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盗门门锁结构及其具有该门锁结构的防盗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05169发布日期:2020-10-23 12:37阅读:765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盗门门锁结构及其具有该门锁结构的防盗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门锁结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防盗门门锁结构及其具有该门锁结构的防盗门。



背景技术:

防盗门锁是防盗门主要的防盗部件,防盗门锁是利用防盗门与门框之间的连接锁定确保防盗门的安全。目前的防盗门锁一般主要利用位于门侧面的主锁跟门框进行连接和锁定,部分还会增加副锁结构以增加门框与门扇之间的连接点以增强防盗门的安全性能。但目前门的主锁和副锁都均只能设置在门扇的长边侧,而门扇与门框顶部或底部之间的连接位置的安全性能相对比较薄弱。为了解决这个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采用天地杆结构。

如公告号为cn206903519u公开的实用新型在说明书第0021段中公开:在主锁盒6内部主锁具的两侧分别连接设有两根天地杆3,通过主锁具来控制天地杆3对门体的打开和锁定,当操作主锁盒6内的锁定装置时,带动两根天地杆3同步朝相反或相向的方向移动,实现仅通过操作主锁盒6内的锁定装置来控制两根天地杆3对门体的打开和锁定。

虽然天地杆结构能够进一步增强门扇与门框在顶部和底部之间的连接结构和强度,但天地杆的结构仅仅是一根细杆贯穿至顶部或者底部的门框,天地杆与门框之间的接触面积比较小,天地杆本身的结构强度也不是很高,因此门扇和门框之间的连接强度还是相对欠缺,因此,防盗门的防盗性能还可以进一步提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防盗门门锁结构,有利于提高门体顶部与门框之间的锁合强度,有利于提高防盗门的安全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防盗门门锁结构,包括设于门体的侧主锁部以及设于门体上部和/或下部的副锁体,所述侧主锁部联动设有第一拉杆,所述侧主锁部可驱动所述第一拉杆在所述门体内部沿该门体的高度方向上下活动,所述第一拉杆与所述副锁体之间通过转向联动装置活动连接有斜推拉杆,所述转向联动装置与副锁体的锁舌活动连接,以带动副锁体的锁舌相对于所述副锁体作伸缩运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使用者通过侧主锁部带动第一拉杆沿门体的高度方向上下移动,此时第一拉杆驱动斜推拉杆移动,由于斜推拉杆的另一端通过转向联动装置与第二拉杆活动连接,使得斜推拉杆在移动的同时能够带动锁舌相对于副锁体作伸缩运动,侧主锁部、副锁体以及第一拉杆、斜推拉杆和转向联动装置配合设置,一方面能够实现使用者可通过控制侧主锁部从而实现副锁体与门框锁合,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加门体的顶部与门框之间的锁合面积,从而有利于提高门体顶部与门框之间的锁合强度,进而有利于提高防盗门的安全性能。

优选的,所述转向联动装置包括第一联动组件以及第二联动组件,所述第一拉杆与所述斜推拉杆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联动组件活动连接,所述斜推拉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副锁体的锁舌通过所述第二联动组件活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向联动装置包括第一联动组件以及第二联动组件,第一联动组件设置在第一拉杆与斜推拉杆之间,实现第一拉杆与斜推拉杆的活动连接;第二联动组件设置在斜推拉杆与副锁体的锁舌之间,实现斜推拉杆与副锁体的锁舌之间的活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联动组件包括第一拨动片以及第一斜推板,所述第一拨动片通过一中心柱与门体内部固定,且第一拨动片可以中心柱作为转轴转动,所述第一拨动片的一面设置有第一驱动柱,所述第一拉杆对应开设有第一驱动槽孔,所述第一驱动槽孔与所述第一驱动柱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拨动片的另一面固定设置有第一推动柱钉,所述第一斜推板对应开设有第一推动槽,所述第一推动柱钉穿插于所述第一推动槽并可沿所述第一推动槽滑移连接;所述斜推拉杆与所述第一斜推板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拨动片通过中心柱与门体的内部进行固定,且第一拨动片可绕着中心柱转动,第一拨动片的第一驱动柱与第一拉杆的第一驱动槽孔转动连接,实现第一拨动片与第一拉杆之间的活动连接,第一拨动片的第一推动柱钉与第一斜推板的第一推动槽配合设置,实现第一拨动片与第一斜推板的活动连接,斜推拉杆与第一斜推板固定连接;

当第一拉杆沿门体的高度方向向上移动时,在第一驱动柱以及第一驱动槽孔的作用下带动第一拨动片绕着中心柱摆动,此时在第一推动柱钉以及第一推动槽的作用下,第一斜推板朝向斜向上的方向移动,此时第一斜推板带动斜推拉杆斜向上运动;当第一拉杆沿门体的高度方向向下移动时,在第一驱动柱以及第一驱动槽孔的作用下带动第一拨动片绕着中心柱摆动,此时在第一推动柱钉以及第一推动槽的作用下,第一斜推板朝向斜向下的方向移动,此时第一斜推板带动斜推拉杆斜向下运动。

优选的,所述第一联动组件还包括传动盒,传动盒设置在门体内,所述中心柱与传动盒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传动盒设置有利于提高拨动片与第一斜推板安装于门体内的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传动盒内固定设置有第一限位柱,所述第一斜推板对应开设有与所述第一限位柱滑移连接的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拨动片对应开设有供所述第一限位柱避位的第一避位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限位柱与第一限位槽配合设置,有利于提高第一斜推板在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第一斜推板固定设置有固定片,所述斜推拉杆的两端与所述固定片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斜推拉杆通过螺栓与固定片固定连接,实现斜推拉杆的两端与第一斜推板的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联动组件包括第二斜推板、第二拨动片以及与锁舌固定连接的连接片;

所述第二斜推板与所述斜推拉杆的端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拨动片通过中心柱转动连接于所述门体内部;

所述第二斜推板于远离斜推拉杆的一端开设有第四驱动槽孔,所述第二拨动片固定设置有第二推动柱钉,所述第二推动柱钉的一端穿过所述第四驱动槽孔,所述第二推动柱钉可绕着第四驱动槽孔转动,且第二推动柱钉可相对第四驱动槽孔移动;

所述连接片开设有第二推动槽,所述第二推动柱钉的另一端插设在所述第二推动槽内并可沿第二推动槽滑移运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斜推板与斜推拉杆的端部固定连接,实现斜推拉杆运动时带动第二斜推板动作,第二拨动片通过中心柱实现转动连接于门体的内部,第二推动柱钉以及第四驱动槽孔的配合实现第二斜推板与第二拨动片之间的活动连接,第二推动柱钉与第二推动槽的配合作用实现第二拨动片与连接片之间的活动连接;当斜推拉杆斜向上运动时,斜推拉杆带动第二斜推板斜向上移动,此时第二斜推板的第四驱动槽孔推动设有第二推动柱钉的第二拨动片动作,使得第二拨动片绕着中心柱转动,此时第二拨动片的第二推动柱钉推动设有第二推动槽的连接片向上移动,从而实现第二拨动片带动副锁体的锁舌相对副锁体作上锁动作;当斜推拉杆斜向下运动时,斜推拉杆带动第二斜推板斜向下移动,此时第二斜推板的第四驱动槽孔推动设有第二推动柱钉的第二拨动片动作,使得第二拨动片绕着中心柱转动,此时第二拨动片的第二推动柱钉推动设有第二推动槽的连接片向下移动,从而实现第二拨动片带动副锁体的锁舌相对副锁体作解锁动作。

优选的,所述副锁体还包括锁壳,所述第二联动组件安装在所述锁壳内,所述锁壳固定设置在所述门体的内部,所述第二斜推板的一侧固定设置有导向凸起,所述锁壳对应开设有供导向凸起穿过的第三导向槽,所述第三导向槽的长度方向与第二斜推板的移动方向相同;所述第二斜推板的主面板上开设有第四导向槽,所述锁壳内固定设置有导向杆,所述导向杆的一端穿过第四导向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锁壳设置使得第二联动组件能够更加稳定地安装在门体的内部,导向凸起与第三导向槽配合设置,导向杆与第四导向槽的配合设置,使得第二斜推板在移动过程中更加稳定。

优选的,所述转向联动装置还包括第三联动组件,所述第三联动组件包括第一拨动片、第一斜推板以及第二拉杆;所述斜推拉杆与所述第一斜推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拨动片通过一第三固定柱转动设置于门体的内部;

所述副锁体的锁舌与所述第二拉杆联动设置;

所述第二拉杆开设有第三驱动孔,所述第一拨动片对应设置有第三驱动柱,所述第三驱动柱穿插入所述第三驱动孔;

所述第一拨动片远离所述第三驱动柱的一端固定设置有第三推动柱钉,所述第一斜推板对应开设有供所述第三推动柱钉穿插的第三推动槽,所述第三推动槽可相对所述第三推动柱钉滑移。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三联动组件包括第一拨动片、第一斜推板以及第二拉杆,其中,斜推拉杆与第一斜推板固定连接,实现斜推拉杆能够带动第一斜推板移动,第一拨动片通过第三固定柱转动连接于门体的内部,第二拉杆与副锁体的锁舌活动连接,第二拉杆通过第三驱动柱以及第三驱动孔实现与第一拨动片之间的活动连接,第三推动柱钉与第三推动槽配合实现第一拨动片与第一斜推板之间的活动连接;当斜推拉杆斜移动时,斜推拉杆带动第三联动组件的第一斜推板移动,设有第三推动槽的第一斜推板带动设有第三推动柱钉的第一拨动片绕着第三固定柱摆动,此时在第三驱动孔与第三驱动柱的配合作用下实现第一拨动片带动第二拉杆左右移动,使得第二拉杆带动副锁体的锁舌相对于副锁体作伸缩运动。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防盗门,有利于提高门体的顶部与门框之间的锁合强度,有利于提高防盗门的安全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防盗门,包括上述所述的防盗门门锁结构,所述侧主锁部设置于防盗门的内部侧边,所述副锁体设置于防盗门的内部的上部或/和下部,侧主锁部的锁舌联动设置有第一拉杆,副锁体与第一拉杆之间联动设置有斜推拉杆,斜推拉杆设置于防盗门内的转角处,斜推拉杆与所述副锁体的锁舌联动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该防盗门门锁结构的防盗门的安全性能更高。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侧主锁部、副锁体以及第一拉杆、第二拉杆和斜推拉杆配合设置,一方面能够实现使用者可通过控制侧主锁部从而实现副锁体与门框锁合,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加门体的顶部与门框之间的锁合面积,从而有利于提高门体顶部与门框之间的锁合强度,进而有利于提高防盗门的安全性能;

2、第二拉杆与第三驱动柱转动连接,实现第二拉杆与拨动片转动连接,第二推动柱钉可带动设有第二推动槽的连接片上下滑移,实现第二拉杆左右移动时带动锁舌相对于副锁体作伸缩运动;

3、具有该防盗门门锁结构的防盗门的安全性能更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防盗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副锁体安装在门体内部的顶部时,侧主锁部以及副锁体之间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转向联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隐藏锁壳和传动盒后,转向联动装置的第一视角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隐藏锁壳和传动盒后,转向联动装置的第二视角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第一拨动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第一斜推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转向联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第一联动组件与第三联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第二联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中门体的顶部与底部均设有副锁体时,门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门体;2、副锁体;3、第一拉杆;4、斜推拉杆;5、第二拉杆;6、第一拨动片;61、通孔;62、第一避位槽;63、支撑柱;7、第一斜推板;71、固定片;711、抵接部;712、弯折部;81、第一驱动柱;82、第一驱动槽孔;91、第一推动柱钉;92、第一推动槽;10、传动盒;101、中心柱;102、第一限位柱;103、第一限位槽;11、第二拨动片;12、第三固定柱;13、连接片;141、第二驱动柱;142、第二驱动槽;143、第三驱动柱;144、第三驱动孔;145、第四驱动槽孔;151、第二推动柱钉;152、第二推动槽;153、第三推动柱钉;154、第三推动槽;16、锁壳;17、第二限位槽;18、侧主锁部;19、第二斜推板;2001、导向凸起;2002、第三导向槽;2003、导向杆;2004、第四导向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一种防盗门门锁结构,参见图1和图2,包括设于门体1内部侧边的侧主锁部18以及设于门体1上部的副锁体2,具体的,在门体1内设置对应的空腔或者槽体放置。副锁体2包括有多个锁舌,以增强门体1顶部与门框之间的锁合强度。侧主锁部18联动设有第一拉杆3,侧主锁部18设置有连动杆,在连动杆的驱动作用下,侧主锁部18可驱动第一拉杆3在门体1内部沿该门体1的高度方向上下活动,第一拉杆3与副锁体2之间通过转向联动装置活动连接有斜推拉杆4,转向联动装置与副锁体2的锁舌活动连接,以带动副锁体2的锁舌相对于副锁体2作伸缩运动。

参见图2,转向联动装置包括第一联动组件以及第二联动组件,其中,第一拉杆3与斜推拉杆4的一端通过第一联动组件活动连接,斜推拉杆4的另一端与副锁体2的锁舌通过第二联动组件活动连接。

参见图3和图4,第一联动组件包括第一拨动片6以及第一斜推板7。第一拨动片6通过一中心柱101与门体1内部固定,且第一拨动片6可以中心柱101作为转轴转动,第一拨动片6的一面设置有第一驱动柱81,第一拉杆3对应开设有第一驱动槽孔82,第一驱动槽孔82与第一驱动柱81转动连接,且设有第一驱动槽孔82的第一拉杆3能够带动设有第一驱动柱81的第一拨动片6摆动,从而实现第一拉杆3与第一拨动片6的联动。第一拨动片6的另一面固定设置有第一推动柱钉91,第一斜推板7对应开设有第一推动槽92,第一推动槽92的长度方向朝向倾斜向上的方向,第一推动柱钉91穿插于第一推动槽92并可沿第一推动槽92滑移连接,实现第一拨动片6与第一斜推板7的联动。

为了保证第一拨动片6的结构强度,第一拨动片6的厚度范围在1.5-2.5mm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拨动片6的厚度设置为2mm。

参见图4和图5,斜推拉杆4与第一斜推板7固定连接。第一斜推板7固定设置有固定片71,固定片71与第一斜推板7的主板面垂直设置,固定片71的厚度设置为1mm,固定片71包括抵接部711,抵接部711设置有一穿孔,斜推拉杆4的端部对应设置有一穿孔,两个穿孔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固定片71于抵接部711的两侧向着与斜推拉杆4连接的方向倾斜分别设置有弯折部712,弯折部712与抵接部711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固定连接。斜推拉杆4的端面对应设置呈能够与抵接部711以及弯折部712相嵌合的端面结构,有利于提高斜推拉杆4与固定片7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参见图4和图5,为了进一步提高第一斜推板7摆动时的稳定性,门体1内设置有第一限位柱102,第一拨动片6对应开设有供第一限位柱102避位的第一避位槽62。第一斜推板7于设置有第一推动槽92的相邻侧设置有第一限位槽103,第一限位槽103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斜推板7的移动方向相同,第一限位柱102插设在第一限位槽103内并可沿着第一限位槽103的长度方向滑移。第一推动槽92长度方向上的延长线与第一限位槽103的长度方向垂直设置。

参见图3和图4,为了使得第一拨动片6与第一斜推板7能够更加稳定地安装于门体1,第一联动组件还包括传动盒10,传动盒10固定设置于门体1的内部,第一拨动片6和第一斜推板7转动连接于传动盒10内。具体的,第一斜推板7还设置有另一个第一限位槽103,两个第一限位槽103相互平行设置。中心柱101固定设置于传动盒10内,第一拨动片6对应开设有通孔61,中心柱101插设在通孔61内并可与通孔61转动,从而实现第一拨动片6转动连接于传动盒10内。中心柱101的一端固定设置于传动盒10内,中心柱101的另一端穿过通孔61后插设在第一限位槽103内并可沿着第一限位槽103的长度方向滑移。

参见图4和图5,第二联动组件包括第二斜推板19、第二拨动片11以及与锁舌固定连接的连接片13。第二斜推板19与斜推拉杆4的端部固定连接;其中,第二斜推板19与斜推拉杆4之间的连接方式与第一斜推板7与斜推拉杆4之间的连接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第二拨动片11通过中心柱101在门体1内部的顶部位置固定,且第二拨动片11可绕着中心柱101转动。第二斜推板19于远离斜推拉杆4的一端开设有第四驱动槽孔145,第二拨动片11固定设置有第二推动柱钉151,第二推动柱钉151的一端穿过第四驱动槽孔145,第二推动柱钉151可绕着第四驱动槽孔145转动,且第二推动柱钉151可相对第四驱动槽孔145移动,实现第二斜推板19带动第二拨动片11摆动。连接片13开设有第二推动槽152,第二推动柱钉151的另一端插设在第二推动槽152内并可沿第二推动槽152滑移运动。

参见图3和图4,副锁体2还包括锁壳16,第二联动组件安装在锁壳16内,锁壳16固定设置在门体1的内部,连接片13上下滑移连接于锁壳16内,锁壳16朝向门框的方向开设有供锁舌穿过的避位孔(图中未示出),保证门体1与门框之间的正常固定和锁合结构。第二斜推板19的一侧固定设置有导向凸起2001,锁壳16对应开设有供导向凸起2001穿过的第三导向槽2002,第三导向槽2002的长度方向与第二斜推板19的移动方向相同。第二斜推板19移动过程中导向凸起2001沿着第三导向槽2002移动。第二斜推板19的主面板上开设有第四导向槽2004,锁壳16内固定设置有导向杆2003,导向杆2003的一端穿过第四导向槽2004并可沿第四导向槽2004移动。

为了使得第二拨动片11在锁壳16能够更加稳定的移动,第二拨动片11设置有支撑柱63,支撑柱63的一端固定设置在第二拨动片11背离第二推动柱钉151的端面,支撑柱63的另一端能够支撑在锁壳16的内部。

具体工作原理:

当第一拉杆3沿门体1的高度方向向上移动时,在第一驱动柱81以及第一驱动槽孔82的作用下带动第一拨动片6绕着中心柱101摆动,此时在第一推动柱钉91以及第一推动槽92的作用下,第一斜推板7朝向斜向上的方向移动,此时第一斜推板7带动斜推拉杆4斜向上运动;斜推拉杆4带动第二斜推板19斜向上移动,此时第二斜推板19的第四驱动槽孔145推动设有第二推动柱钉151的第二拨动片11动作,使得第二拨动片11绕着中心柱101摆动,此时第二拨动片11的第二推动柱钉151推动设有第二推动槽152的连接片13向上移动,从而实现第二拨动片11带动副锁体2的锁舌作上锁动作。

当第一拉杆3沿门体1的高度方向向下移动时,在第一驱动柱81以及第一驱动槽孔82的作用下带动第一拨动片6绕着中心柱101摆动,此时在第一推动柱钉91以及第一推动槽92的作用下,第一斜推板7朝向斜向下的方向移动,此时第一斜推板7带动斜推拉杆4斜向下运动。当斜推拉杆4斜向下运动时,斜推拉杆4带动第二斜推板19斜向下移动,此时第二斜推板19的第四驱动槽孔145推动设有第二推动柱钉151的第二拨动片11动作,使得第二拨动片11绕着中心柱101摆动,此时第二拨动片11的第二推动柱钉151推动设有第二推动槽152的连接片13向下移动,从而实现第二拨动片11带动副锁体2的锁舌作解锁动作。

实施例二:

一种防盗门门锁结构,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转向联动装置还包括第三联动组件,第三联动组件包括第一拨动片6、第一斜推板7以及第二拉杆5。结合图6,图6显示的是第一拨动片6的结构,第一拨动片6的结构与实施例一中的第一拨动片6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结合图7,图7显示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斜推板7的结构,斜推拉杆4与第一斜推板7固定连接,斜推拉杆4与第一斜推板7固定连接的方式与实施例一中斜推拉杆4与第一斜推板7固定连接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斜推板7的第一限位槽103的一端呈开口设置,第一限位槽103的另一端呈闭合设置。第一限位槽103的开口朝向倾斜向下的方向。

参见图8和图9,第一拨动片6通过一第三固定柱12转动设置于门体1(结合图1)的内部。第三固定柱12固定设置在门体1的内部,第三固定柱12穿插于第一拨动片6,且第一拨动片6可绕着第三固定柱12转动。副锁体2的锁舌与第二拉杆5联动设置。

参见图9和图10,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拨动片11设置有第二驱动柱141,第二拉杆5开设有供第二驱动柱141穿过的第二驱动槽142,第二拉杆5左右水平移动时,设有第二驱动槽142的第二拉杆5能够带动设有第二驱动柱141的第二拨动片11摆动。第二拉杆5开设有第三驱动孔144,第一拨动片6对应设置有第三驱动柱143,第三驱动柱143穿插入第三驱动孔144;第一拨动片6远离第三驱动柱143的一端固定设置有第三推动柱钉153,第一斜推板7对应开设有供穿插的第三推动槽154,第三推动槽154可相对第三推动柱钉153滑移。

为了使得第一拨动片6在传动盒10能够更加稳定的移动,第一拨动片6同样设置有支撑柱63,支撑柱63的一端固定设置在第一拨动片6背离第一推动柱钉91的端面,支撑柱63的另一端能够支撑在传动盒10的内部。

具体工作原理:

当侧主锁部18带动第一拉杆3往上推时,在第一驱动柱81与第一驱动槽孔82的配合作用下,第一拉杆3带动第一联动组件的第一拨动片6摆动,且在第一推动柱钉91与第一推动槽92的配合作用下,第一拨动片6带动第一斜推板7摆动;第一斜推板7带动斜推拉杆4向上移动,此时斜推拉杆4的上端带动第三联动组件的第一斜推板7移动,第一斜推板7带动第三联动组件的第一拨动片6摆动,该第一拨动片6带动第二拉杆5向右水平移动,此时第二拉杆5驱动第二拨动片11摆动,使得该第二拨动片11的第二推动柱钉151带动设有第二推动槽152的连接片13向上滑移,实现副锁体2的锁舌与门框进行锁合。

当侧主锁部18带动第一拉杆3往下移动时,在第一驱动柱81与第一驱动槽孔82的配合作用下,第一拉杆3带动第一拨动片6摆动,在第一推动柱钉91与第一推动槽92的配合作用下,第一拨动片6带动第一斜推板7摆动;第一斜推板7带动斜推拉杆4运动,此时斜推拉杆4带动第三联动组件的第一斜推板7摆动,该第一斜推板7带动第一拨动片6摆动,第一拨动片6带动第二拉杆5沿远离副锁体2的方向水平移动,此时第二拉杆5的第二驱动槽142驱动第二拨动片11摆动,使得第二拨动片11的第二推动柱钉151可带动设有第二推动槽152的连接片13向下滑移,实现副锁体2与门框进行解锁。

实施例三:

一种防盗门门锁结构,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参见图10,副锁体2也可以设置在门体1内部的底部,侧主锁部18可通过连动杆(图中未标记)驱动第一拉杆3动作,第一拉杆3带动副锁体2动作,第一拉杆3与副锁体2之间的连接方式与实施例一中第一拉杆3与副锁体2之间的连接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四:

一种防盗门门锁结构,与实施例三的区别在于:参见图10,门体1内部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副锁体2。其中设于门体1内部的顶部的副锁体2为顶副锁,设于门体1内部的底部的副锁体2为地副锁。侧主锁部18可分别驱动两个副锁体2动作。

实施例五:

一种防盗门,参见图1和图2,包括上述任一个实施例中的防盗门门锁结构,侧主锁部18设置于防盗门的内部侧边,副锁体2设置于防盗门的内部的上部或/和下部,侧主锁部18的锁舌联动设置有第一拉杆3,副锁体2与第一拉杆3之间联动设置有斜推拉杆4,斜推拉杆4设置于防盗门内的转角处,斜推拉杆4与副锁体2的锁舌联动设置。

门体1的侧边与转向联动装置之间间距范围在190-210mm。在本实施例中,门体1的侧边与锁壳16的侧边之间间距优选为200mm,这样设置有利于提高门体1侧边的结构强度,同时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门体1顶部与门框(图中未示出)之间的锁合强度。

上述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