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汽车行人保护铰链的锁止保持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11320发布日期:2019-11-12 23:24阅读:28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汽车行人保护铰链的锁止保持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零部件,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汽车行人保护铰链的锁止保持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许多行人保护铰链没有锁止保持机构,也没有其他结构实现铰链弹起之后的锁止保持功能。在爆破器被触发顶起铰链跟发动机罩之后,在极大的能量冲击下,发动机罩向上弹到止挡位后会上下来回剧烈震荡并回落。难以保证在行人头部撞击到发动机罩之前机罩能够保持在足够高度,也就难以充分保护行人。

另一方面,对汽车整车制造商(OEM)来说,若车辆采用的是不包含锁止保持功能的行人保护铰链,那么整车在进行假人碰撞模拟实验时便只能进行动态碰撞实验,大大增加了研发过程中的实验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用于汽车行人保护铰链的锁止保持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用于汽车行人保护铰链的锁止保持机构,包括铰链盖件、铰链中间连接件、薄片弹簧及铆接指销,

所述铰链盖件与汽车发动机罩连接,

所述铰链中间连接件连接在所述铰链盖件的内侧,

所述薄片弹簧的一端与铰链中间连接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铆接指销连接,

所述铆接指销放置在所述铰链中间连接件上的开孔内。

所述铰链中间连接件上开设有长圆孔,所述铆接指销放置在该长圆孔内。

所述铆接指销的外端穿过长圆孔抵接在铰链盖件的内侧。

所述薄片弹簧可采用不锈钢材料制作得到,所述薄片弹簧呈弯曲结构,连接所述铆接指销的一端与铰链中间连接件内侧面脱离不相接触,由于铆接指销的头部被铰链盖件的凸台部分阻挡,所以铆接指销会反向顶起和其铆接在一起的薄片弹簧,即薄片弹簧此时处于弯曲受力状态。

所述铰链盖件抵接所述铆接指销处设有向所述铆接指销方向凸出的区域。

所述薄片弹簧的一端通过铆钉与铰链中间连接件连接。

所述铰链中间连接件上开设有铆钉安装孔,该安装孔的位置需要考虑铰链盖件弹起的行程,确保锁止保持机构能够发挥作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一、使用范围广:本机构的机械结构简单,机构外形空间小,材料常见,性能稳定,可广泛应用于各类行人保护铰链中。

二、安全可靠:通过简单的薄片弹簧和铆接销实现机械功能,性能稳定可靠,反应速度极快,机构本身不易出现功能失效现象,也无其它安全隐患。

三、实验简单:本机构可以用整车静态爆破实验代替整车动态爆破试验,大大降低整车制造商的实验成本。

四、可重复使用:本机构可重复使用,节约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起始状态时薄片弹簧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弹起铰链盖件后薄片弹簧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弹起铰链盖件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铰链盖件,2-铰链中间连接件,3-薄片弹簧,4-铆钉,5-铆接指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

一种用于汽车行人保护铰链的锁止保持机构,其结构如图1-2所示,包括铰链盖件1、铰链中间连接件2、薄片弹簧3、铆钉4及铆接指销5。铰链盖件1与汽车发动机罩连接,铰链中间连接件2与铰链车身件连接,薄片弹簧3一端经铆钉4与铰链中间连接件2连接,另一端与铆接指销5连接,铆接指销5另一端放置在铰链中间连接件2的长圆孔内,外端穿过长圆孔抵接在铰链盖件的内侧。铰链盖件1抵接铆接指销5处设有向铆接指销5方向凸出的区域。

薄片弹簧3可采用不锈钢材料制作得到,薄片弹簧3呈弯曲结构,连接铆接指销5的一端与铰链中间连接件2内侧面脱离不相接触,由于铆接指销5的头部被铰链盖件1的凸出的区域阻挡,所以铆接指销5会反向顶起和其铆接在一起的薄片弹簧3,即薄片弹簧3此时处于弯曲受力状态,如图3所示。

铰链中间连接件上开设有铆钉安装孔,该安装孔的位置需要考虑铰链盖件弹起的行程,确保锁止保持机构能够发挥作用。

当铰链盖件1在爆破器作用下被顶升弹起,在其下边缘弹起运动到铰链中间连接件2的长圆孔上方的瞬间,铆接指销5在薄片弹簧3的弹力作用下瞬间弹出铰链中间连接件2的长圆孔,从而卡住铰链盖件1的下边缘,锁止铰链盖件1,使其保持在弹起状态无法再回落,进而保证发动机罩保持在弹起状态,如图5所示,给行人头部提供足够的缓冲空间,减轻伤害,以达到保护行人的目的,此时薄片弹簧3也恢复成平直的非受力自由状态,如图4所示。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形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