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门把手组件、车门把手总成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768867发布日期:2022-07-15 23:42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车门把手组件、车门把手总成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车辆配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车门把手组件、车门把手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2.现有的一种隐藏式电动门把手,包括基座、拉手、连杆机构、驱动机构;拉手滑动设置在基座,且拉手的握持部分能够向外滑动至凸出于基座或完全收回至基座内;连杆机构包括推臂和转臂,推臂一端与拉手的一端铰接,其另一端滑动设置在基座上;转臂一端与拉手的另一端铰接,其另一端铰接至基座上;驱动机构设置在基座上,并能够驱动推臂的滑动端滑动及驱动转臂转动,以通过推臂和转臂推动拉手伸出基座或带动拉手收回至基座内,通过连杆机构实现把手的隐藏功能。
3.另外,现有的隐藏式电动门把手的拉手由隐藏位置伸出至平开位置时,只是解除了锁体的保险,需要继续向外用力(一般需要大于100n)拉动拉手往外一段行程(通过位置开关检测触发)才能解锁并打开车门,影响客户体验。
4.另外,现有的隐藏式电动门把手的锁芯孔布置在拉手的后端的开关按钮的内侧,由于需要预留插入机械钥匙的人机空间,拉手与基座的空隙较大,拉手由隐藏位置伸出至平开位置时,可以从拉手的前后两端看到把手的内部机构,影响客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隐藏式电动门把手的拉手由隐藏位置伸出至平开位置时,可以从拉手的前后两端看到把手的内部机构,影响客户体验的问题,提供一种车门把手组件、车门把手总成及车辆。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门把手组件,包括门把手及底壳,所述门把手包括拉手、设置在所述拉手的前端内侧的前端封堵件及设置在所述拉手的后端内侧的后端封堵件,所述底壳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一过孔、第二过孔及锁芯孔,所述锁芯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过孔与第二过孔之间;
7.所述前端封堵件穿插在所述第一过孔中并与所述第一过孔的孔壁间隙配合,所述后端封堵件穿插在所述第二过孔中并与所述第二过孔的孔壁间隙配合;所述拉手处于平开位置时,所述前端封堵件及后端封堵件能够遮挡位于所述第一过孔及第二过孔内侧的部件。
8.可选地,所述底壳的内侧形成有用于容纳锁芯的容纳腔,所述第一过孔、第二过孔及锁芯孔与所述容纳腔相通。
9.可选地,所述拉手的内部设置有拉手内腔,所述拉手的外侧表面设置有门锁保险解闭按压区;
10.所述车门把手组件还包括门锁解闭电容开关及门锁保险解闭电容开关,所述门锁解闭电容开关设置在所述拉手内腔的中部并紧贴所述拉手的内侧握持面,所述门锁保险解闭电容开关设置在所述拉手内腔的后端并紧贴所述门锁保险解闭按压区;
11.在所述拉手处于隐藏位置时,通过触碰所述门锁保险解闭按压区,能够触动所述门锁保险解闭电容开关,以解除门锁保险,所述拉手由隐藏位置伸出至平开位置;在所述拉手处于平开位置时,通过握持所述内侧握持面,能够触动所述门锁解闭电容开关,以解除车辆门锁。
12.可选地,所述车门把手组件还包括氛围灯,所述门锁解闭电容开关与氛围灯集成为一个方形集成模块,所述方形集成模块容纳在所述拉手内腔的中部;
13.所述拉手的外侧表面设置有透光区,所述氛围灯位于所述透光区的内侧。
14.可选地,所述车门把手组件还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密封连接在所述底壳的外侧壁与车门外板的内侧面之间;
15.所述密封圈的内圈环绕所述前端封堵件及后端封堵件。
16.可选地,所述密封圈包括硬胶圈及固定或一体形成在所述硬胶圈的外侧的软胶圈,所述硬胶圈固定在所述底壳的外侧壁上,所述软胶圈上设置有向外延伸的唇边,所述唇边与车门外板的内侧面抵接。
17.可选地,所述拉手处于隐藏位置时,收容在车门外板上设置的拉手收容孔中,拉手收容孔的边缘位置设置有向内延伸的翻边;
18.所述硬胶圈的外侧设置有x向前定位凸台、x向后定位凸台、z向上定位凸台及z向下定位凸台,所述x向前定位凸台、x向后定位凸台、z向上定位凸台及z向下定位凸台位于所述唇边与翻边之间,所述x向前定位凸台与翻边的前侧面搭接,所述x向后定位凸台与翻边的后侧面搭接,所述z向上定位凸台与翻边的上侧面搭接,所述z向下定位凸台与翻边的上侧面搭接。
19.可选地,所述x向前定位凸台、x向后定位凸台、z向上定位凸台及z向下定位凸台与翻边的搭接长度大于或等于3mm。
20.可选地,所述车门把手组件还包括多个公差调节器;
21.所述公差调节器连接在底壳与车门外板加强板之间,用于调节所述拉手的外表面与车门外板的外表面的面差。
22.可选地,所述底壳上设置有多个支撑板,所述底壳的上侧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支撑板,所述底壳的下侧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支撑板,每一所述支撑板与车门外板加强板之间连接有一个所述公差调节器。
23.可选地,所述拉手的外表面凸出于车门外板的外表面;
24.所述拉手的外表面由中部向上下两侧凸出车门外板的外表面的距离逐渐减小。
25.可选地,所述前端封堵件为内部中空的罩构件,所述后端封堵件为内部中空的罩构件。
26.可选地,所述门把手由门把手装饰件及门把手主体上下扣合而成;
27.所述门把手装饰件包括亮条、设置在所述亮条的前端内侧的前上封堵罩及设置在所述亮条的后端内侧的后上封堵罩;所述门把手主体包括拉手主体、设置在所述拉手主体的前端内侧的前下封堵罩及设置在所述拉手主体的后端内侧的后下封堵罩;所述亮条与所述拉手主体组合成所述拉手,所述前上封堵罩与所述前下封堵罩组合成所述前端封堵件,所述后上封堵罩与所述后下封堵罩组合成所述后端封堵件。
28.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门把手组件,门把手包括拉手、设置在拉手的前端内侧的
前端封堵件及设置在拉手的后端内侧的后端封堵件,底壳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一过孔、第二过孔及锁芯孔,锁芯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第一过孔与第二过孔之间;前端封堵件穿插在第一过孔中并与第一过孔的孔壁间隙配合,后端封堵件穿插在第二过孔中并与第二过孔的孔壁间隙配合;拉手处于平开位置时,前端封堵件及后端封堵件能够遮挡位于第一过孔及第二过孔内侧的部件。这样,锁芯孔设置在前端封堵件及后端封堵件的中间位置,对应的锁芯也设置在底壳的中间位置,前端封堵件及后端封堵件实现了门把手的前后两端的外观封堵,在拉手的平开位置时,从门把手的前后两端看不到门把手的内侧部件,增强了客户体验。
29.另外,由于锁芯设置在底壳的中间位置(不再安装在车门钣金上),门把手后端的外观宽度不受锁芯宽度限制,门把手的外观造型更自由。
30.另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车门把手总成,包括拉手伸出驱动组件、锁芯、锁芯传动组件、门锁及上述的车门把手组件;
31.所述拉手伸出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拉手由隐藏位置伸出至平开位置;
32.所述锁芯连接在所述底壳上并位于所述锁芯孔的内侧,用于通过机械钥匙的旋转带动所述锁芯传动组件运动进而解闭门锁的保险。
33.可选地,所述拉手伸出驱动组件包括执行器、主连杆、副连杆及主摆臂,所述执行器固定在所述底壳上,所述主连杆的第一端与执行器连接,所述主连杆的第二端与副连杆的第一端转动连接,所述主摆臂的第一端与底壳转动连接,所述主摆臂的第二端与所述门把手的前端转动连接,所述主摆臂的第二端与所述主连杆联动,所述副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门把手的后端转动连接;
34.所述执行器能够驱动主连杆运动,所述主连杆带动所述副连杆和主摆臂运动,所述副连杆和主摆臂带动门把手运动。
35.可选地,所述车门把手总成还包括解锁传动组件,所述解锁传动组件包括拉锁旋转臂、拉锁惯性碰撞模块及解锁摆臂,所述拉锁旋转臂转动连接在所述副连杆上,所述拉锁旋转臂位于所述底壳内,所述拉锁惯性碰撞模块转动连接在底壳的上方,所述拉锁旋转臂的上端与所述拉锁惯性碰撞模块连接,所述拉锁惯性碰撞模块通过拉索与解锁摆臂连接,所述解锁摆臂转动连接在所述门锁上,用于所述门锁的解锁;
36.在所述拉手的平开状态,向外拉动所述拉手预定行程,可带动所述拉锁旋转臂旋转,并通过所述拉锁惯性碰撞模块拉动拉索,以转动所述解锁摆臂,实现所述门锁的解锁。
37.再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车门把手组件或车门把手总成。
附图说明
38.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车门把手总成的示意图(拉手处于平开位置);
39.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车门把手总成的分解图;
40.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车门把手总成的门锁解闭电容开关及门锁保险解闭电容开关的布置示意图;
41.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车门把手总成的锁芯与车锁的连接示意图;
42.图5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车门把手总成的密封圈的示意图;
43.图6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车门把手总成的剖视图;
44.图7是图7中a处的放大图;
45.图8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车门把手总成的公差调节器的位置示意图。
46.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47.100、锁芯;200、门锁;300、机械钥匙;401、执行器;402、主连杆;403、副连杆;404、主摆臂;501、拉锁旋转臂;502、拉锁惯性碰撞模块;601、锁芯摆臂;602、锁芯拉杆;603、解保险摆臂;700、车门外板;701、拉手收容孔;702、翻边;800、车门外板加强板;
48.1、门把手;11、拉手;111、门锁保险解闭按压区;112、透光区;12、前端封堵件;13、后端封堵件;2、底壳;21、第一过孔;22、第二过孔;23、锁芯孔;24、支撑板;3、门锁解闭电容开关;4、门锁保险解闭电容开关;5、密封圈;51、硬胶圈;511、x向前定位凸台;512、x向后定位凸台;513、z向上定位凸台;514、z向下定位凸台;52、软胶圈;521、唇边;6、公差调节器; 7、门把手装饰件;71、亮条;72、前上封堵罩;73、后上封堵罩;8、门把手主体;81、拉手主体;82、前下封堵罩;83、后下封堵罩。
具体实施方式
49.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50.下文中,上、下、左、右的方位是指车辆水平放置时的方位。内(内侧)、外(外侧)相对车辆的乘员舱而言的,背离乘员舱的方向为外,指向乘员舱的中心位置的方向为内。
51.参见图1至图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门把手总成,包括拉手伸出驱动组件、锁芯100、锁芯传动组件、门锁200及车门把手组件。门锁200为车门的锁定机构,门锁200具有保险,需要先解除保险才能够解锁开门。
52.所述车门把手组件包括门把手1及底壳2,所述门把手1包括拉手11、设置在所述拉手11的前端内侧的前端封堵件12及设置在所述拉手11的后端内侧的后端封堵件12,所述底壳2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一过孔21、第二过孔22及锁芯孔23,所述锁芯孔23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过孔21与第二过孔 22之间;所述锁芯孔23正对锁芯100的钥匙孔。
53.所述前端封堵件12穿插在所述第一过孔21中并与所述第一过孔21的孔壁间隙配合,所述后端封堵件13穿插在所述第二过孔22中并与所述第二过孔22 的孔壁间隙配合;所述拉手11处于平开位置时(参见图1),所述前端封堵件 12及后端封堵件13能够遮挡位于所述第一过孔21及第二过孔22内侧的部件。
54.所述拉手伸出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拉手11由隐藏位置(参见图6)伸出至平开位置。所述锁芯100连接在所述底壳2上并位于所述锁芯孔23的内侧,用于通过机械钥匙300的旋转带动所述锁芯传动组件运动进而解闭门锁200的保险。
55.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2,所述拉手伸出驱动组件包括执行器401、主连杆 402、副连杆403及主摆臂404,所述执行器401固定在所述底壳2上,所述主连杆402的第一端与执行器401连接,所述主连杆402的第二端与副连杆403 的第一端转动连接,所述主摆臂404的第一端与底壳2转动连接,所述主摆臂 404的第二端与所述门把手1的前端转动连接,所述主摆臂404的第二端与所述主连杆402联动,所述副连杆403的第二端与所述门把手1的后端转
动连接;所述执行器401能够驱动主连杆402运动,所述主连杆402带动所述副连杆403 和主摆臂404运动,所述副连杆403和主摆臂404带动门把手1运动。
56.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2,所述车门把手总成还包括解锁传动组件,所述解锁传动组件包括拉锁旋转臂501、拉锁惯性碰撞模块502及解锁摆臂,所述拉锁旋转臂501转动连接在所述副连杆403上,所述拉锁旋转臂501位于所述底壳2 内,所述拉锁惯性碰撞模块502转动连接在底壳2的上方,所述拉锁旋转臂501 的上端与所述拉锁惯性碰撞模块502连接,所述拉锁惯性碰撞模块502通过拉索与解锁摆臂连接,所述解锁摆臂转动连接在所述门锁200上,用于所述门锁 200的解锁。
57.在所述拉手11的平开状态,向外拉动所述拉手11预定行程,可带动所述拉锁旋转臂501旋转,并通过所述拉锁惯性碰撞模块502拉动拉索,以转动所述解锁摆臂,实现所述门锁200的解锁。
58.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4,所述锁芯传动组件包括锁芯摆臂601、锁芯拉杆 602及解保险摆臂603,所述锁芯摆臂601的第一端与所述锁芯100连接,所述锁芯拉杆602连接在所述锁芯摆臂601的第二端与解保险摆臂603的第一端之间,所述解保险摆臂603的第二端转动连接在所述门锁200上,用于解除所述门锁200的保险。
59.机械钥匙300从所述锁芯孔23插入所述锁芯100,顺时针旋转机械钥匙300 能够带动所述锁芯摆臂601转动,进而带动(推动)所述锁芯拉杆602运动,以转动所述解保险摆臂603,解除所述门锁200的保险。
60.反过来,机械钥匙300从所述锁芯孔23插入所述锁芯100,逆时针旋转机械钥匙300能够带动所述锁芯摆臂601转动,进而带动(拉动)所述锁芯拉杆 602运动,以转动所述解保险摆臂603,闭合所述门锁200的保险。
61.锁芯100和门锁200之间采用锁芯拉杆602连接,相比现有的采用的拉线形式,解闭门锁200的保险更可靠。
6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底壳2的内侧形成有用于容纳锁芯100的容纳腔,所述第一过孔21、第二过孔22及锁芯孔23与所述容纳腔相通。
6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底壳2由上底壳和下底壳固定连接而成。然而,底壳2 也可以是一体成型的部件。
64.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1及图3,所述拉手11的内部设置有拉手内腔,所述拉手11的外侧表面设置有门锁保险解闭按压区111。
65.所述车门把手组件还包括门锁解闭电容开关3及门锁保险解闭电容开关4,所述门锁解闭电容开关3设置在所述拉手内腔的中部并紧贴所述拉手11的内侧握持面,所述门锁保险解闭电容开关4设置在所述拉手内腔的后端并紧贴所述门锁保险解闭按压区111。
66.在所述拉手11处于隐藏位置时,通过触碰所述门锁保险解闭按压区111,能够触动所述门锁保险解闭电容开关4,以解除门锁200的保险,所述拉手11 由隐藏位置伸出至平开位置;在所述拉手11处于平开位置时,通过握持所述内侧握持面,能够触动所述门锁解闭电容开关3,以解除车辆门锁200。
67.门锁保险解闭按压区111可以是一个图案,也可以是一个实体按钮,只要能触动门锁保险解闭电容开关4即可。
68.门锁解闭电容开关3及门锁保险解闭电容开关4均为电容件,施加压力后会触发开
关信号,门锁解闭电容开关3及门锁保险解闭电容开关4结构简单,灵敏度高。这样,通过触动门锁保险解闭电容开关4能够解除门锁200的保险,然后,手深入拉手11内侧(前端封堵件12与后端封堵件13之间的区域),握持拉手11,拉动拉手11,能够触动门锁解闭电容开关3,这样在解除门锁200 的的同时,能够找开车门。不需要额外触发解锁开关,客户体验更佳。
6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车门把手组件还包括氛围灯,所述门锁解闭电容开关3 与氛围灯集成为一个方形集成模块,所述方形集成模块容纳在所述拉手内腔的中部。采用此方形集成模块,可以充分利用拉手空腔的高度空间,解决拉手空腔长度方向的布置冲突,同时氛围灯的外造型更自由。
70.参见图1,所述拉手11的外侧表面设置有透光区112,所述氛围灯位于所述透光区112的内侧。所述拉手11的表面电镀一层漆之后,雕刻出透光区112。
71.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5及图6,所述车门把手组件还包括密封圈5,所述密封圈5密封连接在所述底壳2的外侧壁与车门外板700的内侧面之间;所述密封圈5的内圈环绕所述前端封堵件12及后端封堵件13。密封圈5的作用是避免雨水、灰尘进入车门外板700的内侧。
7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密封圈5包括硬胶圈51及固定或一体形成在所述硬胶圈51的外侧的软胶圈52,所述硬胶圈51通过卡接等方式固定在所述底壳2的外侧壁上,所述软胶圈52上设置有向外延伸的唇边521,所述唇边521与车门外板700的内侧面抵接。
73.参见图1及图6,所述拉手11处于隐藏位置时,收容在车门外板700上设置的拉手收容孔701中,拉手收容孔701的边缘位置设置有向内延伸的翻边702。
74.参见图5至图7,所述硬胶圈51的外侧设置有x向前定位凸台511、x向后定位凸台512、z向上定位凸台513及z向下定位凸台514,所述x向前定位凸台511、x向后定位凸台512、z向上定位凸台513及z向下定位凸台514位于所述唇边521与翻边702之间,所述x向前定位凸台511与翻边702的前侧面搭接,所述x向后定位凸台512与翻边702的后侧面搭接,所述z向上定位凸台513与翻边702的上侧面搭接,所述z向下定位凸台514与翻边702的上侧面搭接。
75.这样,通过x向前定位凸台511与x向后定位凸台512能够对车门把手组件的x方向进行安装定位,通过z向上定位凸台513及z向下定位凸台514能够对车门把手组件的z方向进行安装定位。其中,x向是指车辆长度方向,z 向是指车辆高度方向。
76.参见图5,x向前定位凸台511及x向后定位凸台512设置有一个,z向上定位凸台513及z向下定位凸台514均设置有两个。
77.所述x向前定位凸台511、x向后定位凸台512、z向上定位凸台513及z 向下定位凸台514与翻边702的搭接长度大于或等于3mm。这样,能够保证拉手11的外表面与拉手收容孔701的间隙均匀。
78.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6及图8,所述车门把手组件还包括多个公差调节器 6;所述公差调节器6连接在底壳2与车门外板加强板800之间,用于调节所述拉手11的外表面与车门外板700的外表面的面差。公差调节器6可以通过调节螺母吸收门把手1和钣金安装面之间的间隙,门把手1的y向面差进行调节。公差调节器6为常规元件。
7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底壳2上设置有多个支撑板24,所述底壳2的上侧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支撑板24,所述底壳2的下侧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支撑板24,每一所述支撑板24与车门外板加强板800之间连接有一个所述公差调节器6。图8中,所述底壳2的上侧设置有两
个所述支撑板24,所述底壳2的下侧设置有两个所述支撑板24,以更好的调节门把手1的y向面差。
80.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6及图7,所述拉手11的外表面凸出于所述车门外板700的外表面;所述拉手11的外表面由中部向上下两侧凸出所述车门外板700 的外表面的距离逐渐减小。在整车没有电或者门把手1的电动伸缩功能失效的情况下,可以手动抠出门把手1,用机械钥匙300解闭门锁200的保险,再外拉拉手11实现应急开启。
8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前端封堵件12为内部中空的罩构件,所述后端封堵件 13为内部中空的罩构件。
82.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1及图2所述门把手1由门把手装饰件7及门把手主体8上下扣合而成。
83.所述门把手装饰件7包括亮条71、设置在所述亮条71的前端内侧的前上封堵罩72及设置在所述亮条71的后端内侧的后上封堵罩73;所述门把手主体8 包括拉手主体81、设置在所述拉手主体81的前端内侧的前下封堵罩82及设置在所述拉手主体81的后端内侧的后下封堵罩83;所述亮条71与所述拉手主体 81组合成所述拉手11,所述前上封堵罩72与所述前下封堵罩82组合成所述前端封堵件12,所述后上封堵罩73与所述后下封堵罩83组合成所述后端封堵件 13。
84.在一些实施例中,门把手1也可以是一体结构。
85.在一些实施例中,门把手1也可以是由内外两半拼接而成。
8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门把手组件及车门把手总成,门把手包括拉手、设置在拉手的前端内侧的前端封堵件及设置在拉手的后端内侧的后端封堵件,底壳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一过孔、第二过孔及锁芯孔,锁芯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第一过孔与第二过孔之间;前端封堵件穿插在第一过孔中并与第一过孔的孔壁间隙配合,后端封堵件穿插在第二过孔中并与第二过孔的孔壁间隙配合;拉手处于平开位置时,前端封堵件及后端封堵件能够遮挡位于第一过孔及第二过孔内侧的部件。这样,锁芯孔设置在前端封堵件及后端封堵件的中间位置,对应的锁芯也设置在底壳的中间位置,前端封堵件及后端封堵件实现了门把手的前后两端的外观封堵,在拉手的平开位置时,从门把手的前后两端看不到门把手的内侧部件,增强了客户体验。
87.另外,由于锁芯设置在底壳的中间位置(不再安装在车门钣金上),门把手后端的外观宽度不受锁芯宽度限制,门把手的外观造型更自由。
88.另外,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车门把手组件或车门把手总成。
89.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