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钩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4950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转钩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一种转钩器,尤其是一种用于固定钩钉的转钩器,它是利用第一、二转盘上的固定部来固定各种规格尺寸的钩钉,而第一、二转盘由上、下本体加以夹固,使位于固定部内的钩钉受到最佳的夹固力量,由上、下本体组成的握把,方便使用者握持并将钩钉旋转进入木板内加以固定。
在人们的生活中的许多地方,需要利用钩钉(洋眼钉)来固定,如有些房屋是以木头建造的,包括其内壁面及各项建材,要吊挂衣服或饰品就要用钩钉固定到木板上而钩钉有各种规格及尺寸,如有全圆型的,有2/3圆型的,有L型的,尺寸更是多达数十种,在要固定钩钉时,一般人都是用手来转动钩钉加以固定,但用手扳动时,手会相当不舒服,如遇到L型钩钉时,其施力点更是不足,因此又有人用钳子夹固钩钉并将其旋转固定到木制墙上,但这种方式在施力上有着很大的不便,因为在旋转钩钉过程中须施加一垂直力到钩钉上,而一方面手部要施力于钳子,另一方面又要施加一垂直力到钩钉上,这种方式将造成使用者在操作过程中有着诸多的不便,此外钳子也会将钩钉夹伤,大部份的钩钉其表面都是电镀的,被钳子夹伤势必将其表面电镀层夹落,这样会影响整体的美观。目前出现了一些转钩器,如台湾专利申请号85211997,及台湾专利申请号84218167(公开号285927)中的内容,其中后者主要是利用一扁平状的转钩套,在其端口设一狭长的容钩槽,另一端则设一与把手的定位容置栓孔相配合的套合栓,利用把手的定位嵌缘嵌置定位,再利用把手连动转钩套转动钩钉以较大的扭矩旋转,在公知的转钩器中,主要利用转钩套的狭长容钩槽来容置钩钉的头部圆弧,若欲自由带动钩钉转动时,将会很容易导致钩钉脱落,因为钩钉并未能受到相当稳固的固定力量加以固定,把手转动时钩钉势必会跟着转动,钩钉很容易自容钩槽内脱出,故容钩槽根本无法将钩钉完全固定。
由上述说明可以得出,目前公知的技术存在以下缺点1.钩钉无法完全由钩槽夹固,因为其仅有两点固定,夹固力量不足,容易使钩钉从钩槽中脱出。
2.仅能适用单一尺寸的钩钉,而钩钉尺寸有十数种之多,消费者在使用中,必须购买十数种上述转钩器,对消费者而言负担过重,且在施工过程中携带不便。
3.钩钉的型式有多种,公知技术中的钩槽就无法固定L型钩钉,因此如有四种型式的钩钉,尺寸有十八种,则4*18=72,消费者必须购足72种型式及尺寸的上述转钩器,方能适用于各种型式及尺寸的钩钉,太不方便且不实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转钩器,尤其是一种操作容易且迅速,结构简单,操作时以手指按压固定钮及按钮盖,可适用各种型式及尺寸钩钉的转钩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转钩器,由上、下本体组合而成,其中在下本体上凹设有固定部,在该固定部内设有可将钩钉置于固定部内被卡合固定的各种形状的卡固柱。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可适用于各种规格及尺寸的钩钉,提高使用效率,本实用新型结构稳固可靠,只需将钩钉固定在卡制盘的固定部上,即可开始操作,十分简便。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由以下的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转钩器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转钩器的沿长度方向的轴线在X-Y轴平面上的剖面图;图3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转钩器的剖面示意图;图3B是沿图3A中A-A线的剖面示意图;图4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转钩器上本体与下本体呈分开一间隙的状态示意图;图4B是沿图4A中B-B线的剖面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转钩器从上、下本体一端施力使上、下本体结合的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转钩器从上、下本体另一端施力使上、下本体结合的示意图;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转钩器的上本体以固定钮为主轴旋转的示意图;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转钩器的上本体旋转一角度后,使第一、二转盘露出其固定部的示意图;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转钩器的第一、二转盘旋转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转钩器的第一、二转盘旋转的另一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转钩器将钩钉固定在第二转盘的固定部内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转钩器将钩钉固定完成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转钩器的立体外观图;
图14A、14B、14C、14D、14E、14F分别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转钩器的第一转盘上的固定部可以固定各种尺寸及型式的钩钉的示意图;
图15A、15B、15C、15D、15E、15F分别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转钩器的第二转盘上的固定部可以固定各种尺寸及型式的钩钉的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其最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具体结构做进一步的描述。

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转钩器由上、下体10、20、第一、二转盘40、50组合而成,其中在下本体20上设有凸出部21,该凸出部21上的两端部设有两置放槽211,在两置放槽211间则设有贯穿的置放部位212,此外在下本体20的表面上设有锥孔24、25,在两锥孔24、25间则设有凹陷部位26、27。
第一、二转盘40、50设置在下本体20上凸出部21的两侧,且其上的两端分别设有缺口41、42、51、52,其上表面设有固定部43、44、53、54及两凹孔45、55,固定部43、44、53、54上分布有为数相当多的各种形状的卡固柱431、441、531、541,所述卡固柱431、441、531、541用以固定各种型式及各种尺寸的钩钉100,这一部分请参见
图14。第一、二转盘40、50的背面中央位置设有旋转柱46、56,旋转柱46、56的内壁面适当位置则形成卡槽461、561,旋转柱46、56的两侧设有卡固锥柱47、57,其用来和下本体20的锥孔24、25卡固。
一上本体10,其表面处设有一凹陷的容置空间11,该容置空间11的底部形成一底面111,而容置空间11的内侧纵向壁面设有两卡槽112、117,横向壁面设有两固定柱113,固定柱113上设有孔1131、118,其两侧形成有凹缘114,底面111的中央位置设有一贯穿孔116,贯穿孔116的两侧设有挡墙115,上本体10的底部设有四个固定扣13。
一中央处呈贯穿状的压板90,其两侧设有四支固定脚91,其上形成有顶压锥部92。
一呈长方体形状的按钮盖80,内部为中空状,两侧壁面形成有大、小缺口82、81。
一呈长方形的弹性体60,其周缘设有四支弹簧脚62,中央位置形成有长方形置放孔63,置放孔63两侧设有顶部61,顶部61上形成斜面611。
一外盖70纵向两侧设有卡榫72,其横向两侧设凸键73,中央部位设有容置部71。
一圆柱形的空心柱35,其中央具有贯穿部位36,外壁面上则设有环其周边缘的卡固槽352。
一固定钮30其底部设有一圆盘302,壁面上设有一横孔301。
一固定栓31、33,其上设有具有弹性的卡固脚311、331。

图1至4所示,组装时先将第一、二转盘40、50的旋转柱46、56插入下本体20的凹陷部位26、27内,此时须使第一、二转盘40、50底部的卡固锥柱47、57与下本体20的锥孔24、25相卡合,接着将弹簧32、34置入旋转柱46、56内并将固定栓31、33插入旋转柱46、56内,使其上的卡固脚311、331与卡槽461、561卡合固定,此时第一、二转盘40、50已与下本体20枢固在一起。
接着将钢珠22及弹簧23置入下本体20上的置放槽211内,再将上本体10与下本体20盖合,此时上本体10底部的固定扣13与第一、二转盘40、50上凹孔45、55相卡合,将固定钮30由下往上插入下本体20的置放部位212内,并由上本体10的贯穿孔116穿出,接着将弹性体60置入上本体10的容置空间11内,这时弹性体60的顶部61恰与挡墙115相顶合,将钢珠351置入挡墙115内,接着又将压板90置入容置空间11内,此时压板90的固定脚91跨在凹缘114上,且其顶压锥部92恰顶压钢珠351,以固定梢12穿过上本体10的一侧的孔118进入固定钮30的横孔301又进入另一侧的孔1131,将固定钮30固定在上本体10上,接下来将按钮盖80及外盖70依序置入容置空间11内,并利用外盖70的卡榫72卡在卡槽112、117内,使外盖70固定在上本体10上,完成整个组装的工作,这时固定钮30与下本体20的置放部位212仍有一小段间隙d,这一部分如图2及
图13所示。
钩钉100的形状有全圆形、2/3圆形及L型,故第一、二转盘40、50上固定部43、44、53、54的卡固柱431、441、531、541数量相当多,这一部分请参见
图14所示,为了满足钩钉100多种尺寸及型式的要求,第一、二转盘40、50的固定部43、44、53、54设有四种尺寸,且卡固柱431、441、531、541的形状亦有半圆形、弧形及锥形,其恰可将钩钉100紧紧包住,如
图11所示,以2/3圆的钩钉100为例,其共有五支卡固柱541将其紧紧包住,卡合效果是相当好的,下面详细说明。
如图3、4及7至十所示,欲装配钩钉100时,用两手指朝按钮盖80及固定钮30施一相对压制力量,使固定钮30的圆盘302贴紧置放部位212的壁面,此时钢珠351会离开空心柱35的卡固槽352且行至弹性体60的顶部61,在此同时,弹簧23透过钢珠22将上本体10推开一d的距离,这部分如图4所示,将上本体10旋转90度或其它角度,使第一、二转盘40、50不再被上本体10遮住,使用者根据钩钉100的尺寸置入固定部43、44、53、54内,如已展开的固定部43、44、53、54不符合欲固定的钩钉100尺寸时,可以对第一转盘40或第二转盘50施加一推力,使第一或第二转盘40、50的卡固锥柱47、57离开下本体20的锥孔24、25后转180度,使其上的卡固锥柱47、57又重新卡入下本体20的锥孔24、25内,卡固锥柱47、57及锥孔24、25都采用锥度设计,使两者容易结合及移出,第一、二转盘40、50上的固定部43、44、53、54在本实施例中共四个,其直径都不相同,使本实用新型可以适用更多种尺寸,使用者可根据需要尺寸置入适当的固定部43、44、53、54内。

图11所示,由于第一、二转盘40、50是由可塑性材质制成,故当钩钉100置入固定部54内时,共有五支卡固柱541将其固定住,且卡固柱541具有弹性,其可有效地将钩钉100固定在固定部54内,接着将上本体10旋转90度使上、下本体10、20重叠在一起(如
图12所示),请参见图5、6,当上、下本体10、20重叠时,用手握住两本体10、20用任何一端施力,由图5、6可以看出,这时钢珠351会因弹性体60的顶部61斜面611的顶压且钢珠351四周由挡墙115、压板90挡住,因此当其受到顶部61的斜面611顶制时,其只有进入升起的空心柱35的卡固槽352内,而这一状态又回到图2的状态,这时上、下本体10、20属卡合固定,其结合力量是稳固的,此外,钩钉100受到固定部54的卡固柱541横向固定,加上上本体10的纵向固定,钩钉100并无任何空间可供其移动,因此其相当稳固地固定在固定部54及上本体10间,使用者握住上、下本体10、20结合成的握把施一垂直及旋转力量,必可将钩钉100拧入木板内,当钩钉100与木板结合后,仅须用手指对压按钮盖80及固定钮30即可使上、下本体10、20离开一间隙d,此距离d大于钩钉100的厚度,将本实用新型往后一段距离,即可使本实用新型脱离钩钉100,操作相当容易。
权利要求1.一种转钩器,由上、下本体组合而成,其特征在于在下本体上凹设有固定部,在该固定部内设有可将钩钉置于固定部内被卡合固定的各种形状的卡固柱。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到一种转钩器,由上、下本体组合而成,其中在下本体上凹设有固定部,在该固定部内设有可将钩钉置于固定部内被卡合固定的各种形状的卡固柱。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转钩器可适用于各种规格及尺寸的钩钉,提高使用效率,结构稳固可靠,只需将钩钉固定在卡制盘的固定部上,即可开始操作,十分简便。
文档编号B25B33/00GK2325176SQ98206729
公开日1999年6月23日 申请日期1998年7月10日 优先权日1998年7月10日
发明者胡厚飞 申请人:胡厚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