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报警插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99128发布日期:2020-08-18 18:41阅读:285来源:国知局
一种报警插锁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报警插锁,特别涉及一种u型报警插锁。



背景技术:

市面上的u型插锁的锁体为了防撬基本设计成一体式结构,而这种一体式的结构带来了功能上单一的缺点,随着人们对财物安全防护意识的普遍加强以及技术开锁手段的不断更新,用户对于锁的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在锁体的结构上突破又能增加安全的功能是我们当下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的技术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报警插锁。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报警插锁,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装配u型锁杆的上壳体和下壳体,下壳体上设有配合u型锁杆进行锁止的锁芯组件,上壳体和下壳体固定装配,上壳体和下壳体通过u型锁杆和锁芯组件的锁止配合实现防止拆卸。

所述上壳体上设有供u型锁杆两端伸入的限位孔,u型锁杆通过与限位孔的配合实现限位。

所述锁芯组件包括与u型锁杆上的锁牙配合锁止的锁杆,下壳体上设有供两个锁杆相向和背向往复运动的第一安装座,限位孔内设有供锁杆通过的孔,u型锁杆通过两个锁杆的往复运动实现锁止和解锁。

所述第一安装座内设有迫使两个锁杆相向运动的第一弹性机构。

所述锁芯组件包括用于驱使两个锁杆背向运动的锁梁,两个锁杆和锁梁成t字型分布,下壳体上设有供锁梁往复运动的第二安装座。

所述锁杆上且与锁梁配合的一端为球冠结构,锁梁上且与锁杆配合的一端为圆锥体结构。

所述锁梁与第二安装座之间具有相对位移状态,锁梁与第二安装座之间具有解锁状态、锁止状态和预报警状态,解锁状态、锁止状态和预报警状态通过相对位移状态实现相互转换;锁梁上设有第一槽,第二安装座内设有与第一槽适配的锁块,锁止状态下,锁梁通过锁块插入第一槽内实现限位;锁梁上且相对于第一槽的上方设有与锁块适配的第二槽,预报警状态下,锁梁通过锁块插入第二槽内实现限位;下壳体上设有报警装置,锁芯组件包括启闭报警装置的导柱,第二安装座的侧壁设有对锁梁的往复运动进行限位且与导柱适配的限位槽,预报警状态下,报警装置通过导柱开启;锁芯组件包括与锁梁连动的锁芯,锁止状态或预报警状态下通过锁芯的周向运动实现向解锁状态的转换。

所述第二安装座内设有迫使锁梁脱离锁杆的第二弹性机构。

所述报警装置包括电源和鸣声装置,电源和鸣声装置设置在第二安装座的两侧。

所述上壳体和/或下壳体上设有凹凸结构,凹凸结构通过上壳体和下壳体的固定装配形成对鸣声装置进行防水的型腔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u型锁杆设置于上壳体,锁芯组件设置于下壳体,在锁止状态下,即使拆掉上、下壳体的螺丝也不能将上、下壳体单独分离,锁具内利用两个锁杆和锁梁形成的垂直分布结构,使得结构无法被破坏,兼具防撬的功能下能给锁具添加了报警功能的内部空间,锁梁的两槽设计使得切换普通模式和报警模式更方便,也实现免钥匙上锁的便捷,锁体报警器中电源部分与其他电子元件分置两侧,极大缩小锁的尺寸,另外,锁体上下部分组成密封腔结构,使得报警元件的防水性能得到完善,实用新型还具有结构简单、加工方便和装配容易的特点,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与u型锁杆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与u型锁杆的配合且隐藏上壳体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锁梁、锁芯和锁套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上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在解锁状态时的局部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在锁止状态时的局部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在预报警状态时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8所示,一种报警插锁,包括用于装配u型锁杆100的上壳体200和下壳体300,下壳体300上设有配合u型锁杆100进行锁止的锁芯组件400,上壳体200和下壳体300固定装配,上壳体200和下壳体300通过u型锁杆100和锁芯组件400的锁止配合实现防止拆卸,上壳体200和下壳体300可通过螺丝固定装配,u型锁杆100穿插于上壳体200,锁芯组件400设置于下壳体300,在锁止状态下,即使拆掉上壳体200和下壳体300的螺丝也不能将上壳体200和下壳体300单独分离,达到了防撬的效果。

所述上壳体200上设有供u型锁杆100两端伸入的限位孔210,u型锁杆100通过与限位孔210的配合实现限位,限位孔210用于防止u型锁杆100从限位孔210的径向方向脱离。

所述锁芯组件400包括与u型锁杆100上的锁牙110配合锁止的锁杆410,下壳体300上设有供两个锁杆410相向和背向往复运动的第一安装座310,限位孔210内设有供锁杆410通过的孔211,u型锁杆100通过两个锁杆410的往复运动实现锁止和解锁,锁牙110可设置一排,用于适应不同距离的被锁载体,被锁载体一般为门把手,限位孔210与孔211相连通,锁杆410经过孔211插入u型锁杆100的锁牙110实现锁止。

所述第一安装座310内设有迫使两个锁杆410相向运动的第一弹性机构411,第一弹性机构411优选为弹簧,可在第一安装座310内设置一个用以挡接第一弹性机构411的弹簧圈412,弹簧圈412可通过紧配合的方式固定于第一安装座310内,通过第一弹性机构411的配合使得两个锁杆410具有相互靠近的弹性恢复力。

所述锁芯组件400包括用于驱使两个锁杆410背向运动的锁梁420,两个锁杆410和锁梁420成t字型分布,下壳体300上设有供锁梁420往复运动的第二安装座320,两个锁杆410对称分布且和锁梁420形成垂直分布的结构。

所述锁杆410上且与锁梁420配合的一端为球冠结构,锁梁420上且与锁杆410配合的一端为圆锥体结构,由于两个锁杆410和锁梁420呈垂直分布,两个球冠结构和圆锥的配合使得三者之间配合的更顺滑,实用性强。

所述锁梁420与第二安装座320之间具有相对位移状态,锁梁420与第二安装座320之间具有解锁状态、锁止状态和预报警状态,解锁状态、锁止状态和预报警状态通过相对位移状态实现相互转换;锁梁420上设有第一槽421,第二安装座320内设有与第一槽421适配的锁块330,锁止状态下,锁梁420通过锁块330插入第一槽421内实现限位;锁梁420上且相对于第一槽421的上方设有与锁块330适配的第二槽422,此处的上方为附图方向,预报警状态下,锁梁420通过锁块330插入第二槽422内实现限位;下壳体300上设有报警装置500,锁芯组件400包括启闭报警装置500的导柱430,第二安装座320的侧壁设有对锁梁420的往复运动进行限位且与导柱430适配的限位槽321,预报警状态下,报警装置500通过导柱430开启;锁芯组件400包括与锁梁420连动的锁芯440,锁止状态或预报警状态下通过锁芯440的周向运动实现向解锁状态的转换,解锁状态指的是锁梁420缩进第二安装座320内,两个锁杆410同时也缩进第一安装座310内,意为锁具的打开状态,锁止状态是指普通的上锁状态,此时和普通锁一样,不具有报警功能,预报警状态是指报警装置500的开启状态,并非报警装置500直接鸣声,而是当锁具被撬或被偷等使锁具发生晃动的情况才会鸣声,锁梁420在第二安装座320内具有沿第二安装座320轴向方向的运动路径,所以锁梁420具有和第二安装座320的相对位移,根据相对位移从大到小依次为解锁状态、锁止状态和预报警状态,详见下文流程,锁块330可通过下壳体300上的安装孔340置入,安装孔340和第二安装座320内部相连通,锁块330设有迫使锁块330抵触锁梁420的第三弹性机构331,第一槽421和第二槽422之间设有方便锁止状态向预报警状态转换的坡面424,如没有设坡面424也可以通过钥匙转动锁梁420进行锁止状态和预报警状态的相互转换,加入坡面424可以使得锁块330更加快捷的从第二槽422滑入入第一槽421,也就是说不用钥匙,徒手按压锁芯440便能自锁止状态切换至预报警状态,实用性强。

所述第二安装座320内设有迫使锁梁420脱离锁杆410的第二弹性机构423,第二弹性机构423用于锁梁420的复位。

所述报警装置500包括电源510和鸣声装置520,电源510和鸣声装置520设置在第二安装座320的两侧,报警装置500为市场上较成熟机构,一般由电源510、鸣声装置520和微动开关530构成,电源510一般为电池组且和鸣声装置520装配在下壳体300上,微动开关530装配在第二安装座320的外壁对应导柱430的位置,电源510、鸣声装置520和微动开关530之间电连接,微动开关530上设有弹片531,预报警状态下,导柱430直接压迫弹片531使得报警装置500始终处于预报警状态,锁芯440外部设有锁套450,锁套450与锁芯440之间套接且相对转动,导柱430优选为螺柱,可直接紧固于锁套450上,加上导柱430和限位槽321的配合使得锁梁420在第二安装座320内的往复运动有了限位。

所述上壳体200和/或下壳体300上设有凹凸结构220,凹凸结构220通过上壳体200和下壳体300的固定装配形成对鸣声装置520进行防水的型腔结构,在装配上壳体200和下壳体300时可在其配合的一面涂上防水胶使得防水性能更好。

操作流程:

首先,解锁状态下,锁梁420与锁块330仅有锁块330始终接触锁梁420的配合状态,锁梁420在导柱430、限位槽321和第二弹性机构423的相互配合下处于最上方,此时两个锁杆410在第一弹性机构411的配合下脱离了限位孔210;当需要上锁时,将u型锁杆100插入限位孔210,当u型锁杆100上的锁牙110和锁杆410处于配合位置时,此时按压锁芯440,锁梁420随锁芯440向下运动,通过第一槽421和锁块330的配合实现锁梁420的限位,而此时锁梁420向下运动的过程中抵触两个锁杆410,使得两个锁杆410背向运动进而经过孔211插入u型锁杆100的锁牙110上实现了锁止,锁具进入了锁止状态,此状态不具有报警功能,可通过钥匙使锁梁420转动,使得第一槽421离开锁块330,加上第二弹性机构423的配合使锁梁420复位实现解锁;当需要开启报警功能时,继续按压锁芯440使得锁梁420继续向下运动,由于第一槽421和第二槽422之间具有坡面424,锁块330通过坡面424和第一弹性机构411的配合插入锁梁420的第二槽422内,而此时导柱430压迫微动开关530的弹片531,使锁具进入了预报警状态,当锁具被撬或被偷等使锁具发生晃动时报警装置500使会鸣声,预报警状态下,当插入钥匙使锁梁420转动,使得第二槽422离开锁块330,加上第二弹性机构423的配合使锁梁420复位实现解锁,也可以转换至锁止状态,在此不作过多赘述。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领域内普通的技术人员的简单更改和替换都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