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阀拆卸装置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745192发布日期:2022-07-13 07:27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气阀拆卸装置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气阀拆卸装置及应用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2.对于目前使用的分体式空调,其空调机组的分体外机由前期产品采用弯角充气阀,到当前普遍替换成直角充气阀;同时,由原来人工拆卸弯角充气阀,改进为手持使用电批拆卸直角充气阀,在大量拆卸作业时仍然未能摆脱人力劳动带来的劳动强度大以及生产效率低的问题,而对于小批量作业,又会导致人工拆卸工作出现不饱和而导致人工浪费;同时这种拆卸结构需要增加盖顶盖工序,又导致分体外机容易出现掉线情况。此外,利用传统工具电批拆卸长直角充气阀时,容易出现直角充气阀抖动歪斜甚至意外脱落的风险,且使用电批拆卸容易因力道过大以及角度配合偏差导致直角充气阀丝口损坏。
3.因此,现有的分体式空调外机的直角充气阀采用手持工具拆卸,易发生应力作用及角度定位偏差导致充气阀丝口损坏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传统分体式空调外机的直角充气阀采用手持工具拆卸,易发生应力作用及角度定位偏差导致充气阀丝口损坏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气阀拆卸装置及应用其的空调器。
5.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6.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气阀拆卸装置,包括:
7.机架,该机架可安装于工业机器人;
8.安装于机架上的拆卸装置,用于与气阀对接并驱动气阀从机组上旋转拆卸;
9.安装于机架上的夹持装置,用于在将气阀拆卸时夹持气阀;
10.安装于机架上的缓冲装置,用于驱动拆卸装置在拆卸气阀时沿气阀的轴向运动以实现缓冲。
11.进一步地,还包括:
12.设于拆卸装置上的第一传感器,用于在拆卸装置与气阀对接时感应受力情况,并通过反馈信号控制缓冲装置驱动气阀运动。
13.进一步地,还包括:
14.设于缓冲装置上的第二传感器,设于机架上的第三传感器,通过第二传感器和第三传感器相互感应限制缓冲装置的行程。
15.进一步地,缓冲装置包括:
16.安装于机架一侧的第一安装板,安装于第一安装板上的气缸伸缩机构,用于驱动一运动件沿气缸伸缩机构的轴向往复运动;
17.第二传感器安装在气缸伸缩机构的轴杆上,第三传感器安装第一安装板上。
18.进一步地,拆卸装置包括:
19.安装于运动件上的至少一个第二安装板,安装于第一安装板上的滑轨,第二安装板设有与滑轨相匹配的滑块;
20.安装于第二安装板上的电机,连接于电机的输出轴的连杆,连杆远离电机的末端设有可套接于气阀的套筒,通过电机驱动连杆带动套筒旋转实现将气阀从机组上拆卸;
21.第一传感器安装在套筒上。
22.进一步地,夹持装置包括:
23.安装于套筒远离电机一侧的夹持气缸,夹持气缸用于驱动一对气动夹具相互张合运动以实现夹持或松开气阀。
24.进一步地,拆卸装置还包括:
25.间隔安装于第二安装板上的一对轴承座,连杆可转动地安装于轴承座上。
26.优选地,第二安装板设有两个且二者连为一体,两个第二安装板均平行于第一安装板且二者并排设置,两个第二安装板分别对应的一对夹持装置沿气缸伸缩机构的轴向前后设置。
27.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带截止阀的机组,安装于截止阀上的直角充气阀,空调器采用上述的气阀拆卸装置从截止阀上拆卸直角充气阀。
28.优选地,空调器采用分体式空调器,机组为分体式空调器的外机机组,直角充气阀的轴向与水平面呈45度夹角。
29.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阀拆卸装置通过步进电机控制套筒将直角充气阀拆卸,使用气动夹具代替人工夹取直角充气阀,且通过缓冲装置避免拆卸过程中的应力,同时直角充气阀不会抖动歪斜及意外脱落,通过精准的电气控制在步进电机运行到一定时间、直角充气阀与截止阀即将脱离时,收缩气动夹具,减少直角充气阀运动范围,直到完全脱落后夹紧,从而实现直角充气阀拆卸装车一步到位,达到生产增效减员的目的。
附图说明
3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气阀拆卸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2.其中,图中各附图主要标记:
33.1-机架;2-拆卸装置;21-第二安装板;22-滑轨;23-电机;24-连杆;25-套筒;26-轴承座;3-夹持装置;31-夹持气缸;32-气动夹具;4-缓冲装置;41-第一安装板;42-气缸伸缩机构;421-轴杆;422-运动件。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1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结构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35.请一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阀拆卸装置,包括:机架1,该机架1可安装于工
业机器人,优选为采用l形板件,还可以采用框架结构;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该机架1通过连接法兰与工业机器人的机械手可拆卸地连接;安装于机架1上的拆卸装置2,用于与气阀对接并驱动气阀从机组上旋转拆卸;在本实施例中,该气阀采用直角充气阀;安装于机架1上的夹持装置3,用于在拆卸装置2将气阀拆卸时夹持气阀;安装于机架1上的缓冲装置4,用于驱动拆卸装置2在拆卸气阀时沿气阀的轴向运动以实现缓冲。
36.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设于拆卸装置2上的第一传感器,用于在拆卸装置2与气阀对接时感应拆卸装置2的受力情况,并通过反馈信号控制缓冲装置4驱动气阀带动拆卸装置2运动。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设于缓冲装置4上的第二传感器,设于机架1上的第三传感器,在缓冲装置4驱动气阀带动拆卸装置2运动后,通过第二传感器和第三传感器相互感应限制缓冲装置4的行程。
37.在本实施例中,缓冲装置4包括:安装于机架1一侧的第一安装板41,安装于第一安装板41上的气缸伸缩机构42,用于驱动一运动件422沿气缸伸缩机构42的轴向往复运动;第二传感器安装在气缸伸缩机构42的轴杆421上,第三传感器安装第一安装板41上。在本实施例中,拆卸装置2包括:安装于运动件422上的至少一个第二安装板21,安装于第一安装板41上的滑轨22,第二安装板21设有与滑轨相匹配的滑块;滑轨22和滑块可设置一对或更多对;安装于第二安装板21上的电机23,该电机23优选为采用步进电机23;连接于电机23的输出轴的连杆24,连杆24远离电机23的末端设有可套接于气阀的套筒25,通过电机23驱动连杆24带动套筒25旋转实现将气阀从机组上拆卸;第一传感器安装在套筒25上。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拆卸装置2还包括:间隔安装于第二安装板21上的一对轴承座26,连杆24可转动地安装于轴承座26上,通过一对轴承座26确保套筒25沿气缸伸缩机构42的轴向设置而不歪斜,避免对接气阀撞机。
38.在本实施例中,夹持装置3包括:安装于套筒25远离电机23一侧的、可横向动作的夹持气缸31,夹持气缸31用于驱动一对气动夹具32沿垂直于气缸伸缩机构42的轴向相互张合运动,以实现夹持或松开气阀;在本实施例中,气动夹具32采用矩形柔性夹持块(优选为橡胶材质);在其它实施例中,气动夹具32也可以采用夹爪。作为优选的实施例,第二安装板21设有两个且二者连为一体,两个第二安装板21均平行于第一安装板41且二者并排设置,两个第二安装板21分别对应的一对夹持装置3沿气缸伸缩机构42的轴向前后设置,使得一对第二安装板21对应的一对夹持装置3和一对夹持装置3可一前一后分别同时实现对两个气阀的拆卸和夹持。
39.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带截止阀的机组,安装于截止阀上的直角充气阀,空调器采用上述的气阀拆卸装置从截止阀上拆卸直角充气阀。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空调器采用分体式空调器,机组为分体式空调器的外机机组,直角充气阀的轴向与水平面呈45度夹角。
4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阀拆卸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41.首先将气阀拆卸装置固定安装在工业机器人的机械手上,通过机械手带动气阀拆卸装置靠近分体式空调外机的截止阀上的直角充气阀,并通过机械手调节配合机架1、第一安装板41、第二安装板21、气缸伸缩机构42和电机23及连杆24、套筒25的轴向实现气阀拆卸装置与直角充气阀的定位对接。
42.当定位完成,机械手驱动机架1带动套筒25与直角充气阀的丝口对接配合。由于直
角充气阀通常是与水平面呈45度倾斜角设置的,套筒25在与直角充气阀对接时容易因挤压受到直角充气阀对其产生的向上的应力,此时为避免刚性接触损坏直角充气阀及气阀拆卸装置,通过设在套筒25的第一传感器反馈的应力感应信号,反馈至中控系统,此时中控系统向缓冲装置4发出控制指令,驱动气缸伸缩机构42带动拆卸装置2及套筒25通过滑块沿滑轨22向上运动,以避免与直角充气阀的刚性接触导致二者产生应力劳损。
43.当气缸伸缩装置伸缩到一定位置时套筒25到位,此时气缸伸缩装置的轴杆421上的第二传感器与第一安装板41上的第三感应器发生感应,并向中控系统反馈信号,中控系统驱动机械手缓慢回缩,同时控制步进电机23带动套筒25将直角充气阀从截止阀上旋转拆卸,通过步进电机23精准控制直角充气阀拆卸旋转次数。
44.当步进电机23运动到一定时间时,控制夹持气缸31带动一对气动夹具32开始收缩合拢,直至夹紧直角充气阀,防止其从截止阀上松动掉落,最后通过机械手将直角充气阀移载到指定装载位置,气动夹具32将直角充气阀松开安放在定置的工装车中。
45.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