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外边框机构和内支架机构的门把手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06627发布日期:2021-09-29 02:38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包括外边框机构和内支架机构的门把手组件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总体涉及机动车门把手,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具有可有选择性地打开以允许用户进入车辆的封闭件的机动车门把手组件。


背景技术:

2.机动车的门把手通常是众所周知的,在其最常见的传统形式中,该门把手包括从门的外表面向外突出的把手。典型情况下,这些把手机械地耦合至设置在门内的门闩机构,并且可操作以在关闭状态下将门牢固地闩锁。当用户使把手致动时,门闩机构被释放,从而允许打开门。
3.最近,引入了齐平式把手,其特点是可由用户致动的把手部分基本上与车门的外表面齐平地布置,直到遥控信号通过电动机构将把手移动到部署位置,在该部署位置,用户可使把手致动,以解锁然后打开车门。
4.齐平式把手是对承载把手的车辆的风格有重大影响的一种部件。在此方面,车辆制造商往往寻求将把手布置在门的平面内,使得把手占据齐平的位置(这被称为齐平布置),并且更普遍的是尽可能使把手不可见。这种齐平式门把手还具有减少车辆行驶时由空气冲击引起的空气动力学噪音的优点。
5.齐平式把手机构的结构有些复杂,在较冷的气候条件下它们易被积冰堵塞,而且必须满足规定的强度要求。
6.已知还有另一种门把手,其中通向可致动的把手的开口设计在机动车的开启门扇上,并且其中可致动的把手在被致动时围绕水平轴线旋转。这种门把手始终留下一个开口,用户可将手插入该开口中,以便轻松地操作把手。这种把手比前一种把手更符合人体工程学,但是,由于机动车开启门扇上的可致动的把手和门闩机构的安装构造,这种把手的安装也困难得多。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产生一种符合人体工程学、隐藏性较好、并且易于制造的门把手。
8.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开启门扇的把手,该把手包括:
9.‑
从开启门扇的内侧安装的内支架机构,以及
10.‑
从开启门扇的外侧安装的外边框机构,
11.外边框机构从开启门扇的间隙固定到内支架机构上,
12.外边框机构包括边框和抓握机构,该抓握机构配置为与门闩机构协作以解锁开启门扇,
13.边框向内延伸到间隙的内部,以允许手接近所述抓握机构,
14.其中,抓握机构在静止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可旋转地安装在外边框机构上,在静止位置,抓握机构与开启门扇齐平,在打开位置,抓握机构驱动门闩机构以打开开启门扇。
15.这种把手可安装在开启门扇上,在抓握机构与开启门扇之间没有任何直接的机械依赖性。
16.外边框机构和内支架机构最好固定为使得内支架机构的支架与外边框机构之间没有相对运动。与外边框机构不同的是,抓握机构可相对于内支架机构移动,从而相对于外边框机构移动。
17.本发明的把手装置最好包括以下改进之中的至少一项,形成这些改进的技术特征可单独或组合地使用:
18.‑
抓握机构围绕竖直抓握轴线可旋转地安装,
19.‑
抓握机构包括抓握元件和抓握杆,抓握杆支撑抓握元件,
20.‑
抓握元件和抓握杆彼此不同,
21.‑
抓握杆支撑竖直抓握轴线,
22.‑
抓握机构还具有处于静止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的激活位置,在该激活位置,抓握机构相对于开启门扇向外突出,并且变得可抓握,
23.‑
抓握机构包括配置为向静止位置驱动抓握杆的抓握弹性返回元件,
24.‑
抓握机构包括配置为防止抓握元件向外移动到超过打开位置的程度的抓握止动元件,
25.‑
抓握机构包括配置为将抓握杆从激活或打开位置驱动到静止位置的抓握弹性返回元件,
26.‑
抓握机构包括至少一个径向板,
27.‑
抓握机构包括用于将抓握元件牢固地保持在抓握杆上的夹紧元件,
28.‑
外边框机构包括从边框延伸用于防止抓握机构从静止位置向内移动的抓握保持元件,
29.‑
抓握保持元件垂直于竖直抓握轴线延伸,
30.‑
抓握保持元件可随抓握机构移动,
31.‑
抓握保持元件包括保持板和从保持板延伸的心轴,
32.‑
抓握保持元件直接固定到抓握杆上,
33.‑
抓握保持元件从抓握元件延伸到另一侧,
34.‑
外边框机构包括固定在边框上用于防止抓握元件的一端与边框接触的弹性挡块,
35.‑
内支架机构包括与抓握机构协作使得抓握机构可在静止位置和激活位置之间被驱动的致动机构,
36.‑
致动机构包括致动杆,
37.‑
致动杆围绕致动器轴线可旋转地安装,并且致动器轴线与抓握轴线彼此平行,
38.‑
内支架机构包括致动机构(所谓的第一致动机构)以及与抓握机构协作的第二致动机构,使得抓握机构可在激活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驱动第二致动机构,
39.‑
第二致动机构是门闩机构,
40.‑
第一致动机构和第二致动机构是彼此机械独立的,
41.‑
第二致动机构包括致动杆(所谓的第二致动杆),
42.‑
第二致动机构包括支撑第二致动杆的主体,
43.‑
抓握机构仅在激活或打开位置与门闩机构协作,
44.‑
门闩机构包括博登拉线,
45.‑
门闩机构拉动博登拉线,使得开启门扇被解锁并可打开,
46.‑
第二致动机构包括配置为将第二致动杆从解锁位置驱动到闩锁位置的致动杆弹性返回元件,
47.‑
在闩锁位置,抓握机构处于静止位置或激活位置,
48.‑
在解锁位置,抓握机构处于打开位置,
49.‑
在静止位置,抓握机构在机械上独立于第一致动机构,
50.‑
在静止位置,抓握机构在机械上独立于第二致动机构,
51.‑
在激活位置,抓握机构与第一致动机构机械接触,
52.‑
在静止位置,抓握机构与第二致动机构机械接触,
53.‑
外边框机构包括激活开关,该激活开关配置为激活所述第一致动机构,以将抓握机构从静止位置移动到激活位置,
54.‑
激活开关由抓握元件支撑,
55.‑
外边框机构包括发光元件,
56.‑
发光元件由抓握元件支撑。
57.根据另一个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解锁车辆开启门扇的门闩机构的方法。
附图说明
58.通过参照附图阅读下文的非限制性实施例的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明显,在附图中:
59.‑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包括抓握机构的外边框机构的分解图;
60.‑
图2示出了图1所示的外边框机构的前组装图;
61.‑
图3示出了图2所示的外边框机构的后视图;
62.‑
图4示出了配置为与图1

3所示的外边框机构一起安装的内支架机构的分解图;
63.‑
图5示出了图4所示的内支架机构的前组装图;
64.‑
图6示出了图5所示的外边框机构的后视图;
65.‑
图7a和7b示出了包括安装在一起的图1

6所示的外边框机构和内支架机构的把手,其中抓握机构处于静止位置;
66.‑
图8a和8b示出了图7a和7b中的把手,其中抓握机构处于激活位置;
67.‑
图9a和9b示出了图7a和7b中的把手,其中抓握机构处于打开位置;
68.‑
图10示出了抓握机构的抓握元件;
69.‑
图11示出了处于打开位置的抓握元件;
70.‑
图12示出了外边框机构的激活开关;
71.‑
图13示出了激活开关的解锁方法。
具体实施方式
72.请参考图1至11,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把手1包括内支架机构2和外边框机构3。该把手使用户能够打开包括开启门扇4的车门。
73.内支架机构2从开启门扇4的内侧安装,外边框机构3从开启门扇4的外侧安装。
74.外边框机构3从开启门扇4的间隙(未示出)固定到内支架机构2上。
75.外边框机构3包括边框30和抓握机构31,该抓握机构31配置为与门闩机构5协作,以解锁开启门扇4。
76.边框30向内延伸到间隙的内部,以允许用手接近所述抓握机构31。
77.抓握机构31在静止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可旋转地安装在外边框机构3上,在静止位置,抓握机构31与开启门扇4齐平,在打开位置,抓握机构31驱动门闩机构t4以打开该开启门扇4。
78.抓握机构31还具有处于静止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的激活位置,在该激活位置,抓握机构31相对于开启门扇4向外突出,并且变得可抓握。
79.抓握机构31包括抓握元件31a和抓握杆31b,抓握杆31a支撑抓握元件31b。
80.抓握元件31a和抓握杆31b是两个部件。
81.抓握机构31围绕竖直抓握轴线a1可旋转地安装,抓握杆31b支撑竖直抓握轴线a1。
82.抓握机构31包括配置为将抓握杆31a从打开或激活位置驱动到静止位置的抓握弹性返回元件31c。
83.抓握机构31包括配置为防止抓握元件31a向外移动到超过打开位置的程度的抓握止动元件31d。
84.抓握机构31包括至少一个用于加强其结构的径向板31e。
85.外边框机构3包括从边框30延伸用于防止抓握机构2从静止位置向内移动的抓握保持元件32。
86.抓握保持元件32垂直于竖直抓握轴线a1延伸。抓握保持元件32可随抓握机构31移动。抓握保持元件32包括保持板32a和从保持板32a延伸的心轴32b。抓握保持元件32直接固定到抓握杆31b上,该抓握杆31b具有相应的开口以接收心轴。在把手1组装期间,当需要时,心轴允许保持板32a从抓握杆31b伸出。
87.抓握保持元件32从抓握元件31a延伸到另一侧。
88.保持板32可布置为使得其质量是抓握元件31a的惯性质量,防止在碰撞事件期间门闩机构的惰性。
89.外边框机构3包括固定在边框30上用于防止抓握元件31a的端部与边框30接触的弹性挡块33,该弹性挡块33被收纳在边框30的开口内。
90.抓握机构3包括用于将抓握元件31a牢固地保持在抓握杆31b上的夹紧元件34。
91.外边框机构3还包括框架35和接收在边框30上的垫圈36。
92.外边框机构3还包括激活开关37,该激活开关37配置为激活电动致动机构(所谓的第一致动机构),以将抓握机构31从静止位置移动至激活位置。抓握元件31a接收盖子98,激活开关37从该盖子98延伸。
93.边框30具有抓握元件31a的接收部分30a和将边框固定到开启门扇4上的固定部分30b。
94.固定部分30b具有用于将边框30固定在开启门扇4上的固定孔30b’。
95.外边框机构3包括发光元件39,该发光元件39由抓握元件31a支撑。发光元件39具有盖子元件39a。
96.内支架机构2包括支架2a。
97.支架2a支撑电动致动机构(所述第一致动机构20)和第二致动机构。
98.第二致动机构是门闩机构5。
99.第一致动机构20与抓握机构3协作,使得抓握机构3可在静止位置与激活位置之间被驱动。
100.更确切地说,第一致动机构20与抓握元件31a协作。
101.第一致动机构20包括致动杆20a。致动杆20a(所述第一致动器20a)围绕致动器轴线a2可旋转地安装,并且致动器轴线a2和抓握轴线a1彼此平行。
102.第一致动杆20a布置为使得其可与抓握元件31a接合。
103.门闩机构5与抓握机构3协作,使得抓握机构3可在激活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驱动门闩机构5。
104.应说明的是,第一致动机构20和门闩机构5是彼此机械独立的。
105.更确切地说,第一致动机构20和门闩机构5彼此没有直接的机械依赖性。
106.门闩机构5包括致动杆5a(所述第二致动杆5a)和支撑第二致动杆5a的主体50。
107.门闩机构5包括博登拉线(未示出)。
108.门闩机构5拉动博登拉线,使得开启门扇4被解锁并且可打开。
109.门闩机构5包括配置为将第二致动杆5a从解锁位置驱动到闩锁位置的致动杆弹性返回元件5b。
110.请参考图7a

c,其中抓握机构3处于静止位置。在该静止位置,抓握元件31a既不与第一致动机构20接触,也不与第二致动机构5接触。
111.更确切地说,在该静止位置,抓握元件31a不与第一致动杆20a接触,并且抓握杆31不与第二致动杆5a接触。
112.第一致动机构20处于静止位置,第二致动机构5处于闩锁位置。
113.请参考图8a

c,其中抓握机构3处于激活位置。在该激活位置,抓握元件31a与第一致动机构20和第二致动机构5接触。
114.更确切地说,在该激活位置,抓握元件31a与第一致动杆20a接触,并且抓握杆31与第二致动杆5a接触。
115.第一致动杆20a将抓握元件31a从静止位置推到激活位置。
116.然后,第一致动机构20处于活动位置,第二致动机构5处于闩锁位置。
117.在该激活位置,用户的手可抓住抓握元件31a。
118.请参考图9a

c,其中抓握机构3处于打开位置。在该打开位置,抓握元件31a不与第一致动机构20接触,并且它与第二致动机构5接合。
119.在打开位置,用户的手将抓握元件31从活动位置拉到打开位置。
120.更确切地说,在该激活位置,抓握元件31a不再与第一致动杆20a接触,并且抓握杆31b与第二致动杆5a接合。
121.抓握杆31b推动第二致动杆5a,并且门闩机构5从闩锁位置移动至解锁位置。
122.第一致动机构20仍处于活动位置,第二致动机构5处于解锁位置。
123.在电源故障的情况下,为了接近抓握元件31a,用户可将手插入边框中。碗状边框导引用户的手抓住抓握元件31a。因此,用户可操作抓握机构来解锁门闩机构并打开门。
124.如图12所示,激活开关37配置为激活电动致动机构(所谓的第一激活机构20)。
125.激活开关37具有安装在壳体37b中的按钮盒37a,该按钮盒37a可在静止位置与活动位置之间移动,在静止位置,弹性元件37c将按钮盒37a压到壳体37b之外,在活动位置,弹性元件37c被用户按压,从而按钮盒37a被推到壳体7b之内。
126.激活开关37还包括固定在壳体37b上的开关37d,在按钮盒37a处于其工作位置时,该开关37d可被按下。
127.按钮盒37a包括印刷电路板37a1和连接至印刷电路板37a2的传感器37a2。
128.印刷电路板37a1连接至第一处理单元40,开关37d连接至第二处理单元41。
129.第一处理单元40和第二处理单元41连接在一起,第一处理单元40连接至至少一个碰撞传感器42,第二处理单元41连接至电动致动机构(所谓的第一致动机构20)。
130.按钮盒传感器37a2最好是能够检测用户的手或手指与按钮盒37a接触或不接触的存在传感器。
131.根据另一个方面,图13示出了一种解锁车辆开启门扇的门闩机构5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下述步骤之中的至少一个。
132.在按钮盒传感器37a2检测到用户的手或手指时,向第一处理单元40发送第一打开信号100,第一处理单元40然后将第一打开信号100传送到第二处理单元41,第二处理单元41最终激活电动致动机构(所谓的第一致动机构20)。
133.在按钮盒37a处于活动位置并检测到开关37d的按压时,向第二处理单元41发送第二打开信号200,然后第二处理单元41会等待来自第一处理单元40的第一打开信号100:
134.‑
若接收到来自第一处理单元40的第一打开信号100,则第二处理单元41最终激活电动致动机构(所谓的第一致动机构),
135.‑
若未接收到来自第一处理单元40的打开信号,则第一处理单元40会检查是否从碰撞传感器42接收到碰撞信号300:
136.■
若第一处理单元40未接收到碰撞信号300,则第二处理单元41接收到未检测到碰撞信号300的信息,并且第二处理单元41最终激活电动致动机构(所谓的第一致动机构20),
137.■
若第一处理单元40接收到碰撞信号300,则第二处理单元41接收到检测到碰撞信号300的信息,并且第二处理单元41不会允许激活电动致动机构(所谓的第一致动机构20),
138.■
在任何情况下,在按钮盒传感器37a2未检测到用户的手或手指时,以及在发生事故的情况下检测到开关37d的按压时,第二处理单元41不会允许激活电动致动机构(所谓的第一致动机构20)。
[0139]“接触”一词指两个部件之间的直接接触。
[0140]“独立”一词指两个部件没有直接机械关系。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