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房建窗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218568发布日期:2021-12-28 23:13阅读:72来源:国知局
一种房建窗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房建施工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房建窗体结构。


背景技术:

2.窗户主要用以使光线或空气进入室内,在日常生活中再常见不过,大体可分为平开窗、推拉窗、天窗和百叶窗等类型。
3.授权公告号为cn206545459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窗户,包括窗框;透光窗扇;第一、二滚轮,设置于透光窗扇上方与第一上凹槽构成滚动导轨副;第三、四滚轮,设置于透光窗扇下方与第一下凹槽构成滚动导轨副;纱窗窗扇;第五、六滚轮,设置于纱窗窗扇上方与第二上凹槽构成滚动导轨副;第七、八滚轮,设置于纱窗窗扇下方与第二下凹槽构成滚动导轨副;第一上缺口,设置于窗框与第一上凹槽连通,供第二滚轮通过;第一下缺口,其设置于窗框与第一下凹槽连通,供第四滚轮通过;第二上缺口,设置于窗框与第二上凹槽连通,供第六滚轮通过;第二下缺口,设置于窗框与第二下凹槽连通,供第八滚轮通过;透光窗扇、纱窗窗扇均为多扇。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上述中的窗户仅通过滚轮实现与窗框之间的连接,其整体的连接强度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窗体与墙体之间的连接强度,本技术提供一种房建窗体结构。
6.本技术提供一种房建窗体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房建窗体结构,包括设置在墙体的一侧相对墙体移动的窗体,所述墙体上开设有窗口,所述窗体远离窗口的一侧铰接有安装架,所述窗体四个顶角处对应安装架的一侧铰接有铰接杆,所述窗口远离窗体的一侧设置有用于抵接窗体的限位板,所述墙体上设置有驱动安装架带动窗体向靠近或远离窗口移动的驱动组件。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驱动组件带动安装架向靠近窗口的方向移动,从而实现安装架带动窗体向靠近窗口的方向移动,由于窗体与安装架之间铰接,当窗体接触限位板之后,窗体相对安装架的位置发生转动,从而使得窗体实现对窗口的封闭,由于窗体在铰接杆的作用下向抵紧窗口的方向移动,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窗体与墙体之间的连接强度。
8.可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置在安装架远离窗体一侧的齿条以及与齿条啮合的齿轮,所述齿轮的中轴处连接有转轴,所述墙体的上下两端设置有供转轴旋转连接的连接杆,所述转轴的一端设置有驱动转轴旋转的动力源。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动力源带动齿轮旋转时,实现齿轮对齿条的驱动,实现安装架带动窗体的移动。
10.可选的,所述转轴的上端设置有转盘,所述动力源为设置在墙体远离转盘一侧的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上设置有输出盘,所述输出盘与转盘之间设置有传送皮带,所述墙
体上开设有供传送皮带穿过的通孔。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驱动电机的设置,使得驱动电机通过传送皮带实现带动转盘的旋转,驱动电机的正转及反转,能够实现窗体的闭合与开启操作。
12.可选的,所述墙体于安装架的上下两侧设置有导杆,所述导杆上开设有滑槽,所述安装架对应滑槽的位置设置有滑动在滑槽内的第一滚轮。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导杆及第一滚轮的设置,便于对安装架的移动方向进行导向,同时,滚轮能够提高安装架相对导杆移动过程中的便捷性。
14.可选的,所述墙体上设置有引导板,所述引导板置于两导杆之间,所述引导板上开设有第一导槽,所述窗体靠近第一导槽一侧的铰接杆的下部连接有滑动在第一导槽内的导向杆。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导槽及导向杆的设置,便于提高安装架相对墙体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16.可选的,所述引导板靠近窗口的一端设置有垂直于第一导槽设置的第二导槽,当导向杆移动至第二导槽的位置后,使得导向杆沿第二导槽的延伸方向移动。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二导槽的设置,便于对铰接杆的转动方向进行导向,从而便于实现窗体与安装架之间的相对转动。
18.可选的,所述导杆接触第一导槽的一端旋转连接有第二滚轮。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二滚轮的设置,便于实现导杆相对第一导槽及第二导槽的移动。
20.可选的,所述窗口与窗体接触的一侧设置有供窗体放置的阶梯槽。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阶梯槽的设置,便于提高窗体与墙体之间连接的稳固性。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1. 通过驱动组件带动安装架向靠近窗口的方向移动,从而实现安装架带动窗体向靠近窗口的方向移动,由于窗体与安装架之间铰接,当窗体接触限位板之后,窗体相对安装架的位置发生转动,从而使得窗体实现对窗口的封闭,由于窗体在铰接杆的作用下向抵紧窗口的方向移动,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窗体与墙体之间的连接强度;2. 通过第一导槽及导杆的设置,便于提高安装架相对墙体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施例凸显驱动电机安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施例凸显安装架结构的状态示意图;图4是本实施例窗体关闭状态的状态示意图;图5是本实施例凸显插接柱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1中a处的结构示意图。
24.附图标记说明:1、窗体;11、安装座;2、墙体;21、窗口;22、阶梯槽;3、安装架;31、插接柱;4、导杆;41、滑槽;42、连接杆;5、第一滚轮;6、驱动组件;61、齿条;62、齿轮;7、转轴;8、转盘;9、驱动电机;91、输出盘;10、传送皮带;12、铰接杆;13、螺母;14、螺栓;15、限位板;16、
引导板;161、第一导槽;162、第二导槽;17、导向杆;18、第二滚轮。
具体实施方式
25.以下结合附图1

6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6.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房建窗体结构。参照图1,房建窗体结构包括设置在墙体2外侧相对墙体2移动的窗体1,墙体2上开设有窗口21,窗体1远离窗口21的一侧设置有带动窗体1相对墙体2移动的安装架3。
27.参照图2,安装架3整体处于朝向或远离窗口21移动的状态,墙体2于安装架3的上下两端均固定有导杆4,导杆4上开设有沿导杆4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滑槽41,安装架3对应滑槽41的位置安装有滑动在滑槽41内的第一滚轮5,第一滚轮5的设置,便于实现安装架3相对导杆4的移动。
28.参照图2和图3,墙体2上对应安装架3的位置设置有驱动安装架3相对墙体2移动的驱动组件6,本实施例中的驱动组件6包括焊接在安装架3上的齿条61,齿条61的延伸方向与导杆4的延伸方向一致,驱动组件6还包括与齿条61啮合的齿轮62,齿轮62设在导杆4中部靠近窗口21外侧边沿的位置。
29.参照图2和图3,齿轮62的中轴线的位置焊接有转轴7,转轴7的两端延伸至导杆4的位置,导杆4对应转轴7的位置焊接有供转轴7旋转连接的连接杆42,转轴7的上端贯穿上部的连接杆42,转轴7贯穿至连接杆42上部的一端焊接有转盘8,通过转盘8的旋转带动齿轮62的旋转,转盘8上连接有带动带动转盘8相对连接杆42旋转的动力源,本实施例中的动力源为安装在墙体2远离安装架3一侧的驱动电机9,驱动电机9的输出端连接有输出盘91,输出盘91与转盘8之间连接有传送皮带10,通过驱动电机9驱动,带动转盘8旋转,从而实现齿轮62的旋转。
30.参照图4和图5,窗体1与安装架3铰接,窗体1的四个顶角处对应安装架3的位置均连接有铰接杆12,安装架3于设置铰接杆12的位置设置有供铰接杆12安装的插接柱31,插接柱31上螺纹连接有螺母13,螺母13的设置减小铰接杆12脱离插接柱31的可能。窗体1朝向安装架3一侧的四个顶角处焊接有向安装架3的方向延伸的安装座11,铰接杆12与安装座11之间设置有螺栓14及螺母13,螺栓14及螺母13实现对铰接杆12的限位,此时,铰接杆12能够相对插接柱31及螺栓14发生转动。
31.参照图3和图4,窗口21远离齿轮62一侧的外侧边沿焊接有用于抵接窗体1的限位板15,当窗体1在安装架3的带动下移动至限位板15的位置时,窗体1抵接限位板15,当安装架3继续带动窗体1移动时,铰接杆12带动窗体1相对安装架3发生转动,从而使得窗体1向窗口21的方向移动,实现窗体1对窗口21的封堵。
32.参照图3和图4,为了进一步对窗体1的移动方向进行导向,在墙体2远离窗口21的一侧安装有引导板16,引导板16置于两导杆4之间,引导板16上开设有沿引导板16的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一导槽161,接触引导板16一侧的螺栓14底部焊接有滑动在第一导槽161内部的导向杆17,引导板16靠近窗口21的一侧开设有与第一导槽161垂直的第二导槽162,第一导槽161与第二导槽162的连接处设置有倒角,便于实现导向杆17相对引导板16的移动。
33.参照图6,为了提高导向杆17相对引导板16移动的便捷性,在导向杆17上套设有第二滚轮18。通过引导板16的设置,便于实现窗体1相对安装架3的转动。
34.参照图3和图6,窗口21与窗体1接触的一侧开设有供窗体1放置的阶梯槽22,当第二滚轮18移动至第二导槽162远离第一导槽161的一端时,窗体1置于阶梯槽22的内部,从而实现对窗口21的封闭作用。
35.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房建窗体结构的实施原理为:当进行窗体1的关闭时,启动驱动电机9,使得齿轮62相对连接杆42旋转,从而带动安装架3向靠近窗口21的方向移动,当第二滚轮18移动至第一导槽161与第二导槽162连接的位置时,第二滚轮18沿第二导槽162的长度方向移动,从而使得窗体1相对安装架3发生转动,从而实现对窗口21的封堵。
36.当需要开启窗体1时,使得驱动电机9反向旋转,带动齿轮62反向旋转,从而使得安装架3向远离窗口21的方向移动,带动窗体1向靠近安装架3的方向转动,从而使得窗体1脱离阶梯槽22,实现对窗体1的开启。
37.由于窗体1在关闭的过程中,窗体1的外侧受到铰接杆12的挤压以及齿轮62的挤压,从而能够提高整体窗体1关闭状态的结构强度。
38.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