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服装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缓冲领口的消防服。
背景技术:
现有的消防服一般会在服装的前方和后方填充安全气囊,当消防员跌倒或被气流冲击倒地时,能提供一定的缓冲,防止消防员受伤。在实际使用中发现,由于消防服领口位置不便于填充安全气囊,消防员喉咙位置没有保护,相对于其他部位,容易受到伤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有效保护消防员喉咙部位的具有缓冲领口的消防服。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具有缓冲领口的消防服,包括消防服本体,其中:消防服本体的喉咙部位设置有缓冲领口结构,缓冲领口结构包括上活动端、下固定端以及缓冲部,缓冲部为一气囊,缓冲部上端与上活动端固定连接,下端与下固定端固定连接,下固定端缝制在消防服本体上,上活动端的正反两面均设置有魔术贴,消防服本体的领口和前襟上均设置有魔术贴配合面,上活动端通过绕下固定端转动使魔术贴与消防服本体的领口或前襟上的魔术贴配合面固定,缓冲部上设置有一双向气阀,空气能从双向气阀进出缓冲部,缓冲部内设置有能使缓冲部鼓起的弹簧。
为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采取的具体措施还包括:
上述的上活动端、下固定端以及缓冲部为一体件。
上述的上活动端的魔术贴与消防服本体领口上的魔术贴配合面固定时,上活动端的上边缘与消防服本体领口上边缘齐平。
上述的消防服本体的领口为内中外三层结构,其中,内层为防水透气层,中层为隔热层,外层为阻燃层。
上述的消防服本体领口的防水透气层材质为无纺布层,隔热层材质为阻燃聚氯乙烯纤维层,阻燃层材质为阻燃牛皮。
上述的缓冲部内的弹簧的数量为三个,分别布置在缓冲部内的上部、中部和下部,其中,位于中部的弹簧比位于上部和下部的弹簧长。
上述的缓冲部为一纺锤形气囊。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有缓冲领口的消防服,在领口位置设置了一个缓冲气囊,这个缓冲气囊为一种可以上下翻开的结构,当缓冲气囊上活动端与领口固定时,缓冲气囊遮挡消防员喉部,配合消防服原有的气囊以及消防头盔,可以对消防员形成很好的全身性防护,从躯干到头部没有保护死角,当消防员喉部被物品或气流冲击时,气囊中的弹簧受压,吸收冲击力,气囊缩小,空气从双向气阀流出,冲击过后,弹簧归位,空气再从双向气阀流入。
综上,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能弥补现有消防服在领口位置处没有缓冲的技术问题,能有效保护消防员喉咙部位。
附图说明
图1是消防服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缓冲领口结构翻开后消防服本体的示意图;
图3是缓冲领口结构的示意图。
其中的附图标记为:消防服本体1、魔术贴配合面11、缓冲领口结构2、上活动端21、下固定端22、缓冲部23、魔术贴24、双向气阀3、弹簧4。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有缓冲领口的消防服,包括消防服本体1,其中:消防服本体1的喉咙部位设置有缓冲领口结构2,缓冲领口结构2包括上活动端21、下固定端22以及缓冲部23,缓冲部23为一气囊,缓冲部23上端与上活动端21固定连接,下端与下固定端22固定连接,下固定端22缝制在消防服本体1上,上活动端21的正反两面均设置有魔术贴24,消防服本体1的领口和前襟上均设置有魔术贴配合面11,上活动端21通过绕下固定端22转动使魔术贴24与消防服本体1的领口或前襟上的魔术贴配合面11固定,缓冲部23上设置有一双向气阀3,空气能从双向气阀3进出缓冲部23,缓冲部23内设置有能使缓冲部23鼓起的弹簧4。
实施例中,上活动端21、下固定端22以及缓冲部23为一体件。
实施例中,上活动端21的魔术贴24与消防服本体1领口上的魔术贴配合面11固定时,上活动端21的上边缘与消防服本体1领口上边缘齐平。
实施例中,消防服本体1的领口为内中外三层结构,其中,内层为防水透气层,中层为隔热层,外层为阻燃层。
实施例中,消防服本体1领口的防水透气层材质为无纺布层,隔热层材质为阻燃聚氯乙烯纤维层,阻燃层材质为阻燃牛皮。
实施例中,缓冲部23内的弹簧4的数量为三个,分别布置在缓冲部23内的上部、中部和下部,其中,位于中部的弹簧比位于上部和下部的弹簧长。
实施例中,缓冲部23为一纺锤形气囊。
本实用新型在领口位置设置了一个缓冲气囊,当缓冲气囊上活动端21与领口固定时,缓冲气囊遮挡消防员喉部,当缓冲气囊上活动端21翻到下固定端22下方与前襟固定时,缓冲气囊处于翻开状态,消防员在施救现场时,需要将上活动端21与领口固定,平时可以将缓冲气囊处于翻开状态。缓冲气囊配合消防服原有的气囊以及消防头盔,可以对消防员形成很好的全身性防护,从躯干到头部没有保护死角,当消防员喉部被物品或气流冲击时,气囊中的弹簧4受压,吸收冲击力,气囊缩小,空气从双向气阀3流出,冲击过后,弹簧4归位,空气再从双向气阀3流入。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