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工具把手护套组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5360阅读:5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动工具把手护套组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把手护套组合构造改良,尤其是指一种使护套与把手的组合更为稳固,不易被剥离的构造。
通常,品质较佳的电动工具,为了让使用者在操作时感觉较舒适,一般会在把手的背部设置以橡胶材料制成的护套,藉由橡胶材料所具有的弹性,使电动工具在运转所产生的振动可以被护套吸收而让握住把手的手掌感觉较为舒适。大多数的电动工具外壳是与握手以塑胶材料一体成型制造而成,少数则以金属材料制成,而不同材料之间以一体成型方式结构时,有时受限于材料晶粒的差异太大而无法达到,而有时则因技术层次太高而不合于成本;故通常将不同材料的护套与把手本体结合时,是将护套独立制造后再利用其它方式组合于把手本体。如图3及图4所示,传统上将橡胶材料的护套组合于把手本体的方式,是在把手本体的相对二侧设有多个洞孔1A,该洞孔1A的内侧壁设有倒钩1B,另在护套2的相对二侧边缘设有可容入该洞孔1A的钩部2A,是将该护套2靠置于把手本体1背面所形成的凸部12时,同时将该钩部2A穿入洞孔1A,并利用该扣钩2A扣住该倒钩1B而固定,藉以将护套2固定于把手本体1。由于上述传统的结构为了使扣钩2A能顺利地穿入洞孔1A以扣固,故该洞孔1A是设为具有较大的开口,藉由当扣钩2A穿入洞孔1A内时,纯粹藉由该扣钩2A与倒钩1B扣合而固定。然而,因该钩部2A与护套2是以相同的橡胶材料制成而且有弹性与挠性,故即使其扣钩2A扣合于把手本体1的倒钩1B,但只要以手从护套2与把手本体1的接缝间稍加拨动时即可让钩部2A脱离倒钩1B,因而造成护套2与把手本体1结合不稳固的情况,如此也影响了使用者握住把手本体的感觉。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由把手本体及护套所组成的电动工具把手护套组合构造,它可使延伸元件穿入该洞孔后不易脱出,使护套与把手本体具有更良好的固定效果,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在于是在工具把手本体设有数个呈L形的洞孔,且该洞孔的开口是朝向把手本体的侧边方向,另在护套设有数个对应这些洞孔位置的L形延伸元件,该延伸元件是以具有弹性及挠性的材料制成,是将该延伸元件穿入该洞孔而使护套固定于把手本体。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在于延伸元件穿入该洞孔后不易脱出,使护套与把手本体具有更良好的固定效果。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护套与工具把手组合关系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护套与工具把手未组合时的俯视平面剖视分解图。
图3为常规护套的结构,即该护套与电动工具把手组合关系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图3的护套与电动工具组合后的结构的平面剖视图。
现在结合上述各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如
图1与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有一把手本体1与一护套2;其中该把手本体1是以塑料材料与电动工具的壳体一体成型制成,且使其具有流线造型的外观而符合手握时具有较佳舒适度的人体工学;在该把手本体1的背面设有供上述护套2容置的凹部12;该把手本体1的相对二侧在成型时是一体设有数个洞孔11,且该洞孔11由俯视断面观看是呈L状,且其开口朝向把手本体1的侧边方向,该护套2是对应该把手本体1所设的凹部12弧度及形状而以橡胶材料一体成型制成,并在其相对二侧的边缘对应于该洞孔11的位置,设有呈L形的延伸元件21,使该延伸元件21具有弹性及挠性并恰可穿入该洞孔11中;该护套2与把手本体1组合时,是利用该延伸元件21直接穿入该洞孔11中,当该延伸元件21与洞孔11完全配合时,藉由其特殊的角度设计,使得该延伸元件21的后端部211与外侧边212均可被洞孔11的内端与内侧边挡住而不易脱出,如图2所示,并使得护套2可以完全贴置于把手本体1的凹部12内,如此,除非使用者以另外的工具特意从护套2与把手本体1间的接缝处挑拨,否则该护套2将不易以手拨落,它具有较传统的结构为佳的结合稳定性,整体而言,是颇具实用性。
以上所述的仅为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企图据以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于是,凡有在相同的创造精神下所作有关本实用新型的任何修饰或变更,均仍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保护的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电动工具把手护套组合构造改良,其特征在于,是在工具把手本体设有数个呈L形的洞孔,且该洞孔的开口是朝向把手本体的侧边方向,另在护套设有数个对应这些洞孔位置的L形延伸元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工具把手护套组合构造改良,它是在工具把手本体的相对二侧设有数个呈L形的洞孔,另在护套设有数个对应这些洞孔位置的L形延伸元件,该延伸元件是以具有弹性及挠性的材料制成并恰可穿入该洞孔内,是藉由该洞孔与延伸元件配合的角度关系,使该延伸元件穿入该洞孔后不易脱出,使护套与把手本体具有更良好的固定效果。
文档编号B25G1/00GK2344138SQ98247918
公开日1999年10月20日 申请日期1998年12月4日 优先权日1998年12月4日
发明者钟李杏枝 申请人:钟李杏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