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长螺旋刀滚切机

文档序号:25915333发布日期:2021-07-20 15:49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进的长螺旋刀滚切机

本实用新型涉及长蜂窝纸芯高速切削加工设备领域,尤其是一种改进的长螺旋刀滚切机。



背景技术:

长滚刀切纸机是将纸芯原料输送至滚刀切口处,按规定要求得到裁纸大小的仪器设备。而目前常规的滚刀切纸机中,普遍采用横切滚刀,随着机体仪器工作长度不断加长,长横刀滚切机在高速切削加工时会因上下刀具、刀具与被切料之间发生磨损而出现“打刀”现象,使得整机出现较大的振动。而且长横刀多由众多螺栓件固定,因此维护成本高且拆卸效率低,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公告号为cn207447470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改进的滚剪机,该装置最大的优势是采用了分套式安装滚刀,提升了可拆卸性能和维护效率。但该装置所安装的横刀在高速工作中仍会产生较大振动,这对机器寿命和出料质量都会带来考验。

高速情况下稳定切削一直是长滚切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需将传统的横切机构转向螺旋切机构,并改变进料角度以适应整机的旋向便于切出所需矩形状出料,同时兼顾易拆卸、易维护等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属性。因此,现需设计一种改进的长螺旋刀滚切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改进的长螺旋刀滚切机,能够改进现有长滚切机技术上的不足,并提升整机的可拆卸性和维护性。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改进的长螺旋刀滚切机,包括进料传送装置、长螺旋滚切装置、滚切料过渡装置、出料传送装置、总收集装置,进料吸附带组和风箱安装在进料传送装置的机架上,电机一驱动辊体一带动辊体二使进料吸附带组运行,所述进料吸附带组通过辊体三与过渡传送带组一交叉排列,过渡板一和过渡板二呈弧线间隔排布避免与长螺旋滚切刀相碰撞,所述长螺旋滚切刀由规格相同的螺旋刀件组成,所述螺旋刀件包括刀片、刀座、电磁转换装置、螺栓件、刻度槽,所述刀片被安装于刀座中的电磁转换装置和螺栓件固定在刀座上,所述刀座之间通过电触媒器一和刻度槽联接,所述电磁转换装置由固定在机箱上的电触媒盘供能,电机二安装于机箱上通过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和第三齿轮之间相互啮合带动长螺旋滚切装置工作,出料吸附带组通过辊体四与过渡传送带组二交叉排列,所述出料吸附带组通过辊体五与收集传送带组交叉排列,所述收集传送带组和斜板安装在支架上,所述斜板和平板之间安装有双拨轮,所述平板下方配有收料车。

进一步的,所述进料吸附带组、出料吸附带组与风箱之间设有中间开孔挡板,所述风箱设有等分排列的工作孔,该孔与中间开孔挡板的工作孔大小一致且重合,所述进料吸附带组、出料吸附带组的工作孔直径小于风箱的工作孔。

采取上述技术方案,进料被风箱的工作面吸附,可以稳定在进料吸附带组上并进行输送,增加了传送稳定性。吸附带组的工作孔比风箱孔小而密,有利于提高吸附效益,对稳定输送起一定帮助。设有中间开孔挡板,有利于减少因风箱吸附的小颗粒对吸附带组的磨损程度并降低对吸附带组的污染。

进一步的,所述风箱底面部分设有内部腔室的通风槽,所述风箱被抬板固定且留出空间安装通风管。

采取上述技术方案,考虑通风管存在微振会影响整体带运输,需给予安装空间来避免振动引起的进料偏角从而影响剪裁精度。

进一步的,所述进料吸附带组、过渡传送带组一、过渡板一与出料吸附带组、过渡传送带组二、过渡板二各自均两两交叉排列呈“弓”字状分布,所述过渡板一和过渡板二的圆弧曲率大于长螺旋滚切装置的曲率,所述过渡板一和过渡板二的工作平面必须保证平行于水平面。

采取上述技术方案,不同装置间传送带交叉排列,有利于物料转运处的衔接同时也节省运送空间,进而降低了整机的占用空间。过渡板底部采用圆弧设计且曲率大于长螺旋滚切装置,避免过渡板与长滚刀之间发生干涉,致使刀口能安全度过过渡板底部。

进一步的,所述长螺旋滚切刀的扭转角为各螺旋刀件的扭转角之和,所述各螺旋刀件间规格相同,其中的元部件也一致。

采取上述技术方案,将原本过长的螺旋滚切刀分成相同的小螺旋刀件,便于之后因工作中出现刀口破碎、磨损等情况下针对部分刀件进行及时更换,且因规格相同,可以成批生产,降低了维护成本。

进一步的,所述电磁转换装置之间通过晶体管并联,且与电触媒器一串联,整体装置安装于刀座中,所述电磁转换装置将刀座吸附于长螺旋滚刀基体上同时吸附刀片于刀座相应位置处,所述电触媒器一端口与固定在机箱上的电触媒盘中的电触媒器二端口应处同一圆环上。

采取上述技术方案,电磁转换装置所产生的电磁吸附力能够有效替代螺栓件带来的紧固力,因此可以有效减少螺栓件的使用,更方便于拆卸。在对螺旋刀件安装正确的情况下,电触媒器一之间一一对应,电触媒盘上的电触媒器二端口数与长螺旋滚切装置上的刀数一一对应,电能通过电触媒器作为载体为电磁转换装置进行供能。同时由于长螺旋滚切装置在高速运转下工作,因此可视为不间断地为电磁转换装置供能。

进一步的,所述刀片与刀座上都有刻度槽,所述刀座前端采用弧面设计,定位螺钉需安装在刀座中上处。

采取上述技术方案,刀座与刀件之间、刀座与刀座之间、刀件与刀件之间在安装配合上可以通过刻度槽以保证装配精度。刀座前端的弧面设计可有效防止废料杂质进入长螺旋刀安装细缝中,在高速运转中前弧面能形成内置排风将部分杂质排出装置外,这有利于定位和安装的精度提升。

进一步的,所述斜板和平板衔接处需要给双拨轮留出工作的空间,所述双拨轮的工作角速率应与长螺旋滚切装置的工作角速率一致,肋板应与收料车内壁紧贴。

采取上述技术方案,双拨轮得以将出料在斜板和平板之间形成交接,且双拨轮与长螺旋滚切装置的工作角速率一致,可使斜板不易堆积出料,最终出料落入收料车内完成收集工作。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将传统横切刀换成螺旋刀,从结构上减缓“打刀”带来的振动,而且将长螺旋刀分成相同规格的螺旋刀件并合理利用电磁效应,便于更好地拆卸和维护,同时进料和出料采用风力吸附,提高了料件的传输平稳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案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后侧进料传送装置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长螺旋滚切装置放大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螺旋刀件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电触媒盘结构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去机架出料传送装置结构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总收集装置结构图。

图中:1、进料传送装置;2、长螺旋滚切装置;3、滚切料过渡装置;4、出料传送装置;5、总收集装置;6、辊体二;7、风箱;8、辊体三;9、过渡传送带组一;10、长螺旋滚切刀;11、机架;12、电机一;13、机箱;14、第一齿轮;15、第二齿轮;16、电机二;17、收料车;18、支架;19、第三齿轮;20、辊体一;21、进料吸附带组;22、螺旋刀件;23、刻度槽;24、长螺旋滚刀基体;25、中间开孔挡板;26、过渡装置辊体一;27、过渡板一;28、过渡板二;29、刀片;30、定位螺钉;31、刀座;32、电触媒器一;33、螺栓件;34、电磁转换装置;35、电触媒盘;36、电触媒器二;37、过渡装置辊体二;38、辊体四;39、过渡传送带组二;40、出料吸附带组;41、辊体五;42、角接触球轴承;43、抬板;44、斜板;45、收集传送带组;46、收集装置辊体;47、电机四;48、双拨轮;49、肋板;50、平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改进的长螺旋刀滚切机,如图1和图2,包括进料传送装置1、长螺旋滚切装置2、滚切料过渡装置3、出料传送装置4、总收集装置5,各装置间以传送带组交叉排列方式相互衔接。物料进入进料传送装置1,在风力压强差的作用下牢牢吸附在进料吸附带组21上,电机一12驱动角接触球轴承42和辊体一20带动进料吸附带组21运行,同时出料传送装置4也通过相应电机带动出料吸附带组40和风箱7的吸附力使物料平稳运行。

如图3,长螺旋滚切装置2中的上下长螺旋滚切刀10数目可由使用者自行定义,长螺旋滚切刀10必须紧贴长螺旋滚刀基体24,上下两两长螺旋滚切刀10只在中心点形成接触切割,因此过渡板一27和过渡板二28之间需留有间隙来进行滚刀口间的点接触,考虑到下方的长螺旋滚切刀10会与过渡板一27和过渡板二28之间相互干涉,过渡板一27与过渡板二28底部采用圆弧设计以避免“撞刀”现象。

如图4,电磁转换装置34在刀座31中以“h”型方式安装,刀座31的上下面均有两个电磁转换装置34,用来吸附刀片29和长螺旋滚刀基体24,因为存在一定的吸附力可减少传统用于固定刀件的螺栓用量,这样大大提升了拆卸效率。刀片29和刀座31两端均设有刻度槽23,以便于工人在安装定位时有个参考精度,这对后续的加工精度也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同时定位螺钉30可进行纵向微调,更进一步地确保安装精度。

如图5和图6,电触媒盘35被固定在机箱13上,电触媒器二36以“o”型环分布在电触媒盘35内,因电触媒器二36与电触媒器一32处在同一圆环上,保证了电能从电触媒盘35中输送至长螺旋滚切装置2中。电机二16驱动的第一齿轮14、第二齿轮15、第三齿轮19之间模数相同但直径可自行定义,但必须保证两两相互啮合。

如图7,支架18的作用在于支撑斜板44,使斜板44以倾角面对出料,双拨轮48的齿爪数应尽可能多,以避免出料在斜板44末端形成堆积。物料经双拨轮48至平板50处做减速运动,并且到达平板50末端仍有一定速率,之后做平抛运动送至收料车17中,收料车17内腔距离满足平抛运动的距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上”、“下”、“中”、“相切”、“水平”等一系列方位提示词,这些都是根据附图所提示的情况来进行说明的,仅是用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并没有强调说该部件必须安放在此方位,相应的操作和外观也是如此,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以上是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点和优点的说明和应用。业内专业人士都知道,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范围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有各式各样的变化和改进,属于需要保护的实用新型范围。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