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叶片锁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91025发布日期:2019-05-03 21:49阅读:32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叶片锁芯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锁芯,尤其涉及机械叶片锁芯。



背景技术:

现有的机械叶片锁芯,安全度相对较高,被称为b级或c级锁芯。随着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智能锁为代表的芯片卡识别、指纹识别、静脉识别、人脸识别等新技术,安全性能越来越高,智能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但是,智能锁中通常还是会配备一把机械锁芯,作为备用锁芯使用。这样,机械锁芯的安全性能将直接决定机械锁或智能锁整体的安全性能。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叶片锁芯,通过在第一叶片上方设置第二叶片,第一叶片推动第二叶片移动;移动后,第一叶片及第二叶片顶边上的凹口分别排列为两条凹槽,边柱同时落入两条凹槽中进行解锁。



技术实现要素: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双叶片锁芯,由第一叶片、第一凹口、挂钩、弹簧、移位拨片、复位拨片、第二叶片、第二凹口、锯齿、定位柱、第一压簧、护栏、边柱、第一边柱、第二边柱、第二压簧组成,由下至上,在所述第一叶片中,所述移位拨片、所述复位拨片、所述第一凹口固定于所述第一叶片的顶部;在所述第一叶片顶边上连接有所述第二叶片,所述第二叶片位于所述移位拨片及所述复位拨片之间;所述移位拨片同所述第二叶片边缘的间距在所述第一叶片有效移动范围内随机分布,所述复位拨片同所述第二叶片边缘相互贴合分布;所述第二叶片顶部设有所述锯齿及所述第二凹口;所述第二叶片上方设有所述定位柱,所述定位柱及所述边柱整体由所述护栏包裹,所述定位柱上方为所述第一压簧;所述第二叶片中所述第二凹口大于所述锯齿的间距,且所述第二凹口底边上还设置有所述锯齿结构;一个所述第二叶片对应一个所述定位柱,所述第二叶片底部设有至少一个支点,支点同所述第一叶片相互接触;所述边柱中的所述第一边柱、所述第二边柱相互平行且垂直于底面,连接为一个整体;所述第二边柱至少设有两个,位于所述第一边柱的两侧;所述边柱上方设有所述第二压簧;所述第一边柱连接所述第一叶片中的所述第一凹口;所述第二边柱连接所述第二叶片中的所述第二凹口;所述第一叶片底部或侧面设有所述挂钩,用于连接所述弹簧;根据需要,在所述第二叶片底边上设置有至少两个支撑拨片。

进一步地,联动拨片连接复位所述弹簧一端,复位所述弹簧另一端连接锁芯内壁。

进一步地,当所述第一叶片、所述第二叶片其中一个叶片的凹口未移动到正确位置或未形成直线形的凹槽,所述第一边柱或所述边柱将处于锁止状态。

本发明的良好效果为:通过在传统的机械锁芯的基础上,增加了能同现有第一叶片联动的第二叶片,在第一叶片上设置有拨片,第一叶片中的拨片波动第二叶片时,由于拨片分布的随机性,让第一叶片及第二叶片移动过程中位置不一致,从而提高了技术开锁的难度。由于第一叶片的移动过程自动的就带动了第二叶片的移动,防止了对第二的叶片进行直接的破解。而要通过第一叶片来移动第二叶片。需要第一叶片多次移动第二叶片,最终,要通过第一叶片将第二叶片的位置移动到正确的位置后,再将叶片移动到正确的位置,才能实现叶片整体移动到位。其不是通过简单的累积叶片来增加开锁难度及时间,而是通过两个叶片之间不同步的随机移动来实现位置的调整,有效的增加了叶片移动变化的可能性。增强防技术开锁的可能性。具体的,技术开锁时,需要通过第一叶片将第二叶片拨动到正确的位置后,再将第一叶片拨动到正确的位置,由于第二叶片中没有回弹的弹簧。所以,第一叶片拨动第二叶片后,第二叶片无法恢复原位,这就有效降低了通过工具进行技术开锁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的一种双叶片锁芯的第一叶片、第二叶片及定位柱、边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种双叶片锁芯的第一叶片、第二叶片及定位柱、边柱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本发明的一种双叶片锁芯的边柱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第一叶片第一凹口挂钩弹簧移位拨片复位拨片第二叶片第二凹口锯齿定位柱第一压簧护栏边柱第一边柱第二边柱第二压簧。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3所示,一种双叶片锁芯,由第一叶片1、第一凹口11、挂钩12、弹簧13、移位拨片14、复位拨片15、第二叶片2、第二凹口21、锯齿22、定位柱3、第一压簧31、护栏32、边柱4、第一边柱4、第二边柱4、第二压簧43组成,由下至上,在所述第一叶片1中,所述移位拨片14、所述复位拨片15、所述第一凹口11固定于所述第一叶片1的顶部;在所述第一叶片1顶边上连接有所述第二叶片2,所述第二叶片2位于所述移位拨片14及所述复位拨片15之间;所述移位拨片14同所述第二叶片2边缘的间距在所述第一叶片1有效移动范围内随机分布,所述复位拨片15同所述第二叶片2边缘相互贴合分布;所述第二叶片2顶部设有所述锯齿22及所述第二凹口21;所述第二叶片2上方设有所述定位柱3,所述定位柱3及所述边柱4整体由所述护栏32包裹,所述定位柱3上方为所述第一压簧31;所述第二叶片2中所述第二凹口21大于所述锯齿22的间距,且所述第二凹口21底边上还设置有所述锯齿22结构;一个所述第二叶片2对应一个所述定位柱3,所述第二叶片2底部设有至少一个支点,支点同所述第一叶片1相互接触;所述边柱4中的所述第一边柱4、所述第二边柱4相互平行且垂直于底面,连接为一个整体;所述第二边柱4至少设有两个,位于所述第一边柱4的两侧;所述边柱4上方设有所述第二压簧43;所述第一边柱4连接所述第一叶片1中的所述第一凹口11;所述第二边柱4连接所述第二叶片2中的所述第二凹口21;所述第一叶片1底部或侧面设有所述挂钩12,用于连接所述弹簧13;根据需要,在所述第二叶片2底边上设置有至少两个支撑拨片。

具体的,所述移位拨片14用于金属钥匙进入锁芯过程中,推动联动拨片移动;所述复位拨片15用于金属钥匙拔出锁芯过程中,推动联动拨片进行复位移动。所述第一叶片1对凹口进行第一次移动,所述移位拨片14及联动拨片进行第二次移动,将凹口移动到正确位置,多个凹口连成一条直线凹槽。

所述第二叶片2顶部设有所述锯齿22,所述锯齿22上方连接有所述定位柱3,所述第一压簧31对所述定位柱3施加一个向下的压力,让所述第二叶片2在移动过程中整体保持稳定,防止震动或外力冲击让所述第二叶片2的移动位置不准确。并且,在所述第二叶片2的所述第二凹口21中也设置有所述锯齿22,让所述第二叶片2所述第二凹口21移动至所述定位柱3时也能保持准确的移动。

当所述第二叶片2整体位于所述第一叶片1的上方时,所述第一叶片1不设置所述第一凹口11及所述第一边柱4,而是由所述第二叶片2中的所述第二凹口21进行替代,所述第二边柱4落入所述第二凹口21中既能解锁。只有当所述第二叶片2分布在所述第一叶片1顶端两侧时,所述第一叶片1中间区域为无遮挡的空隙。此时,在中间的区域中设置有所述第一凹口11。所述第一叶片1中的所述第一凹口11整体对齐排列为一条凹槽后,通过所述第一边柱4落入所述第一凹口11中。同时,所述第二边柱4也落入所述第二凹口21中,才能进行整体解锁。一个所述定位柱3对应的一个叶片,所述定位柱3整体通过一圈所述护栏32包裹,防止其松动及晃动。

位于锁芯内部的所述第一叶片1、所述第二叶片2相互贴合、排列。钥匙穿过所述第一叶片1表面的通孔,通过钥匙中的波浪形纹路,正确调整所述第一叶片1通孔中凸起的位置,让所述第一叶片1顶部的凹口形成一条直线凹槽,所述第一边柱4落入凹槽中,所述第一边柱4、所述第二边柱4为连体的方形所述边柱4。同时,所述第一叶片1推动所述第二叶片2移动,移动位置正确后,所述第二叶片2顶部的凹口形成一条直线凹槽,所述边柱4落入凹槽中。所述第一叶片1中的所述第一边柱4,所述第二叶片2中的所述第二边柱4是同时落入凹槽中的。叶片的移动是通过所述弹簧13进行推、拉的,而所述第一边柱4及所述边柱4的移动则是由压簧提供向下的压力。所述第一叶片1底部的所述挂钩12上设有所述弹簧13,或者,在所述第一叶片1两侧设有所述挂钩12。

所述移位拨片14、所述第二叶片2分布规律。所述移位拨片14与所述第二叶片2之间,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随机分布。二者可以紧贴分布,也可以是相互间有间隔。拨片的移动距离小于、等于叶片的移动距离。所述移位拨片14、所述第二叶片2至少设有一个至多个,进行排列组合。

叶片、拨片之间移动规律。钥匙的纹路推动所述第一叶片1左右移动,所述第一叶片1中的所述移位拨片14推动所述第二叶片2左右移动,所述第二叶片2带动所述第二叶片2左右移动。也就是,钥匙在移动所述第一叶片1的过程中,所述第二叶片2随之移动。所述第一叶片1通过所述弹簧13进行回位,所述第二叶片2通过钥匙拔出过程中纹路的反方向运动进行回位。

所述第一叶片1、所述第二叶片2移动规律。所述第一叶片1及所述第二叶片2为非同步移动。所述第一叶片1由钥匙纹路中的固定的位置点决定其移动的位置,而所述第二叶片2则是根据钥匙中纹路进入叶片的顺序,对同一个所述第二叶片2进行反复移动。位于锁芯进口处的所述第二叶片2,反复移动的次数最多。越往锁芯内部延伸,其所述第二叶片2移动次数越少。当钥匙完全进入到锁芯后,所述第一叶片1、所述第二叶片2就停止移动,并到达预定的正确位置。最终,所述第一叶片1通过钥匙对应的波浪形纹路进行一次正确的移动,而这次移动,也是所述第二叶片2的最后一次移动。

凹口的产生过程。凹口的位置,可以由钥匙完整进入锁芯后,再在所述第二叶片2上标注直线,开启一条凹槽。也可以通过电脑软件模拟,配置多个叶片的组合,叶片凹口排列形成一条凹口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