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防盗门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21556发布日期:2020-07-17 15:55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电子防盗门锁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锁,特别是一种电子防盗门锁。



背景技术:

目前的电子门锁主要包括壳体、拨叉组件、电控驱动装置和锁舌组件,拨叉组件包括前拨叉和后拨叉(有些是还包括中拨叉),拨叉之间通过离合销配合,离合销通过电控驱动装置驱动,后拨叉与锁舌组件传动连接。前拨叉借助离合销与后拨叉连接后,才能实现开锁。拨叉组件转动设置在壳体内,拨叉组件的端面设有一限位凸起,壳体对应限位凸起的旋转运动轨迹设有弧形限位槽,限位凸起在弧形限位槽范围内运动。正常情况下,当限位凸起在弧形限位槽范围内运动时,如果离合销没有将前拨叉和后拨叉连接起来(没给正确的开门命令控制电控驱动装置驱动离合销将前拨叉和后拨叉连接起来),则不能实现门外开锁。但是,当强行扭动前拨叉(与前拨叉连接的是门外执手)致使限位凸起磨掉失去限位作用时,前拨叉可以旋转更大的角度,从而带动后拨叉动作,实现开锁。由于目前的电子门锁中拨叉组件一般只有两端面处限位作用,其抵御的扭力一般在20n·m,其防盗性能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合理,拨叉组件抗扭能力强、防盗效果好的电子防盗门锁。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电子防盗门锁,包括壳体和拨叉组件,拨叉组件包括前拨叉和后拨叉,前拨叉和后拨叉分别转动设置在壳体内,后拨叉与前拨叉之间通过离合销传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与前拨叉之间对应前拨叉的旋转运动轨迹上设有两处以上的前抗扭限位,各处前抗扭限位同时限定前拨叉的旋转角度;所述壳体与后拨叉之间对应后拨叉的旋转运动轨迹上设有两处以上的后抗扭限位,各处后抗扭限位同时限定后拨叉的旋转角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解决:

作为更具体的方案,所述前拨叉的前端设有第一限位凸起,壳体的前端对应第一限位凸起的旋转运动轨迹设有第一弧形限位槽,第一限位凸起与第一弧形限位槽的配合形成第一前抗扭限位,第一限位凸起在第一弧形限位槽范围内运动。

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前拨叉的外周设有第二限位凸起,壳体内对应第二限位凸起的旋转运动轨迹设有限位档杆,第二限位凸起与限位档杆的配合形成第二前抗扭限位,第二限位凸起旋转一定角度后与限位档杆相挡。

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后抗扭限位设有两处,分别为第一后抗扭限位和第二后抗扭限位;所述后拨叉的外周设有第三限位凸起,第三限位凸起与限位档杆的配合形成第一后抗扭限位,第三限位凸起旋转一定角度后与限位档杆相挡;所述后拨叉的后端设有第四限位凸起,壳体的后端对应第四限位凸起的旋转运动轨迹设有第二弧形限位槽,第四限位凸起与第二弧形限位槽的配合形成第二后抗扭限位,第四限位凸起在第二弧形限位槽范围内运动。

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拨叉组件还包括中拨叉,壳体内还设有锁舌传动机构、斜舌和方舌,中拨叉设置在前拨叉与后拨叉之间,前拨叉、中拨叉和后拨叉表面分别设有穿出其前后两侧的方孔,前拨叉、中拨叉和后拨叉通过离合销传动,壳体内还设有用于触动离合销的电控驱动装置;方舌与锁舌传动机构传动连接,所述斜舌与中拨叉之间通过前拨片传动,中拨叉的外周设有用于拨动前拨片的斜舌开锁拨块;所述锁舌传动机构设有方舌上锁拨片,中拨叉的后侧设有后拨片和用于拨动后拨片的方舌驱动拨块。

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后拨片与方舌上锁拨片通过齿面啮合。

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中拨叉对应方孔外周旁设有离合槽,离合槽贯穿中拨叉前后两侧;离合销伸缩设置在离合槽外侧;后拨叉的前侧设有后传动拨块,前拨叉的后侧设有前传动拨块,后传动拨块和前传动拨块分别伸入离合槽内;前拨叉与中拨叉之间设有前转动复位弹簧;后拨叉转动设置在中拨叉后侧,后拨叉与中拨叉之间设有后转动复位弹簧。

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中拨叉前侧设有前弧形槽,前弧形槽设置在中拨叉的方孔外周旁,所述前拨叉的后侧设有前导向拨块,前导向拨块插入前弧形槽内;所述前转动复位弹簧为压缩弹簧,压缩弹簧设置在前弧形槽内,前弧形槽两端分别与前导向拨块和前弧形槽的一端抵接。所述中拨叉后侧设有后弧形槽,后弧形槽设置在中拨叉的方孔外周旁,所述后拨叉的前侧设有后导向拨块,后导向拨块插入后弧形槽内;所述后转动复位弹簧为压缩弹簧,压缩弹簧设置在后弧形槽内,后弧形槽两端分别与后导向拨块和后弧形槽的一端抵接。所述前拨叉和后拨叉的一部分嵌入到中拨叉内,中拨叉外周对应第二限位凸起设有前让位开口,中拨叉外周对应第三限位凸起设有后让位开口。以此方式组合的前拨叉、中拨叉和后拨叉结构紧凑。

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壳体包括前壳、后壳和侧板,所述限位档杆设置在前壳和后壳之间,侧板设置在前壳和后壳的一侧,斜舌直线滑动设置在壳体内,斜舌的端部、方舌的端部从侧板伸出;壳体内还设有防插舌,防插舌一端从侧板伸出,防插舌另一端连接有用于限制斜舌滑动的锁钩,锁钩还与前拨片相接,锁钩的一端延伸至斜舌的滑动轨迹旁,斜舌的滑动轨迹旁直线排布有两个检测开关,两个检测开关分布在斜舌的滑动轨迹后端和锁钩的一端旁。检测开关这样的安装方式可以节省空间,安装、线路连接更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此款电子防盗门锁的前拨叉和后拨叉与壳体之间分别设有两处以上的抗扭限位,并且各处抗扭限位同时限定前拨叉和后拨叉的旋转角度,使得前拨叉和后拨叉可以抵御更大的扭力,抵御扭力达50n·m及以上,大大增强电子门锁的防盗能力。

(2)此款电子防盗门锁的前拨叉与壳体之间的一处前抗扭限位中,系由前拨叉外周的限位凸起与壳体共同作用产生,由于该限位凸起到前拨叉中心力矩更长,所以当前拨叉中心受到扭力作用时,位于前拨叉外周的限位凸起的抵御能力更强;同样,位于后拨叉外周的限位凸起的抵御能力更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打开后壳后)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拨叉组件、前拨片和后拨片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拨叉组件一角度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参见图1至图6所示,一种电子防盗门锁,包括壳体和拨叉组件10,拨叉组件10包括前拨叉6和后拨叉8,前拨叉6和后拨叉8分别转动设置在壳体内,后拨叉8与前拨叉6之间通过离合销73传动,所述壳体与前拨叉6之间对应前拨叉6的旋转运动轨迹上设有两处以上的前抗扭限位,各处前抗扭限位同时限定前拨叉6的旋转角度;所述壳体与后拨叉8之间对应后拨叉8的旋转运动轨迹上设有两处以上的后抗扭限位,各处后抗扭限位同时限定后拨叉8的旋转角度。

所述前拨叉6的前端设有第一限位凸起61,壳体的前端对应第一限位凸起61的旋转运动轨迹设有第一弧形限位槽24,第一限位凸起61与第一弧形限位槽24的配合形成第一前抗扭限位,第一限位凸起61在第一弧形限位槽24范围内运动。

所述前拨叉6的外周设有第二限位凸起62,壳体内对应第二限位凸起62的旋转运动轨迹设有限位档杆23,第二限位凸起62与限位档杆23的配合形成第二前抗扭限位,第二限位凸起62旋转一定角度后与限位档杆23相挡。

所述后抗扭限位设有两处,分别为第一后抗扭限位和第二后抗扭限位;所述后拨叉8的外周设有第三限位凸起81,第三限位凸起81与限位档杆23的配合形成第一后抗扭限位,第三限位凸起81旋转一定角度后与限位档杆23相挡;所述后拨叉8的后端设有第四限位凸起84,壳体的后端对应第四限位凸起84的旋转运动轨迹设有第二弧形限位槽,第四限位凸起84与第二弧形限位槽的配合形成第二后抗扭限位,第四限位凸起84在第二弧形限位槽范围内运动。

所述拨叉组件10还包括中拨叉7,壳体内还设有锁舌传动机构30、斜舌31和方舌33,中拨叉7设置在前拨叉6与后拨叉8之间,前拨叉6、中拨叉7和后拨叉8表面分别设有穿出其前后两侧的方孔,前拨叉6、中拨叉7和后拨叉8通过离合销73传动,壳体内还设有用于触动离合销73的电控驱动装置20;方舌33与锁舌传动机构30传动连接,所述斜舌31与中拨叉7之间通过前拨片5传动,中拨叉7的外周设有用于拨动前拨片5的斜舌开锁拨块71;所述锁舌传动机构30设有方舌上锁拨片301,中拨叉7的后侧设有后拨片1和用于拨动后拨片1的方舌驱动拨块78。

所述后拨片1与方舌上锁拨片301通过齿面啮合。所述后拨片1外周设有第一扇形齿面12,后拨片1中部设有通孔,通孔套设在后拨叉8外周、并与后拨叉8外周转动配合,后拨片1表面对应通孔外周设有后弧形限位槽11,所述方舌驱动拨块78伸入后弧形限位槽11内;所述锁舌传动机构30的方舌上锁拨片301外周设有第二扇形齿面与所述第一扇形齿面12啮合。

所述中拨叉7对应方孔外周旁设有离合槽72,离合槽72贯穿中拨叉7前后两侧;离合销73伸缩设置在离合槽72外侧;后拨叉8的前侧设有后传动拨块82,前拨叉6的后侧设有前传动拨块63,后传动拨块82和前传动拨块63分别伸入离合槽72内;前拨叉6与中拨叉7之间设有前转动复位弹簧;后拨叉8转动设置在中拨叉7后侧,后拨叉8与中拨叉7之间设有后转动复位弹簧。所述前转动复位弹簧和后转动复位弹簧图中未示出。

所述中拨叉7前侧设有前弧形槽74,前弧形槽74设置在中拨叉7的方孔外周旁,所述前拨叉6的后侧设有前导向拨块64,前导向拨块64插入前弧形槽74内;所述前转动复位弹簧为压缩弹簧,压缩弹簧设置在前弧形槽74内,前弧形槽74两端分别与前导向拨块64和前弧形槽74的一端抵接。

所述中拨叉7后侧设有后弧形槽76,后弧形槽76设置在中拨叉7的方孔外周旁,所述后拨叉8的前侧设有后导向拨块83,后导向拨块83插入后弧形槽76内;所述后转动复位弹簧为压缩弹簧,压缩弹簧设置在后弧形槽76内,后弧形槽76两端分别与后导向拨块83和后弧形槽76的一端抵接。

所述前拨叉6和后拨叉8的一部分嵌入到中拨叉7内,中拨叉7外周对应第二限位凸起62设有前让位开口75,中拨叉7外周对应第三限位凸起81设有后让位开口77。

所述壳体包括前壳21、后壳(图中未示出)和侧板22,所述限位档杆23设置在前壳21和后壳之间,侧板22设置在前壳21和后壳的一侧,斜舌31直线滑动设置在壳体内,斜舌31的端部、方舌33的端部从侧板22伸出;壳体内还设有防插舌32,防插舌32一端从侧板22伸出,防插舌32另一端连接有用于限制斜舌31滑动的锁钩40,锁钩40还与前拨片5相接,锁钩40的一端延伸至斜舌31的滑动轨迹旁,斜舌31的滑动轨迹旁直线排布有两个检测开关,两个检测开关分别为第一检测开关41和第二检测开关42,第一检测开关41位于锁钩40的一端旁,第二检测开关42位于斜舌31后端。当锁钩40缩进壳体内时,锁钩40与第一检测开关41触碰;如果此时斜舌31的后端没有与第二检测开关42触碰,即电路默认处于关门状态;如果此时斜舌31的后端与第二检测开关42触碰,即电路默认门没关好,此状态有可能是关门不到位,斜舌31未能插入门框的锁孔内。

所述前拨片5外周设有斜舌拨脚52和触碰脚51,前拨片5中部设有通孔,通孔套设在前拨叉6外、并与前拨叉6转动配合,前拨片5外周设有凸起面53,中拨叉7的斜舌开锁拨块71通过推动凸起面53带动前拨片5转动。所述斜舌拨脚52与斜舌31传动连接,触碰脚51与锁钩40传动连接,以通过前拨片5解锁锁钩40。

其工作原理是:以前拨叉工作状态为例,当上锁状态时,前拨叉6受外力扭动时,第一限位凸起61与前壳21的第一弧形限位槽24的一端相挡,同时,第二限位凸起62与限位档杆23(限位档杆23位于前壳和后壳之间)相挡,两处前抗扭限位共同作用,从而大大降低第一限位凸起61和第二限位凸起62被扭断的几率,避免前拨叉6被暴力扭转过大角度后驱动中拨叉而开锁。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