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机构及定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257369发布日期:2023-05-25 03:45阅读:48来源:国知局
定位机构及定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电池生产,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定位机构及定位装置。


背景技术:

1、随着工业自动化的快速发展,现有的制造生产线大多数已经采用自动化生产线,以减少人工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其中,工件在取放、存储以及装配的过程中通常会用到定位机构进行定位,以提升工件的后续的装配精度和装配质量。然而,现有的定位机构在使用过程中常常存在稳定性较差的问题,从而不利于工件的定位,甚至极容易造成定位机构松动脱落而引发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定位机构及定位装置,能够有效提升定位机构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可靠性。

2、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定位机构,包括定位针、固定座和调节件;所述定位针的轴向为第一方向,所述定位针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前端形成用于定位工件的执行端;所述固定座形成有限位空间,所述限位空间用于容纳所述定位针的部分,以限制所述定位针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运动;所述调节件设置于所述固定座,所述调节件被配置为调节所述限位空间在第二方向上的大小,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其中,所述定位针具有第一抵顶部,所述执行端沿所述第一方向伸出于所述限位空间,所述固定座用于抵接于所述第一抵顶部,以限制所述定位针沿所述第一方向脱离所述固定座。

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固定座上设置有限位空间,限位空间能够对定位针进行容纳,以限制定位针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运动,从而实现对定位针进行装配固定,通过在定位针上设置第一抵顶部,且第一抵顶部能够沿第一方向与固定座进行抵接,以限制定位针沿第一方向脱离固定座,从而能够对定位针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以缓解定位针在工件从定位针上取出的过程中出现被带出而脱离固定座的情况,一方面能够减少定位针与固定座出现相互分离的现象,以提升定位机构的使用稳定性和使用可靠性,另一方面能够有效降低定位针跟随工件被带出后掉落至其他设备或工件中而引发的安全隐患,以提高定位机构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可靠性。此外,通过在固定座上设置调节件,从而通过调节件能够调节固定座上的限位空间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大小,以便于对定位针进行装配和拆卸,有利于降低定位针的装配难度,且能够适配直径大小不同的定位针,从而有利于提高定位机构的适用范围。

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定位针还具有第二抵顶部,所述固定座用于抵接于所述第二抵顶部,以限制所述定位针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反向脱离所述固定座。

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定位针上设置第二抵顶部,且第二抵顶部能够沿第一方向的反向与固定座进行抵接,以限制定位针沿第一方向的反向脱离固定座,从而采用这种结构的定位机构能够对定位针在第一方向上的正向和反向均进行限位,以进一步降低定位针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脱落的风险,进而有利于提升定位机构的使用稳定性和使用可靠性。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定位针的外周面向内凹陷形成限位槽,所述固定座的部分卡于所述限位槽内,所述限位槽中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前端的槽侧面形成所述第二抵顶部,所述限位槽中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后端的槽侧面形成所述第一抵顶部。

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定位针的外周面上设置限位槽,并将固定座卡于限位槽内,使得限位槽在第一方向上的两个槽侧面能够与固定座相互抵接,以对定位针在第一方向上的正向和方向进行限位,从而在定位针上形成用于与固定座抵接的第一抵顶部和第二抵顶部,这种结构的定位针便于制造,有利于降低定位针的加工难度。

8、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固定座位于所述第一抵顶部和所述第二抵顶部之间,所述第一抵顶部和所述第二抵顶部分别用于与所述固定座的两侧抵靠。

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定位针的第一抵顶部和第二抵顶部设置为在第一方向上分别位于固定座的两侧,即固定座在第一方向上能够整体卡于定位针的限位槽内,使得固定座的两侧能够分别与第一抵顶部和第二抵顶部抵靠,以实现对定位针的限位作用,结构简单,且稳定性较高。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槽设置于所述定位针在所述定位针的径向上的一端。

1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限位槽设置于定位针在其径向上的一端,即定位针的一侧设置有限位槽,且限位槽的槽底面与定位针的外周面相互连接,采用这种结构的定位针一方面便于将固定座卡于限位槽内,有利于降低定位机构的装配难度,另一方面便于对定位针进行加工,且无需过多地削减定位针的尺寸大小,有利于提升定位针的结构强度。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槽沿所述定位针的周向环绕所述定位针。

1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限位槽设置为环绕定位针的周向的结构,以使限位槽为环形槽,从而能够增加第一抵顶部和第二抵顶部与固定座之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提升第一抵顶部抵接于固定座上以及第二抵顶部抵接于固定座上的稳定性。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座具有第一抵靠面,所述限位槽的槽底面具有第二抵靠面,所述第一抵靠面抵靠于所述第二抵靠面,以限制所述定位针绕其轴向转动。

1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固定座上设置有第一抵靠面,对应的,在限位槽的槽底面设置第二抵靠面,使得第一抵靠面和第二抵靠面相互抵靠后能够限制定位针绕其轴向转动,即能够对定位针的周向转动起到限位作用,从而能够有效减少定位针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周向转动的现象,以提高定位机构的使用稳定性和可靠性。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抵靠面和所述第二抵靠面均为平面。

1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一抵靠面和第二抵靠面均设置为平面,一方面便于第一抵靠面和第二抵靠面相互抵靠,另一方面通过两个平面相互抵靠的结构有利于提升对定位针周向转动进行限制的效果。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座包括第一座体和第二座体,所述第一座体连接于所述第二座体,所述第一座体和所述第二座体共同界定所述限位空间,所述第一座体与所述第二座体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布;其中,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座体的部分卡于所述限位槽内,所述第一座体具有面向所述第二座体的第一安装面,所述第一安装面设置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槽沿所述第一方向贯穿所述第一座体的两侧,所述定位针卡于所述第一卡槽内,所述第一卡槽的槽底面为所述第一抵靠面。

1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一座体面向第二座体的第一安装面上设置第一卡槽,且第一卡槽的槽底面为第一抵靠面,使得定位针的第二抵靠面在定位针卡于第一卡槽内后能够与第一卡槽的槽底面相互抵靠,以限制定位针绕其轴向转动,结构简单,且便于装配。此外,通过在第一安装面上设置供定位针卡入的第一卡槽的结构还能够对定位针和第一座体起到一定的定位作用和限位作用,以便于对定位针和第一座体进行装配,有利于降低定位针与第一座体之间的装配难度,且有利于缓解定位针和第一座体之间出现相对滑移的现象。

20、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二座体具有面向所述第一座体的第二安装面,所述第二安装面设置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槽沿所述第一方向贯穿所述第二座体的两侧,所述定位针卡于所述第二卡槽内;其中,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二抵靠面与所述第二安装面之间的最大距离等于所述第一卡槽的槽深。

2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二座体面向第一座体的第二安装面设置第二卡槽,使得定位针能够卡于第二卡槽内,以对定位针起到限位作用,且定位针的第二抵靠面与第二安装面之间的最大距离等于第一卡槽的槽深,即定位针在第二方向上凸出于第二安装面的部分的尺寸等于第一卡槽的槽深,使得第一座体的第一安装面和第二座体的第二安装面能够相互抵靠,有利于提高第一座体与第二座体之间的装配质量,且能够提高第一座体与第二座体共同界定的限位空间对定位针的限位效果。

2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座包括第一座体和第二座体,所述第一座体连接于所述第二座体,所述第一座体和所述第二座体共同界定所述限位空间;其中,所述第二座体具有面向所述第一座体的第二安装面,所述第二安装面设置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槽沿所述第一方向贯穿所述第二座体的两侧,所述定位针卡于所述第二卡槽内。

2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二座体面向第一座体的第二安装面设置供定位针卡入的第二卡槽,从而能够对定位针起到一定的定位和限位作用,以便于对定位针和第二座体进行装配,有利于降低定位针与第二座体之间的装配难度,且有利于缓解定位针和第二座体之间出现相对滑移的现象。

2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定位针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二卡槽的槽壁面相契合。

2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定位针的外周面设置为与第二卡槽的槽壁面相互契合,即在定位针卡于第二卡槽内后,定位针卡于第二卡槽内的部分的外周面能够与第二卡槽的槽壁面相互贴合,从而有利于提高第二卡槽对定位针的定位和限位效果。

2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卡槽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横截面为圆弧形。

2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二卡槽的横截面为圆弧面,从而在定位针与第二座体相互装配的过程中当定位针卡于第二卡槽内后能够便于绕着定位针的轴向对定位针进行转动,以调整定位针的装配角度,有利于提高定位机构的装配质量。

2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座体具有面向所述第二座体的第一安装面,所述第一安装面设置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槽沿所述第一方向贯穿所述第一座体的两侧,所述定位针卡于所述第一卡槽内,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共同界定出所述限位空间。

2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一座体面向第二座体的第一安装面上设置供定位针卡入的第一卡槽,以使定位针能够同时卡于第一座体的第一卡槽和第二座体的第二卡槽内,一方面使得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能够共同界定出用于容纳定位针的限位空间,且限位效果较好,另一方面通过在第一座体上设置供定位针卡入的第一卡槽能够对第一座体起到一定的定位作用,以便于将第一座体连接于第二座体上,有利于提高第一座体和第二座体之间的装配质量。

3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座包括第一座体和第二座体,所述第一座体通过所述调节件连接于所述第二座体,所述第一座体和所述第二座体共同界定所述限位空间,所述第一座体和所述第二座体用于配合夹持所述定位针。

3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固定座设置为通过调节件相互连接的第一座体和第二座体,使得第一座体和第二座体共同配合形成用于容纳定位针的限位空间,并对定位针进行夹持固定,且便于调节件调节第一座体和第二座体之间的距离,以调节限位空间的大小,采用这种结构的固定座便于将定位针装配至固定座的限位空间内,有利于降低装配难度,且有利于提高定位针容纳于限位空间内的稳定性。

3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座体通过所述调节件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二座体。

3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采用可拆卸连接的方式连接第一座体与第二座体,以便于对第一座体和第二座体进行快速拆卸和安装,以降低定位机构的装配难度。

3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节件螺接所述第一座体和所述第二座体。

3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调节件螺接第一座体和第二座体的结构实现了第一座体和第二座体之间的可拆卸连接,结构简单,便于实现,且便于调节件调节第一座体和第二座体共同配合形成的限位空间的大小。

3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座上设置有锁紧件,所述锁紧件用于锁紧所述定位针。

3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固定座上还连接有锁紧件,通过锁紧件能够对定位针进行锁紧,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定位针安装在固定座上的稳定性,以进一步降低定位针脱落的风险,从而能够提升定位机构的使用稳定性和可靠性。

3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座上设置有螺纹孔,所述锁紧件通过所述螺纹孔螺接于所述固定座,所述锁紧件用于抵接于所述定位针,以锁紧所述定位针。

3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固定座上设置螺纹孔,且锁紧件通过螺纹孔螺接于固定座上,使得锁紧件在拧松或拧紧时能够抵接或脱离定位针,从而对定位针起到锁紧的作用,采用这种结构对定位针进一步锁紧的结构较为简单,便于实现,且操作便利。

4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抵顶部凸出于所述定位针的外周面,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抵顶部与所述执行端分别位于所述固定座的两侧。

4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一抵顶部设置为凸出于定位针的外周面的结构,使得第一抵顶部在定位针容纳于固定座的限位空间内后能够与固定座的一侧抵接,从而限制定位针沿第一方向脱离固定座,采用这种结构的定位针一方面便于制造,有利于降低加工难度,另一方面无需削减定位针的直径大小,有利于提升定位针的结构强度。

4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定位机构还包括限位座,所述限位座连接于所述固定座,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限位座位于所述固定座背离所述执行端的一侧,所述定位针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后端形成安装端,所述限位座用于抵接于所述安装端,以限制所述定位针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反向脱离所述固定座。

4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固定座上连接限位座,且限位座能够沿第一方向供定位针远离执行端的一端的安装端抵靠,以进一步限制定位针沿第一方向的反向脱离固定座,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定位针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脱落的风险,有利于提升定位机构的使用稳定性和使用可靠性。

44、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定位装置,包括两个上述的定位机构,两个所述定位机构的定位针用于配合定位所述工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