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机动车的门把手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16366发布日期:2020-01-31 19:16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用于机动车的门把手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的门把手设备,该门把手设备具有把手支架、手柄以及驱动元件,其中,手柄至少能够占据息止位置和手操纵位置,并且其中,手柄在装入车门中时在息止位置下与车门的外侧对齐地延伸地布置,而在手操纵位置中为了进行操作而相对于车门的外侧沿外移方向外移地布置。



背景技术:

用于机动车的这种门把手设备可以实施为内把手或外把手,其中,本发明涉及的是用于外把手的门把手设备。针对这类门把手设备存在有许多不同的结构设计和实施方式。门把手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到如下结构设计,其中,把手支架被紧固在车门背侧上,也就是说被紧固在机动车内侧。被安置在把手支架上的把手在这类实施方式中通常从车门中突出,并且不仅影响车辆的美观而且还影响车辆的空气动力学。为了避免这些缺点,由现有技术中公知有若干门把手设备,在其中,把手的外侧在不被使用的息止位置中时大致与车门的外轮廓对齐、也就是对齐地延伸。这样的把手为了打开车门能转移到手操纵位置中,在该手操纵位置中,把手相对于车门的外轮廓突出。

开头所述类型的门把手设备例如对于teslamotorsinc.(特斯拉汽车)公司的电动车辆以及由专利de102013212198a1所公知。该所公知的门把手设备具有在其息止位置中对齐地(strakbuendig)布置的手柄,该手柄能够被马达驱动地从息止位置运动到手操纵位置中。这样的手柄优选用在电动车辆中,其中,当合法的用户靠近机动车时,手柄仅利用电运行的驱动器就从它的对齐的息止位置(此时手柄被布置成用于减少空气阻力)移出到手操纵位置中。一旦不再使用手柄,它就再次运动到息止位置中,并且因此隐身在车身中,以便不产生空气阻力。不利的是,该门把手设备具有用于移出机构的复杂的构造并且具有与之相关的、大的装入深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基本任务是,创造一种解决方案,这种解决方案以结构上简单的方式提供了一种更好的用于机动车的门把手设备,其中,门把手设备拥有具有更小的装入深度的节约结构空间的构造,并且尽管如此仍然能够实现舒适操作。

在开头所述类型的门把手设备中,该任务根据本发明通过如下方式得以解决,即,在把手支架上能运动地支承有底板,该底板能相对于把手支架运动,并且把手支承在底板上,其中,驱动元件与底板运动耦联,并且在正常运行下,底板被构造成能从手柄被布置在其息止位置中的基础位置运动到手柄被布置在其手操纵位置中的准备位置中。在本发明的意义内,电运行的正常运行是如下运行类型,在其中,当经授权的用户携带着他的id发送器靠近机动车时,驱动元件就将手柄从息止位置运动到手操纵位置中。然后在手操纵位置中,经授权的用户可以从后方握住手柄并拉动它,从而打开机动车门。其中,底板在手柄做外移运动时的运动沿外移方向指向。

本发明的有利的并且适宜的设计方案和改进方案由从属权利要求中给出。

通过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机动车的门把手设备,其特征在于具有简单的结构设计并且装入深度较小。对于本发明来说表征是,用于将手柄从息止位置外移到手操纵位置中所需的构件数量较少。因为为了将手柄外移到手操纵位置中仅设置有底板,在其上支承有手柄。根据本发明,当底板布置在其基础位置中时,手柄布置在其息止位置中。如果底板从基础位置通过沿外移方向的运动而运动到准备位置中,那么支承在底板上的手柄就与底板一起运动,并且到达其手操纵位置中,而不让手柄相对于底板运动。手柄因此被装配在底板上,这有利地提升了手柄的稳定性。

在有利的设计方案中本发明设置的是,手柄在底板从基础位置运动到准备位置中时不动地布置在底板上,其中,底板被构造成能让把手从息止位置运动到手操纵位置中。底板因此是唯一的用于让手柄外移到手操纵位置中的构件,从而让用户可以从后方握住处于手操纵位置中的手柄并且可以操作用来打开车门。

在本发明的设计方案中此外还设置的是,手柄能相对于底板运动地支承在底板上,其中,手柄的第一纵向端部能摆动地支承在底板上,而手柄的第二纵向端部被构造成能沿外移方向被用户摆动,并且与车门打开器件连接。因此该手柄是如下手柄,在使该手柄被驱动元件电地外移的正常运行下,用户必须拉动它来打开车门,其中,该手柄然后占据横向于手柄支架取向的、倾斜的位置。

为了即使在电源供应中断或失灵并且使手柄不被电地运动到外移的手操纵位置中的紧急情况下,也能够手操纵门把手设备来打开车门,本发明在另外的设计方案中设置的是,手柄被构造成能够从息止位置运动到紧急运行位置中,在紧急运行位置中,手柄的第一区段被布置成逆着外移方向地运动,并且手柄的第二区段被布置成相对于车门的外侧地沿外移方向外移。因此,通过能摆动的支承而可能的是,使手柄在一个区段上、优选在一个纵向端部上逆着外移方向被朝把手支架的方向按压,从而让该区段隐没在车身之内。在此,手柄的另一区段、优选是手柄的另一纵向端部的区段相对于车门外移,并且可以被用户从后方握住,以便将手柄在总体上手动地运动到手操纵位置中,那时可以拉动手柄来打开车门。

为了将手柄运动到紧急运行位置中,本发明在另外的设计方案中设置的是,手柄具有把手外壳和把手主杆,其中,把手外壳的第一纵向端部能摆动地支承在把手主杆的第一纵向端部上,其中,把手主杆利用它的第一纵向端部能摆动地支承在底板上,并且其中,在手柄处于紧急运行位置时,把手外壳的第一纵向端部布置成逆着外移方向运动,并且把手外壳的第一纵向端部布置成能够相对于把手主杆的第一纵向端部运动。在此,把手主杆与车门打开器件耦联,从而使把手外壳和把手主杆的连接如下这样地提供解耦,即,在无电流的紧急运行中,手柄运动到紧急运行位置仅枢转了把手外壳。与车门打开器件耦联的把手主杆在此保持不动,从而不存在运动到紧急运行位置中时无意地触发了车门打开器件的危险。

当用户拉动手柄来打开车门时,为了让把手外壳在正常运行中不会相对于把手主杆枢转,本发明在设计方案中设置的是,在把手外壳的第二纵向端部上构造有卡锁凹部,其中,在把手主杆上能摆动地支承有阻断把手外壳与把手主杆之间的相对运动的具有卡锁钩的保险杆,并且其中,在手柄处于手操纵位置中,卡锁钩与卡锁凹部嵌合。以这种方式确保了,当用户拉动把手来打开车门时,把手外壳和把手杆在正常运行中将共同地枢转。

为了让保险杆的卡锁钩与卡锁凹部置于嵌合状态下,在结构设计上特别有利的可能性在于,在把手支架上成型有运动接片,并且使在手柄处于息止位置时不与卡锁凹部嵌合的保险杆能围绕轴摆动地支承在把手主杆上,其中,运动接片被构造成将保险杆在手柄从息止位置运动到手操纵位置中期间围绕该轴枢转并且在手柄处于手操纵位置中时让卡锁钩与卡锁凹部置于嵌合状态下。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设置的是,驱动元件转动地驱动驱动轴,并且底板经由至少一个旋转铰接件能在基础位置与准备位置之间运动地支承在把手支架上,其中,至少一个旋转铰接件抗相对转动地与驱动轴连接。当然也能够想到的是,底板在它的两个纵向端部的每一个上都经由各自的旋转铰接件能运动地支承在把手支架上,其中,当两个旋转铰接件的其中一个与驱动元件驱动连接并且被驱动元件驱动时,就足够了。旋转铰接件在此的优点是,经由底板的运动准确地限定和限制手柄的外移运动。拉动手柄可以让手柄不超过它的手操纵位置地外移,这是因为底板只能沿外移方向运动到旋转铰接件所允许的那种程度。此外,只有用于打开车门的拉动运动才是可能的,其中,手柄在此相对于底板枢转,但是底板本身不动。

相应地,在本发明的设计方案中设置的是,至少一个旋转铰接件成杠杆状的构成,并且旋转铰接件的第一杠杆端部可转动地与底板相连,而旋转铰接件的第二杠杆端部不仅与驱动轴抗相对转动地连接,而且还能转动地支承在把手支架上。通过驱动杆的这种双重功能(能转动地支承在把手支架上并且与驱动轴抗相对转动地连接),使得杠杆围绕着轴转动,在该轴上,杠杆同时被驱动,这就减少了结构空间需求。

本发明在另一实施方式中设置的是,底板沿着至少一个横向于把手支架延伸的引导棒在基础位置与准备位置之间能运动地延伸。当然,底板也可以在它的两个纵向端部的每一个上分别具有引导棒,由此使得底板稳定地保持住并安全地被引导。

根据该另一实施方式,本发明在相关的设计方案中设置的是,驱动元件与围绕杠杆轴能转动地支承在把手支架上的驱动杆运动耦联,其中,驱动杆在它的自由端部上具有驱动栓钉,驱动栓钉以如下方式布置在横向于外移方向延伸的并且在底板中构成的长孔之内,即,使得驱动元件经由驱动杆让驱动栓钉在长孔之内运动,并且在此,驱动栓钉将底板推挤到它的准备位置中。以这种方式构造出一种引导滑槽,通过它将底板推挤到它的准备位置中。

为了实现底板沿外移方向的运动,本发明在设计方案中设置的是,驱动元件在正常运行中驱动能围绕旋转轴转动的耦联杆,其中,耦联杆的自由端部构造有耦联栓钉,它在手柄从息止位置运动到手操纵位置中的情况下贴靠在驱动杆上,并且使该驱动杆围绕着它的杠杆轴转动。

为了此外还阻断底板沿外移方向的运动,可以在至少一个引导棒上实施止停元件。作为对止停元件的替选,本发明设置的是,耦联栓钉在底板处于准备位置中时布置在驱动杆上成形出的栓钉容纳部中,其中,布置在栓钉容纳部中的耦联栓钉阻断了底板沿外移方向超过准备位置的运动。

为了使底板运动到它的准备位置中,本发明根据又一另外的实施方式设置的是,驱动元件驱动齿形皮带,并且底板经由至少一个螺杆元件能在基础位置与准备位置之间运动地支承在把手支架上,其中,至少一个螺杆元件与由齿形皮带驱动的齿形皮带盘抗相对转动地连接。以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底板在其准备位置上的非常精确的定位,并且因此实现手柄在其手操纵位置上的非常精确的定位。

本发明在又一另外的实施方式的设计方案中设置的是,齿形皮带盘能转动地支承在把手支架上,并且至少一个螺杆元件与抗相对转动地安装在底板上的螺杆螺母协同作用。

最后,在又一另外的实施方式的设计方案中根据本发明设置的是,在底板的各一个纵端部上抗相对转动地安置有螺杆螺母,它与配属的螺杆元件协同作用,螺杆元件抗相对转动地与能转动地支承在把手支架上的齿形皮带盘连接。以这种方式确保了底板的两个纵向端部以相同的形式并且均匀地运动,从而让手柄横向于把手支架地线性运动到手操纵位置中。

应理解,上述的和下文中还要阐述的特征不仅可以分别以给出的组合方式使用,也可以以其他的组合方式使用或者单独使用,而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权利要求来限定。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主题的另外细节、特征和优点由以下结合附图的说明中得出,在图中示出了本发明的示例性的和优选的实施例。

其中:

图1示出具有多个根据本发明的门把手设备的机动车的示意性的侧视图;

图2示出根据本发明的门把手设备的透视图,其具有在息止位置下与车门外侧对齐或表面对齐地延伸的手柄;

图3示出根据本发明的门把手设备的透视图,其具有布置在手操纵位置中的手柄;

图4示出根据本发明的门把手设备的透视图,其具有布置在紧急运行位置中的手柄;

图5示出根据本发明的门把手设备的透视后视图;

图6示出支承在布置在基础位置中的底板上的处于息止位置中的手柄的透视图;

图7示出支承在布置在准备位置中的底板上的处于手操纵位置中的手柄的透视图;

图8示出底板和布置在其手操纵位置中的手柄的透视图;

图9示出底板和从其手操纵位置中枢转出来地布置的手柄的透视图;

图10示出手柄的透视图;

图11示出图10中所示的手柄的透视剖面图;

图12示出具有把手外壳和把手主杆的手柄的透视细节图;

图13示出处于紧急运行位置中的手柄的透视图;

图14示出具有保险杆的处于其息止位置中的手柄的透视细节剖面图;

图15示出具有保险杆的处于息止位置与手操纵位置之间的位置中的手柄的另外的透视细节剖面图;

图16示出具有保险杆的处于其手操纵位置中的手柄的另外的透视细节剖面图;

图17示出根据本发明的门把手设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视图;

图18示出在图17中所示的具有布置在其息止位置中的把手的门把手设备的俯视图;

图19示出图17中所示的处于息止位置与手操纵位置之间的位置中的门把手设备的俯视图;

图20示出图17中所示的具有布置在其手操纵位置中的把手的门把手设备的俯视图;

图2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门把手设备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透视图;

图22示出门把手设备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外的透视图;

图23示出能运动地支承在底板上的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手柄的透视俯视图;

图24示出图23中所示的底板和能运动地支承在底板上的处于其息止位置中的手柄的俯视图;

图25示出图23中所示的底板和能运动地支承在底板上的处于其息止位置与手操纵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中的手柄的俯视图;

图26示出图23中所示的底板和能运动地支承在底板上的处于其息止位置与手操纵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中的手柄在的另外的俯视图;

图27示出图23中所示的底板和能运动地支承在底板上的处于其手操纵位置中的手柄的俯视图;

图28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能运动地支承在底板上的手柄的透视俯视图;

图29示出图28中具有布置在其息止位置中的手柄的俯视图;

图30示出图28中具有布置在其息止位置与其手操纵位置之间的手柄的俯视图;

图31示出图28中具有布置在其手操纵位置中的手柄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示例性地示出了形式为pkw(乘用车辆)的机动车1,它在示例中具有四个车门2(其中两个可以从图1中看出),车门可以经由各自的门把手设备3并且尤其是借助门把手设备3的手柄4打开。车门2经由各自的门锁5被牢固封闭并且可以从外面仅经由手柄4的各自的运动被打开。手柄4上的该运动由牵拉运动构成,其中,手柄4的相应运动经由车门打开器件6(在所示情况下是鲍登线牵拉系统)传递给相应的锁5。通过手柄4的相应运动于是可以打开所属的车门2。在无电流紧急运行的情况下,门把手设备3以如下方式构成,即,通过由用户引起的对手柄4的操作也能手动打开车门2。

图2用透视图示出了车门2和用于打开车门2的手柄4。在图2中,(当门把手设备3被装入到车门2中时)手柄4被布置成与车门2的外侧7大致对齐,也就是对齐或表面对齐。在该位置中,手柄4处于息止位置中,在该息止位置中它不被使用。手柄4能从图2中所示的息止位置转移到图3中所示的手操纵位置中,在该手操纵位置中,把手相对于车门2的外侧7突出来。因此,手柄4在处于其手操纵位置中时从车门2突出地布置。在该突出的或者说从外侧7移出的手操纵位置中,用户可以从后方握住并操作或手操纵手柄4,以便打开车门2。根据本发明,手柄4在通电运行的正常运行中借助驱动元件8从息止位置转移到手操纵位置中(例如见图13和24)。针对该通电运行的正常运行可以设置有接近传感器或者其他的传感器,以便一旦用户靠近车门把手3或手柄4,手柄4就从对齐的或表面对齐的息止位置被置于准备位置中。为了这个目的,可以将由现有技术公知的接近传感器安装到手柄4中,它在识别出被授权的用户或id感应器时向车辆控制装置发送信号,由此使驱动元件8开始运行,并且确保让手柄4外移到手操纵位置中。在无电流的紧急运行中,例如在车辆电子器件或车辆电源失灵的情况下,手柄可以从息止位置手动地由用户运动到图4所示的紧急运行位置中。在紧急运行位置中,手柄4的第一区段4a向内被压入到车门2的外侧7内,而手柄4的第二区段4b从车门2外移地布置。因此,在无电流的紧急运行中,手柄4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布置在它的紧急运行位置中,即,用户将手柄4的第一区段4a相对于车门2向内按压,从而让手柄4的第二区段4b外移地布置,并且可以被用户从后方握住,以便将手柄4运动到它的手操纵位置中,在该手操纵位置中,通过拉动手柄4可以打开车门2。

根据本发明的门把手设备3在图5中用透视后视图示出。门把手设备3包括手柄4和把手支架9,把手支架能被安置在车门2内侧。把手支架支承或承载着门把手设备3的其余构件,其中,这些构件也能被安置在把手支架9上。在此,驱动元件8可以被紧固在把手支架9上或者车门2上或者车门2的区域中。在图2至4中可以看到把手支架9在车门的外侧7的后面。正如可以从图5至7中看出的那样,在把手支架9上支承着底板10,底板能相对于把手支架9运动,并且手柄4支承在该底板上。图6和7示出了门把手设备3的几乎透明的视图,其中,在图6中,底板10布置在基础位置中,并且同时支承在底板10上的手柄4布置在它的息止位置中,而在图7中,底板10布置在准备位置中,并且同时支承在底板10上的手柄4布置在它的手操纵位置中。正如对底板10和手柄4在图6和7中的不同位置的比较结果所示的那样,手柄4在底板10从基础位置运动到准备位置中时不动地布置在底板10上。因此,手柄4在底板10从基础位置运动到准备位置时是被连带运动的,而手柄4不相对于底板10运动。相应地,底板10被构造成能让手柄4从息止位置运动到手操纵位置中,对此后文还要详细探讨。底板10和手柄4的运动在此沿横向于把手支架9指向的外移方向14进行,从图6和7中例如可以看出该外移方向。

在图8中,底板10运动到它的准备位置中,从而使把手4布置在它的手操纵位置中。在手操纵位置中,用户可以拉动手柄4来打开车门2,从而使手柄4相对于底板10枢转地布置,正如在图9中所示的那样。通过枢转手柄4,使得构造为鲍登拉索的车门打开器件6被操作,从而使车门2可以通过枢转而被打开。因此,手柄4能相对于底板10运动地支承在底板10上。更准确地说,手柄4的第一纵向端部11能摆动地支承在底板10上,而手柄4的第二纵向端部12被构造成能沿外移方向14地被用户摆动,并且与车门打开器件6耦联。因此,手柄4经由摆动轴15(例如见图8和9)能摆动地支承在底板10上,并且为了打开车门2而由用户从手操纵位置中枢转出来。为了概览起见,图6中没有示出把手支架9。下面更详尽地描述底板10和把手支架9的耦联细节。

在此之前,参考图10至16描述了把手4的根据本发明的特征。因为把手4并不像现有技术中公知的那样一件式地实施,而是两件式地实施。正如尤其是图12所示的那样,所以手柄4包括可以由用户从后方握住的并且可以让用户拉动以用于操作或打开车门2的把手外壳16、和把手主杆17。把手外壳16和把手主杆17相互连接,其中,把手主杆17附加地与底板10经由摆动轴15能转动地连接。在此,弹簧元件负责当拉动把手4来打开车门2时(见图9),让把手4复位到它的手操纵位置中(见图8)。把手外壳16的第一纵向端部16a经由耦联轴18能摆动地支承在把手主杆17的第一纵向端部17a上,其中,把手主杆17利用它的第一纵向端部17a经由摆动轴15能摆动地支承在底板10上。在此,围绕耦联轴18盘绕的弹簧元件19将把手外壳16保持在图8至11中所示的位置上。

手柄4两件式地构成的原因在于,门把手3配备有针对无电流的紧急运行的紧急操作特性,也就是对于当驱动元件8无法通电用以将把手4从息止位置运动到手操纵位置中的情况。然而,在这样的紧急运行中,用户却仍然具有将手柄4手动地运动到手操纵位置以用来打开车门2的可能性。为此,用户必须在把手外壳16的第一纵向端部16a上运用逆着外移方向14的力,并且使把手外壳16在其第一纵向端部16a上被朝着把手支架2的方向或者逆着外移方向14地按压,由此使把手外壳16对抗弹簧元件19的力地围绕耦联轴18摆动,这在图13中示范性地表明。在图13中,手柄4布置在紧急运行位置中,紧急运行位置的表征在于,把手外壳16的第一纵向端部16a被布置成逆着外移方向14运动,并且把手外壳16的第一纵向端部16a被布置成能够相对于把手主杆17的第一纵向端部17a运动。因此,手柄4被构造成能够从息止位置运动到紧急运行位置中,在紧急运行位置中,手柄4的第一区段4a被布置成逆着外移方向14运动,而手柄4的第二区段4b被布置成相对于车门2的外侧7沿外移方向4外移。正如图13所示,把手外壳16和把手主杆17围绕耦联轴18的相对枢转导致了把手外壳16的远离第一纵向端部16a的纵向端部沿外移方向枢转出来,并且从把手主杆17的远离第一纵向端部17a的纵向端部摆动离开地布置,正如也可以从图4中看出的那样。在把手外壳16的该位置中,用户可以从后方握住把手外壳6并且将整个把手4拉到手操纵位置中,从该手操纵位置出来地然后可以通过手柄4的摆动运动来打开车门2。在摆动以用来打开车门2时,通过如下方式拉动构造成鲍登拉索的车门打开器件6(例如见图6),即,使杠杆状的鲍登拉索随动件20围绕转动轴21枢转。由于手柄4在其第二纵向端部12上的摆出运动使得通过如下方式引起了受弹簧负载的鲍登拉索随动件20的摆动运动,即,使能运动地支承在长孔22中的牢固地固定在把手主杆17上的栓钉23在把手主杆17枢转时枢转鲍登拉索随动件20,由此使车门打开器件6朝着手柄4的第二纵向端部12的方向被拉动。

为了让手柄4不占据紧急操作位置地用于正常操作、也就是说打开车门2(在紧急操作位置中,把手外壳16相对于把手主杆17枢转地布置,并且由此使对被安置在鲍登拉索随动件上的鲍登拉索6的操作不会或者只能不足以打开车门2),设置有安全机构,以便为了操作手柄4在开门过程中禁止把手外壳15和把手主杆17枢转。该安全机构在下文中参照图11至16进行描述。安全机构包括卡锁凹部24,卡锁凹部构造在把手外壳16的第二纵向端部16b上,并且包括能摆动地支承在把手主杆17上的保险杆25,保险杆具有卡锁钩25a并且被构造成阻断了把手外壳16与把手主杆17之间的相对运动。保险杆25能围绕固定在把手主杆17上的轴27摆动地支承,并且被弹簧元件挤到使卡锁钩25a与卡锁凹部24嵌合的位置中,正如例如在图16中所示的那样。手柄4布置在它的息止位置中,在该位置中,卡锁钩25a不与卡锁凹部24嵌合,而在手柄4的手操纵位置中时,卡锁钩25a与卡锁凹部24嵌合(例如见图16)。图14示出了如下布置,其中,把手4布置在息止位置上并且底板10布置在其基础位置上。在该位置中,保险杆25的卡锁钩25a不与卡锁凹部24嵌合。在图15中示出了中间位置,其中,底板10开始沿外移方向14移出,其中,手柄4布置在息止位置与手操纵位置之间的位置中,底板10布置在其基础位置与操作位置之间。保险杆25的朝向卡锁钩25a的杠杆臂25b在此贴靠在运动接片28上,其中,弹簧元件26的力将杠杆臂25b持久地向运动接片28推挤。运动接片28构造在把手支架9上,从而在底板10运动时让杠杆臂25b沿着运动接片25运动。在图15中,杠杆臂25b达到了使它贴靠在运动接片25的斜面28a上的定位。在此,斜面28a被构造成从把手外壳16的第一纵向端部16a指离。在底板10进一步运动时,斜面28a能够实现的是,使杠杆臂25b能够围绕轴27转动,其中,杠杆臂25b仍然贴靠在运动接片28的斜面28a上。以这种方式,使得保险杆25的卡锁钩25a运动进入到卡锁凹部24内,正如在图16中所示的那样。在图16中,底板10布置在其准备位置上,并且卡锁钩25a布置在其手操纵位置中,其中,保险杆25的卡锁钩25a嵌入到卡锁凹部24中。由于卡锁钩25a与卡锁凹部24嵌合,使得阻断了把手外壳16相对于把手主杆17的运动,从而防止在手柄4在手操纵位置下运动到紧急运行位置中。一般而言必须遵守的是,在把手支架9上成形有运动接片28,并且在手柄4处于息止位置时不与卡锁凹部24嵌合的保险杆25能围绕轴27摆动地支承在把手主杆17上,其中,运动接片28被构造成使保险杆25在手柄4从息止位置运动到手操纵位置期间围绕轴27枢转,并且被构造成在手柄4处于手操纵位置时使卡锁钩25a与卡锁凹部24置于嵌合。

下文描述了不同的实施方式,它们涉及底板10从基础位置运动到准备位置中。应理解,即使下文没有明确指出,先前所述的两件式的手柄4和保险杆25的方面在所有三种实施方式中都是存在的。

图17至20示出了第一实施方式,其中,驱动元件8被紧固在把手支架9上,并且转动地驱动驱动轴29。驱动轴29抗相对转动地与旋转铰接件30相连。旋转铰接件30本身能转动地支承在把手支架9上,并且能转动地与底板10的第一纵向端部10a连接。以这种方式使底板10经由旋转铰接件30能在基础位置与准备位置之间运动地支承在把手支架9上。在底板10的第二纵向端部10b上,该底板经由另外的旋转铰接件30与把手支架9能转动地连接,其中,第二旋转铰接件30的轴31不被驱动,而是仅通过驱动元件8驱动驱动轴29,以便使底板10从图14中所示的基础位置出来地朝着准备位置的方向运动。应理解,唯一的旋转铰接件30可能就足够了,其中,用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两个旋转铰接件30提供了良好的稳定性并且准确地引导底板10进而是手柄4。正如可以从图17至20中看出的那样,旋转铰接件30分别杠杆状地构成。在此,旋转铰接件30的各自的第一杠杆端部30a能转动地与底板10相连,而旋转铰接件30的第二杠杆端部30b不仅抗相对转动地与驱动轴29相连,而且能转动地支承在把手支架9上。更准确地说,旋转铰接件30构造成角度杠杆,其中,朝向第一杠杆端部30a的杠杆臂30c与驱控框架32(见图17)相连,驱控框架可以用于与按键协同作用,以便例如当底板10到达它的准备位置时,关断驱动元件8。驱控框架32在此横向于外移方向14运动。图18示出了处于基础位置上的底板10,它从该基础位置出来地沿外移方向14运动。在此,在底板到达其图20中所示的准备位置之前,它运动通过图19所示的中间位置。在底板10的准备位置中,手柄4布置在它的手操纵位置4中,在其中,用户可以拉动手柄4来打开门。该牵拉运动传递给鲍登拉索随动件20并且从那里传递给车门打开器件或鲍登拉索6,由此使与鲍登拉索6耦联的并且能转动地支承在把手支架9上的操作杆33枢转,由此打开车门2。

在图21至27中示出了第二实施方式,其中,图21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整个门把手设备3,而在图22中为了概览起见移除了把手支架9。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底板10沿着横向于把手支架9延伸的引导棒34地能在基础位置与准备位置之间运动地被引导,正如可以从图23中看出的那样,其中仅仅示出了底板10、手柄4和引导棒34。在此,引导棒34通过相应地在底板10中成形出的贯通孔被容纳,并且设有光滑的涂覆部,以此使底板10能够在没有较大的摩擦损耗的情况下能运动地被引导。引导棒34被紧固在把手支架9上。也能想到仅利用一个引导棒或者一个以上的引导棒进行引导,其中,两个引导棒30在底板10的各自端部上提供安全并稳定的引导。底板10的运动在此是沿外移方向14的直线运动。引导棒30仅用于进行引导。底板10本来的运动又通过驱动元件8所引起,该驱动元件与能围绕杠杆轴35转动地支承在把手支架9上的驱动杆36运动耦联。驱动杆36在其自由端部37上具有驱动栓钉39,驱动栓钉以如下方式布置在横向于外移方向14延伸的并且构造在底板10中的长孔38之内,即,使驱动元件8经由驱动杆36让驱动栓钉39在长孔38之内运动,并且在此,驱动栓钉39将底板10推挤到它的准备位置中(例如见图24至27)。因此,底板10的运动很大程度上按照滑槽引导的原理来进行。驱动杆36、驱动栓钉39和长孔38的相对布局位于底板10的两个纵向端部上,其中,只有一个驱动杆36在底板10的纵向端部上被驱动元件8驱动。被驱动的驱动杆36与另一驱动杆36经由耦联棒40作用连接,从而让被驱动的驱动杆36经由耦联棒40驱动另一驱动杆36。驱动杆36不直接被驱动元件8驱动。更确切地说,驱动元件8在正常运行中驱动能围绕着旋转轴41转动的耦联杆42。耦联杆42在其自由端部43上构造有耦联栓钉44,耦联栓钉在手柄4从息止位置运动到手操纵位置中的情况下贴靠在驱动杆36上,并且让该驱动杆围绕着它的杠杆轴35转动,正如图24至27所示的那样。在图24中示出了手柄4的息止位置和底板10的准备位置,此时耦联栓钉44尚未贴靠在驱动杆36上,而耦联栓钉44在驱动元件8启动时(图25)(让耦联杆42围绕旋转轴41转动)贴靠在驱动杆36上,并且围绕驱动杆的杠杆轴35推挤该驱动杆,由此使驱动栓钉39再次对着长孔38的边沿推挤,并且沿外移方向14推挤底板10,其中,底板10只能够沿着引导棒34运动。以这种方式使底板10沿着引导棒34运动,正如图25和26所示的那样。在图27中,手柄4到达在准备位置中,在该准备位置中,手柄4被布置在其手操纵位置中并且准备好被用户操作以打开车门2。在底板10的准备位置中,耦联栓钉44布置在在驱动杆36上成形出的栓钉容纳部45中。在耦联栓钉44布置在栓钉容纳部45中时,阻断了底板10超过准备位置沿外移方向14的运动,正如可以从图27中看出的那样。

在图28至31中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门把手设备3的第三实施方式,其中,为了概览起见没有示出把手支架9。驱动元件8布置在底板10的侧边,并且驱动齿形皮带盘46,该齿形皮带盘又驱动齿形皮带47。齿形皮带47与底板10平行延伸,并且驱动两个能转动地支承在把手支架9上的齿形皮带盘48。这两个齿形皮带盘48分别布置在底板10的纵向端部上,并且与螺杆元件49抗相对转动地连接。各自的螺杆元件49沿外移方向14延伸,并且分别与螺杆螺母50耦联,螺杆螺母抗相对转动地安装在底板10上。也能想到,底板10仅由一个螺杆元件9运动,其中,附加地还可以设置有用于引导运动的引导棒。一般而言,第三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驱动元件8驱动齿形皮带48,并且底板10经由螺杆元件49能在基础位置与准备位置之间运动地支承在把手支架9上。螺杆元件49与由齿形皮带47驱动的齿形皮带盘48抗相对转动地连接,其中,齿形皮带盘48能转动地支承在把手支架9上。螺杆元件49此外还与抗相对转动地安装在底板10上的螺杆螺母50协同作用。图29至31示出了手柄4的外移运动,其中,在图29中,手柄4布置在它的息止位置上并且底板10布置在它的基础位置上,而图30中示出了在底板10和手柄4借助齿形皮带驱动件运动到手操纵位置或操作位置之前,这两个所处的中间位置。

总而言之,上文描述了根据本发明的门把手设备3的三种实施方式。门把手设备3被用在机动车1中,并且(无论实施方式怎样)也都包括把手支架9、手柄4和紧固在把手支架9上的驱动元件8,其中,手柄4至少可以占据息止位置和手操纵位置,并且其中,手柄4被布置成在装入在车门2中以后在息止位置中与车门2的外侧7对齐地延伸,并且在手操纵位置中为了进行操作而相对于车门2的外侧7沿外移方向14外移。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把手支架9上能运动地支承有底板10,底板能相对于把手支架9运动,并且手柄4支承在底板上。底板10的运动在此在从基础位置到手操纵位置的运动中沿外移方向14进行,其中,复位弹簧使底板10引导回到它的基础位置中。驱动元件8与底板10运动耦联,其中,驱动元件8此外还被构造成在正常运行中能从手柄4处于其息止位置的基础位置运动到手柄4处于其手操纵位置的准备位置中。手柄4朝向其手操纵位置的运动对抗复位弹簧的力地实现,该复位弹簧将手柄4保持在它的息止位置中,并且在被操作以后再次被引导回到息止位置中。

前述已说明的本发明当然并不局限于所说明和所示出的实施方式。明显的是,在附图中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实施大量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相应于所打算应用而容易想到的变动方案,而不会由此离开本发明的范围。在此,所有在该说明书中所包含的和/或者在附图中示出的内容均归属本发明,包括那些有别于具体实施例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内容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