗门打开180度,此种暗门结构较复杂,暗门和门框通常都是由硬质材料制成的,在暗门的开启和关闭过程中门框与装饰面板层之间容易发生碰撞,影响暗门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能避免饰面板层与门框发生碰撞进而影响暗门使用寿命的可打开180度的暗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打开180度的暗门,包括门框、门体以及转动组件,所述门体包括门板和设置在所述门板上的饰面板层,所述转动组件包括第一转轴铰链、第二转轴铰链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转轴铰链和所述第二转轴铰链的连接臂,所述第一转轴铰链与所述门板连接,所述第二转轴铰链与所述门框连接,所述连接臂折弯设置形成供所述门体转动的避让区。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臂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直臂、横臂、斜臂以及第二直臂,所述第一直臂与所述第二直臂平行,所述横臂与所述第一直臂垂直,所述第一直臂、斜臂、横臂以及第二直臂共同围合形成所述避让区,所述第一转轴铰链与所述第一直臂连接,所述第二转轴铰链与所述第二直臂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转轴铰链通过第一连接板与所述门板连接,所述第二转轴铰链通过第二连接板与所述门框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一直臂垂直,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第二直臂平行。

进一步地,所述可打开180度的暗门至少包括两个所述转动组件,各所述转动组件沿所述门体的高度方向呈直线状间隔且均匀排布。

进一步地,所述门框上设有限位器或锁具,所述限位器或锁具设置在与所述第二转轴铰链相对的门框上。

进一步地,所述门板上设有加强肋,所述加强肋沿所述门板的高度方向布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打开180度的暗门,通过在门体和门框之间设置转动组件将门体经两个开启阶段打开至180度,结构简单,安装便利,具体地,第一转轴铰链与门板连接,第二转轴铰链与门框连接,第一转轴铰链和第二转轴铰链之间通过连接臂连接,连接臂折弯设置形成有供门体转动的避让区,暗门开启第一阶段时,首先朝门板饰面板层侧推动门体,此时,门体绕第一转轴铰链旋转,靠近第一转轴铰链的门体在连接臂的避让区中转动,此时,门的开启角度在0~33度之间,当门体继续转动至第二阶段,靠近第一转轴铰链的门板端部抵接在连接臂的避让区侧壁,在推力的作用下,连接臂带动门体共同绕第二转轴铰链转动直至门体打开180度与墙体平行,由于门板和饰面板层本身具有一定的厚度,此过程中,沿着门体的转动方向,靠近第一转轴铰链的饰面板层位于避让区中但不与连接臂接触,避免饰面板层与门框或是连接臂碰撞,造成饰面板层损坏影响暗门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可打开180度的暗门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暗门开启第一阶段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暗门开启第二阶段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转动组件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可打开180度的暗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门框;2、门体;3、转动组件;4、限位器或锁具;21、门板;22、饰面板层;23、加强肋;31、第一转轴铰链;32、第二转轴铰链;33、连接臂;34、避让区;331、第一直臂;332、横臂;333、斜臂;334、第二直臂;335、第一连接板;336、第二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结合图1至5所示,示意性地显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可打开180度的暗门,一般运用在单门结构中,包括门框1、门体2以及转动组件3,门体2通过转动组件3与门框1连接,通过转动组件3将门体2经两个开启阶段打开至180度,结构简单,安装便利,门体2包括门板21和设置在门板21上的饰面板层22,转动组件3包括第一转轴铰链31、第二转轴铰链32以及连接第一转轴铰链31和第二转轴铰链32的连接臂33,第一转轴铰链31与门板21连接,第二转轴铰链32与门框1连接,连接臂33折弯设置形成供门体2转动的避让区34,避让区34主要是避让门体2沿第一转轴铰链转动时的转动半径。

具体地,第一转轴铰链31与门板21连接,既能保证强度,且不影响饰面板层22的美观性和完整性,第二转轴铰链与门框1连接,第一转轴铰链和第二转轴铰链之间通过连接臂33连接,连接臂33折弯设置形成有供门体2转动的避让区34,暗门开启第一阶段时,首先朝门板21饰面板层22侧推动门体2,门体2绕第一转轴铰链31旋转,靠近第一转轴铰链31的门体2在连接臂33的避让区34中转动直至门体2的门板21端部抵接在连接臂33上,此时,门的开启角度在0~33度之间,且门体2可以定在第一阶段的开启角度,即实现门的半开状态,满足日常的通行需求;当门体2继续转动至第二阶段,在力的作用下,连接臂33带动门体2共同绕第二转轴铰链32转动直至门体2打开180度与墙体平行,实现门体2的全开,可以在突发状况发生时,将门体2全部打开至贴合墙壁,不占用通道的空间,便于通行,由于门板21和饰面板层22本身具有一定的厚度,此过程中,沿着门体2的转动方向,靠近第一转轴铰链31的饰面板层22位于避让区34中但不与连接臂33接触,避免饰面板层22与门框1或是连接臂33碰撞,造成饰面板层22损坏影响暗门的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中,门框1与墙体,门体2的饰面板层22与门板21,以及转动组件3与门框1和门板21之间均是可拆卸的连接方式,在实际安装时,门框1、门板21、饰面板层22以及转动组件3均为成品,可现场直接安装,一般地,门框1采用膨胀螺丝与墙体安装固定,保证门框1与四周墙体的装饰材料平齐,或根据整体室内设计要求,采用螺丝及垫圈作调整校位,将门框1与墙体安装固定,第一转轴铰链31通过第一连接板335与门板21连接,第二转轴铰链32通过第二连接板336与门框1连接,第一连接板335与门板21之间以及第二连接板336与门框1之间可以采用螺钉可拆卸连接,也可以采用扣码组件可拆卸连接。进一步地,为了保证连接的稳固性,第一连接板335与第一直臂垂直,第二连接板336与第二直臂平行。

此外,转动组件3与门框1和门板21连接,不与门体2上的饰面板层22或是墙体上的饰面材料接触,在暗门开启过程中,门体2上的饰面板层22或是墙体上的饰面材料不与连接臂33接触,因此,本实施例中的暗门结构可以适应任何饰面材料。

进一步地,参照图4所示,连接臂33一体成型而成,根据饰面板厚度以及安装完成面厚度确定具体的折弯角度,连接臂33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直臂331、横臂332、斜臂333以及第二直臂334,第一直臂331与第二直臂334平行,横臂332与第一直臂331垂直,第一直臂331、斜臂333、横臂332以及第二直臂334共同围合形成避让区34,第一转轴铰链31与第一直臂331连接,第二转轴铰链32与第二直臂334连接,门体2在开启第一阶段时,第一转轴铰链31作用,靠近第一转轴铰链31的门体2在连接臂33的避让区34中转动直至门体2的门板21端部抵接在斜臂333与横臂332相交处,在开启第二阶段时,推动门体2,门体2和连接臂33共同绕第二转轴铰链32转动。

本实施例中,参照图5所示,可打开180度的暗门至少包括两个转动组件3,各转动组件3沿门体2的高度方向呈直线状间隔且均匀排布,优选地,两个转动组件3沿门体2的高度方向呈上下对称的直线状间隔排布,保证门体2受力均匀,平稳打开。

进一步地,门框1上设有限位器或是锁具,限位器一般由弹性材料制成,避免门体2过度关闭致使转动组件3损坏,同时,也能避免在大力关门时门框1与门体2之间碰撞,限位器或是锁具设置在与第二转轴铰链32相对的门框上,即门体2的两侧分别与两侧的门框配合开关门,第二转轴铰链32设置在一侧门框1上,使得门体2可以沿着此侧门框1转动打开,与设置第二转轴铰链32的门框1相对的门框1上设有锁具或限位器,实现门体2的与门框1的锁紧或是限位防撞。

为了保证门板21的强度,门板21中设有加强肋,加强肋沿门板21的高度方向布置,一般地,门板21为2mm厚镀锌板成型,门板21与加强肋采用碰焊固定。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