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锁具驱动机构及智能锁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12415发布日期:2021-09-29 03:18阅读:76来源:国知局
智能锁具驱动机构及智能锁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家居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智能锁具驱动机构及智能锁具。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大家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尤其近些年,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智能化设计,通过智能化的设计可以为人们带来极大的便利,省去了中间的繁琐过程,是科技发展的一大方向。
3.智能家居行业也涌现出了大量的智能设计,例如智能锁,利用指纹开锁,或者是声控开门,又或者是遥控远程开门等等的形式。但是目前的智能锁结构设计普遍存在稳定性差的问题,为使用者使用过程中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锁具驱动机构及智能锁具。
5.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智能锁具驱动机构,包括:
6.动力部;
7.传动部,其与动力部的输出端连接;
8.工作部,其包括工作传动件、锁芯及摆杆,工作传动件及摆杆均套设于锁芯,工作传动件连接传动部,工作传动件带动锁芯及摆杆运动;
9.传感部,其连接摆杆,并采集摆杆运动信息;以及
10.主控部,其与动力部及传感部电连接。
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传动部包括依序连接的第一传动组件、第二传动组件及第三传动组件,第一传动组件连接动力部,第三传动组件连接工作传动件。
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第一传动组件包括第一轴杆及一级传动件,一级传动件转动设置于第一轴杆,且一级传动件连接动力部及第二传动组件。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第二传动组件包括第二轴杆、二级传动件及三级传动件,二级传动件及三级传动件均转动设置于第二轴杆,二级传动件连接一级传动件及第三传动组件,三级传动件连接第三传动组件。
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第三传动组件包括第三轴杆、四级传动件及五级传动件,四级传动件及五级传动件均转动设置于第三轴杆,二级传动件通过四级传动件带动三级传动件,三级传动件通过五级传动件带动工作传动件。
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传感部包括从动件及第一传感件,从动件连接摆杆,第一传感件连接主控部,第一传感件通过从动件采集摆杆的运动信息。
1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主控部包括主控板及主控电源,主控板与动力部、传感部及主控电源电连接。
17.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智能锁具,包括:智能锁具驱动机构、壳体及锁舌,智能锁
具驱动机构设置于壳体内,锁舌活动设置于壳体,智能锁具驱动机构作用于锁舌。
1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还包括开合传感部,开合传感部活动设置于壳体,且开合传感部与智能锁具驱动机构电连接。
1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还包括旋钮件,旋钮件转动设置于壳体外,且旋钮件插入锁芯。
2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动力部、传动部、工作部、传感部及主控部的配合设置,动力部通过传动部带动工作传动件转动,工作传动件带动锁芯及摆杆转动,其中,传感部对摆杆的转动情况进行数据采集,并反馈至主控部,通过主控部控制动力部的输出,对摆杆的输出进行预先控制,进而达到缓起缓停的效果,使得整体的稳定性得到提高;同时,还能防止摆杆转动时因转速较高,当停止时,因为惯性转动而造成动力部和/或传动部损坏。
附图说明
21.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2.图1为实施例一中智能锁具驱动机构的立体结构图;
23.图2为实施例一中智能锁具驱动机构的另一立体结构图;
24.图3为实施例一中传动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实施例一中传动部的另一立体结构图;
26.图5为实施例一中工作部的爆炸示意图;
27.图6为实施例一中摆杆与传感部的组合示意图;
28.图7为实施例二中智能锁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9.图8为实施例二中智能锁具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
[0031]1‑
动力部;11

动力件;12

动力传输件;
[0032]2‑
传动部;21

第一传动组件;211

第一轴杆;212

一级传动件;2121

第一齿体;2122

第二齿体;22

第二传动组件;221

第二轴杆;222

二级传动件;2221

第三齿体;2222

第四齿体;223

三级传动件;2231

第五齿体;2232

第六齿体;23

第三传动组件;231

第三轴杆;232

四级传动件;2321

第七齿体;2322

第八齿体;233

五级传动件;2331

第九齿体;2332

第十齿体;
[0033]3‑
工作部;31

工作传动件;311

凸块;32

锁芯;321

凸台;322

卡块;33

摆杆;331

卡槽;332

推杆;333

止动杆;334

轮齿;
[0034]4‑
传感部;41

从动件;42

第一传感件;
[0035]5‑
主控部;51

主控板;52

主控电源;
[0036]6‑
壳体;
[0037]7‑
锁舌;71

导槽;72

从动槽;721

斜边;
[0038]8‑
开合传感部;81

伸缩件;82

第二传感件;
[0039]9‑
上壳;
[0040]
10

下壳;
[0041]
20

连接板;201

导块;
[0042]
30

复位件;
[0043]
40

旋钮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44]
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0045]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46]
实施例一
[0047]
如图1所示,图1为实施例一中智能锁具驱动机构的立体结构图。本实用新型的智能锁具驱动机构包括动力部1、传动部2、工作部3、传感部4及主控部5,动力部1的输出端连接传动部2,同时,传动部2还连接工作部3,传感部4与工作部3连接,主控部5与动力部1及主控部5电连接。其中,工作部3包括工作传动件31、锁芯32及摆杆33,工作传动件31及摆杆33均套设于工作传动杆,且工作传动件31同时连接传动部2及传感部4。
[0048]
动力部1驱动传动部2转动,传动部2带动工作传动件31转动,工作传动件31转动一定角度后带动锁芯32及摆杆33转动,通过摆杆33的转动驱动下一部件的直线运动或者是转动等等,在摆杆33进行转动时,传感部4对其摆动角度进行信息采集,并将采集的信息反馈至主控部5,主控部5根据接收的信息对动力部1的工作进行控制。
[0049]
再一并参照图2所示,图2为实施例一中智能锁具驱动机构的另一立体结构图。优选地,智能锁具驱动机构还包括上壳9及下壳10,上壳9及下壳10共同构成容置腔,动力部1、传动部2、工作传动件31、摆杆33及传感部4均设置于容置腔内,主控部5则设置于上壳9内,锁芯32则贯穿上壳9及下壳10。具体的,锁芯32垂直贯穿上壳9及下壳10。
[0050]
具体应用时,动力部1包括动力件11及动力传输件12,动力件11与主控部5电连接,动力件11的输出端连接动力传输件12,动力传输件12连接传动部2,主控部5驱动动力件11工作,动力件11带动动力传输件12转动,并由动力传输件12带动传动部2转动。具体的,动力件11为伺服电机,动力传输件12为齿轮。
[0051]
再一并参照图3

图4所示,图3为实施例一中传动部2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一中传动部2的另一立体结构图。传动部2包括第一传动组件21、第二传动组件22及第三传动组件23,第一传动组件21与动力传输件12连接,第二传动组件22分别与第一传动组件21及第三传动组件23连接。
[0052]
第一传动组件21包括第一轴杆211及一级传动件212,第一轴杆211的两端分别设
置于上壳9与下壳10,一级传动件212套设于第一轴杆211,且一级传动件212可相对第一轴杆211转动,一级传动件212与动力传输件12连接。具体应用时,一级传动件212包括第一齿体2121及第二齿体2122,第一齿体2121与第二齿体2122依序套设于第一轴杆211,且第一齿体2121与第二齿体2122连接,第一齿体2121与动力传输件12相啮合,第二齿体2122与第二传动组件22连接。具体的,第一齿体2121的外径大于动力传输件12的外径,同时第一齿体2121的外径还大于第一齿体2121的外径,如此可降低动力传递时的转速。本实施例中,第一齿体2121及第二齿体2122均为齿轮。
[0053]
第二传动组件22包括第二轴杆221、二级传动件222及三级传动件223,第二轴杆221的一端设置于上壳9,第二轴杆221的另一端设置于下壳10,二级传动件222及三级传动件223依序套入第二轴杆221,且二级传动件222及三级传动件223均可相对第二轴杆221转动,二级传动件222连接第二齿体2122,三级传动件223连接第三传动组件23。具体应用时,二级传动件222包括第三齿体2221及第四齿体2222,第三齿体2221与第四齿体2222依序套入第二轴杆221,且第三齿体2221与第四齿体2222连接,第三齿体2221与第二齿体2122啮合,第四齿体2222与第三传动组件23连接。具体的,第三齿体2221的外径大于第二齿体2122的外径,同时,第三齿体2221的外径还大于第四齿体2222的外径。本实施例中,第三齿体2221及第四齿体2222均为齿轮。三级传动件223包括第五齿体2231及第六齿体2232,第五齿体2231与第六齿体2232依序套入第二轴杆221,且第五齿体2231与第六齿体2232连接,第五齿体2231及第六齿体2232均与第三传动组件23连接,第四齿体2222将动力传输至第三传动组件23后,由第三传动组件23带动第五齿体2231转动,第五齿体2231带动第六齿体2232同步转动,最后通过第六齿体2232再将动力传输回第三传动组件23。具体的,第五齿体2231的外径大于第六齿体2232的外径。本实施例中,第五齿体2231及第六齿体2232均为齿轮。
[0054]
第三传动组件23包括第三轴杆231、四级传动件232及五级传动件233,第三轴杆231的两端分别连接上壳9及下壳10,四级传动件232与五级传动件233依序套入第三轴杆231,四级传动件232及五级传动件233可相对第三轴杆231转动。具体应用时,四级传动件232包括第七齿体2321及第八齿体2322,第七齿体2321与第八齿体2322均转动设置于第三轴杆231,且第七齿体2321与第八齿体2322连接,第七齿体2321与第四齿体2222啮合,第八齿体2322与第五齿体2231啮合。具体的,第七齿体2321的外径大于第八齿体2322的外径。本实施例中,第七齿体2321及第八齿体2322均为齿轮。五级传动件233包括第九齿体2331及第十齿体2332,第九齿体2331及第十齿体2332依序套入第三轴杆231,且第九齿体2331与第十齿体2332可相对第三轴杆231转动,第九齿体2331与第十齿体2332连接,第九齿体2331与第六齿体2232啮合,第十齿体2332与工作传动件31连接。具体的,第九齿体2331的外径大于第十齿体2332的外径。本实施例中第九齿体2331与第十齿体2332均为齿轮。
[0055]
还需要说明的是,一级传动件212、二级传动件222、三级传动件223、四级传动件232及五级传动件233可以是结构相同的,也可以是结构不相同的,根据最终五级传动件233输出的力大小,进行合理调整各级传动件的尺寸大小。
[0056]
动力件11工作并带动动力传输件12转动,动力传输件12带动第一齿体2121转动,第一齿体2121将带动第二齿体2122转动,第二齿体2122转动的同时带动第三齿体2221转动,第三齿体2221通过第四齿体2222带动第五齿体2231转动,第五齿体2231通过第六齿体2232带动第七齿体2321转动,第七齿体2321转动的同时带动第八齿体2322转动,第八齿体
2322将带动第九齿体2331转动,最终通过第十齿体2332将动力输出。通过多级的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转动,使得整体的转速降低,另外,在有限的空间内,同一轴杆上相对独立设置多组齿轮,并且在第二轴杆221及第三轴杆231之间,齿轮相对独立地进行动力传输,本实施例中的动力呈“s”型传输,动力在第二轴杆221及第三轴杆231之间进行交叉传输,如此,不仅可以满足到降速高扭力的效果,还能减少占用面积,适应空间更小的产品,提高其兼容性。
[0057]
再一并参照图5所示,图5为实施例一中工作部3的爆炸示意图。具体应用时,工作传动件31为齿轮,且其与第十齿体2332啮合。优选地,工作传动件31转动设置于锁芯32的一端,工作传动件31的径向上开设有凸块311,锁芯32端部开设有凸台321,凸块311抵接凸台321,当第十齿体2332带动工作传动件31相对锁芯32进行转动时,凸块311抵接凸台321,进而带动锁芯32一起转动。进一步优选地,凸台321沿锁芯32周向开设。具体的,凸台321沿着锁芯32周向局部开设,即凸台321并非是绕着锁芯32周向完整的开设一圈,而是在锁芯32周向上开设部分,例如凸体至设置了半圈,或者四分之一圈,在锁芯32端部的周向上留有凸块311无负载转动区域,是便于当工作传动件31停止转动后,可通过钥匙带动锁芯32转动;若是将凸台321沿锁芯32端部周向开设了完整的一圈,只留下凸块311插入的位置,则当工作传动件31停止转动后,将无法通过钥匙带动锁芯32转动,带来极大不便。再进一步优选地,锁芯32外壁面上开设有卡块322,摆杆33上开设有卡槽331,且卡槽331与卡块322相适配,即卡块322卡入卡槽331内,使得摆杆33固定于锁芯32。本实施例中,卡块32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卡块322对立设置在锁芯32的两侧,相对应的,卡槽331的数量也为两个,并卡入对应的卡块322,通过两个卡块322带动整个摆杆33一起转动,使得摆杆33转动时稳定性更佳。
[0058]
请复阅图5,并参照图6所示,图6为实施例一中摆杆33与传感部4的组合示意图。具体的,摆杆33上还设有推杆332及止动杆333,推杆332与止动杆333呈“v”字型设置,当摆杆33转动时,推杆332抵接相应的结构件,并随着摆杆33持续转动,推杆332持续抵接并推动相应的结构件,使得该结构件进行线性运动或进行转动;当推杆332到达设定位置后,止动杆333则通过抵接到固定件,使得摆杆33停止转动,进而使得推杆332停止运动。需要说明的是,该固定件可以为推杆332推动的结构件,也可以是固定设置在上壳9的螺钉,本实施例中将不做具体限制,可根据实际应用进行选择。优选地,止动杆333还连接有弹簧(图中未标识),当止动杆333抵接到固定件后,弹簧对止动杆333保持推力,使得止动杆333与固定件接触更为牢固,有效防止止动杆333反转现象。
[0059]
请复阅图1,传感部4包括从动件41及第一传感件42,第一传感件42电连接主控部5,从动件41转动设置于第一传感件42上,且从动件41与摆杆33连接,摆杆33转动的同时带动从动件41转动,第一传感件42将采集到从动件41的转动信息输送至主控部5。优选地,摆杆33边缘还开设有多个轮齿334,从动件41为齿轮,摆杆33上的轮齿334与从动件41啮合,摆杆33转动时,通过轮齿334与从动件41的配合,驱动从动件41转动。具体的,第一传感件42为光电耦合器;由于从动件41与摆杆33的转动角度相同,故第一传感件42只需采集从动件41的转动角度信息,即可获得摆杆33的转动角度信息,进而获得推杆332推动相应的结构件的位移量或转动量,并实现对相应的结构件的精准控制。
[0060]
请复阅图1,主控部5包括主控板51及主控电源52,主控板51及主控电源52均设置于上壳9,主控板51与第一传感件42、动力件11及主控电源52电连接,第一传感件42采集的信息传输至主控板51,主控板51根据信息分析后,发出信号控制动力件11的启停,主控电源
52则负责为主控板51提供电力。具体应用时,主控电源52可选用一次性电池,也可以选用可反复充电使用的充电电池。
[0061]
实施例二
[0062]
如图7

图8所示,图7为实施例二中智能锁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为实施例二中智能锁具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智能锁具包括壳体6、锁舌7及智能锁具驱动机构,智能锁具驱动机构设置于壳体6内,锁舌7活动设置于智能锁具驱动机构,且智能锁具驱动机构作用于锁舌7,同时,锁舌7贯穿壳体6,并且锁舌7可相对壳体6运动。
[0063]
具体应用时,智能锁具驱动机构与实施例一中的相同。其中,锁舌7活动设置于上壳9,摆杆33上的推杆332抵接锁舌7,且通过推杆332带动锁舌7运动。锁芯32贯穿壳体6,且与垂直于壳体6设置。优选地,锁舌7与上壳9之间设有连接板20,锁舌7通过连接板20与上壳9连接。具体的,连接板20上设有导块201,锁舌7上沿着其运动方向开设有导槽71,导块201插入导槽71内,且导槽71可相对导块201运动,当锁舌7运动时,导块201在导槽71内相对滑动,通过连接板20的设置,增加了锁舌7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防止受外力的撞击而松动和损坏,此外,导块201还起到稳定锁舌7的作用。进一步优选地,锁舌7上还开设有从动槽72,推杆332位于从动槽72内,推杆332抵接从动槽72的内壁,进而推动整个锁舌7运动。进一步优选地,请一并参照图6,在从动槽72的开口处设有斜边721,且斜边721的倾斜角度与推杆332的结构及摆动弧度相适配,当推杆332推动锁舌7运动至设定位置后,推杆332的端面直接与斜边721抵接,推杆332支撑着斜边721并形成止动结构,增加了推杆332与锁舌7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推杆332对锁舌7的作用力,有效防止锁舌7摆动和/或往反方向运动。具体的,从动槽72上开设有两个斜边721,两个斜边721开设在同一水平线上,当推杆332推动锁舌7上锁时,推杆332抵接在一个斜边721上,反之,当推杆332推动锁舌7解锁时,推杆332抵接在另一个斜边721上,解锁时,推杆332与另一斜边721同样构成了止动结构,防止锁舌7往反向运动。
[0064]
优选地,智能锁具还包括开合传感部84,开合传感部84活动设置于壳体6,且开合传感部84与主控板51电连接。通过开合传感部84感应智能锁具当前的状态,判断其是处于上锁还是解锁状态。具体应用时,开合传感部84与锁舌7平行设置。开合传感部84包括伸缩件81及第二传感件82,伸缩件81活动设置于壳体6内,第二传感件82与主控板51电连接,通过第二传感件82采集伸缩件81的伸缩状态信息,当智能锁具处于上锁状态时,伸缩件81则缩回至壳体6内;反之,当智能锁具处于解锁状态时,伸缩件81则伸出壳体6外。具体的,第二传感件82为接近快关。进一步优选地,伸缩件81与壳体6之间设有复位件30,复位件30的一端连接伸缩件81,复位件30的另一端连接壳体6,通过复位件30使得伸缩件81由上锁状态恢复至解锁状态,即将伸缩件81由壳体6内部推出至外部。具体的,复位件30为弹簧。
[0065]
请复阅图7,壳体6的外表面设置有旋钮件40,同时,旋钮件40还插入至锁芯32内,便于使用者通过转动旋钮件40,进而带动锁芯32转动,摆杆33上的推杆332随着转动带动锁舌7进行相应的运动,实现手动开锁或上锁。具体应用时,旋钮件40外轮廓呈齿轮状,便于使用者更好的转动旋钮件40。
[0066]
当门关闭后,伸缩件81被顶回到壳体6内,此时,第二传感件82采集到的关门信息输送至主控板51,主控板51驱动动力件11工作,动力件11通过动力输送件以及传动部2将动力传输至工作传动件31,工作传动件31转动的过程中,凸块311抵接到凸台321,并由此带动
锁芯32一起转动,锁芯32则带动摆杆33转动,摆杆33上的推杆332抵接着从动槽72,并推动锁舌7伸出至壳体6外,与此同时,止动杆333抵接到锁舌7的一端,进行上锁;优选地,动力件11连接有电流检测装置(图中未标识),当锁舌7无法正常伸出至指定位置时,动力件11电流发生变化,则会停止动力件11的工作,防止动力件11继续工作造成自身或传动部2的损坏。摆杆33推动锁舌7上锁的过程中,同时带动从动件41转动,第一传感件42通过采集从动件41的转动信息,间接获得锁舌7线性运动距离信息,并将采集的信息输送至主控板51,主控板51则预先让动力件11停止工作,通过惯性使得传动部2继续传递剩余的动力,最终使得锁舌7运动至指定地方后正好停止,防止锁舌7发生撞击,起到缓起缓停的效果。当需要将开锁时,动力件11工作,推杆332带动锁舌7缩回至壳体6内,止动杆333抵接到固定件,伸缩件81在复位件30的作用下,弹出至壳体6外部,第二传感件82则将该信息输送至主控板51,主控板51则控制动力件11,使其停止工作。若是发生故障无法正常操控锁舌7的运动时,可通过扭动旋钮件40,使得锁舌7可运动至开锁或上锁的位置;除此外,还可以通过钥匙插入锁芯32进行开锁或上锁。
[0067]
综上所述,通过动力部、传动部、工作部、传感部及主控部的配合设置,动力部通过传动部带动工作传动件转动,工作传动件带动锁芯及摆杆转动,其中,传感部对摆杆的转动情况进行数据采集,并反馈至主控部,通过主控部控制动力部的输出,对摆杆的输出进行预先控制,进而达到缓起缓停的效果,使得整体的稳定性得到提高;同时,还能防止摆杆转动时因转速较高,当停止时,因为惯性转动而造成动力部和/或传动部损坏。
[0068]
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的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