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力设备码放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76970发布日期:2020-05-26 16:41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力设备码放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力设备领域,特别的,是一种电力设备码放设备。



背景技术:

电力设备主要包括发电设备和供电设备两大类,发电设备主要是电站锅炉、蒸汽轮机、燃气轮机、水轮机、发电机、变压器等等,供电设备主要是各种电压等级的输电线路、互感器、接触器等等。

在电力检修中,需要的检修工具颇多,而为了方便检修人员的取放,常将工具整齐码放,这样在检修人员取放时能够方便找到,一些带有引线(导线)的检修工具,针对户外使用的电力设备检修时,引线(导线)过长在取放时会垂放至地面上时,这时,雨后地面过于潮湿还未全干,该引线表面被浸湿并且随着湿润的雨水与地面上的砂砾混杂在一起,目前的处理方式都是工作人员随身携带的抹布进行擦拭除杂,该方法不仅无法更加全面的解决掉导上的杂物,而由于抹布上的棉絮会残留在导线表面,在码放时,会污染到码放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力设备码放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电力设备码放设备,其结构包括合盖、箱体,所述合盖与箱体采用铰链连接,所述箱体中设置有码放屉、码放隔板、手柄,所述码放屉设有两个以上,由上至下依次分布有四个,位于最上层的所述码放屉设有码放隔板,所述码放屉的正面外侧采用机械连接的方式安装有手柄,所述码放隔板设置有减震边条、导线槽、工具槽、第一螺旋盘、导出口、侧板,所述减震边条固定在码放屉与合盖的接触端,该减震边条为橡胶材质,所述第一螺旋盘放置在导线槽中,所述导线槽与工具槽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导出口设于第一螺旋盘的底部,所述导出口的外表面连接有侧板。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线槽与工具槽各设有两个,其中位于同一侧的所述导线槽与所述工具槽之间配合形成一个置物腔,该置物腔仅针对带有长导线的检修工具使用,具有独立性。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合盖中设有第二螺旋盘,所述第一螺旋盘与第二螺旋盘之间采用插嵌配合,第一螺旋盘与第二螺旋盘的结构相同,第一螺旋盘与第二螺旋盘相互配合,完全覆盖于导线外表面,实现导线的全面清洁。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螺旋盘设置有盘框、软刮条、插入口、止入口、转盘、内环道,所述盘框内表壁两侧均设有软刮条,所述内环道设于导线槽上,所述盘框中设有插入口与止入口,所述转盘与第一螺旋盘同圆心,软刮条与插入口的配合,在导线引入时具有限位功能,避免缠绕中失误。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螺旋盘的导线槽由盘框与内环道组成。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软刮条位于内环道的正上方,所述止入口位于靠近转盘的一侧。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环道组成有空槽与单侧擦边,所述单侧擦边与空槽为一体化结构。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单侧擦边上固定嵌有海绵层,所述空槽的底部与导出口相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出口为直角三角形结构,水平一端与导线槽配合。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置物腔主要用于码放长导线的电力检修工具,该置物腔的大小可根据需要增加,满足于各种长导线的电力检修工具码放。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码放隔板一一分开,可针对性的进行存放电力检修工具,方便查找,而位于最上层的码放隔板分有导线槽与工具槽,导线槽利用第一螺旋盘进行绕线,将导线合理存放,防止导线过长而扰乱工具的码放。

2、本发明第一螺旋盘中设置的软刮条、插入口与转盘、内环道,转盘将导线有效的从插入口绕入盘框内部,软刮条配合内环道对存放在盘框中的导线进行合理的清理,而由于软刮条的密集分布结合单侧擦边的共同作用下,即使附在导线上较为顽固的泥垢也能得到很好的祛除并且不会污染到码放设备。

3、本发明导线从插入口绕入过程中,内环道的空槽将祛除的杂物排出至导出口,在导出口进行收集,由于泥垢一类杂物流动性差,因此,采用三角形结构导出口,其斜面可提高泥垢的流动性,提高该排出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电力设备码放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电力设备码放设备的码放隔板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电力设备码放设备的第一螺旋盘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种电力设备码放设备的内环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种电力设备码放设备的箱体侧面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合盖--1、箱体--2、码放屉--21、码放隔板--22、手柄--23、减震边条--221、导线槽--222、工具槽--223、第一螺旋盘--224、导出口--225、侧板--226、第二螺旋盘--11、盘框--4a、软刮条--4b、插入口--4c、止入口--4d、转盘--4e、内环道--4f、空槽--f1、单侧擦边--f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图1~图5示意性的显示了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码放设备的结构,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图3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力设备码放设备,其结构包括合盖1、箱体2,所述合盖1与箱体2采用铰链连接,所述箱体2中设置有码放屉21、码放隔板22、手柄23,所述码放屉21设有两个以上,由上至下依次分布有四个,位于最上层的所述码放屉21设有码放隔板22,所述码放屉21的正面外侧采用机械连接的方式安装有手柄23,所述码放隔板22设置有减震边条221、导线槽222、工具槽223、第一螺旋盘224、导出口225、侧板226,所述减震边条221固定在码放屉21与合盖1的接触端,该减震边条221为橡胶材质,所述第一螺旋盘224放置在导线槽222中,所述导线槽222与工具槽223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导出口225设于第一螺旋盘222的底部,所述导出口225的外表面连接有侧板226,所述导线槽222与工具槽223各设有两个,其中位于同一侧的所述导线槽222与所述工具槽223之间配合形成一个置物腔,该置物腔仅针对带有长导线的检修工具使用,具有独立性,所述合盖1中设有第二螺旋盘11,所述第一螺旋盘224与第二螺旋盘11之间采用插嵌配合,第一螺旋盘224与第二螺旋盘11的结构相同,第一螺旋盘224与第二螺旋盘11相互配合,完全覆盖于导线外表面,实现导线的全面清洁,所述第一螺旋盘224设置有盘框4a、软刮条4b、插入口4c、止入口4d、转盘4e、内环道4f,所述盘框4a内表壁两侧均设有软刮条4b,所述内环道4f设于导线槽222上,所述盘框4a中设有插入口4c与止入口4d,所述转盘4e与第一螺旋盘224同圆心,软刮条4b与插入口4c的配合,在导线引入时具有限位功能,避免缠绕中失误,所述第一螺旋盘224的导线槽由盘框4a与内环道4f组成,所述软刮条4b位于内环道4f的正上方,所述止入口4d位于靠近转盘4e的一侧,码放隔板分有导线槽与工具槽,导线槽利用第一螺旋盘进行绕线,将导线合理存放,防止导线过长而扰乱工具的码放,而第一螺旋盘中设置的软刮条、插入口与转盘、内环道,转盘将导线有效的从插入口绕入盘框内部,软刮条的密集分布配合内环道,有效提高导线的表面清洁效果,避免清洁不请的残留物腐化导线。

实施例2

如图4-图5所示,所述内环道4f组成有空槽f1与单侧擦边f2,所述单侧擦边f2与空槽f1为一体化结构,所述单侧擦边f2上固定嵌有海绵层,所述空槽f1的底部与导出口225相接,所述导出口225为直角三角形结构,水平一端与导线槽222配合,内环道的空槽将祛除的杂物排出至导出口,在导出口进行收集,由于泥垢一类杂物流动性差,因此,采用三角形结构导出口,其斜面可提高泥垢的流动性,提高该排出效率。

下面对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码放设备的工作原理作如下说明:

由于电力设备的检修工具繁多,为了携带方便并且易于查找,将工具按照标准进行码放,位于最上层的码放隔板22主要码放带有长导线一类的检修工具,主要是避免长导线与其他检修工具缠绕一起,在使用时,不好分离,在对含有长导线的检修工具进行码放时,将含有导线的一端置于导线槽222中,而设备本体置于工具槽223中,在放置导线时,首先将导线的一端从插入口4c放入,然后转盘4e旋转,该第一螺旋盘224绕线完成后,导线完全置于盘框4a中;

在绕线过程中(也就是该工具使用后进行码放),导线从插入口4c放入至转盘4e不断的旋转配合下,导线与软刮条4b与单侧擦边f2紧密接触,既能够用于紧致导线在盘框4a中的存放不易于掉出,同时,软刮条4b与单侧擦边f2将导线上的泥垢以及含水杂物刮下,刮下的杂物在重力作用下,从空槽f1排出至导出口225取出;

为了进行导线的全面清洁,在导线放入插入口4c时,工作人员将合盖1盖上,此时,第二螺旋盘11与第一螺旋盘224插嵌配合,因此,第二螺旋盘11与第一螺旋盘224上设有的软刮条4b与单侧擦边f2共同配合,全面作用在导线外表面,保证导线的足够清洁,防止在存放过程中杂物残留腐化导线。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侧向”、“长度”、“宽度”、“高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侧”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中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