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用门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542093发布日期:2021-06-18 20:38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汽车用门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汽车用门锁装置,特别是涉及即使在侧面受到冲击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门的关闭状态的汽车用门锁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专利文献1、2记载了在门从侧面受到冲击时,能够维持门的关闭状态的发明。

按照专利文献1记载的发明,在将惯性操作杆枢轴支撑在与设置于门的车外侧的外侧把手的操作联动而旋转的打开连杆,并因来自侧面的冲击而作用有超过设定值的惯性力的情况下,惯性操作杆通过从避免与外壳抵接的第一位置摆动至与外壳抵接且约束打开连杆的第二位置,从而防止了门的意外开放。

专利文献2记载的发明包括:卡锁机构,具有用于解除锁止销的卡合的接受操作部;打开连杆,与外侧把手的操作联动而旋转;惯性操作杆(专利文献2中的“传递构件”),可摆动到能够将打开连杆的旋转力传递到接受操作部的解锁位置和不能将打开连杆的旋转力传递到接受操作部的锁定位置;以及弹簧构件,对惯性操作杆从锁定位置朝向解锁位置施力,另一方面,在惯性操作杆作用有设定值以上的惯性力的情况下,容许惯性操作杆从解锁位置朝向锁定位置移动,其中,在惯性操作杆因设定值以上的惯性力的作用而克服弹簧构件的作用力并朝向锁定位置移动的情况下,弹簧构件被限制部卡止,限制弹簧构件对惯性操作杆朝向解锁位置施力,从而防止门的意外开放。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948786号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8-3305号

汽车的车厢内设有气囊,在车身从侧面作用有冲击时,气囊用于保护乘客。因此,在气囊因来自侧面的冲击而动作的情况下,受到冲击侧的门首先作用有朝内方向(从车外侧朝向车内侧的方向)的冲击,然后通过气囊动作而作用有朝外方向(从车内侧朝向车外侧的方向)的冲击。其结果,设置在门内的汽车用门锁装置的各种可动部件在最初作用有朝外方向的惯性力后,作用有朝内方向的惯性力。

如上所述,如果作用于各种可动部件的惯性方向从朝外方向反转为朝内方向,则专利文献1记载的发明存在如下问题:从侧面施加冲击时尽管惯性操作杆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但是却立即返回第一位置而不能可靠地约束打开连杆。

此外,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发明中,由于通过使弹簧构件卡止于限制部来限制对惯性操作杆从锁定位置朝向解锁位置施力,所以当作用于惯性操作杆的惯性方向反转时,也存在弹簧构件从限制部脱出,使惯性操作杆向解锁位置移动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用门锁装置,即使在从侧面受到冲击时作用于惯性操作杆的惯性方向反转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维持门的关闭状态。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汽车用门锁装置包括:啮合机构,通过与车身侧的锁止销啮合而能够将门保持在关闭位置;外侧操作杆,与配置于所述门的门把手的打开操作联动,能够向释放方向旋转;打开连杆,基于所述外侧操作杆向释放方向的旋转,能够摆动到可解除所述啮合机构的啮合的解锁位置和不可解除所述啮合机构的啮合的锁定位置;以及惯性操作杆,在作用有超过设定值的惯性力的情况下,能够克服弹簧的作用力而旋转,在所述打开连杆处于解锁位置,且所述惯性操作杆从待机位置移动到阻碍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惯性操作杆通过与所述打开连杆抵接而使所述打开连杆从解锁位置向锁定位置移动,且阻止所述打开连杆从锁定位置向解锁位置移动,并且所述惯性操作杆通过与所述打开连杆卡合而被阻止从阻碍位置向待机位置移动。

优选的是,所述惯性操作杆被枢轴支撑成能够围绕与所述打开连杆的摆动中心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的轴线进行旋转,并且所述惯性操作杆具有卡合凹部,所述卡合凹部在阻碍位置处进入所述打开连杆上设置的突起部的移动轨迹内并与所述突起部卡合,从而阻止所述打开连杆从锁定位置向解锁位置移动。

优选的是,通过使所述打开连杆的所述突起部卡合于所述卡合凹部,从而阻止所述惯性操作杆从阻碍位置返回待机位置。

优选的是,在所述惯性操作杆处于阻碍位置、且处于锁定位置的所述打开连杆伴随所述外侧操作杆向释放方向的旋转而移动的情况下,所述卡合凹部从所述打开连杆的所述突起部脱出,从而所述惯性操作杆利用所述弹簧的作用力而返回待机位置。

优选的是,所述惯性操作杆被与所述外侧操作杆同轴地枢轴支撑,并能够与所述外侧操作杆独立地旋转。

按照本发明,在打开连杆处于解锁位置、且惯性操作杆从待机位置移动到阻碍位置的情况下,使打开连杆从解锁位置向锁定位置移动,且阻止打开连杆从锁定位置向解锁位置移动,并且阻止打开连杆从阻碍位置向待机位置移动,从而即使在从侧面受到冲击时作用于惯性操作杆的惯性力的方向反转的情况下,由于阻止打开连杆从锁定位置向解锁位置移动,以及阻止惯性操作杆从阻碍位置向待机位置移动,所以能够可靠地维持门的关闭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本发明的汽车用门锁装置的汽车的侧视图。

图2是汽车用门锁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汽车用门锁装置的后视图。

图4是汽车用门锁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汽车用门锁装置的要部侧视图。

图6的(a)是汽车用门锁装置的要部主视图。图6的(b)是解锁状态下的图6的(a)的a-a线纵断面图。图6的(c)是锁定状态下的图6的(a)的a-a线纵断面图。

图7的(a)是外侧操作杆进行了释放动作的情况下的汽车用门锁装置的要部主视图。图7的(b)是解锁状态下的图7的(a)的a-a线纵断面图。图7的(c)是锁定状态下的图7的(a)的a-a线纵断面图。

图8的(a)是惯性操作杆旋转到阻碍位置的情况下的汽车用门锁装置的要部主视图。图8的(b)是惯性操作杆到达阻碍位置的中途的图8的(a)的a-a线纵断面图。图8的(c)是图8的(a)的a-a线纵断面图。图8的(d)是图8的(c)的d部放大图。

图9的(a)是惯性操作杆处于阻碍位置时,外侧操作杆进行了释放动作的情况下的汽车用门锁装置的要部主视图。图9的(b)是图9的(a)的a-a线纵断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汽车用门锁装置1安装在门d内,门d开闭自如地支承于车身侧面,如图2、3所示,汽车用门锁装置1包括:基座结构件2,固定在门d内;啮合机构3,组装于基座结构件2,通过与固定于车身的锁止销s啮合而能够将门d保持在关闭状态;以及后述的各种可动部件,组装于基座结构件2。

如图1所示,在门d的车外侧设有外侧把手(门把手)oh,在从车外打开门d时对外侧把手oh进行打开操作,此外,在门d的车内侧设有内侧把手(门把手)ih和锁定捏手kn,在从车内打开门d时对内侧把手ih进行打开操作,在从车内将汽车用门锁装置1切换为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时操作锁定捏手kn。

如图4所示,基座结构件2包括:后面开口的箱状的合成树脂制的主体4,由省略图示的螺栓固定在门d内;金属制的盖板5,封闭主体4的开口,并与主体4一起固定在门d内;以及背板6(参照图5)和俯视l形的合成树脂制的壳体7,固定在主体4的前面侧。

啮合机构3包括:卡锁9,由前后方向的卡锁轴8枢轴支撑于形成在主体4与盖板5之间的收容空间,在门闭锁时能够与锁止销s啮合;以及棘轮11,由前后方向的棘轮轴10枢轴支撑于主体4与盖板5之间的收容空间,在门闭锁时通过与卡锁9的外周缘卡合而能够阻止卡锁9朝向打开方向(图3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另外,卡锁9被省略图示的弹簧朝向打开方向施力,此外,棘轮11被弹簧12朝向与卡锁9的外周缘卡合的卡合方向(图3中的逆时针方向)施力。

如图3所示,如果门d关闭,则锁止销s从左方进入基座结构件2的锁止销进入槽2a,并与卡锁9的啮合槽9a卡合。由此,卡锁9从打开位置(从图3所示的完全锁止位置朝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约90度的位置)朝向闭合方向(图4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棘轮11与旋转到完全锁止位置的卡锁9的外周缘卡合来阻止卡锁9朝向打开方向旋转,由此将门d维持在关闭状态。

如图4、5所示,各种可动部件包括:外侧操作杆14,由朝向前后方向的枢轴13枢轴支撑于主体4的前面侧;惯性操作杆15,由枢轴13枢轴支撑在基座结构件2的前面侧,在因来自侧面的冲击而作用有预定的设定值以上的惯性力的情况下,能够与外侧操作杆14独立地围绕枢轴13旋转预定角度;打开操作杆16,能够与棘轮11一体地旋转;打开连杆17,配置在壳体7内;以及锁定操作杆18和内侧操作杆19,支承于壳体7的内侧面。而且,在壳体7设有:第一键杆20,借助省略图示的杆连接于锁芯k;第二键杆21,能够与第一键杆20一体地旋转;电机30,能够利用便携开关或车内设置的操作开关的操作而正反旋转;以及驱动齿轮31,被朝向车内外方向的枢轴32枢轴支撑,能够利用电机30而正反旋转。另外,图5中为了明确表示啮合机构3而省略了主体4。

另外,由打开连杆17和锁定操作杆18构成能够切换为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的锁定机构。锁定机构至少具有如下功能:能够切换为基于外侧把手oh的打开操作而使外侧操作杆14的释放动作有效,从而能够将门d打开的解锁状态,以及使外侧操作杆14的释放动作无效,从而不能将门d打开的锁定状态。

图6的(a)是主要的可动部件安装于基座结构件2的状态下的基座结构件2的主视图,图6的(b)是锁定机构处于解锁状态时的图6的(a)的a-a线纵断面图,图6的(c)是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时的图6的(a)的a-a线纵断面图。图7的(a)是主要的可动部件安装于基座结构件2的状态下,外侧操作杆14向释放方向旋转时的基座结构件2的主视图,图7的(b)是锁定机构处于解锁状态时的图7的(a)的a-a线纵断面图,图7的(c)是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时的图7的(a)的a-a线纵断面图。

如图6的(a)所示,外侧操作杆14被朝向前后方向的枢轴13枢轴支撑,并且利用弹簧22的作用力而被朝向顺时针方向施力,与设置于壳体7的省略图示的止动部抵接,从而平时被保持在图6的(a)所示的待机位置。

设置在外侧操作杆14的车外侧的端部的车外侧连接部14a,借助上下方向的操作力传递构件23(参照图3)连接于外侧把手oh。由此,外侧把手oh的打开操作借助操作力传递构件23传递到外侧操作杆14的车外侧连接部14a。外侧操作杆14克服弹簧22的作用力而从图6的(a)所示的待机位置向释放方向(图6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预定角度,并旋转至图7所示的动作位置。

设置在外侧操作杆14的车内侧的端部的车内侧连接部14b与设置在打开连杆17的下部的连接孔17a连接。由此,外侧操作杆14朝向释放方向的旋转被转换为上下方向的直线运动并传递到打开连杆17。

如图5所示,内侧操作杆19由朝向车内外方向的枢轴33枢轴支撑在壳体7的内侧面,并且设置在内侧操作杆19的下端部的连接部19a借助省略图示的操作力传递构件而连接于内侧把手ih,从而内侧操作杆19与内侧把手ih的打开操作联动,围绕枢轴33从图5所示的待机位置向顺时针方向旋转。通过使内侧操作杆19的臂部19b的顶端部从下方抵接于外侧操作杆14上形成的折曲部14c,从而内侧操作杆19朝向顺时针方向的旋转被传递到外侧操作杆14。由此,外侧操作杆14与内侧把手ih的打开操作联动,向释放方向旋转。

如图5所示,锁定操作杆18由朝向车内外方向的枢轴24枢轴支撑在壳体7的内侧面,设置在向斜前下方延伸的臂的下端部的连接部18b借助操作力传递构件34连接于锁定捏手kn,向斜前上方延伸的两条臂部18c、18c的顶端能够与旋转的驱动齿轮31的突起部31a抵接,并且设置在向斜后下方延伸的臂的连接突部18d连接于第二键杆21的长孔21a。由此,利用锁定捏手kn、锁芯k的手动的锁定和开锁操作以及电机30的驱动产生的驱动齿轮31的旋转,锁定操作杆18从图5所示的解锁位置朝向在逆时针方向旋转预定角度的锁定位置移动,以及朝向其反向移动。利用支承在壳体7的内侧面的弹簧25的作用力而弹性保持锁定操作杆18的解锁位置和锁定位置。

在锁定操作杆18的上部设有朝向车内侧突出的突部18a。突部18a以能够在上下方向相对滑动且能够在前后方向抵接的方式,连接于打开连杆17上设置的长孔17b。

设置在打开连杆17的下部的连接孔17a以能够在前后方向摆动的方式,连接于外侧操作杆14的车内侧连接部14b,并且打开连杆17的朝向上下方向的长孔17b以能够在上下方向滑动且在前后方向抵接的方式,连接于锁定操作杆18的突部18a。

打开连杆17设有:释放部17c,在如图6的(b)所示的那样处于解锁位置时,从下方与打开操作杆16的旋转端部16a相对,在如图6的(c)所示的那样处于锁定位置时,位移到不与旋转端部16a相对的位置;以及突起部17d,处于释放部17c的下方附近,朝向后方、即打开连杆17的解锁方向呈山状突出。

在锁定操作杆18从解锁位置向锁定位置旋转的情况下,锁定操作杆18的突部18a与打开连杆17的长孔17b的车内侧边缘抵接,从而打开连杆17围绕与以外侧操作杆14的车内侧连接部17a为中心的外侧操作杆14和惯性操作杆15的旋转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旋转轴线旋转,从图6的(b)所示的解锁位置向图6的(c)所示的锁定位置移动。此外,在锁定操作杆18从锁定位置向解锁位置旋转的情况下,锁定操作杆18的突部18a与打开连杆17的长孔17b的车外侧边缘抵接,从而打开连杆17以外侧操作杆14的车内侧连接部17a为中心旋转,从图6的(c)所示的锁定位置向图6的(b)所示的解锁位置移动。

在打开连杆17处于解锁位置、锁定机构为解锁状态时,外侧操作杆14从待机位置向释放方向旋转的情况下,打开连杆17从图6的(b)所示的解锁位置向上方直线前进,最终如图7的(b)所示,打开连杆17的释放部17c从下方抵接于打开操作杆16的旋转端部16a,从而如图7的(a)所示,使打开操作杆16和与所述打开操作杆16一体旋转的棘轮11向释放方向旋转。由此,解除了棘轮11与卡锁9的卡合关系,门d能够打开。

在打开连杆17处于锁定位置、锁定机构为锁定状态时,外侧操作杆14向释放方向旋转的情况下,即使打开连杆17从图6的(c)所示的锁定位置朝向斜前上方移动,最终如图7的(c)所示的那样移动,由于打开连杆17的释放部17c相对于打开操作杆16的旋转端部16a无效运动,所以打开操作杆16和棘轮11也不能向释放方向旋转。因此,在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下,棘轮11与卡锁9的卡合关系被保持,不能打开门d。

在从前方观察的主视时,惯性操作杆15呈大致l形,并且惯性操作杆15具有:第一臂部15a,被与外侧操作杆14同轴的枢轴13枢轴支撑成能够与外侧操作杆14独立地围绕枢轴13旋转预定角度,并且从旋转中心部朝向车内侧延伸;以及第二臂部15b,向上方延伸且顶端部设有配重15e。

而且,惯性操作杆15利用弹簧26的作用力,被朝向图6的(a)中的顺时针方向施力,与设置于背板6的止动片6a抵接,从而平时被保持在图6的(a)所示的待机位置,在朝外方向(从车内侧朝向车外侧的方向)作用有超过设定值的惯性力的情况下,利用配重15e的作用,能够从待机位置克服弹簧26的作用力而旋转到向逆时针方向旋转预定角度的图8的(a)所示的阻碍位置,而且,在处于阻碍位置的情况下,通过执行外侧把手oh的打开操作,从而能够从阻碍位置旋转到进一步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图9的(a)所示的释放位置。

惯性操作杆15的待机位置是不会阻挡打开连杆17从锁定位置向解锁位置的移动及其反向的移动的位置。惯性操作杆15的阻碍位置是阻止打开连杆17从锁定位置向解锁位置移动的位置,并且是阻止惯性操作杆15返回待机位置的位置。惯性操作杆15的释放位置是解除与打开连杆17的卡合,使惯性操作杆15能够返回待机位置的位置。

第一臂部15a以进入基座结构件2的前面与打开连杆17之间的方式向车内侧延伸,在朝向车内方向的顶端部设有斜面部15c和卡合凹部15d。在惯性操作杆15处于待机位置的情况下,斜面部15c和卡合凹部15d以不阻挡打开连杆17从锁定位置向解锁位置的移动及其反向的移动的方式,如图6的(b)所示,处于比打开连杆17的突起部17d更靠下方且退避到突起部17d的移动轨迹外的位置。

在惯性操作杆15从待机位置向阻碍位置移动时,如图8的(b)所示,斜面部15c通过从下方抵接于处在解锁位置的打开连杆17的突起部17d,从而强制地使打开连杆17从解锁位置向锁定位置移动。优选斜面部15c的与突起部17d抵接的面朝向斜后上方倾斜。由此,在斜面部15c与突起部17d抵接时,能够使打开连杆17向锁定位置顺畅地旋转。

如图8的(a)、(c)所示,在惯性操作杆15旋转到阻碍位置时,卡合凹部15d进入到移动至锁定位置的打开连杆17的突起部17d的移动轨迹内,从而阻止打开连杆17从锁定位置向解锁位置移动,并且卡合凹部15d通过从上方卡合于突起部17d的顶端部,从而阻止惯性操作杆15利用弹簧26的作用力而从阻碍位置返回待机位置。优选如图8的(d)所示,卡合凹部15d比第一臂部15a的基准面(前面)更向后侧凹陷且下方开口,上部具有能够从上方与打开连杆17的突起部17d的顶端部卡合的台阶部15f。而且,如图9的(a)、(b)所示,在惯性操作杆15旋转至释放位置的情况下,卡合凹部15d位移到突起部17d的朝向上方的移动轨迹外而从突起部17d脱出,从而惯性操作杆15能够旋转返回待机位置。

接下来,根据图6、图8和图9,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汽车用门锁装置1的作用,特别是因来自侧面的冲击而导致汽车用门锁装置1作用有冲击的情况。

在通常状态下,如图6的(a)所示,惯性操作杆15利用弹簧26的作用力而被保持在待机位置。在惯性操作杆15处于待机位置的情况下,如图6的(b)、(c)所示,斜面部15c和卡合凹部15d退避到打开连杆17的突起部17d的移动轨迹外,处于不阻挡打开连杆17从解锁位置向锁定位置的移动及其反向的移动的位置。

例如图6的(b)所示,假设打开连杆17处于解锁位置、且车辆行进中或车辆停止中从侧面受到冲击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首先由于受到冲击侧的门d作用有从车外侧朝向车内侧的冲击f1,所以汽车用门锁装置1首先作用有朝外方向的惯性力。

如果汽车用门锁装置1作用有朝外方向的惯性力,则惯性操作杆15利用设置在上端部的配重15e,克服弹簧26的作用力而以枢轴13为中心从待机位置向逆时针方向(阻碍方向)旋转。

如果惯性操作杆15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则由于第一臂部15a向上方位移,因此如图8的(b)所示,首先第一臂部15a的斜面部15c在从下方抵接于打开连杆17的突起部17d的同时向上方移动。由此,强制地使处于解锁位置的打开连杆17以外侧操作杆14的车内侧连接部14b为中心向锁定方向(顺时针方向)旋转。

而且,如果惯性操作杆15向逆时针方向持续旋转,第一臂部15a进一步向上方移动,则如图8的(c)所示,最终打开连杆17的突起部17d的顶端部与第一臂部15a的卡合凹部15d卡合。由此,被强制地从解锁位置向锁定位置移动的打开连杆17向解锁位置的移动被阻止。此外,卡合凹部15d的台阶部15f通过从上方卡合于打开连杆17的突起部17d的顶端部,从而阻止惯性操作杆15从阻碍位置返回待机位置。

接下来,在因来自侧面的冲击而使设置在车厢内的气囊动作的情况下,由于受到冲击侧的门d作用有朝向车外方向的冲击,因此这时惯性操作杆15作用有朝向车内方向的惯性力,即,使惯性操作杆15返回待机位置的力。可是,在实施方式中,由于惯性操作杆15的卡合凹部15d的台阶部15f从上方卡合于打开连杆17的突起部17d,阻止惯性操作杆15返回待机位置,所以即使作用于惯性操作杆15的惯性力的方向反转,惯性操作杆15也不会返回待机位置。因此,由于不论对强制地移动到锁定位置的打开连杆17和锁定操作杆18作用有任何方向的力,都能够维持打开连杆17和锁定操作杆18的锁定位置,所以能够可靠地维持门d的关闭状态。

利用外侧把手oh或内侧把手ih的打开操作,使外侧操作杆14从待机位置向释放方向旋转,从而解除了旋转到阻碍位置的惯性操作杆15与强制移动到锁定位置的打开连杆17彼此的卡合。

即,如图8的(a)、(c)所示,在打开连杆17的突起部17d卡合于惯性操作杆15的卡合凹部15d的状态下,通过使外侧操作杆14从待机位置向释放方向旋转,从而在突起部17d的顶端部从下方卡合于卡合凹部15d而使惯性操作杆15从阻碍位置进一步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同时,打开连杆17从锁定位置朝向斜前上方移动。而后,打开连杆17向斜前上方移动预定距离,如图9的(a)所示,卡合凹部15d伴随惯性操作杆15的旋转而朝向比突起部17d更靠车外侧位移,位移到突起部17d的朝向上方的移动轨迹外,或者如图9的(b)所示,突起部17d伴随打开连杆17向斜前上方的移动而从卡合凹部15d脱出,从而能够使惯性操作杆15返回待机位置。由此,惯性操作杆15利用弹簧26的作用力而返回待机位置,允许打开连杆17和锁定操作杆18向解锁位置移动。

随后,与通常操作相同,利用锁芯k、锁定捏手kn的操作或电机30的驱动,将锁定机构从锁定状态切换到解锁状态,从而可以对内侧把手ih和外侧把手oh进行打开操作以打开门d。

附图标记说明

1汽车用门锁装置,2基座结构件,2a锁止销进入槽,3啮合机构,4主体,5盖板,6背板,6a止动片,7壳体,8卡锁轴,9卡锁,9a啮合槽,10棘轮轴,11棘轮,12弹簧,13枢轴,14外侧操作杆,14a车外侧连接部,14b车内侧连接部,14c折曲部,15惯性操作杆,15a第一臂部,15b第二臂部,15c斜面部,15d卡合凹部,15e配重,15f台阶部,16打开操作杆,16a旋转端部,17打开连杆,17a连接孔,17b长孔,17c释放部,17d突起部,18锁定操作杆,18a突部,18b连接部,18c臂部,18d连接突部,19内侧操作杆,19a连接部,19b臂部,20第一键杆,21第二键杆,21a长孔,22弹簧,23操作力传递构件,24枢轴,25弹簧,26弹簧,30电机,31驱动齿轮,31a突起部,32枢轴,33枢轴,34操作力传递构件,d门,ih内侧把手(门把手),k锁芯,kn锁定捏手,oh外侧把手(门把手),s锁止销。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