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19617发布日期:2020-05-29 13:58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锁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锁具。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锁具的逐渐使用发展,开锁操作的便捷性也逐渐受到用户的关注。一些智能挂锁由于内部结构、电子零件防护等要求限制,在使用电子钥匙授权解锁后,需要手动拉动将锁钩拉出锁体来开锁。如果在某些工作条件较差环境下操作,这一拉动锁钩的动作会降低用户对于锁具使用便捷性的体验。

现有可以自动开锁挂锁结构一般使用电机驱动解锁,为控制电机转到解锁位置,常采用微动开关等检测方式驱动电机转动,这种方式容易因结构装配精度、检测精度、转动惯性等因素存在,使得电机不一定精确转动到解锁角度,可能产生过早停转或到位继续堵转的情况,若过早停转,则无法完成锁具的解锁,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一般会将驱动电机的转动角度设置地稍大一些,但这样设置就容易发生堵转,导致驱动电机卡死,对驱动电机产生不良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锁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锁具容易发生堵转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锁具,包括:锁体;锁钩,锁钩与锁体活动连接,并具有两端伸入锁体的闭锁位置和至少一端伸出锁体的解锁位置;锁舌,锁舌活动设置在锁体内,并能够伸入或退出锁钩,以将锁钩锁定在闭锁位置或从闭锁位置解锁;转接组件,转接组件活动设置在锁体内,并能够在止挡和避让锁舌的位置之间运动,当转接组件止挡锁舌时,锁舌保持伸入锁钩,当转接组件避让锁舌时,锁舌能够伸入转接组件以退出锁钩,并且转接组件具有拨动端;驱动组件,驱动组件设置在锁体内并具驱动端,且驱动端相对于驱动组件的转动轴线偏心设置,驱动端能够挤压拨动拨动端,以驱动转接组件在止挡和避让锁舌的位置之间运动,并且当转接组件在驱动端的挤压拨动下运动到止挡或避让锁舌的位置时,驱动端退出拨动端的运动路径并不再挤压拨动拨动端运动。

进一步地,转接组件具有径向伸出的凸起,凸起作为拨动端,当驱动端绕驱动组件的转动轴线转动时,驱动端转动至拨动端的侧面,并挤压拨动端以驱动转接组件转动,当转接组件运动到止挡或避让锁舌的位置时,驱动端与拨动端的侧面脱离,驱动端不再拨动拨动端。

进一步地,转接组件开设有凹槽,凹槽的侧壁作为拨动端,当驱动端绕驱动组件的转动轴线转动时,驱动端伸入至凹槽内,并挤压凹槽的侧壁以驱动转接组件转动,当转接组件运动到止挡或避让锁舌的位置时,驱动端退出凹槽,驱动端不再挤压凹槽的侧壁。

进一步地,转接组件可转动地设置在锁体内,转接组件的转动轴线与驱动组件的转动轴线平行且不重合,且拨动端在驱动端挤压下转动的方向与驱动端的转动方向相反。

进一步地,转接组件包括:解锁轴,解锁轴的侧面开设有解锁槽,当转接组件运动至止挡锁舌的位置时,解锁槽与锁舌错位,解锁轴的外周面止挡锁舌,当转接组件运动至避让锁舌的位置时,解锁槽与锁舌对齐,锁舌伸入解锁槽并退出锁钩;转接轴,转接轴与解锁轴叠置,且二者同步转动,转接轴远离解锁轴的一端具有拨动端。

进一步地,转接组件还包括转接复位件,转接复位件的两端分别与解锁轴和锁体抵接,并为解锁轴提供运动至止挡锁舌的位置的复位力。

进一步地,解锁轴的端面具有非圆形的连接凸起,转接轴具有连接凹槽,连接凸起伸入至连接凹槽内,以使转接轴带动解锁轴同步转动,连接凸起的侧面具有卡接部,转接复位件的一端抵接在卡接部上。

进一步地,转接组件还具有限位凸起,锁体具有限位凹槽,限位凸起伸入至限位凹槽内,并在限位凹槽内运动,以控制转接组件的转动范围。

进一步地,驱动组件的边缘具有触发凸起,锁具还包括控制开关,控制开关与驱动组件电连接,当转接组件运动到止挡或避让锁舌的位置后,驱动组件空转预定时间时,触发凸起触发控制开关,控制开关控制驱动组件停止。

进一步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件;驱动轴,驱动轴与驱动件驱动连接,驱动轴的侧面具有触发凸起,驱动轴的端面具有凸柱作为驱动端。

进一步地,锁具还包括锁钩复位件,锁钩复位件的两端分别与锁钩伸入锁体的一端和锁体抵接,并为锁钩提供运动至解锁位置的复位力。

进一步地,锁具还包括:电子电路,电子电路与驱动组件电连接;通讯模块,通讯模块与电子电路电连接,并能够与钥匙进行通讯和/或供电。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在转接组件上设置有拨动端,并且在驱动组件上设置有与拨动端配合的驱动端,当驱动组件驱动驱动端转动时,驱动端会运动到拨动端处,随着驱动端的转动,驱动端会挤压拨动端,从而使得转接组件转动,转接组件的转动即可使其在止挡和避让锁舌的位置之间运动,从而实现了锁舌对锁钩的闭锁和解锁,也就实现了锁具的闭锁和解锁,当锁具闭锁或者解锁完成时,转接组件转动到位,此时,驱动组件可以继续动作,驱动端从拨动端的运动路径上脱离出来,一方面使得驱动端的转动不会挤压拨动端,也就不会带动转接组件继续转动,使得转接组件间歇转动,同时使得转接组件和锁舌的位置保持稳定,保证锁具解闭锁的准确性,另一方面为驱动组件的运动提供了空间,使得驱动组件可以空转,从而避免驱动组件与转接组件驱动连接导致的堵转现象,延长驱动组件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锁具的爆炸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锁具的转接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中的锁具的驱动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1中的锁具的解锁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1中的锁具在闭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5中a-a向的剖视图;

图7示出了图5中b-b向的剖视图;

图8示出了图5中c-c向的剖视图;

图9示出了图1中的锁具在解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图9中d-d向的剖视图;

图11示出了图9中e-e向的剖视图;

图12示出了图9中f-f向的剖视图;

图13示出了图1中的锁具在解锁过程中转接轴与驱动轴之间的配合示意图;

图14示出了图1中的锁具在解锁过程中驱动轴和控制开关之间的配合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锁体;11、限位凹槽;20、锁钩;21、闭锁槽;30、锁舌;40、转接组件;41、拨动端;42、凹槽;43、解锁轴;431、连接凸起;432、卡接部;433、解锁槽;44、转接轴;441、连接凹槽;45、转接复位件;46、限位凸起;50、驱动组件;51、驱动端;52、触发凸起;53、驱动件;54、驱动轴;60、控制开关;70、锁钩复位件;80、电子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发明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锁具容易发生堵转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锁具。

如图1至图14所示的一种锁具,包括锁体10、锁钩20、锁舌30、转接组件40和驱动组件50,锁钩20与锁体10活动连接,并具有两端伸入锁体10的闭锁位置和至少一端伸出锁体10的解锁位置;锁舌30活动设置在锁体10内,并能够伸入或退出锁钩20,以将锁钩20锁定在闭锁位置或从闭锁位置解锁;转接组件40活动设置在锁体10内,并能够在止挡和避让锁舌30的位置之间运动,当转接组件40止挡锁舌30时,锁舌30保持伸入锁钩20,当转接组件40避让锁舌30时,锁舌30能够伸入转接组件40以退出锁钩20,并且转接组件40具有拨动端41;驱动组件50设置在锁体10内并具驱动端51,且驱动端51相对于驱动组件50的转动轴线偏心设置,驱动端51能够挤压拨动拨动端41,以驱动转接组件40在止挡和避让锁舌30的位置之间运动,并且当转接组件40在驱动端51的挤压拨动下运动到止挡或避让锁舌30的位置时,驱动端51退出拨动端41的运动路径并不再挤压拨动拨动端41运动。

本实施例通过在转接组件40上设置有拨动端41,并且在驱动组件50上设置有与拨动端41配合的驱动端51,当驱动组件50驱动驱动端51转动时,驱动端51会运动到拨动端41处,随着驱动端51的转动,驱动端51会挤压拨动端41,从而使得转接组件40转动,转接组件40的转动即可使其在止挡和避让锁舌30的位置之间运动,从而实现了锁舌30对锁钩20的闭锁和解锁,也就实现了锁具的闭锁和解锁。如图7、图11和图13所示,当锁具闭锁或者解锁完成时,转接组件40转动到位,此时,驱动组件50可以继续动作,驱动端51从拨动端41的运动路径上脱离出来,一方面使得驱动端51的转动不会挤压拨动端41,也就不会带动转接组件40继续转动,使得转接组件40间歇转动,同时使得转接组件40和锁舌30的位置保持稳定,保证锁具解闭锁的准确性;另一方面为驱动组件50的运动提供了空间,使得驱动组件50可以空转,从而避免驱动组件50与转接组件40驱动连接导致的堵转现象,延长驱动组件50的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以锁具为挂锁为例进行说明。当然,锁具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锁具。

如图2、图7、图11和图13所示,转接组件40开设有凹槽42,凹槽42呈弧形,凹槽42的侧壁作为拨动端41,当需要闭锁或者解锁锁具时,驱动组件50驱动驱动端51转动,随着驱动端51绕驱动组件50的转动轴线的转动,驱动端51即可伸入至凹槽42内,并挤压凹槽42的侧壁,从而驱动转接组件40转动;当转接组件40运动到位时,即转接组件40运动到止挡或避让锁舌30的位置时,驱动端51转出凹槽42,驱动端51不再挤压凹槽42的侧壁,转接组件40位置保持稳定,同时驱动组件50可以继续转动一段距离后再停止。

当然,除了上述开设凹槽42的方式外,也可以在转接组件40上设置有径向伸出的凸起,凸起即作为拨动端41,当驱动端51绕驱动组件50的转动轴线转动时,驱动端51转动至拨动端41的侧面,即可挤压拨动端41以驱动转接组件40转动;当转接组件40运动到止挡或避让锁舌30的位置时,驱动端51与拨动端41的侧面脱离,驱动端51不再拨动拨动端41。

基于挂锁的使用方式,本实施例的转接组件40整体呈立置的轴状,如图5和图9所示,并且可转动地设置在锁体10内,在其一端的端面上开设有凹槽42,驱动组件50也整体立置,其位于转接组件40周向的一侧,驱动端51位于驱动组件50的端面上,这样转接组件40和驱动组件50之间形成转动轴线平行且不重合的结构形式,并且配合拨动端41在驱动端51挤压下转动的方向与驱动端51的转动方向相反的设置方式,从而实现了驱动端51进入凹槽42挤压拨动拨动端41以及退出凹槽42空转的运动方式。

当然,除了上述设置方式外,也可以采用其他设置方式。例如,将转接组件40和驱动组件50的轴线垂直设置,此时,可以将驱动端51设置在驱动组件50的圆周侧面上,驱动组件50位于转接组件40的下方,并且驱动端51在一竖直面内转动。当驱动端51转动到上方时,驱动端51的顶端即可伸入到凹槽42内,并且挤压凹槽42的侧壁实现对转接组件40的驱动,驱动端51转离上方时即可自然退出凹槽42,实现空转。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转接组件40包括解锁轴43和转接轴44,解锁轴43和转接轴44均呈扁圆柱形,解锁轴43的侧面开设有弧形的解锁槽433,解锁槽433用于与锁舌30配合,具体而言,当转接组件40运动至止挡锁舌30的位置时,如图6所示,解锁槽433与锁舌30错位,此时,解锁轴43的外周面止挡锁舌30,使得锁舌30无法运动从而保持在伸入锁钩20的位置,也就将锁钩20锁定在闭锁位置;当转接组件40在驱动组件50的驱动下运动至避让锁舌30的位置时,如图10所示,解锁槽433与锁舌30对齐,此时,锁舌30可以伸入解锁槽433从而退出锁钩20,使得锁钩20能够运动到解锁位置;转接轴44与解锁轴43叠置,二者同步转动,转接轴44用于与驱动组件50配合,具体而言,转接轴44远离解锁轴43的一端即开设有凹槽42,从而与驱动端51挤压配合。若采用设置凸起的方式,则凸起可以设置在转接轴44的圆周侧面上,并且沿转接轴44的径向伸出。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组件50仅会驱动驱动端51向同一个方向一直转动,即驱动端51不会反向转动,这样,驱动端51挤压拨动端41起到的主要作用是将转接组件40从止挡锁舌30的位置拨动至避让锁舌30的位置,也就是说,当锁具解锁时,驱动端51挤压拨动端41使得转接组件40转动,解锁槽433与锁舌30对齐,锁舌30伸入解锁槽433并且退出锁钩20,锁钩20即可运动到解锁位置。而锁具闭锁时的复位依靠的是设置在锁体10内的转接复位件45,转接复位件45为扭簧,转接复位件45的两端分别与解锁轴43和锁体10抵接,并为解锁轴43提供运动至止挡锁舌30的位置的复位力。当锁具重新闭锁时,锁钩20在外力按压作用下运动至闭锁位置,转接组件40会在转接复位件45的作用下自动反向转动,解锁槽433的侧壁挤压锁舌30,使得锁舌30重新伸入到锁钩20内,将锁钩20重新锁定,这样不需要钥匙即可实现锁具的自动闭锁。

当然,也可以将驱动端51设置成正反双向转动的方式,驱动端51的正向转动能够挤压拨动端41使得转接组件40由止挡锁舌30的位置运动至避让锁舌30的位置,而反向转动能够挤压拨动端41使得转接组件40由避让锁舌30的位置运动至止挡锁舌30的位置,此时依靠驱动端51的双向转动即可实现转接组件40的位置切换,因而可以不设置转接复位件45。

本实施例的锁舌30设置成球形,锁钩20上设置有弧形的闭锁槽21,这样锁舌30即可解锁槽433和闭锁槽21的内壁的挤压下运动,当然,锁舌30也可以设置成长条形,在其两端设置成半球形。优选地,本实施例在锁钩20的长钩端和短钩端上均设置有闭锁槽21,相应地,锁舌30和解锁槽433也设置有两个,且三者一一对应,如图6和图10所示,这样设置一方面能够提高闭锁效果,保证锁具闭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位于长钩端处的锁舌30能够在锁具解锁后抵接在长钩端上,从而使得长钩端处的锁舌30无法退出解锁槽433,转接复位件45也就无法驱动转接组件40转动,只有在锁钩20被按压时,锁舌30伸入到长钩端内的闭锁槽21,转接组件40才能够转动复位。

如图1和图4所示,解锁轴43的端面具有非圆形的连接凸起431,本实施例设置成矩形凸起,转接轴44具有连接凹槽441,连接凹槽441的形状与连接凸起431的形状相同,连接凸起431伸入至连接凹槽441内,从而使得转接轴44与解锁轴43之间驱动连接,转接轴44带动解锁轴43同步转动。同时在连接凸起431的侧面具有卡接部432,卡接部432可以设置成孔洞或者凸棱,转接复位件45设置在解锁轴43和转接轴44之间,并且其一端抵接在卡接部432上,从而使得转接组件40始终具有向止挡锁舌30的位置转动的运动趋势。

如图2、图7、图11和图13所示,转接组件40还具有限位凸起46,限位凸起46位于转接轴44的圆周侧面的外缘,并且沿转接轴44的周向延伸,锁体10具有限位凹槽11,限位凸起46伸入至限位凹槽11内,并在限位凹槽11内运动,从而通过限位凹槽11对限位凸起46的止挡来控制转接组件40的转动范围,避免转接组件40运动过位。当然,限位凸起46也可以设置在解锁轴43上,具体设置形式也可以根据需要相应改变。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组件50包括驱动件53和驱动轴54,驱动件53和驱动轴54整体均立置在锁体10内,驱动轴54套设在驱动件53上端的输出轴上,从而与驱动件53驱动连接,驱动件53为减速电机,其为驱动轴54的转动提供驱动力,驱动轴54的上端面的外边缘处向上伸出有凸柱,如图3所示,凸柱即作为驱动端51伸入到凹槽42内,挤压凹槽42的侧壁从而实现转接组件40的转动。

可选地,驱动组件50的边缘具有触发凸起52,本实施例的触发凸起52位于驱动轴54的圆周侧面的外缘处,并沿驱动轴54的径向伸出,锁具还包括控制开关60,控制开关60设置在驱动轴54的侧面处,控制开关60与驱动组件50电连接,由于本实施例的驱动组件50主要是在锁具解锁时将转接组件40拨动到避让锁舌30的位置,因而当锁具解锁时,驱动组件50驱动转接组件40运动到避让锁舌30的位置后,驱动组件50继续空转预定时间,直到触发凸起52触发控制开关60,控制开关60即可控制驱动组件50停止。当然,也可以将触发凸起52设置在转接组件40的转接轴44或者解锁轴43的侧面,并且若采用驱动轴54正反向双向转动,也可以设置多个触发凸起52,各触发凸起52分别在转接组件40转动到止挡和避让的位置后的一小段时间内触发控制开关60,从而对驱动组件50的双向运动进行控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控制开关60被触发时,驱动组件50停止动作,当控制开关60未触发时,驱动组件50持续动作,锁具一次闭锁或解锁完成后,触发凸起52是始终触发控制开关60的。以解锁锁具为例,在解锁锁具之前,触发凸起52触发控制开关60。当解锁锁具时,先控制驱动组件50转动,驱动组件50的转动使得触发凸起52不再触发控制开关60,驱动组件50会保持转动,在该过程中驱动组件50驱动转接组件40切换位置,然后会进行一段空转,直到触发凸起52再次触发控制开关60,驱动组件50停止动作。这样,驱动组件50每次会转动一周,保证驱动组件50必然会驱动转接组件40切换位置,从而保证锁具解闭锁状态切换的可靠性。

如图5和图9所示,锁具还包括锁钩复位件70,锁钩复位件70为弹簧,其两端分别与锁钩20伸入锁体10的一端,即锁钩20的长钩端和锁体10抵接,并为锁钩20提供运动至解锁位置的复位力,这样,当转接组件40转动到避让锁舌30的位置时,锁钩20在锁钩复位件70的作用下即可自动向解锁位置运动,在锁钩20的运动过程中,锁钩20侧面的闭锁槽21挤压锁舌30,使得锁舌30伸入至解锁轴43的解锁槽433内,锁钩20从闭锁位置自动运动至解锁位置,从而实现锁具的自动解锁,减少操作步骤,提高锁具便捷性。

可选地,锁具还包括电子电路80和通讯模块,电子电路80与驱动组件50电连接;通讯模块与电子电路80电连接,并能够与钥匙进行通讯和/或供电。本实施例的通讯模块既具有通讯功能也具有供电功能,具体而言,当钥匙插入到锁具上时,通讯模块通过线圈感应与钥匙之间进行无线通讯,从而实现钥匙对锁具的身份识别,同时通讯模块还与钥匙之间通过无线供电的方式进行电能传输,钥匙的电能通过通讯模块传输至电子电路80,从而为电子电路80、驱动组件50等部件供电,这样,锁具在工作时可以利用钥匙供电,从而锁具内可以不设置有电源,也就不需要更换电池或者频繁充电。

如图1所示,锁体10包括位于外部的外壳以及位于外壳内部的内壳,锁钩20穿设在外壳上,其中锁钩20的长钩端保持伸入至外壳内,短钩端能够在伸入和退出外壳的位置之间切换,从而实现锁钩20在闭锁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的切换,外壳的底部敞口设置以便于将各部件安装到外壳内,内壳作为外壳内各部件的支撑,内壳分为多个子部分,包括用于遮挡外壳底部的底座、用于固定驱动组件50的安装座以及盖板等部件,各子部分之间相互对接通过螺钉连接成一体,从而将驱动组件50、转接组件40安装到外壳内。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的多个指的是至少两个。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1、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锁具容易发生堵转的问题;

2、电机控制简单,电机无堵转;

3、解闭锁位置准确,解闭锁操作可靠;

4、按压锁钩后自动闭锁,无需使用钥匙即可完成闭锁操作,操作简单;

5、锁具解锁后锁钩自动弹开,减少操作步骤,提高锁具便捷性。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