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校园安全门禁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26945发布日期:2020-06-02 18:40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一种校园安全门禁锁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门禁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校园安全门禁锁。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场合选择使用门禁锁,且其开锁方式也多种多样。现有技术中,多采用指纹识别解锁、虹膜识别解锁或者面部识别解锁等门禁系统;通过电磁控制器将玻璃门上的固定金属块牢牢吸紧来实现门锁封闭,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为关闭状态,电磁控制器始终处于通电工作状态,电磁控制器部分通电会产生热量造成能源浪费,长时间使用耗电量高。

在断电状态下电磁门锁完全失效,大门可以随意打开,门外的人可以随意进入楼内,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不足,提供了一种校园安全门禁锁,采用断电安全锁装置的设计,门关闭状态下电磁控制器处于断电状态,开门时电磁控制器通电吸引电磁芯块向上运动,从而通过翘板拉动锁块向下运动并脱离门框上的锁槽,门锁自动打开,只有打开时电磁控制器才通电工作,相对应传统电磁锁来说耗电量大大降低比较节能;在停电状态下外部的人只能通过钥匙开门,内部的人可以通过按钮随时开门,从而在停电的状态下也可起到防盗的效果,解决了传统电磁门锁在断电状态下完全失效,大门外部可随意打开,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墙体、玻璃门、门禁识别机和断电安全锁装置;所述墙体一侧垂直固定设置有门框;所述玻璃门右侧通过铰链和门框连接;所述玻璃门左侧设置有铝合金包角;所述断电安全锁装置安装在铝合金包角内部;所述门禁识别机固定安装在玻璃门外部的墙体上;所述断电安全锁装置包括锁体盒、锁块、翘板、内控盒、v型内控杆、门锁、电磁芯块和电磁控制器;所述锁体盒固定安装在铝合金包角内部顶端。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的锁体盒内部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一固定轴;所述翘板中部和第一固定轴转轴连接;所述翘板和第一固定轴转轴连接位置安装有第一扭簧;所述第一扭簧两端分别与翘板和第一固定轴卡接。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的翘板左端设置有卡槽;所述锁体盒内部左侧上方在竖直方向上设置有导向槽;所述锁块滑动连接在导向槽内部;所述锁块底部设置有立柱;所述立柱底部设置有挡块;所述立柱通过挡块卡在卡槽内部。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的电磁芯块固定设置在翘板右侧顶部位置;所述电磁控制器固定安装在门框上;所述电磁控制器左侧在门框上设置有锁槽;在玻璃门关闭状态下,所述电磁控制器和电磁芯块上下对应;所述锁块上方卡接在锁槽内部。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的门锁安装在铝合金包角中部右侧位置;所述内控盒固定安装在铝合金包角中部左侧位置。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的内控盒内部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二固定轴;所述v型内控杆中部和第二固定轴转轴连接;所述v型内控杆和第二固定轴转轴连接位置设置有第二扭簧;所述第二扭簧两端分别与v型内控杆和第二固定轴卡接。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的v型内控杆夹角为钝角;所述v型内控杆开口端面朝右侧上方。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的内控盒左侧位置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中部滑动连接有按钮;所述按钮右侧两端设置有限位块;所述按钮右侧内部设置有凹槽;所述v型内控杆左端和凹槽底部表面相接触。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的锁体盒底部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内控盒顶部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翘板中部左侧下方固定设置有主控钢丝;所述主控钢丝贯穿第一通孔中部;所述主控钢丝底部设置有两个控制钢丝;所述其中一控制钢丝贯穿第二通孔后与v型内控杆右端固定;所述门锁左端设置有拨片;所述另一控制钢丝底部和拨片左端固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1、翘板的设计,门关闭状态下电磁控制器处于断电状态,开门时电磁控制器通电吸引电磁芯块向上运动,从而通过翘板拉动锁块向下运动并脱离门框上的锁槽,门锁自动打开,只有打开时电磁控制器才通电工作,相对应传统电磁锁来说耗电量大大降低比较节能;2、在停电状态下楼内人开门时,推动玻璃门的按钮部位即可将玻璃门打开;3、在停电状态下外部人只能通过钥匙将玻璃门打开;4、门锁、电磁控制器和按钮均可以控制门锁的开关,并且互补影响;5、整个门锁的设计,无论是在通电还是在停电的状态下均可以使用,安全系数较高;6、采用钢丝来连接控制部位和执行部位,长期使用钢丝不会出现拉长和变形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校园安全门禁锁的整体安装状态示意图。

图2为一种校园安全门禁锁的玻璃门关闭状态局部结构结构放大图。

图3为一种校园安全门禁锁的断电安全锁装置整体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种校园安全门禁锁的断电安全锁装置连接传动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种校园安全门禁锁的断电安全锁装置锁体盒内部安装结构局部剖视图。

图6为一种校园安全门禁锁的断电安全锁装置内控盒内部安装结构局部剖视图。

图中:1、墙体;101、门框;102、锁槽;2、玻璃门;201、铝合金包角;3、门禁识别机;4、断电安全锁装置;401、锁体盒;402、锁块;403、翘板;404、内控盒;405、v型内控杆;406、门锁;407、电磁芯块;408、电磁控制器;409、第一固定轴;410、第一扭簧;411、卡槽;412、导向槽;413、立柱;414、挡块;415、第二固定轴;416、第二扭簧;417、滑槽;418、按钮;419、限位块;420、凹槽;421、第一通孔;422、第二通孔;423、主控钢丝;424、控制钢丝;425、拨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6所示,一种校园安全门禁锁其特征在于:包括墙体1、玻璃门2、门禁识别机3和断电安全锁装置4;所述墙体1一侧垂直固定设置有门框101;所述玻璃门2右侧通过铰链和门框101连接;所述玻璃门2左侧设置有铝合金包角201;所述断电安全锁装置4安装在铝合金包角201内部;所述门禁识别机3固定安装在玻璃门2外部的墙体1上;所述断电安全锁装置4包括锁体盒401、锁块402、翘板403、内控盒404、v型内控杆405、门锁406、电磁芯块407和电磁控制器408;所述锁体盒401固定安装在铝合金包角201内部顶端;所述锁体盒401内部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一固定轴409;所述翘板403中部和第一固定轴409转轴连接;所述翘板403和第一固定轴409转轴连接位置安装有第一扭簧410;所述第一扭簧410两端分别与翘板403和第一固定轴409卡接;所述翘板403左端设置有卡槽411;所述锁体盒401内部左侧上方在竖直方向上设置有导向槽412;所述锁块402滑动连接在导向槽412内部;所述锁块402底部设置有立柱413;所述立柱413底部设置有挡块414;所述立柱413通过挡块414卡在卡槽411内部;所述电磁芯块407固定设置在翘板403右侧顶部位置;所述电磁控制器408固定安装在门框101上;所述电磁控制器408左侧在门框101上设置有锁槽102;在玻璃门2关闭状态下,所述电磁控制器408和电磁芯块407上下对应;所述锁块402上方卡接在锁槽102内部;所述门锁406安装在铝合金包角201中部右侧位置;所述内控盒404固定安装在铝合金包角201中部左侧位置;所述内控盒404内部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二固定轴415;所述v型内控杆405中部和第二固定轴415转轴连接;所述v型内控杆405和第二固定轴415转轴连接位置设置有第二扭簧416;所述第二扭簧416两端分别与v型内控杆405和第二固定轴415卡接;所述v型内控杆405夹角为钝角;所述v型内控杆405开口端面朝右侧上方;所述内控盒404左侧位置设置有滑槽417;所述滑槽417中部滑动连接有按钮418;所述按钮418右侧两端设置有限位块419;所述按钮418右侧内部设置有凹槽420;所述v型内控杆405左端和凹槽420底部表面相接触;所述锁体盒401底部设置有第一通孔421;所述内控盒404顶部设置有第二通孔422;所述翘板403中部左侧下方固定设置有主控钢丝423;所述主控钢丝423贯穿第一通孔421中部;所述主控钢丝423底部设置有两个控制钢丝424;所述其中一控制钢丝424贯穿第二通孔后422与v型内控杆405右端固定;所述门锁406左端设置有拨片425;所述另一控制钢丝424底部和拨片425左端固定。

使用时,步骤一,结合图1-5所示,在有电状态下,楼外人员开门时,通过手纹或者人脸识别在门禁识别机3识别,门禁识别机3识别信号后通过处理器控制电磁控制器408通电,因‘所述电磁控制器408和电磁芯块407上下对应’,所以当电磁控制器408通电时,电磁控制器408会对电磁芯块407一定吸引力;

因‘所述翘板403中部和第一固定轴409转轴连接;所述翘板403和第一固定轴409转轴连接位置安装有第一扭簧410;所述第一扭簧410两端分别与翘板403和第一固定轴409卡接’,所以在此吸引力的作用下通过电磁芯块407拉动翘板403右侧向上运动,此时翘板403绕中部第一固定轴409逆时针转动,当翘板403逆时针转动时压缩第一扭簧410;

因‘所述锁块402滑动连接在导向槽412内部;所述锁块402底部设置有立柱413;所述立柱413底部设置有挡块414;所述立柱413通过挡块414卡在卡槽411内部’,所以当翘板403逆时针转动时,翘板403左侧向下运动,从而通过挡块414、卡槽411和立柱413作用拉动锁块402沿导向槽412竖直向下运动,所以锁块402向下运动时脱离锁槽102,门禁锁打开;

当门禁锁打开秒后电磁控制器408自动断电;在电磁控制器408断电情况下或者开门时电磁芯块407脱离吸引力后,在第一扭簧410的作用下翘板403顺时针转动,从而带动锁块402沿导向槽412向上滑动,电磁芯块407向下运动,当翘板403左端顶部和导向槽412底部相接触时,锁块402、翘板403和电磁芯块407复位;

打开门后,松开玻璃门2,在地簧的作用下玻璃门2闭合,(如图1-4所示,锁块402左侧上方设置有斜面),玻璃门2上的锁块402碰到门框101时,在其左侧斜面的推动下锁块402向下运动,当玻璃门2关闭时,锁块402运动到锁槽102正下方,同理在第一扭簧410作用下锁块402运动到锁槽102内部,门禁锁关闭。

综上所述,翘板403的设计,门关闭状态下电磁控制器408处于断电状态,开门时电磁控制器408通电吸引电磁芯块407向上运动,从而通过翘板403拉动锁块402向下运动并脱离门框101上的锁槽102,门禁锁自动打开,只有打开时电磁控制器408才通电工作,相对应传统电磁锁来说耗电量大大降低比较节能。

步骤二,结合图1-6所示,在有电状态或者停电下,楼内人员开门时,人手推动玻璃门2上的按钮418,按钮418在推力的作用下沿滑槽417向右侧滑动,因‘所述按钮418右侧内部设置有凹槽420;所述v型内控杆405左端和凹槽420底部表面相接触’,所以当按钮418向右侧运动时会推动v型内控杆405左端向右侧运动,因‘v型内控杆405和第二固定轴415转轴连接位置设置有第二扭簧416;所述第二扭簧416两端分别与v型内控杆405和第二固定轴415卡接;所述v型内控杆405夹角为钝角;所述v型内控杆405开口端面朝右侧上方’,所以当v型内控杆405左端向右侧运动时,v型内控杆405绕第二固定轴415顺时针转动并压缩第二扭簧416。

因‘翘板403中部左侧下方固定设置有主控钢丝423;所述其中一控制钢丝424贯穿第二通孔后与v型内控杆405右端固定;’,所以当v型内控杆405顺时针转动时,v型内控杆405右端会通过控制钢丝424和主控钢丝423拉动翘板403左端向下运动,翘板403逆时针转动,从而拉动锁块402向下运动,门禁锁打开。

推按钮418的同时给玻璃门2一个向外的推力,从而在此推力作用下推动玻璃门2打开,松开按钮418时,在第二扭簧416作用下v型内控杆405逆时针转动,从而推动按钮418沿滑槽417向左侧滑动,同时控制钢丝424和主控钢丝423松开,锁块402向上运动,当按钮418的右侧限位块419运动到最左端时,限位块419将按钮418挡住,此时按钮418和锁块402复位。

步骤三,结合图1-6所示,在有电或停电状态下,楼外人员开锁时,通过钥匙打开门锁406,因‘所述门锁406左端设置有拨片424;所述另一控制钢丝424底部和拨片424左端固定’,所以当打开门锁406时拨片424转动,当拨片424转动时会通过控制钢丝424和主控钢丝423拉动翘板403逆时针转动,从而实现锁块402下拉打开动作;

综上所述,门锁406、电磁控制器408和按钮418均可以控制门锁406的开关,并且互补影响;整个门锁406的设计,无论是在通电还是在停电的状态下均可以使用,安全系数较高;采用钢丝来连接控制部位和执行部位,长期使用钢丝不会出现拉长和变形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的控制方式是通过控制器来自动控制,控制器的控制电路通过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简单编程即可实现,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并且本实用新型主要用来保护机械装置,所以本实用新型不再详细解释控制方式和电路连接。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于示例性说明或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此外,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和边界、或者这种范围和边界的等同形式内的全部变化和修改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