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戴装置及机器人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89653发布日期:2021-01-30 04:30阅读:59来源:国知局
佩戴装置及机器人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佩戴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佩戴装置及机器人控制器。


背景技术:

[0002]
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常会遇到需要将某些物品或者设备固定在身体的某些部位的情况,例如将用于控制机器人的机器人控制器固定在用户腰部,以方便用户操作机器人控制器,又如将装有工具的工具包固定在使用者的背部,以便于使用者携带工具包,再如将一些电子设备固定在使用者的手臂上等。由于带子轻便且具有柔性且可变形,因此现有技术中常采用具有带子的佩戴装置将需要固定的物品或者设备绑在人体上。但是目前的佩戴装置无法灵活调整用于固定物品的带子的长度,容易造成带子过短而无法固定物品或者带子过长导致使用不便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佩戴装置及机器人控制器,用以解决现有的佩戴方式不能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调整固定带长度的技术问题。
[0004]
第一方面,本者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佩戴装置,包括:
[0005]
固定带;
[0006]
主体结构,设有用于容纳收放机构的腔室和供固定带伸出主体结构之外的出口;
[0007]
收放机构,位于所述腔室中,所述收放机构用于在固定带受到使其远离收放机构的外力作用时放出固定带以及在固定带不受外力作用时自动回收固定带;
[0008]
锁定机构,用于锁定固定带可伸出主体结构之外的长度;
[0009]
固定机构,与所述主体结构可拆卸连接;
[0010]
所述固定带的一端与所述收放机构连接,相对的另一端与固定机构连接。
[0011]
优选地,所述锁定机构包括驱动机构和卡紧机构,所述固定带从卡紧机构中穿过,所述驱动机构用于在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时驱动卡紧机构将固定带卡紧,在锁紧机构处于解除锁定状态时驱动卡紧机构松开以释放固定带。
[0012]
优选地,所述卡紧机构包括固定在主体结构上的第一卡紧件和与所述主体结构可转动连接的第二卡紧件,当所述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时,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第二卡紧件转动至与第一卡紧件抵紧的位置;当所述锁定机构处于解除锁定状态时,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第二卡紧件转动至与第一卡紧件分离的位置。
[0013]
优选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件和滑块,所述驱动件用于驱动滑块沿第一方向移动,当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时,驱动件驱动滑块沿第一方向移动以使滑块推动第二卡紧件旋转至与第一卡紧件抵紧的位置;当锁定机构处于解除锁定状态时,驱动件驱动滑块沿第一方向移动以使滑块推动第二卡紧件旋转至与第一卡紧件分离的位置。
[0014]
优选地,所述滑块与所述第二卡紧件抵接,所述滑块与所述第二卡紧件抵接的面和/或第二卡紧件与滑块抵接的面为斜面,所述斜面相对第一方向倾斜设置。
[0015]
优选地,所述收放机构包括转轴和弹性件,所述转轴与所述主体结构可转动连接,所述固定带的一端与所述转轴连接,所述固定带卷绕在所述转轴上,所述弹性件一端与主体结构连接,相对的另一端与转轴连接,所述转轴沿第二方向转动以使弹性件产生可驱使转轴沿与第二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的弹性恢复力。
[0016]
优选地,所述固定机构上设有滑槽,所述主体结构的外壁上设有与所述滑槽配合的滑轨,当固定机构处于与主体结构相连接的状态时,所述滑轨插入所述滑槽中,当固定机构处于与主体结构拆开的状态时,所述滑轨从滑槽中脱离。
[0017]
优选地,所述滑轨朝向滑槽底部的一面设置有朝滑槽底部方向凸起的卡块,所述卡块用于在所述滑轨插入滑槽中时限定固定机构的位置。
[0018]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机器人控制器,所述机器人控制器包括前面第一方面所述的佩戴装置。
[0019]
优选地,所述机器人控制器包括控制器本体,所述控制器本体设置第一卡槽和第一卡条,所述佩戴装置上设置有与第一卡条相配合的第二卡槽和与第一卡槽相配合的第二卡条,当佩戴装置可拆卸地与控制器本体连接时,所述第二卡条插入所述第一卡槽中,所述第一卡条插入所述第二卡槽中。
[0020]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佩戴装置利用收放机构快速方便的收放固定带,利用固定机构在固定带与人体绑好后将固定带与主体结构的外部连接,并利用锁定机构将固定带锁定在合适的长度,从而使固定带的长度可以根据佩戴的需求而进行灵活的调整,避免了固定带过的短或过长的情况。采用本实施例的佩戴装置可以方便可靠的将需要固定的物品方便可靠的固定在人体上。
[0021]
本实用新型的机器人控制器由于采用了前述的佩戴装置,因此可以方便、可靠地固定在使用者的腰前,让使用者可以方便地操作机器人控制器。
附图说明
[0022]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这些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0023]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佩戴装置的剖视图;
[0024]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佩戴装置的分解结构图;
[0025]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佩戴装置从另一个视角观看的分解结构图;
[0026]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佩戴装置的收放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7]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佩戴装置的固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8]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佩戴装置的锁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9]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0]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卡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1]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卡紧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2]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机器人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0033]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器本体与佩戴装置连接关系的示意图;
[0034]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佩戴装置的上设置第二卡条的结构示意图。
[0035]
图中零件部件及编号:固定带10、主体结构20、滑轨21、卡块212、第二卡条22、收放机构30、转轴31、弹性件32、锁定机构40、驱动机构41、驱动件411、滑块412、卡紧机构42、第一卡紧件421、第二卡紧件422、斜面4221、固定机构50、控制器本体100、第一卡槽101、第一卡条102、佩戴装置200。
具体实施方式
[0036]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如果不冲突,本实用新型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各个特征可以相互结合,均在本实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0037]
实施例1:
[0038]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佩戴装置,包括:固定带10、主体结构20、收放机构30、锁定机构40和固定机构50;所述主体结构20设有用于容纳收放机构30的腔室和供固定带10伸出主体结构20之外的出口;所述收放机构30 位于所述腔室中,所述收放机构30用于在固定带10受到使其远离收放机构30 的外力作用时放出固定带10以及在固定带10不受外力作用时自动回收固定带 10;所述锁定机构40用于锁定固定带10可伸出主体结构20之外的长度;所述固定机构50与所述主体结构20可拆卸连接;所述固定带10的一端与所述收放机构30连接,相对的另一端与固定机构50连接。
[0039]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佩戴装置在使用时先拉拽固定机构50带动固定带10从主体结构20中伸出合适的长度,然后将固定带10缠绕在人体的某一部位(例如腰部、背部、四肢体等部位),并通过固定机构50将固定带10的一端与佩戴装置的主体结构20连接,从而利用固定带10将佩戴装置可靠地固定在人体上。本实施例的佩戴装置可以利用锁定机构40来调整固定带10的长度,具体调整方式为将固定带10从主体结构20中拉出合适的长度后通过锁定机构40使固定带10伸出主体结构20之外的部分保持在当前长度,使固定带10 既不会再伸长,又也不会缩短。本实施例的佩戴装置在使用前可以与需要固定在人体上的物品相连接,从而通过佩戴装置将该物品固定在使用者的身体上。
[0040]
如图4所示,其中收放机构30是用来收放固定带10的机构。固定带10可以卷放在收放机构30中。当使用者将固定带10从主体结构20的所述出口向外拉,使位于主体结构20中的固定带10朝远离收放机构30的方向移动时,卷放在收放机构30中的固定带10在外力的拉
动下展开使固定带10伸出主体结构20 为的长度变长。此外为了提高使用的便捷性,收放机构30还可以在固定带10 不受外力拉拽或者不受外力卡紧的情况下将固定带10自动回收至收放机构30 处。
[0041]
收放机构30具体可以由转轴31和弹性件32构成,所述转轴31与所述主体结构20可转动连接,所述固定带10的一端与所述转轴31连接,所述固定带 10卷绕在所述转轴31上,所述弹性件32一端与主体结构20连接,相对的另一端与转轴31连接,所述转轴31沿第二方向转动以使弹性件32产生可驱使转轴 31沿与第二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的弹性恢复力。其中第二方向是指转轴31在放出固定带10时转动的法向方向。其中弹性构件可以采用发条弹簧。当固定带10 受带外力拉拽时,转轴31受力转动,使缠绕在转轴31上的固定带10展开并伸出主体结构20外。转轴31在转动的过程中时发条弹簧产生形变,当拉拽固定带10的外力消失后,发条弹簧恢复形变,并在恢复形变的过程中带动转轴31 转动,将展开的固定带10重新卷绕在转轴31上,从而实现固定带10的自动回收。
[0042]
其中主体结构20可以做成箱体的形式,箱体内部形成腔室,并将收放机构 30和锁定机构40置于该腔室中,然后在箱体的一个侧面留出一个出口,相对的另一个侧面设置与固定机构50连接的结构。固定带10从收放机构30中放出后先经过锁定机构40,然后从前述主体结构20的出口中穿出到主体结构20的外部,最后再固定机构50的带动下绕到箱体的另一侧与箱体的另一个侧面连接。为了便于佩戴,作为主体结构20的箱体可以做成一个扁平的长方形。所述出口和与固定机构50连接的机构位于箱体长度方向的相对的两侧,而箱体沿其宽度方向的一侧与需要佩戴的物品连接,另一侧则在佩戴时通过固定带10的束紧力与人体需要的身体部位贴紧。这样佩戴装置在使用时能够保证固定带10与人体有足够的接触长度,使佩戴装置可以更加可靠地固定在人体上。
[0043]
为了使用方便,本实施例将固定机构50设置成与主体结构20外部可拆卸连接的结构。这样使用者在需要将佩戴装置固定到人体上时可以方便地通过固定机构50将固定带10的伸出主体结构20外的一端连接到主体结构20上,在需要将佩戴装置从身体上移开时可以方便的通过固定机构50将固定带10伸出主体结构20外的一端从主体结构20上拆下来。具体地,所述固定机构50上设有滑槽,所述主体结构20的外壁上设有与所述滑槽配合的滑轨21,当固定机构 50处于与主体结构20相连接的状态时,所述滑轨21插入所述滑槽中,当固定机构50处于与主体结构20拆开的状态时,所述滑轨21从滑槽中脱离。
[0044]
如图5所示,使用时将固定带10拉出并与人体绑好后,将固定机构50滑入滑轨21中,使固定机构50与主体结构20连接。其中固定机构50的滑槽与滑轨21的外形相匹配。例如滑轨21可以采用t型滑轨21,相应地滑槽也采t 型的滑槽。当需要拆卸时,将固定机构50沿滑轨21滑动即可。
[0045]
为了避免固定机构50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晃动而滑出,本实施例还在滑轨21 朝向滑槽底部的一面设置有朝滑槽底部方向凸起的卡块212,该卡块212用于在所述滑轨21插入滑槽中时限定固定机构50的位置相对滑轨21的位置。
[0046]
实施例2
[0047]
如图6所示,为了可以方便地调整固定带10的长度,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锁定机构40包括驱动机构41和卡紧机构42,所述固定带10从卡紧机构42中穿过,所述驱动机构41用于在锁定机构40处于锁定状态时驱动卡紧机构42将固定带10卡紧,在锁紧机构处于解除锁
定状态时驱动卡紧机构42松开以释放固定带10。
[0048]
如图6和图8所示,其中,锁定机构40具有两种状态:第一种为锁定状态,当锁紧机构处于锁定状态时,固定带10既不能被继续拉长,也不会被收放机构 30自动回收,这时固定带10伸出主体结构20外的长度是固定不变的;第二种为解除锁定状态,当锁紧机构处于解除锁定状态时,固定带10既可以被拉长又可以由收放机构30回收。为实现前述两种状态,本实例采用了卡紧机构42,并让固定带10从卡紧机构42中穿过。当卡紧机构42将固定带10卡紧时,固定带10无法移动,这时既无法通过拉拽的方式使固定带10继续向外伸长,也无法利用收放机构30回收固定带10使其变短,从而使锁定机构40处于锁定状态。当卡紧机构42松开时,固定带10不再受卡紧机构42的限制,可以相对卡紧机构42自由移动,因此锁定机构40处于解除锁定状态。此外,本实施例还采取了驱动机构41来驱动卡紧机构42动作,是卡紧机构42可以在卡接和松开两种状态间顺利切换。
[0049]
卡紧机构42具体可以包括固定在主体结构20上的第一卡紧件421和与所述主体结构20可转动连接的第二卡紧件422,当所述锁定机构40处于锁定状态时,驱动机构41驱动所述第二卡紧件422转动至与第一卡紧件421抵紧的位置;当所述锁定机构40处于解除锁定状态时,驱动机构41驱动所述第二卡紧件422 转动至与第一卡紧件421分离的位置。
[0050]
本实施例中的卡紧机构42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相对主体结构20 固定的第一卡紧件421,第二部分是可以在驱动机构41的驱动下相对主体结构 20转动的第二卡紧件422。让固定带10从第一卡紧件421和第二卡紧件422之间的位置穿过,当驱动机构41驱动第二卡紧件422朝第一卡紧件421方向转动的过程中,第二卡紧件422逐渐将固定带10卡紧在第一卡紧件421和第二卡紧件422之间,这时固定带10无法移动,锁定机构40处于锁定状态。当驱动机构41驱动第二卡紧件422朝远离第一卡紧件421方向转动的过程中,第二卡紧件422和第一卡紧件421之间的间隙逐渐增大,当第二卡紧件422转动到一定角度时,固定带10可以在第一卡紧件421和第二卡紧件422之间的空间中自由移动,这时锁定机构40处于解除锁定状态。
[0051]
如图6和图7所示,为了驱动前述卡紧机构42,本实施例中的驱动机构41 包括驱动件411和滑块412,所述驱动件411用于驱动滑块412沿第一方向移动,当锁定机构40处于锁定状态时,驱动件411驱动滑块412沿第一方向移动以使滑块412推动第二卡紧件422旋转至与第一卡紧件421抵紧的位置;当锁定机构 40处于解除锁定状态时,驱动件411驱动滑块412沿第一方向移动以使滑块412 推动第二卡紧件422旋转至与第一卡紧件421分离的位置。
[0052]
其中第一方向可以是高度方向。驱动件411可以通过操作者的手来带动,也可以通过电机等驱动装置来带动,这里不做限制。当操作者拨动驱动件411 上下移动从而带动滑块412上下移动时,滑块412在上下移动的过程中推动第二卡紧件422朝第一卡紧件421方向转动或者推动第二卡紧件422朝远离第一卡紧件421的方向转动以使卡紧机构42卡紧或者松开固定带10。
[0053]
如图3和图9所示,为了实现滑块412在沿第一方向移动过程中可以推动第二卡紧件422转动,在本实施例中,滑块412与所述第二卡紧件422抵接,所述滑块412与所述第二卡紧件422抵接的面和/或第二卡紧件422与滑块412 抵接的面为斜面4221,所述斜面4221相对第一方向倾斜设置。
[0054]
其中斜面4221可以设置在滑块412上也可以设置在第二卡紧件422上,也可以同时设置在第二卡紧件422和滑块412上,这里不做限制。
[0055]
图3中滑块412在驱动件411的带动下沿第一方向(图中上下方向)移动时,由于斜面4221的作用,第二卡紧件422可以顺着斜面4221槽远离滑块412 或者靠近滑块412的方向移动,从而实现朝靠近第一卡紧件421方向转动或者槽远离第二卡紧件422的方向移动。在图3中第二卡紧件422与滑块412接触的面采用斜面4221的结构,该斜面4221相对第一方向(图3中的上下方向) 倾斜一定角度。而滑块412与第二卡紧件422接触的面为平面,当滑块412下移时,滑块412通过斜面4221推动第二卡紧件422朝靠近第一卡紧件421的方向移动。
[0056]
其中驱动件411可以做成拨动开关的形式,在驱动件411的外侧设置一个便于使用者拨动的拨片,而驱动件411的内侧设置一个凸块,相应的在滑块412 上设置一个开口或者插槽,装配时将驱动件411的凸块插入到滑块412的开口或者插槽中,这样当使用者上下拨动驱动件411时可以带动滑块412上下移动。
[0057]
为了可以使固定带10可靠夹紧,第一卡紧件421朝向第二卡紧件422的表面上还设置有若干条锯齿状的卡紧槽,这样第二卡紧件422可以将固定带10压紧在前述卡紧槽中,将固定带10可靠卡紧。
[0058]
此外第二卡紧件422靠近出口的一端还设置有第一弯折部,第一卡紧件421 靠近出口的一端相应设置第二弯折部,当卡紧机构42卡紧时,固定带10处于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之间的部分也随两个弯折部一起弯折,从而增加固定带10与卡紧机构42之间的摩擦力,使卡紧机构42的可靠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0059]
实施例3
[0060]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机器人控制器,所述机器人控制器包括控制器本体100和前述任一的佩戴装置200。使用可以通过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将佩戴装置200与机器人控制器安装在一起。使用者佩戴装置200的主体结构20置于其腰前位置,并固定带10从主体结构20的其中一个侧面拉出,并利用固定带 10将主体结构20绑于腰间后,通过固定机构50将固定带10固定到主体结构 20的另一个侧面上,从而将佩戴装置200绑紧在使用者的腰前,由于机器人控制器本体100和佩戴装置200安装在一起,因此利用佩戴装置200可以将机器人控制器整个绑紧在使用者的腰部,以便使用者操控该机器人控制器。
[0061]
如图11和图12所示,为了实现佩戴装置200与控制器的可拆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本体100设置第一卡槽101和第一卡条102,所述佩戴装置200上设置有与第一卡条102相配合的第二卡槽和与第一卡槽101相配合的第二卡条22,当佩戴装置200可拆卸地与控制器本体100连接时,所述第二卡条22插入所述第一卡槽101中,所述第一卡条102插入所述第二卡槽中。
[0062]
佩戴装置200与控制器本体100组装时,将控制器本体100靠近佩戴装置 200向下滑动,使第一卡条102插入第二卡槽中,并使第二卡条22插入第一卡槽101中。这样佩戴装置200便可以与控制器本体100可靠地组装在一起。
[0063]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
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