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挤压撕裂的塑料薄膜裁切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573374发布日期:2022-12-17 09:19阅读:42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挤压撕裂的塑料薄膜裁切机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塑料薄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挤压撕裂的塑料薄膜裁切机构。


背景技术:

2.塑料薄膜用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以及其他树脂制成的,用于包装,以及用作覆膜层。塑料包装及塑料包装产品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特别是复合塑料软包装,已经广泛地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其中在进行塑料薄膜的使用时,需要对其进行裁切。
3.现有技术中在进行塑料薄膜的裁切时,都是切刀进行裁切的,传统中缺乏对塑料薄膜进行稳定的机构,由于塑料薄膜在进裁切时,没有进行绷紧,进而使得塑料薄膜在进行裁切时不稳定,且容易出现撕裂的情况,大大影响了塑料薄膜裁切的品质,还会造成塑料薄膜切口附近损坏的情况,显得极为不便,所以亟需一种防挤压撕裂的塑料薄膜裁切机构。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挤压撕裂的塑料薄膜裁切机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塑料薄膜在进裁切时,没有进行绷紧,进而使得塑料薄膜在进行裁切时不稳定,且容易出现撕裂的情况,大大影响了塑料薄膜裁切的品质,还会造成塑料薄膜切口附近损坏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防挤压撕裂的塑料薄膜裁切机构,包括底座,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框体,框体的顶部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气缸,且框体的内侧设有承载板,并且承载板底部一侧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切刀,切刀的两侧均设有与承载板固定连接有支撑框,且两个支撑框的内侧均弹性连接有压杆,压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压板,承载板的底部设有与框体的内侧底部固定链接的底板,框体的一侧为开口状,框体的一侧上部固定连接有顶板,且顶板的顶部设有支杆,并且支杆的底端贯穿顶板,其中支杆的底端上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滚轴,支杆的顶端与顶板的顶部之间弹性连接,滚轴的底部两侧均设有与底座固定连接的支撑板,且两个支撑板之间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轴,框体远离顶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侧框,且侧框的内侧转动连接有缠绕管,框体的内侧一侧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二转动轴,且两个第二转动轴呈上下交错分布。
7.优选的,缠绕管的顶部设有弧形压板,且弧形压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凸杆,且凸杆的底端贯穿缠绕管的顶部,缠绕管的内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板,且凸杆位于缠绕管内侧的一端与固定板的顶部之间通过第二拉伸弹簧弹性连接,凸杆与缠绕管的连接处为滑动连接,缠绕管的顶部开设有配合弧形压板使用的承载槽。
8.优选的,底板的顶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框,侧框的外壁一侧通过螺栓固定有驱动电机,且缠绕管的一端通过轴承套贯穿侧框的侧壁与驱动电机输出轴传动连接。
9.优选的,两个压杆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滑块,且滑块通过滑轨与支撑框的内壁之
间滑动连接。
10.优选的,两个压杆的顶端均通过挤压弹簧分别与两个支撑框的内侧顶部之间弹性连接。
11.优选的,框体的两侧均开设通槽,支杆位于顶板顶部的部分上套设有第一拉伸弹簧,且支杆的顶端通过第一拉伸弹簧与顶板的顶部之间弹性连接。
12.本实用新型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3.本实用新型中一种防挤压撕裂的塑料薄膜裁切机构进行使用时,首先将所需裁切的塑料薄膜的一端经第一转动轴与滚轴之间,且利用滚轴对塑料薄膜进行挤压限位,同时利用第一转动轴与滚轴的转动效果不会阻碍塑料薄膜进行移动,再从两个第二转动轴的中的一个顶部与另一个的底部经过,通过承载板与底板之间,最后与缠绕管进行缠绕连接,通过将缠绕管进行转动,可以根据实际所需对塑料薄膜的长度进行缠绕,缠绕至指定长度时,启动气缸将承载板下降,利用切刀对塑料薄膜进行切割工作,同时利用两个压板对塑料薄膜进行紧固工作,避免塑料薄膜在切割发生移动撕裂的情况,相对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塑料薄膜在进裁切时,没有进行绷紧,进而使得塑料薄膜在进行裁切时不稳定,且容易出现撕裂的情况,大大影响了塑料薄膜裁切的品质,还会造成塑料薄膜切口附近损坏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中提出的方式,通过承载板将底部的两个压板在切刀对塑料薄膜进行切割的同时对塑料薄膜进行固定,同时利用缠绕管以及第一转动轴与滚轴的作用使得塑料薄膜在进行拉扯中能够趋于稳定,大大提高了塑料薄膜在切割中的稳定性,避免了传统中塑料薄膜在进行裁切时不稳定,且容易出现撕裂的情况。
附图说明
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主视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a区域放大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外观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底座;2、框体;3、顶板;4、侧框;5、支撑板;6、第一转动轴;7、滚轴;8、支杆;9、第一拉伸弹簧;10、第二转动轴;11、承载板;12、气缸;13、压板;14、底板;15、固定框;16、缠绕管;17、弧形压板;18、凸杆;19、承载槽;20、固定板;21、第二拉伸弹簧;22、驱动电机;23、支撑框;24、压杆;25、滑块;26、滑轨;27、挤压弹簧;28、切刀。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1.参照图1-4,一种防挤压撕裂的塑料薄膜裁切机构,包括底座1,底座1的顶部固定
连接有框体2,框体2的顶部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气缸12,且框体2的内侧设有承载板11,并且承载板11底部一侧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切刀28,切刀28的两侧均设有与承载板11固定连接有支撑框23,且两个支撑框23的内侧均弹性连接有压杆24,压杆24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压板13,承载板11的底部设有与框体2的内侧底部固定链接的底板14,框体2的一侧为开口状,框体2的一侧上部固定连接有顶板3,且顶板3的顶部设有支杆8,并且支杆8的底端贯穿顶板3,其中支杆8的底端上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滚轴7,支杆8的顶端与顶板3的顶部之间弹性连接,滚轴7的底部两侧均设有与底座1固定连接的支撑板5,且两个支撑板5之间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轴6,框体2远离顶板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侧框4,且侧框4的内侧转动连接有缠绕管16,框体2的内侧一侧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二转动轴10,且两个第二转动轴10呈上下交错分布,具体的,通过承载板11将底部的两个压板13在切刀28对塑料薄膜进行切割的同时对塑料薄膜进行固定,同时利用缠绕管16以及第一转动轴6与滚轴7的作用使得塑料薄膜在进行拉扯中能够趋于稳定,大大提高了塑料薄膜在切割中的稳定性,避免了传统中塑料薄膜在进行裁切时不稳定,且容易出现撕裂的情况。
22.本方案具备以下工作过程:
23.本实用新型中一种防挤压撕裂的塑料薄膜裁切机构进行使用时,首先将所需裁切的塑料薄膜的一端经第一转动轴6与滚轴7之间,且利用滚轴7对塑料薄膜进行挤压限位,同时利用第一转动轴6与滚轴7的转动效果不会阻碍塑料薄膜进行移动,再从两个第二转动轴10的中的一个顶部与另一个的底部经过,通过承载板11与底板14之间,最后与缠绕管16进行缠绕连接,通过将缠绕管16进行转动,可以根据实际所需对塑料薄膜的长度进行缠绕,缠绕至指定长度时,启动气缸12将承载板11下降,利用切刀28对塑料薄膜进行切割工作,同时利用两个压板13对塑料薄膜进行紧固工作,避免塑料薄膜在切割发生移动撕裂的情况。
24.根据上述工作过程可知:
25.通过承载板11将底部的两个压板13在切刀28对塑料薄膜进行切割的同时对塑料薄膜进行固定,同时利用缠绕管16以及第一转动轴6与滚轴7的作用使得塑料薄膜在进行拉扯中能够趋于稳定,大大提高了塑料薄膜在切割中的稳定性,避免了传统中塑料薄膜在进行裁切时不稳定,且容易出现撕裂的情况。
26.进一步的,缠绕管16的顶部设有弧形压板17,且弧形压板17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凸杆18,且凸杆18的底端贯穿缠绕管16的顶部,缠绕管16的内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板20,且凸杆18位于缠绕管16内侧的一端与固定板20的顶部之间通过第二拉伸弹簧21弹性连接,凸杆18与缠绕管16的连接处为滑动连接,缠绕管16的顶部开设有配合弧形压板17使用的承载槽19,具体的,缠绕管16对塑料薄膜进行缠绕之前,将弧形压板17向上提拉,将塑料薄膜利用弧形压板17压紧,用以提高塑料薄膜在缠绕时的稳定性。
27.进一步的,底板14的顶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框15,侧框4的外壁一侧通过螺栓固定有驱动电机22,且缠绕管16的一端通过轴承套贯穿侧框4的侧壁与驱动电机22输出轴传动连接,具体的,利用驱动电机22带动缠绕管16进行转动。
28.进一步的,两个压杆24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滑块25,且滑块25通过滑轨26与支撑框23的内壁之间滑动连接,具体的,利用滑块25在滑轨26中滑动,进而可以使得压杆24更加稳定。
29.进一步的,两个压杆24的顶端均通过挤压弹簧27分别与两个支撑框23的内侧顶部
之间弹性连接。
30.进一步的,框体2的两侧均开设通槽,支杆8位于顶板3顶部的部分上套设有第一拉伸弹簧9,且支杆8的顶端通过第一拉伸弹簧9与顶板3的顶部之间弹性连接,具体的,利用第一拉伸弹簧9使得滚轴7具有一定的挤压力度。
31.综上所述:缠绕管16对塑料薄膜进行缠绕之前,将弧形压板17向上提拉,将塑料薄膜利用弧形压板17压紧,用以提高塑料薄膜在缠绕时的稳定性,利用驱动电机22带动缠绕管16进行转动,利用滑块25在滑轨26中滑动,进而可以使得压杆24更加稳定,利用第一拉伸弹簧9使得滚轴7具有一定的挤压力度。
32.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