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门的按钮保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018098发布日期:2021-10-23 03:53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车门的按钮保持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车门的按钮保持结构。


背景技术:

2.在日本特开2003-227251号公报中公开了以往的车门的按钮保持结构的一个例子。该按钮保持结构设置于在车门内饰贯穿设置的按钮插通孔。该按钮保持结构在从下方插入按钮插通孔的呈向上的凸形状的指示器按钮上升以及下降时引导指示器按钮。
3.该按钮保持结构具备引导部以及导入部。引导部包括嵌入按钮插通孔的切边环。引导部通过切边环来上下引导指示器按钮。导入部包括与车门内饰一体形成的多个肋,并设置于比引导部靠下方的位置。各肋的内侧边朝向引导部的切边环倾斜。
4.在将指示器按钮插入按钮插通孔时,导入部通过各肋的内侧边,而将指示器按钮导向引导部的切边环。
5.但是,在上述以往的车门的按钮保持结构中,在将指示器按钮插入按钮插通孔时,各肋的内侧边局部地按压指示器按钮,因此存在容易对指示器按钮造成损伤这样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因此,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对指示器按钮造成损伤的车门的按钮保持结构是本示范的非限定的一个课题。该课题通过技术方案1的示范来达成。本示范的进一步的发展方式被记述于从属技术方案。
7.本示范的车门的按钮保持结构设置于在车门内饰贯穿设置的按钮插通孔,并在从下方插入所述按钮插通孔的呈向上的凸形状的指示器按钮上升以及下降时引导所述指示器按钮,其中,
8.所述车门的按钮保持结构具备:
9.引导部,其上下引导所述指示器按钮;以及
10.导入部,其设置于比所述引导部靠下方的位置,并将所述指示器按钮导向所述引导部,
11.所述导入部包括导入曲面,所述导入曲面是绕所述按钮插通孔的轴心包围所述指示器按钮且向下呈倒锥形状扩展的曲面。
12.在本示范的车门的按钮保持结构中,在将指示器按钮插入按钮插通孔时,导入部通过导入曲面而将指示器按钮导向引导部。此时,导入曲面以面的方式与指示器按钮抵接,因此能够抑制对指示器按钮的局部按压。
13.因此,在本示范的车门的按钮保持结构中,能够抑制对指示器按钮造成损伤。其结果是,该按钮保持结构中,能够抑制车室内的美观的降低。
14.在本示范的另一方式中,优选的是,导入曲面在绕轴心超过180
°
的范围内包围指示器按钮。在该情况下,导入曲面以较大的面的方式与指示器按钮抵接,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对指示器按钮的局部按压。
15.在本示范的另一方式中,优选的是,引导部以及导入部一体地形成于车门内饰。在该情况下,能够简化将车门的按钮保持结构组装于车门内饰的工作。
16.在本示范的另一方式中,优选的是,引导部以及导入部一体地固定于车门内饰。在该情况下,能够简化将车门的按钮保持结构组装于车门内饰的作业。
17.优选的是,本示范的车门的按钮保持结构包括:第一构件,其形成有引导部及导入部,并从下方与车门内饰抵接;以及第二构件,其从上方与车门内饰抵接而与第一构件一起夹持车门内饰,并覆盖按钮插通孔的外周缘。在该情况下,能够简化第一构件以及第二构件,并且能够简化车门内饰中的按钮插通孔的周边的形状。
18.在本示范的另一方式中,优选的是,在第一构件以及第二构件中的一方形成有多个卡合部,多个该卡合部沿着轴心朝向第一构件以及第二构件中的另一方延伸,并且能够向轴心的径内方向弹性变形。优选的是,在各卡合部的前端形成有爪,该爪向轴心的径外方向突出并与第一构件以及第二构件中的另一方卡合,从而限制第一构件与第二构件分离。并且,优选的是,通过插入到按钮插通孔的指示器按钮,而限制各卡合部向径内方向的弹性变形。在该情况下,多个卡合部被指示器按钮限制而使爪难以脱离,因此能够可靠地维持第一构件与第二构件夹持车门内饰的状态。
19.在本示范的另一方式中,优选的是,在车门内饰形成有从按钮插通孔的外周缘分别向轴心的径外方向凹陷的第一凹部以及第二凹部。优选的是,第一凹部与第二凹部呈以轴心为中心的非点对称。优选的是,在第二构件形成有与第一凹部嵌合的第一凸部以及与第二凹部嵌合的第二凸部。优选的是,在第一构件以及第二构件中的一方形成有沿着轴心朝向第一构件以及第二构件中的另一方突出的第三凸部。并且,优选的是,在第一构件以及第二构件中的另一方形成有供第三凸部嵌合的第三凹部。在该情况下,即使第二构件的形状在用于左车门与用于右车门时不同的情况下,通过第一凹部~第三凹部与第一凸部~第三凸部的嵌合,也能够抑制误组装。
20.在本示范的另一方式中,优选的是,引导部包括按压片,该按压片沿着轴心延伸并与指示器按钮抵接,且能够向轴心的径外方向弹性变形。在该情况下,引导部能够通过按压片而一边抑制指示器按钮的晃动一边顺畅地引导指示器按钮。
21.本发明的其他方案及优点应根据以下的记载及附图所公开的实施例、该附图所公开的图解、以及说明书及该附图整体所公开的本发明的概念得以明确。
附图说明
22.图1是应用了实施例1的按钮保持结构的车门的立体图。
23.图2是表示实施例1的按钮保持结构的立体图。
24.图3是表示实施例1的按钮保持结构的立体图。
25.图4是表示实施例1的按钮保持结构的车门内饰、边框以及一体地形成有引导部及导入部的保持件的分解立体图。
26.图5是表示实施例1的按钮保持结构的保持件、车门内饰、以及边框的分解立体图。
27.图6是表示实施例1的按钮保持结构的下表面图。
28.图7是表示实施例1的按钮保持结构的图6的a-a剖面的剖视图。
29.图8是表示实施例2的按钮保持结构的边框以及一体地形成于车门内饰的引导部
及导入部的分解立体图。
30.图9是表示实施例2的按钮保持结构的一体地形成于车门内饰的引导部以及导入部的立体图。
31.图10是实施例2的按钮保持结构的与图7相同的剖视图。
32.图11是表示实施例3的按钮保持结构的车门内饰以及一体地形成有引导部及导入部的保持件的分解立体图。
33.图12是表示实施例3的按钮保持结构的一体地形成有两个卡合部以及四个抵接凸部的车门内饰的分解立体图。
34.图13是实施例3的按钮保持结构的与图7相同的剖视图。
35.图14是表示变形例的按钮保持结构的立体图。
36.附图标记说明:
[0037]8ꢀꢀ
车门
[0038]
1、2、3
ꢀꢀ
按钮保持结构
[0039]
80、380
ꢀꢀ
车门内饰
[0040]
87、387
ꢀꢀ
按钮插通孔
[0041]7ꢀꢀ
指示器按钮
[0042]
30、230
ꢀꢀ
引导部
[0043]
40、240
ꢀꢀ
导入部
[0044]
x1
ꢀꢀ
按钮插通孔的轴心
[0045]
40a、240a、40c
ꢀꢀ
导入曲面
[0046]
10
ꢀꢀ
第一构件(保持件)
[0047]
20
ꢀꢀ
第二构件(边框)
[0048]
25
ꢀꢀ
多个卡合部
[0049]
25a
ꢀꢀ

[0050]
81
ꢀꢀ
第一凹部
[0051]
82
ꢀꢀ
第二凹部
[0052]
13
ꢀꢀ
第三凹部
[0053]
21
ꢀꢀ
第一凸部
[0054]
22
ꢀꢀ
第二凸部
[0055]
23
ꢀꢀ
第三凸部
[0056]
31、231
ꢀꢀ
按压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57]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示范的实施例1~3进行说明。
[0058]
(实施例1)
[0059]
如图1所示,实施例1的车门的按钮保持结构1应用于作为机动车等的车辆的车门8。车门8是对设置于车体的侧面的开口9进行开闭的侧门。在以下的说明中,对车门8为左侧的侧门的情况进行说明。
[0060]
<车门以及按钮保持结构的概要结构>
[0061]
车门8包括钢板制的外门板8a及内门板8b、以及树脂制的车门内饰80。内门板8b从车辆内侧与外门板8a接合。外门板8a以及内门板8b的上部分构成车门8的窗框。
[0062]
车门内饰80从车辆内侧组装于内门板8b的下部分。车门内饰80构成车室内的外观面的一部分。车门内饰80的上壁部80u沿着车门8的窗框的下端缘从车门8的前端延伸至后端。
[0063]
需要说明的是,图2以后的各图所示的前后方向、上下方向以及车辆内外方向全部与图1对应地显示。
[0064]
如图1所示,在车门8的后端部设置有车锁装置90。车锁装置90使进入口91从车门8的后端面露出。在车锁装置90随着车门8的开闭而移动时,固定于车体的大致“u”形状的撞针99相对地进入进入口91。
[0065]
在车门8的外表面的比车锁装置90靠上方的位置设置有外侧门把手5。虽然省略图示,但在车门8的内表面设置有内侧门把手。外侧门把手5以及内侧门把手分别经由未图示的传递杆、传递线缆而与车锁装置90连结。
[0066]
虽然省略图示,但车锁装置90具备在闩锁状态与未锁状态之间切换的公知的闩锁机构。闩锁机构通过车门8关闭且撞针99进入进入口91而切换为闩锁状态,并保持撞针99。另一方面,闩锁机构通过用户对外侧门把手5或未图示的内侧门把手的打开操作而切换为未锁状态,并允许撞针99从进入口91脱离。
[0067]
另外,虽然省略图示,但车锁装置90具有通过电动致动器而在上锁状态与解锁状态之间切换的公知的上锁解锁机构。通过用户对未图示的遥控钥匙等的上锁操作而使电动致动器动作,由此上锁解锁机构切换为上锁状态,并禁止闩锁机构从闩锁状态切换为未锁状态。另一方面,通过用户对未图示的遥控钥匙等的解锁操作而使电动致动器动作,由此上锁解锁机构切换为解锁状态,并允许闩锁机构从闩锁状态切换为未锁状态。
[0068]
在车锁装置90设置有与上锁解锁机构连动的未图示的连杆。在未图示的连杆连结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金属制的指示器杆7a的下端。
[0069]
如图2所示,在指示器杆7a的上端嵌入成型有树脂制的指示器按钮7。指示器按钮7呈向上的凸形状。指示器按钮7的上端部呈半球形状,在该半球形状部分的下方处呈圆柱形状。指示器按钮7的表面例如为镜面、磨砂面、压纹面等外观性高的面。
[0070]
如图1所示,按钮保持结构1设置于车门内饰80的上壁部80u的后端侧。在图2~图7中,仅图示了车门内饰80的按钮保持结构1的周边部分。车门内饰80的上壁部80u从车辆外侧朝向车辆内侧向下倾斜。
[0071]
车门内饰80是包括硬质树脂层80a、层叠于硬质树脂层80a的表面的弹性泡沫层80b、以及覆盖弹性泡沫层80b而构成外观面的表皮层80c的层叠体。
[0072]
如图4、图5以及图7所示,在车门内饰80的上壁部80u贯穿设置有按钮插通孔87。按钮插通孔87是以在铅垂方向上延伸的轴心x1为中心的圆孔。当从与倾斜的上壁部80u正交的方向观察时,按钮插通孔87呈椭圆形状。
[0073]
如图2、图3以及图7所示,按钮保持结构1设置于在车门内饰80贯穿设置的按钮插通孔87。指示器按钮7从下方插入按钮插通孔87,并保持于按钮保持结构1。
[0074]
当车锁装置90的上锁解锁机构切换为解锁状态时,未图示的连杆连动而将指示器杆7a推起。由此,指示器按钮7被按钮保持结构1引导而上升至图2所示的解锁显示位置p1。
其结果是,用户通过从车外透过车门8的窗户目视观察指示器按钮7(p1),能够容易地识别出车门8被解锁。
[0075]
另一方面,当车锁装置90的上锁解锁机构切换为上锁状态时,未图示的连杆连动而将指示器杆7a拉下。由此,指示器按钮7被按钮保持结构1引导而下降至图2所示的上锁显示位置p2。其结果是,用户通过从车外透过车门8的窗户目视观察指示器按钮7(p2),能够容易地识别出车门8被上锁。
[0076]
<按钮保持结构的具体的结构>
[0077]
如图4、图5以及图7所示,按钮保持结构1包括保持件10和边框20。保持件10是本示范的“第一构件”的一个例子。边框20是本示范的“第二构件”的一个例子。
[0078]
保持件10以及边框20分别是通过热塑性树脂的注塑成型等而制造的树脂成型品。在本实施例中,保持件10的树脂材料与边框20的树脂材料不同。具体而言,边框20与保持件10相比外观性的要求较高,因此采用能够形成高品质的表面的树脂材料。
[0079]
如图4以及图5所示,在车门内饰80的上壁部80u形成有用于将边框20相对于车门内饰80定位的第一凹部81以及第二凹部82。
[0080]
第一凹部81是相对于轴心x1位于车辆外侧且从按钮插通孔87的外周缘向轴心x1的径外方向凹陷的大致矩形形状的凹部。第二凹部82是相对于轴心x1位于车辆内侧且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比第一凹部81靠前方的位置、并且从按钮插通孔87的外周缘向轴心x1的径外方向凹陷的大致矩形形状的凹部。即,第一凹部81和第二凹部82呈以轴心x1为中心的非点对称。
[0081]
如图5所示,在车门内饰80的上壁部80u的下表面形成有用于决定保持件10与车门内饰80抵接时的姿势的四个抵接凸部88。
[0082]
各抵接凸部88是如下那样的大致圆柱:配置于车门内饰80的上壁部80u的比轴心x1靠前方且与按钮插通孔87的外周缘相邻的两个部位、以及车门内饰80的上壁部80u的比轴心x1靠后方且与按钮插通孔87的外周缘相邻的两个部位,且分别向下较短地突出。
[0083]
如图4、图5以及图7所示,保持件10包括:筒形状部分,其以轴心x1为中心;以及漏斗形状部分,其与筒形状部分的下端连接而向下延伸并且向轴心x1的径外方向扩展。
[0084]
如图4所示,保持件10的筒形状部分的上端面10u是沿着车门内饰80的上壁部80u的倾斜而倾斜且将轴心x1包围的环状的面。在保持件10的上端面10u形成有第三凹部13以及四个抵接凸部18。
[0085]
第三凹部13是从保持件10的上端面10u的相对于轴心x1位于车辆外侧的部分向下凹陷的凹部。
[0086]
各抵接凸部18是如下那样的大致圆柱:配置于保持件10的上端面10u的位于比轴心x1靠前方的位置的两个部位、以及上端面10u的位于比轴心x1靠后方的位置的两个部位,且分别向上较短地突出。各抵接凸部18设置为与车门内饰80的各抵接凸部88匹配。
[0087]
如图4、图6以及图7所示,在保持件10的筒形状部分形成有两个被卡合部15。各被卡合部15是分别形成于在保持件10的筒形状部分的内周侧相对于轴心x1位于前方以及后方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两个槽的台阶部。
[0088]
如图4以及图6所示,在保持件10的筒形状部分形成有引导部30。引导部30包括两个引导突起32以及按压片31。
[0089]
各引导突起32配置于保持件10的筒形状部分的内周面的相对于轴心x1位于车辆外侧的部分的上端缘,并在前后方向上相互分离。各引导突起32向轴心x1的径内方向突出。
[0090]
如图5所示,按压片31成为从保持件10的筒形状部分的内周面的相对于轴心x1位于车辆内侧的部分的下端缘沿着轴心x1向上延伸的悬臂梁形状。按压片31的上端部向轴心x1的径内方向弯折。按压片31能够以使其上端部向轴心x1的径外方向位移的方式弹性变形。
[0091]
如图6所示,各引导突起32和按压片31在包围轴心x1的三个部位与指示器按钮7的外周面抵接。
[0092]
如图3以及图5~图7所示,在保持件10的漏斗形状部分形成有导入部40。即,导入部40设置于比引导部30靠下方的位置。
[0093]
导入部40包括与保持件10的筒形状部分的内周面连接的导入曲面40a。导入曲面40a是绕按钮插通孔87的轴心x1包围指示器按钮7且向下呈倒锥形状扩展的曲面。
[0094]
在本实施例中,导入曲面40a在绕轴心x1超过180
°
的范围内包围指示器按钮7。更详细而言,导入曲面40a是以轴心x1为中心的大致圆环状的曲面,并包围指示器按钮7的整周。
[0095]
如图4、图5以及图7所示,边框20包括在中央贯穿设置有以轴心x1为中心的圆孔27的框形状部分。边框20的框形状部分设定为将按钮插通孔87的外周缘以及第一凹部81、第二凹部82覆盖的大小。
[0096]
如图7所示,圆孔27的内径设定为比指示器按钮7的外径大,以使得不与指示器按钮7的外周面接触。
[0097]
如图5所示,在边框20的框形状部分的下表面形成有第一凸部21、第二凸部22、第三凸部23以及两个卡合部25。
[0098]
第一凸部21凸出设置于边框20的框形状部分的相对于轴心x1位于车辆外侧的部分。第一凸部21能够与车门内饰80的第一凹部81嵌合。
[0099]
第二凸部22凸出设置于边框20的框形状部分中的相对于轴心x1位于车辆内侧且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比第一凸部21靠前方的位置的部分。第二凸部22能够与车门内饰80的第二凹部82嵌合。
[0100]
第三凸部23从第一凸部21的下表面的前端缘沿着轴心x1以接近保持件10的方式向下突出。第三凸部23能够与保持件10的第三凹部13嵌合。
[0101]
两个卡合部25成为从边框20的框形状部分的比轴心x1靠前方以及后方且与圆孔27的外周缘相邻的两个部位分别沿着轴心x1以接近保持件10的方式向下延伸的悬臂梁形状。
[0102]
在各卡合部25的前端形成有爪25a。各卡合部25的爪25a向轴心x1的径外方向突出,并能够与保持件10的各被卡合部15卡合。各卡合部25能够以使爪25a向轴心x1的径内方向位移的方式弹性变形。
[0103]
<按钮保持结构以及指示器按钮的组装方法>
[0104]
作为上述结构的按钮保持结构1如以下那样组装于车门内饰80。
[0105]
即,如图4以及图5所示,使边框20从比车门内饰80的上壁部80u靠上方的位置朝向按钮插通孔87下降。此时,各卡合部25通过使爪25a与按钮插通孔87的内周面滑动接触而向
轴心x1的径内方向弹性变形,并通过按钮插通孔87。
[0106]
并且,通过使第一凸部21与第一凹部81嵌合,并且使第二凸部22与第二凹部82嵌合,从而将边框20相对于车门内饰80定位。其结果是,边框20的框形状部分从上方与车门内饰80的上壁部80u抵接而覆盖按钮插通孔87的外周缘。
[0107]
接下来,使保持件10从比车门内饰80的上壁部80u靠下方的位置朝向按钮插通孔87上升。此时,边框20的第三凸部23与保持件10的第三凹部13嵌合。另外,边框20的各卡合部25进入保持件10的筒形状部分的内周侧。
[0108]
各卡合部25通过使爪25a与各被卡合部15滑动接触而向轴心x1的径内方向弹性变形,并在爪25a越过各被卡合部15之后不弹性变形。由此,如图7所示,各卡合部25的爪25a与各被卡合部15卡合,从而限制保持件10与边框20分离。其结果是,保持件10与边框20夹持车门内饰80。
[0109]
在该状态下,车门内饰80的弹性泡沫层80b受到边框20的框形状部分按压而凹陷一些,由此发挥恢复力。在该恢复力的作用下,各卡合部25的爪25a与各被卡合部15无晃动地卡合,因此能够抑制异响的产生。
[0110]
另外,在该状态下,图4所示的保持件10的各抵接凸部18从下方与图5所示的车门内饰80的各抵接凸部88抵接,由此决定保持件10与车门内饰80抵接时的姿势。
[0111]
如图3所示,在将按钮保持结构1组装于车门内饰80之后,将指示器按钮7插入按钮插通孔87。此时,导入部40通过向下呈倒锥形状扩展的导入曲面40a,而将指示器按钮7顺畅地导向引导部30。其结果是,如图2以及图7所示,按钮保持结构1将指示器按钮7保持在指示器按钮7的上端位于比边框20的框形状部分靠上方的位置的状态。
[0112]
如图6所示,在该状态下,引导部30的各引导突起32和按压片31在包围轴心x1的三个部位与指示器按钮7的外周面抵接,从而上下引导指示器按钮7。并且,在指示器按钮7晃动、或者相对于轴心x1倾斜的情况下,按压片31向轴心x1的径外方向弹性变形而对指示器按钮7作用适度的按压力。由此,适当地维持各引导突起32和按压片31与指示器按钮7的外周面抵接的状态。
[0113]
如图7所示,通过插入按钮插通孔87的指示器按钮7,而限制各卡合部25向轴心x1的径内方向的弹性变形。其结果是,各卡合部25的爪25a难以从各被卡合部15脱离。
[0114]
需要说明的是,在按钮保持结构1应用于作为右侧的侧门的车门8的情况下,保持件10没有变更,但车门内饰80的按钮插通孔87、第一凹部81以及第二凹部82之间的位置关系是与上述结构为镜像的相同结构,且边框20也成为与上述结构为镜像的相同结构。
[0115]
<作用效果>
[0116]
在实施例1的按钮保持结构1中,如图3所示,在将指示器按钮7插入按钮插通孔87时,导入部40通过导入曲面40a而将指示器按钮7导向引导部30。此时,导入曲面40a以面的方式与指示器按钮7抵接,因此能够抑制对指示器按钮7的局部按压。
[0117]
因此,在实施例1的按钮保持结构1中,能够抑制对指示器按钮7造成损伤。其结果是,在该按钮保持结构1中,能够抑制车室内的美观的降低。
[0118]
另外,在该按钮保持结构1中,导入曲面40a在绕轴心x1超过180
°
的范围内包围指示器按钮7。更详细而言,导入曲面40a是以轴心x1为中心的大致圆环状的曲面,并包围指示器按钮7的整周。通过该结构,导入曲面40a以较大的面的方式与指示器按钮7抵接,因此能
够进一步抑制对指示器按钮7的局部按压。
[0119]
并且,该按钮保持结构1如图4以及图5所示在从下方与车门内饰80抵接的保持件10形成有引导部30以及导入部40,从上方与车门内饰80抵接的边框20与保持件10一起夹持车门内饰80,并覆盖按钮插通孔87的外周缘。通过该结构,能够简化保持件10以及边框20,并且能够简化车门内饰80的按钮插通孔87的周边的形状。
[0120]
另外,在该按钮保持结构1中,如图7所示,通过插入按钮插通孔87的指示器按钮7,而限制边框20的各卡合部25向轴心x1的径内方向的弹性变形。通过该结构,各卡合部25的爪25a难以从保持件10的各被卡合部15脱离,因此能够可靠地维持保持件10与边框20夹持车门内饰80的状态。
[0121]
并且,在该按钮保持结构1中,如图4以及图5所示,在车门内饰80中,第一凹部81与第二凹部82呈以轴心x1为中心的非点对称。在边框20形成有与第一凹部81嵌合的第一凸部21、与第二凹部82嵌合的第二凸部22、以及与保持件10的第三凹部13嵌合的第三凸部23。通过该结构,即使边框20的形状在用于作为左侧的侧门的车门8与用于作为右侧的侧门的车门8时不同的情况下,通过第一凹部~第三凹部81、82、13与第一凸部~第三凸部21、22、23的嵌合,也能够抑制误组装。
[0122]
另外,在该按钮保持结构1中,如图4~图6所示,引导部30包括沿着轴心x1延伸并与指示器按钮7抵接且能够向轴心x1的径外方向弹性变形的按压片31。通过该结构,在由引导部30上下引导的指示器按钮7晃动、或者相对于轴心x1倾斜的情况下,按压片31向轴心x1的径外方向弹性变形而对指示器按钮7作用适度的按压力。由此,适当地维持各引导突起32和按压片31与指示器按钮7的外周面抵接的状态。其结果是,引导部30能够一边抑制指示器按钮7的晃动一边顺畅地引导指示器按钮7。
[0123]
(实施例2)
[0124]
如图8~图10所示,实施例2的按钮保持结构2代替实施例1的按钮保持结构1的保持件10而采用一体地形成于车门内饰80的引导部230以及导入部240,并且直接采用实施例1的边框20。
[0125]
实施例2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因此,对与实施例1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或简化说明。
[0126]
如图8所示,在按钮保持结构2中,车门内饰80包括以轴心x1为中心从上壁部80u的下表面向下延伸的圆筒部分。
[0127]
如图9以及图10所示,按钮插通孔87、第一凹部81以及第二凹部82被车门内饰80的圆筒部分包围,并延伸至比实施例1靠下方的位置。
[0128]
如图8以及图10所示,在车门内饰80的圆筒部分形成有两个被卡合部285。各被卡合部285是在车门内饰80的圆筒部分的内周侧相对于轴心x1形成于前方以及后方的位置的台阶部。
[0129]
如图8以及图9所示,在车门内饰80的圆筒部分形成有引导部230。引导部230包括两个引导突起232以及按压片231。
[0130]
各引导突起232配置于车门内饰80的圆筒部分的内周侧的直径比按钮插通孔87的直径小的内凸缘部分287a。各引导突起232相对于轴心x1位于车辆外侧,并且在前后方向上相互分离。各引导突起232向轴心x1的径内方向突出。
[0131]
按压片231成为从车门内饰80的圆筒部分的内周侧的相对于轴心x1位于车辆内侧的部分沿着轴心x1向上延伸的悬臂梁形状。按压片231的上端部向轴心x1的径内方向弯折。按压片231能够以使其上端部向轴心x1的径外方向位移的方式弹性变形。
[0132]
各引导突起232和按压片231在包围轴心x1的三个部位与指示器按钮7的外周面抵接。
[0133]
如图8以及图10所示,在车门内饰80的圆筒部分的比引导部230靠下方的位置形成有导入部240。
[0134]
导入部240包括与内凸缘部分287a的下端缘连接的导入曲面240a。导入曲面240a是绕按钮插通孔87的轴心x1包围指示器按钮7且向下呈倒锥形状扩展的曲面。
[0135]
在本实施例中,导入曲面240a在绕轴心x1超过180
°
的范围内包围指示器按钮7。更详细而言,导入曲面240a是以轴心x1为中心的大致圆环状的曲面,并包围指示器按钮7的整周。
[0136]
边框20如以下那样地组装于车门内饰80。即,如图8所示,使边框20从比车门内饰80的上壁部80u靠上方的位置朝向按钮插通孔87下降。此时,各卡合部25通过使爪25a与按钮插通孔87的内周面滑动接触而向轴心x1的径内方向弹性变形,并在通过按钮插通孔87之后不弹性变形。由此,如图10所示,各卡合部25的爪25a与各被卡合部285卡合,从而限制边框20与车门内饰80分离。
[0137]
并且,通过使第一凸部21与第一凹部81嵌合,并且使第二凸部22与第二凹部82嵌合,从而将边框20相对于车门内饰80定位。其结果是,边框20的框形状部分从上方与车门内饰80的上壁部80u抵接而覆盖按钮插通孔87的外周缘。
[0138]
在该状态下,车门内饰80的弹性泡沫层80b受到边框20的框形状部分按压而凹陷一些,由此发挥恢复力。在该恢复力的作用下,各卡合部25的爪25a与各被卡合部285无晃动地卡合,因此能够抑制异响的产生。
[0139]
在作为上述结构的实施例2的按钮保持结构2中,与实施例1的按钮保持结构1同样地,能够通过导入曲面240a来抑制对指示器按钮7造成损伤。其结果是,在该按钮保持结构2中,能够抑制车室内的美观的降低。
[0140]
另外,在该按钮保持结构2中,引导部230以及导入部240一体地形成于车门内饰80。通过该结构,能够简化将按钮保持结构2组装于车门内饰80的工作。
[0141]
(实施例3)
[0142]
如图11~图13所示,在实施例3的按钮保持结构3中,代替实施例1的按钮保持结构1的车门内饰80而采用作为硬质树脂的单层结构的车门内饰380,并且直接采用实施例1的保持件10,另一方面,去掉实施例1的边框20。
[0143]
实施例3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因此,对与实施例1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或简化说明。
[0144]
在车门内饰380的上壁部380u贯穿设置有以轴心x1为中心的按钮插通孔387。按钮插通孔387的内径设定为与实施例1的边框20的圆孔27的内径大致相等。
[0145]
如图12所示,在车门内饰380的上壁部380u的下表面形成有用于决定保持件10与车门内饰380抵接时的姿势的第三凸部383、以及四个抵接凸部388。
[0146]
第三凸部383配置于车门内饰380的上壁部380u的比轴心x1靠车辆外侧且与按钮
插通孔387的外周缘相邻的部位,并沿着轴心x1以接近保持件10的方式向下突出。第三凸部383能够与保持件10的第三凹部13嵌合。
[0147]
各抵接凸部388配置于车门内饰380的上壁部380u的比轴心x1靠前方且与按钮插通孔387的外周缘相邻的两个部位、以及车门内饰380的上壁部380u的比轴心x1靠后方且与按钮插通孔387的外周缘相邻的两个部位,且分别向下较短地突出。各抵接凸部388设置为与保持件10的各抵接凸部18匹配。
[0148]
另外,在车门内饰380的上壁部380u的下表面形成有两个卡合部385。各卡合部385成为从车门内饰380的上壁部380u的比轴心x1靠前方以及后方且与按钮插通孔387的外周缘相邻的两个部位分别沿着轴心x1以接近保持件10的方式向下延伸的悬臂梁形状。
[0149]
在各卡合部385的前端形成有爪385a。各卡合部385的爪385a向轴心x1的径外方向突出,并能够与保持件10的各被卡合部15卡合。各卡合部385能够以使爪385a向轴心x1的径内方向位移的方式弹性变形。
[0150]
保持件10如以下那样组装于车门内饰380。即,如图11所示,使保持件10从比车门内饰380的上壁部380u靠下方的位置朝向按钮插通孔387上升。此时,车门内饰380的第三凸部383与保持件10的第三凹部13嵌合。另外,车门内饰380的各卡合部385进入保持件10的筒形状部分的内周侧。
[0151]
各卡合部385通过使爪385a与各被卡合部15滑动接触而向轴心x1的径内方向弹性变形,并在爪385a越过各被卡合部15之后不弹性变形。由此,如图13所示,各卡合部385的爪385a与各被卡合部15卡合,从而限制保持件10从车门内饰380分离。
[0152]
另外,在该状态下,图11所示的保持件10的各抵接凸部18从下方与图12所示的车门内饰380的各抵接凸部388抵接,由此决定保持件10与车门内饰380抵接时的姿势。其结果是,保持件10牢固地固定于车门内饰380。
[0153]
在作为上述结构的实施例3的按钮保持结构3中,与实施例1、2的按钮保持结构1、2同样地,能够通过导入曲面40a来抑制对指示器按钮7造成损伤。其结果是,该按钮保持结构3中,能够抑制车室内的美观的降低。
[0154]
另外,在该按钮保持结构3中,形成有引导部30以及导入部40的保持件10一体地固定于车门内饰380。通过该结构,能够简化将车门8的按钮保持结构3组装于车门内饰380的作业。
[0155]
以上,根据实施例1~3说明了本示范,但本示范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1~3,当然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变更并加以应用。
[0156]
在实施例1~3中,导入曲面40a、240a是以轴心x1为中心的大致圆环状的曲面,并包围指示器按钮7的整周,但本示范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将导入曲面40a、240a在轴心x1的周向上分割为两个~几个的结构也包括在本示范中。在该情况下,优选对导入曲面40a、240a的分割部分中的轴心x1的周向的端缘进行倒圆角处理,优选分割部分彼此的间隙也变窄。另外,导入曲面也可以是将轴心x1包围的大致多边环状的曲面。并且,在图14中表示变形例的按钮保持结构。在该变形例中,对于实施例1的按钮保持结构1的保持件10,将位于比轴心x1靠车辆外侧的位置的部分的一部分切除,而变更为导入部40包括大致c形状的曲面即导入曲面40c。导入曲面40c的轴心x1的周向上的一端缘与另一端缘被倒圆角处理。由此,导入曲面40c在绕轴心x1超过180
°
的范围内包围指示器按钮7。其结果是,在该变形例
中,与实施例1~3的按钮保持结构1~3同样地,能够通过导入曲面40c来抑制对指示器按钮7造成损伤。
[0157]
在实施例1~3中,按钮保持结构1~3应用于在车辆的左侧面设置的车门8,但本示范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应用按钮保持结构的车门也可以是在车辆的右侧面设置的侧门,另外,只要设置有指示器按钮,也可以是后车门等与侧门不同的门。
[0158]
也可以是,在保持件10形成呈与实施例1的两个卡合部25相同的形状且向上突出的卡合部,在边框20形成呈与实施例1的两个被卡合部15相同的形状且反向的被卡合部,并通过双方的卡合而使保持件10与边框20夹持车门内饰80。
[0159]
也可以是,在保持件10形成呈与实施例1的第三凸部23相同的形状且向上突出的第三凸部,在边框20形成呈与实施例1的第三凹部13相同的形状且反向凹陷的第三凹部,并使双方嵌合。
[0160]
对于实施例1~3的指示器按钮7,也可以是,受到用户对指示器按钮7手动进行的上锁操作而被按下至上锁显示位置p2,由此将闩锁装置90的上锁解锁机构切换为上锁状态,另一方面,受到用户对指示器按钮7手动进行的解锁操作而被拉起至解锁显示位置p1,由此将闩锁装置90的上锁解锁机构切换为解锁状态。
[0161]
从实施例2去掉边框20的结构也包括在本示范中。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去掉实施例2的第一凹部81以及第二凹部82,且按钮插通孔87的内径也变更为与边框20的圆孔27大致相等的大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