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夹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407426发布日期:2023-03-10 21:06阅读:26来源:国知局
对中夹持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夹持装置,尤其涉及对中夹持装置。


背景技术:

2.进行零件组装或加工时,可能会使用到夹持装置对产品进行夹持。现有的夹持装置包括两种,一种是在夹持是:利用夹具从一个方向靠近产品,对产品的位置进行固定;另外一种是:利用两个夹具从两个相对的方向分别靠近产品,对产品进行对中夹持。
3.在利用夹具从两个相对的方向对产品对中夹持时,通常需要设置两个驱动,两个驱动分别驱动两个夹具往中间靠近,进而对放置在两个夹具之间的产品进行夹持。这种夹持方式无疑会增加驱动的数量,因而会增大夹持装置的体积,使得在搬运或转移夹持装置时可能存在不便。并且夹持的过程中需要两个驱动同时运转,无疑会增加夹持装置使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不符合节能环保的价值观。
4.现有的夹具对产品夹持时,无法放大夹具对产品夹持时的压紧力,使得产品在夹持的过程中可能由于受力较小而无法将产品夹紧,进而可能会对影响产品的夹持效果,最终影响产品后续加工时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势在于提供对中夹持装置,通过利用杠杆原理,增加产品在夹持时的压紧力,进而提高产品夹持过程中的稳定性,提高夹持效果。
6.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势在于提供对中夹持装置,在夹持的过程中利用一个驱动即可带动两个夹持件同时朝着产品移动对产品完成夹持,不需要借助多个驱动操作,更加节能环保,并且减少夹持时消耗的能量。
7.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势在于提供对中夹持装置,在夹持的过程中,可以调节夹持件夹持的行程,进而不仅可以对不同尺寸的产品进行夹持,同时可以保护产品。
8.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势在于提供对中夹持装置,结构设置较为简单,不需要借助复杂的结构操作,降低成本。
9.为达到本实用新型以上至少一个优势,本实用新型提供对中夹持装置,所述对中夹持装置用于对一产品对中夹持,所述对中夹持装置包括:
10.一枢转轴;
11.一安装座;
12.一驱动件;
13.一带动构件,所述带动构件被可驱动地连接于所述驱动件;
14.一对传力件,一对所述传力件通过一对所述枢转轴被可旋转地安装于所述安装座,并且所述带动构件移动时联动所述传力件以所述枢转轴为支点发生旋转,以所述枢转轴为分界,所述传力件定义一动力部和一阻力部,所述阻力部由所述动力部延伸形成,定义施加于所述动力部的动力作用线到所述枢转轴之间的垂直距离为l1,定义施加于所述阻力
部的动力作用线到所述枢转轴之间的垂直距离为l2,并且l1大于l2,所述带动构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座靠近所述动力部的一端部,基于杠杆原理,通过所述带动构件的移动,向所述动力部施加小作用力以带动所述传力件相对所述安装座转动时,所述传力件的所述阻力部以大于施加于所述动力部的力度夹持于所述产品;
15.一对夹持件,一对所述夹持件分别连接于所述传力件远离所述带动构件的一端部,一对所述夹持件之间形成一放置区,所述产品置于所述放置区,所述夹持件具有一夹持状态和一非夹持状态,所述带动构件定义一初始位置和一终了位置,并且当所述带动构件在所述初始位置时,所述夹持件处于所述非夹持状态,当所述带动构件切换至所述终了位置时,所述夹持件切换至所述夹持状态,更具体地,所述带动构件从所述初始位置切换至所述终了位置,两个所述夹持件均朝着所述放置区的方向移动,两个所述夹持件相互靠近,进而对放置于所述放置区的所述产品进行夹持,当所述带动构件从所述终了位置切换至所述初始位置,两个所述夹持件均朝着远离所述放置区的方向移动,两个所述夹持件相互远离。
16.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带动构件包括一移动件和一联动件,所述联动件被可枢转地连接于所述移动件和所述传力件的所述动力部之间,所述移动件被可驱动地连接于所述驱动件,并且当所述移动件从所述初始位置切换至所述终了位置时,所述移动件拉动所述联动件移动,所述联动件拉动所述传力件相对所述安装座以所述枢转轴为支点发生旋转,并且所述动力部相互远离,所述阻力部相互靠近,从而带动一对所述夹持件相互靠近。
17.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带动构件处于所述初始位置时,所述移动件安装于所述安装座的高位置,在所述带动构件处于所述终了位置时,所述移动件安装于所述安装座的低位置,并且当所述移动件从高位置移动至低位置时,所述联动件远离所述移动件的一端部与所述移动件之间的垂直距离逐渐变大。
18.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带动构件处于所述初始位置时,所述移动件安装于所述安装座的低位置,在所述带动构件处于所述终了位置时,所述移动件安装于所述安装座的高位置,并且当所述移动件从所述安装座的低位置移动至高位置时,所述联动件远离所述移动件的一端部与所述移动件之间的垂直距离逐渐变大。
19.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对中夹持装置还包括一止挡件,所述止挡件安装于所述安装座,所述止挡件设置于所述移动件的运动轨迹处,并且当所述移动件移动至所述止挡件接触时,对所述移动件的移动造成阻挡,以此限定所述移动件的移动距离。
20.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安装座具有一滑槽,所述移动件可滑动地安装于所述滑槽。
21.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一对所述传力件的规格一致,且以所述带动构件的中轴线为参照呈对称分布,一对所述夹持件的规格一致,且以所述带动构件的中轴线为参照呈对称分布。
22.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止挡件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安装座,以通过所述止挡件的移动调节所述移动件的移动范围。
23.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对中夹持装置还包括一双向调节件,所述夹持件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传力件,所述双向调节件设置于所述夹持件的底壁和所述传力件之间以及所述夹持件的侧壁和所述传力件之间,以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双向调整所述夹持
件的位置。
24.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带动构件包括一移动件和一联动件,所述移动件通过所述联动件和所述传力件连接,所述联动件被设置为弹性材料,所述联动件处于压缩状态,所述移动件具有两侧面,所述两侧面和底面之间的夹角相等,并且所述侧面和所述底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所述动力部和所述侧面相互抵接。
附图说明
25.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述对中夹持装置的结构立体示意图。
26.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述对中夹持装置一个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述对中夹持装置另一个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28.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述对中夹持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30.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1.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32.参考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对中夹持装置将在以下被详细地阐述,所述对中夹持装置用于对一产品900对中夹持。所述对中夹持装置包括一安装座10、一带动构件20、一对传力件30、一对夹持件40、一驱动件50和一对枢转轴60。
33.一对所述传力件30分别通过一对所述枢转轴60被可旋转地安装于所述安装座10,一对所述夹持件40分别连接于所述传力件30远离所述带动构件20的一端部,所述带动构件20被可驱动地连接于所述驱动件50,并且所述带动构件20移动时联动所述传力件30以所述枢转轴60为支点发生旋转,通过所述带动构件20将一对所述传力件30连接。利用杠杆原理,使得所述传力件30远离所述带动构件20的一端部相互靠近,因此带动两个所述夹持件40相互靠近,最终对所述产品900完成夹持。
34.进一步地,以所述枢转轴60为分界,所述传力件30定义一动力部31和一阻力部 32,所述阻力部32由所述动力部31延伸形成,定义施加于动力部31的动力作用线到所述枢转轴60之间的垂直距离为l1,定义施加于所述阻力部32的动力作用线到所述枢转轴60之间的垂直距离为l2,并且l1大于l2。所述带动构件20设置于所述动力部31,所述夹持件40设置于所述阻力部32。基于杠杆原理,通过所述带动构件20的移动,向所述动力部31施加小作用
力以带动所述传力件30相对所述安装座10转动时,所述传力件30的所述阻力部32以大于施加于所述动力部31的力度夹持所述产品900,以使在对所述产品900夹持时,提高所述产品900的压紧力。
35.一对所述夹持件40之间形成一放置区4001,所述产品900置于所述放置区4001,所述夹持件40具有一夹持状态和一非夹持状态,所述带动构件20定义一初始位置和一终了位置,并且当所述带动构件20在所述初始位置时,所述夹持件40处于所述非夹持状态,当所述带动构件20切换至所述终了位置时,所述夹持件40切换至所述夹持状态。
36.更具体地,所述带动构件20从所述初始位置切换至所述终了位置,两个所述夹持件40均朝着所述放置区4001的方向移动,两个所述夹持件40相互靠近,从而对放置于所述放置区4001的所述产品900进行夹持;当所述带动构件20从所述终了位置切换至所述初始位置,两个所述夹持件40均朝着远离所述放置区4001的方向移动,两个所述夹持件40相互远离,从而将放置于所述放置区4001的所述产品900松开。
37.优选地,一对所述传力件30的规格一致,且以所述带动构件20的中轴线为参照呈对称分布,进而当所述带动构件20移动时,联动两个所述传力件30同步往中间移动相同的距离,以保证所述动力部31带动所述夹持件40对所述产品900的两侧进行夹持时,所述产品900两侧的受力保持一致,进而确保所述产品900夹持时受力平衡。同时两个所述夹持件40对所述产品900的两侧同步夹持的过程中,对所述产品900进行位置校准,以确保所述产品900夹持时位于所述放置区4001的中央位置。
38.优选地,一对所述夹持件40的规格一致,且以所述带动构件20的中轴线为参照呈对称分布。
39.进一步地,所述带动构件20包括一移动件21和一联动件22,所述联动件22被可枢转地连接于所述移动件21和所述传力件30的所述动力部31之间,所述移动件21被可驱动地连接于所述驱动件50,以利用所述驱动件50驱动所述移动件21上下移动。并且当所述移动件21从所述初始位置切换至所述终了位置时,所述移动件21拉动所述联动件22移动,而所述联动件22远离所述移动件21的一端连接于所述传力件30,且所述传力件30通过所述枢转轴60被可旋转地安装于所述安装座10,进而会拉动所述传力件30相对所述安装座10以所述枢转轴60为支点发生旋转,并且所述动力部31相互远离,所述阻力部32相互靠近,从而带动一对所述夹持件40相互靠近,对置于所述放置区4001内的所述产品900进行夹持。
40.优选地,所述安装座10具有一滑槽1001,所述移动件21可滑动地安装于所述滑槽1001,以此利用所述滑槽1001对所述移动件21移动的方向进行限定。
41.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带动构件20处于所述初始位置时,所述移动件21安装于所述安装座10的低位置,在所述带动构件20处于所述终了位置时,此时所述移动件21安装于所述安装座10的高位置,并且当所述移动件21 从低位置移动至高位置时,所述联动件22远离所述移动件21的一端部与所述移动件21 之间的垂直距离逐渐变大。这样一来,当所述移动件21从所述初始位置切换至所述终了位置时,所述移动件21往上移动,从而带动所述联动件22远离所述移动件21的一端部与所述移动件21之间的垂直距离逐渐变大。换句话说,所述联动件22推动所述传力件30以所述枢转轴60为支点发生旋转,使得所述阻力部32相互靠近,进而使得所述夹持件40朝着所述放置区4001靠近,最终对置于所述放置区4001的所述产品900 完成夹持。
42.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带动构件20处于所述初始位置时,所述移动件21安装于所述安装座10的高位置,在所述带动构件20处于所述终了位置时,此时所述移动件21安装于所述安装座10的低位置,并且当所述移动件21 从高位置移动至低位置时,所述联动件22远离所述移动件21的一端部与所述移动件21 之间的垂直距离逐渐变大。这样一来,当所述移动件21从所述初始位置切换至所述终了位置时,所述移动件21往下移动,从而带动所述联动件22远离所述移动件21的一端部与所述移动件21之间的垂直距离逐渐变大。换句话说,所述联动件22推动所述传力件30以所述枢转轴60为支点发生旋转,使得所述阻力部32相互靠近,进而使得所述夹持件40朝着所述放置区4001靠近,最终对置于所述放置区4001的所述产品900 完成夹持。
43.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带动构件20a包括一移动件21a和一联动件22a,所述移动件21a通过所述联动件22a和所述传力件30a连接,所述联动件22a被设置为弹性材料。所述联动件22a处于压缩状态,所述移动件21a具有两侧面211a,两侧面211a和底面之间的夹角相等,并且所述侧面211a和所述底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所述动力部 31a和所述侧面211a相互抵接。这样一来,当所述移动件21a往上移动时,所述动力部31a会沿所述侧面211a移动,此时所述动力部31a会受到所述侧面211a施加的挤压力往两侧移动,进而带动所述传力件30a以所述枢转轴60a为支点发生旋转,带动所述阻力部32a相互靠近,最终带动两个所述夹持件40a相互靠近对所述产品900a完成夹持。后续,所述移动件21a往下移动,所述动力部31a会沿所述侧面211a移动,并且所述联动件22a拉动所述动力部31a恢复到原始位置,此时所述夹持件40a往两侧移动,恢复至非夹持状态。
44.优选地,所述驱动件50被实施为包括一气缸,所述移动件21被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气缸的移动端,以利用所述气缸移动端的移动带动所述移动件21同步移动。
45.进一步地,所述对中夹持装置还包括一止挡件70,所述止挡件70安装于所述安装座10,所述止挡件70设置于所述移动件21的运动轨迹处,并且当所述移动件21移动至所述止挡件70接触时,对所述移动件21的移动造成阻挡,以此对所述移动件21的移动行程进行限定,进而最终限定一对所述夹持件40夹持时往所述放置区4001移动的距离。
4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带动构件20处于所述初始位置,所述移动件21处于高位置,在所述带动构件20处于所述终了位置,此时所述移动件21处于低位置,并且当所述移动件21从高位置移动至低位置,所述联动件22远离所述移动件21的一端部与所述移动件21之间的垂直距离逐渐变大时,此时所述止挡件70设置于所述移动件21的上方,以此限定所述移动件21从低位置移动至高位置的最大值。
47.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带动构件20处于所述初始位置,所述移动件21处于高位置,在所述带动构件20处于所述终了位置,此时所述移动件21处于低位置,并且当所述移动件21从高位置移动至低位置,所述联动件22远离所述移动件21的一端部与所述移动件21之间的垂直距离逐渐变大时,所述止挡件70设置于所述移动件21的下方,以此限定所述移动件21从高位置移动至低位置的最大值
48.优选地,所述止挡件70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安装座10,以此通过所述止挡件70 的移动调整所述移动件21移动的范围,进而调整两个所述夹持件40之间的间距,最终能够对不同尺寸的所述产品900进行夹持,并且通对产品900进行保护。
49.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止挡件70可以但不限于被实施为螺杆,所述
安装座10具有一与螺杆适配的螺纹孔,通过调节所述螺杆插接于所述螺纹孔的不同深度,进而调节所述螺杆伸出所述螺纹孔的长度,因此对所述移动件21的移动范围进行限定。
50.进一步地,所述对中夹持装置还包括一双向调节件80,所述夹持件40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传力件30,所述双向调节件80设置于所述夹持件40的底壁和所述传力件30 之间以及所述夹持件40的侧壁和所述传力件30之间,以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双向调整所述夹持件40的位置,解决因现场加工等问题带来的夹持面误差,使得所述夹持件40更有效地贴合所述产品900,减少对所述产品900带来压痕的破坏。
51.优选地,所述双向调节件80被实施为包括至少一弹簧和至少一垫片,所述夹持件 40通过所述弹簧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安装座10,通过在所述夹持件40和所述安装座 10塞入不同数量的垫片,以此调节所述夹持件40相对所述安装座10的位置。
52.现提出所述对中夹持装置的使用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53.所述驱动件50驱动所述带动构件20的移动,以联动所述传力件30以所述枢转轴60为支点发生旋转,进而将所述夹持件40从所述非夹持状态切换至所述夹持状态,即一对所述夹持件40朝着所述放置区4001相互靠近,进而对放置于所述放置区4001的所述产品900进行夹持。
54.优选地,所述止挡件70对所述移动件21移动的范围进行限定,以此限定所述夹持件40移动的距离,进而使得所述夹持件40夹持不同尺寸的所述产品900。
55.优选地,所述双向调节件80调节所述夹持件40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位置,进而双向调整所述夹持件40的位置,解决因现场加工等问题带来的夹持位置的误差。
56.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优势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所述原理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