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器人新型控驱一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96650发布日期:2022-04-09 10:10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一种机器人新型控驱一体装置的制作方法
一种机器人新型控驱一体装置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器人控制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机器人新型控驱一体装置。


背景技术:

2.控驱一体装置常用于对机器人的控制,目前的工业机器人的运行离不开控制柜的支持,大多数控制柜采用伺服控制器与伺服系统分离的方式,这就导致了普通控制柜里电器件较多,内部接线混乱,且占用的空间较大,而且由于内部混乱,存在着故障率高的问题,再者,由于现有的控驱一体装置内部排放杂乱,发热电器元件不能很好的归集摆放,并且没有较好的散热装置,导致装置内元器件发热后不能很好将热量进行散发,导致装置内容易出现元器件烧坏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旨在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机器人新型控驱一体装置,解决现有控驱一体装置内部元器件摆放杂乱、体积大且散热效果差的问题。
4.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5.一种机器人新型控驱一体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一端设有接口面板,所述壳体内设有主板,所述主板的一侧设有功率板,所述功率板的下方设有散热组件,所述接口面板与所述散热组件相对的位置设有出风口,所述壳体的底部设有进风口,所述散热组件、所述出风口和所述进风口组成散热风道,将控驱一体装置中热量排出;
6.所述功率板的上方设有支架板,所述支架板的上方设有io板、所述io板的上方设有扩展模板,所述功率板、所述支架板、所述io 板、所述扩展模板和所述散热组件通过可拆卸的螺柱连接。
7.优选的,所述散热组件包括支撑板和散热翅片,所述支撑板搭靠于所述主板的一侧,所述散热翅片设于所述支撑板的底部,且所述散热翅片、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组成散热风道。
8.优选的,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凹槽和凸台,所述凹槽设于所述支撑板的顶部,所述凸台设于所述凹槽中,所述凸台的顶部与所述功率板的底部接触。
9.优选的,所述支架板包括折弯板,所述折弯板设于所述支架板远离所述接口面板的一端。
10.优选的,还包括防尘条,所述防尘条设于所述壳体与所述主板之间,所述防尘条采用高密度塑料材质制得,用于防止灰尘从散热器进入高压控制区。
11.优选的,还包括支架脚,所述支架脚设于所述壳体的底部,且所述支架脚设于所述壳体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一侧面上。
12.优选的,所述壳体还包括急停开关和示教器接口,所述急停开关和所述示教器接口设于所述壳体远离所述接口面板的一端,且所述急停开关位于所述示教器接口的上方。
13.优选的,所述接口面板还包括动力编码连接器、电源开关和电源接口,所述电源开
关和所述电源接口设于所述接口面板远离所述出风口的一端,且所述电源开关位于所述电源接口的上方,所述动力编码连接器设于所述出风口和所述接口电源之间。
14.本实用新型的贡献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壳体内设置主板,将主体内结构进行分区处理,使得结构安排更加规范,将高压与低压元器件进行区分,减小元器件间的电磁干扰,将发热元器件进行区分安排,使得控驱一体装置内的布局合理,节约空间使用,降低了整体的体积,通过设置散热组件、进风口和出风口,使得装置内的热量能够在第一时间被带出装置,降低装置运行的温度,确保装置不会出现高温烧坏元器件的情况。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是本实用新型将部分壳体拆除后的结构示意图;
17.图3是图1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18.图4是本实用新型主板低压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19.图5是本实用新型功率板、支架板、io板、扩展模板和凸台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20.图6是本实用新型支架板的结构示意图;
21.图7是本实用新型散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2.图8是本实用新型功率板和凸台接触的结构示意图;
23.图9是图2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24.图10是本实用新型进风口、散热组件和出风口组成的散热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25.其中:壳体10、接口面板20、主板30、功率板40、散热组件50、支架板60、io板70、扩展模板80、防尘条90、螺柱1a、支架脚1b;
26.进风口11、急停开关12、示教器接口13、出风口21、动力编码连接器22、电源开关23、电源接口24、支撑板51、散热翅片52、凹槽53、凸台54、折弯板61。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列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解释和补充,对本实用新型不构成任何限制。
28.如图1-10所示,一种机器人新型控驱一体装置,包括壳体10,所述壳体10的一端设有接口面板20,所述壳体10内设有主板30,所述主板30的一侧设有功率板40,所述功率板40的下方设有散热组件50,所述接口面板20与所述散热组件50相对的位置设有出风口21,所述壳体10的底部设有进风口11,所述散热组件50、所述出风口21和所述进风口11组成散热风道,将控驱一体装置中热量排出;
29.所述功率板40的上方设有支架板60,所述支架板60的上方设有io板70、所述io板70的上方设有扩展模板80,所述功率板40、所述支架板60、所述io板70、所述扩展模板80和所述散热组件50 通过可拆卸的螺柱1a连接。
30.控驱一体装置主要用于控制工业机器人,控驱一体装置的壳体 10内设有一主板30,主板30一般是设置在中间位置,主板30的一侧为高压控制区,高压控制区中安装有滤波器、动力编码组件、直流控制接触器和熔断器等多种高压元器件,主板30的另一侧为低压控制区,主要安装有功率板40、支架板60、io板70和扩展模板80等,通过主板30将高压区和低
压区进行划分隔离,避免出现干扰,且能够将发热元器件(功率板40、io板70和扩展模板80等)进行集中安置,具体的,在功率板40的底部还安装了散热组件50,散热组件 50能够第一时间将功率板40等装置的热量吸收,从而降低装置内的温度。
31.更进一步的说明,散热组件50由支撑板51、散热翅片52、凹槽 53和凸台54组成,支撑板51的顶部设置了凹槽53,在凹槽53内设置了凸台54,凸台54的顶部与功率板40的底部接触,从而能够第一时间将功率板40的热量吸收,再者,由于功率板40、io板70、支架板60、扩展模板80和支撑板51是通过螺柱1a连通的,故而功率板40上方的io板70、支架板60和扩展模板80上的热量也会通过螺柱1a传递至散热翅片52上,最后被吹出驱动一体装置,从而起到了散热的作用,更进一步的说明,在于散热翅片52相对的接口面板20上设置了出风口21,在壳体10底部设置了进风口11,冷风通过进风口11进入控驱一体装置后进入散热翅片52中,能够带走散热翅片52中的热量,从而降低散热翅片52的温度,经过换热的热风再从出风口21扩散至外界,从而完成了控驱一体装置的降温过程,确保控驱一体装置能够以较低的温度运行,不会出现内部零件烧坏的情况。
32.更进一步的说明,功率板40、所述支架板60、所述io板70和所述扩展模板80通过可拆卸的螺柱1a连接,当需要对壳体10内的电路板进行拆卸维修时,便于操作人员将拆卸,与传统的固定连接方式不同,传统的方式一般为将各电路板与主板30和接口面板20间通过螺钉或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这种方式导致后续拆卸麻烦,不可重复利用,导致使用成本的增加。
33.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壳体10内设置主板30,将主体内结构进行分区处理,使得结构安排更加规范,将高压与低压元器件进行区分,减小元器件间的电磁干扰,将发热元器件进行区分安排,使得控驱一体装置内的布局合理,节约空间使用,降低了整体的体积,通过设置散热组件50、进风口11和出风口21,使得装置内的热量能够在第一时间被带出装置,降低装置运行的温度,确保装置不会出现高温烧坏元器件的情况。
34.更进一步的说明,所述散热组件50包括支撑板51和散热翅片 52,所述支撑板51搭靠于所述主板30的一侧,所述散热翅片52设于所述支撑板51的底部,且所述散热翅片52、所述进风口11和所述出风口21组成散热风道。
35.更进一步的说明,所述散热组件50还包括凹槽53和凸台54,所述凹槽53设于所述支撑板51的顶部,所述凸台54设于所述凹槽 53中,所述凸台54的顶部与所述功率板40的底部接触。
36.散热组件50包括了支撑板51、散热翅片52、凹槽53和凸台54,凸台54起到了连接支撑板51和功率板40的作用,具体的,在凸台 54和功率板40之间还可以加一层导热垫片,并在凹槽53内侧壁涂上导热硅脂,这样能够更好的将功率板40上的热量传导至散热组件 50中,便于对装置内元器件进行散热。
37.更进一步的说明,所述支架板60包括折弯板61,所述折弯板61 设于所述支架板60远离所述接口面板20的一端。
38.折弯板61设置在支架板60远离接口面板20的一端,折弯板61 能够减弱功率板40和io板70之间的电磁影响。
39.更进一步的说明,还包括防尘条90,所述防尘条90设于所述壳体10与所述主板30之间,所述防尘条90采用高密度塑料材质制得,用于防止灰尘从散热器进入高压控制区。
40.更进一步的说明,还包括支架脚1b,所述支架脚1b设于所述壳体10的底部,且所述支架脚1b设于所述壳体10靠近所述出风口21 的一侧面上。
41.支架脚1b设于壳体10的底部和侧面上,便于整个装置可以立式或是卧式的摆放,使得本实用新型装置能够有更多的摆放空间,减小使用场所环境对其摆放的影响。
42.更进一步的说明,所述壳体10还包括急停开关12和示教器接口 13,所述急停开关12和所述示教器接口13设于所述壳体10远离所述接口面板20的一端,且所述急停开关12位于所述示教器接口13 的上方。
43.更进一步的说明,所述接口面板20还包括动力编码连接器22、电源开关23和电源接口24,所述电源开关23和所述电源接口24设于所述接口面板20远离所述出风口21的一端,且所述电源开关23 位于所述电源接口24的上方,所述动力编码连接器22设于所述出风口21和所述电源接口之间。
44.尽管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揭示,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条件下,对以上各构件所做的变形、替换等均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