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水带清水功能的消防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01377阅读:717来源:国知局
具有水带清水功能的消防车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消防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水带清水功能的消防车。



背景技术:

前述的水带主要指消防水带,但并非绝对限于消防水带,例如包括在使用状态下得以展开(铺展)而在备用状态下得以形成盘卷状或以复数个呈S形循环反复的形态叠置的具有柔顺性的各类供水管路。

如业界所知,消防车的种类较多,依据其功能而言有泡沫消防车、干粉车、供水消防车、救援消防车、照明消防车、登高平台消防车、通讯指挥消防车、云梯消防车、勘察消防车、排烟消防车、器材消防车和宣传消防车,等等,等等。

上面提及的水带清水也可称水带除水,其功用是将残存于消防水带内的水去除。如业界所知,在灭火救灾任务结束后,需将消防水带收拾至水带消防车内,水带消防车如中国专利CN202802600U(水带铺设消防车)、CN101607118B(安装有消防水带铺设与拾取装置的消防装备)、CN10378512B(水带收取与铺设消防车)、CN103785126B(具有自动收放带功能的消防车)和CN103751931B(消防水带自动铺设消防车),等等。

进而如业界所知,在灭火救灾结束后,消防水带内往往会残留大量的水,在前述水带消防车收拾时由于不可能将残留于水带内的水有效驱出,因而存在以下技术问题:其一,在冬季,因环境温度较低例如我国北方地区达到零下一、二十度乃至更低,于是如果不能将消防水带内的残留水驱出,则毫无疑问会出现冻结现象,在下一次出警时便难以甚至根本无法将处于冻结状态下的消防水带铺展,从而影响救灾;其二,由于频繁冻结与解冻,因而极易影响消防水带的使用寿命;其三,当将存有水的消防水带收拾于水带车后,致使载重量增加,不利于节省车辆能耗。

目前的解决办法是:通常由消防人员以手工作业方式尽可能将残留于消防水带内的水先予驱出或边驱出边收拾于水带消防车内,这种方式一方面无为地增大了消防人员的工作量以及作业强度,另一方面驱水效果无法达到预期。

毫无疑问,如果给消防车如供消防车、水带消防车之类的车辆赋予水带清水功能,那么前述问题便可消除,但是在迄今为止公开的中外专利和非专利文献中均未见诸相应的报道。

针对上述已有技术,本申请人作了持久而有益的探索与设计,终于形成了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并且在采取了保密措施下经计算机模拟推演试验证明是切实可行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在供水结束后将水带内的残余水清出而藉以避免因冻结影响使用并且既有利于保护水带又有益于减轻消防人员作业强度的结构简单以及使用便捷的具有水带清水功能的消防车。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具有水带清水功能的消防车,包括一车体,该车体包括底盘、车厢厢体和车头,车厢厢体设置在底盘上,车头与底盘连接;一发动机和一供水泵,该发动机和供水泵设置在所述的车厢厢体内并且发动机与供水泵传动连接,供水泵具有一泵体进水口和一泵体出水口,在泵体进水口上配接有一泵体进水口三通接头,在泵体出水口上配接有一泵体出水口三通接头,泵体进水口三通接头的泵体进水口三通接头第一接口与泵体进水口配接,泵体进水口三通接头还具有一泵体进水口三通接头第二接口以及一泵体进水口三通接头第三接口,泵体出水口三通接头的泵体出水口三通接头第一接口与泵体出水口配接,泵体出水口三通接头还具有一泵体出水口三通接头第二接口以及一泵体出水口三通接头第三接口,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泵体进水口三通接头第二接口上配接有一左进水过渡机构,在所述的泵体进水口三通接头第三接口上配接有一右进水过渡机构,在泵体出水口三通接头第二接口上配接有一左出水过渡机构,在泵体出水口三通接头第三接口上配接有一右出水过渡机构,在左进水过渡机构、右进水过渡机构、左出水过渡机构和右出水过渡机构上各配接有一水带清水机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水带清水机构包括一驱水活塞管,在驱水活塞管的一端构成有一驱水活塞管盖配接口,在该驱水活塞管盖配接口上配设有一驱水活塞管盖,而在驱水活塞管的另一端构成有一随机配接口,该随机配接口与所述的左进水过渡机构、右进水过渡机构、左出水过渡机构和右出水过渡机构配接;一压力空气控制机构,该压力空气控制机构设置在所述的驱水活塞管盖上并且在使用状态下与压力空气发生装置管路连接,当压力空气控制机构处于开启状态时,由压力空气发生装置提供的压力空气进入驱水活塞管的驱水活塞管腔,而当压力空气控制机构处于关闭状态时,阻断压力空气发生装置向驱水活塞管腔提供压力空气;一游动活塞,该游动活塞在使用状态下自所述驱水活塞管盖配接口引入所述驱水活塞管腔内,所述的压力空气发生装置设置在车厢厢体内并且与所述的发动机传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压力空气控制机构包括一压力空气引气管和一压力空气引气管球阀,压力空气引气管的一端与所述驱水活塞管盖固定并且与所述驱水活塞管的驱水活塞管腔相通,而压力空气引气管的另一端在使用状态下与所述的压力空气发生装置连接,压力空气引气管球阀设置在压力空气引气管的管路上,当开启该压力空气引气管球阀时,由压力空气发生装置提供的压力空气经所述压力空气引气管引入驱水活塞管腔内,而当关闭该压力空气引气管球阀时,阻断压力空气引气管向驱水活塞管腔提供压力空气。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游动活塞为海绵塞或橡胶塞。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左、右进水过渡机构以及左出水过渡机构的结构是与右出水过渡机构的结构相同的,该右出水过渡机构包括一右出水阀、一右出水三通和一右出水管接口,右出水三通的右出水三通第一接口与所述的随机配接口配接,右出水三通的右出水三通第二接口与右出水管接口的一端连接,而该右出水管接口的另一端供消防水带连接,右出水阀配接在所述泵体出水口三通接头第三接口与右出水三通的右出水三通第三接口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右出水阀包括一右出水阀阀体、一右出水阀阀门和一阀门升降控制装置,右出水阀阀体连接在所述泵体出水口三通接头第三接口与所述右出水三通的右出水三通第三接口之间,右出水阀阀门与右出水阀阀体的右出水阀阀体腔相配合,阀门升降控制机构设置在右出水阀阀体上,并且与右出水阀阀门连接,所述的右出水阀阀体腔与所述泵体出水口三通接头第三接口以及所述右出三通第三接口相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阀门升降控制装置包括立柱、螺杆、蜗轮蜗杆箱、手轮、蜗轮蜗杆箱座、阀门升降作用缸、升降作用缸座和插销,立柱的下部与所述右出水阀阀体固定,螺杆套置在阀门升降作用缸的升降作用缸柱上并且与蜗轮蜗杆箱传动配合,手轮与蜗轮蜗杆箱的蜗杆轴固定,蜗轮蜗杆箱座设置在立柱的上部,蜗轮蜗杆箱设置在蜗轮蜗杆箱座上,并且该蜗轮蜗杆箱的蜗轮与螺杆相配合,升降作用缸座与蜗轮蜗杆箱座连接,阀门升降作用缸设置在升降作用缸座上,该阀门升降作用缸的升降作用缸柱对应于立柱的立柱腔并且与所述右出水阀阀门连接,插销配设在螺杆上并且与升降作用缸柱相配合,当将插销撤离于螺杆时,升降作用缸柱解除与螺杆的连接,由所述阀门升降作用缸通过升降作用缸柱带动右出水阀阀门升降,当插销返回于螺杆并与升降作用缸柱连接时,由所述手轮通过蜗轮蜗杆箱的蜗轮带动螺杆进而由螺杆带动升降作用缸柱使所述右出水阀阀门升降。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阀门升降作用缸为气缸。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螺杆的上端开设有一螺杆插销孔,在所述升降作用缸柱上并且在对应于螺杆插销孔的位置开设有一升降作用缸柱插销孔,所述的插销途经螺杆插销孔插入升降作用缸柱插销孔。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在供水泵供水结束后,当要对水带清水时,只要将游动活塞置入驱水活塞管腔内,将驱水活塞管盖盖闭于驱水活塞管盖配接口,在压力空气产气装置工作下,压力空气进入驱水活塞管腔,迫使游动活塞从随机配接口行出,经左、右进水过渡机构、左、右出水过渡机构自水带的一端进入直至从水带的另一端窜出,将残留于水带内的水驱出,避免水带在寒冷天气下冻结,不仅有利于保护水带,而且有益于减轻消防人员的作业强度,此外还具有结构简练以及使用便捷的长处;当供水泵配备清水装置后能满足消防工作结束后的在线清水作业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有水带清水功能的消防车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供水泵的泵体进水口通过泵体进水口三通接头与左、右进水过渡机构相连接以及泵体出水口通过泵体出水口三通接头与左、右出水过渡机构相连接的详细结构图。

图3为图1和图2所示的水带清水机构的详细结构图。

图4为图2所示的右出水过渡机构的结构体系的右出水阀的阀门升降控制装置的详细结构图。

图5为图1所示的压力空气发生装置与水带清水机构的压力空气控制机构的压力空气引气管连接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实用新型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范畴。

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称方位性的概念都是依据正在被描述的图所处的位置状态而言的,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请参见图1,示出了一车体10,该车体10包括底盘101、车厢厢体102和车头103,车厢厢体102设置在底盘101上,车头103与底盘101连接;示出了一发动机20和一供水泵4,该发动机20和供水泵4设置在前述的车厢厢体102内并且发动机20与供水泵4传动连接。

由图1所示,发动机20的发动机输出轴201与传动箱30传动连接,在传动箱30上配设有一取力传动箱301,该取力传动箱301由传动箱30带动,而传动箱30由发动机输出轴201带动。下面还要说明的压力空气发生装置9的压力空气发生装置动力输入轴91与取力传动箱301传动连接。前述的供水泵4的供水泵主轴43通过传动轴431与前述的传动箱30传动连接。

依据图1所示的结构特别是依据业界对图1的解读可知,在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例举的消防车为具有增压功能的供水消防车,也就是说前述的供水泵4为增压泵,但是本实用新型并非限于这种结构配置的消防车。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上面提及的发动机为柴油发动机,但并非局限于此。

请见图2并且结合图1,前述的供水泵4具有一泵体进水口41和一泵体出水口42,在泵体进水口41上通过法兰配接方式配接有一泵体进水口三通接头411,在泵体出水口42上通过法兰配接方式配接有一泵体出水口三通接头421,泵体进水口三通接头411的泵体进水口三通接头第一接口4111与泵体进水口41法兰配接,泵体进水口三通接头411还具有一泵体进水口三通接头第二接口4112以及一泵体进水口三通接头第三接口4113,泵体出水口三通接头421的泵体出水口三通接头第一接口4211与泵体出水口42法兰配接,泵体出水口三通接头421还具有一泵体出水口三通接头第二接口4212以及一泵体出水口三通接头第三接口4213。

请见图3并且结合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要点:在前述的泵体进水口三通接头第二接口4112上配接有一左进水过渡机构5,在前述的泵体进水口三通接头第三接口4113上配接有一右进水过渡机构6,在泵体出水口三通接头第二接口4212上配接有一左出水过渡机构7,在泵体出水口三通接头第三接口4213上配接有一右出水过渡机构8,在左进水过渡机构5、右进水过渡机构6、左出水过渡机构7和右出水过渡机构8上各配接有一水带清水机构。

请重点见图3,前述的水带清水机构包括一驱水活塞管1,在驱水活塞管1的一端即图示状态的上端构成有一驱水活塞管盖配接口11,在该驱水活塞管盖配接口11上配设有一驱水活塞管盖111,而在驱水活塞管1的另一端即图示状态的下端构成有一随机配接口12;一压力空气控制机构2,该压力空气控制机构2设置在前述的驱水活塞管盖111上并且在使用状态下与压力空气发生装置9(图5示)管路连接,当压力空气控制机构2处于开启状态时,由压力空气发生装置9提供的压力空气进入驱水活塞管1的驱水活塞管腔13,而当压力空气控制机构2处于关闭状态时,阻断压力空气发生装置9向驱水活塞管腔13提供压力空气;示出了一游动活塞3,该游动活塞3在使用状态下自前述驱水活塞管盖配接口11引入前述驱水活塞管腔13内。前述的压力空气发生装置9设置在车厢厢体102内。

由图3所示,在前述驱水活塞管盖配接口11的部位并且围绕驱水活塞管盖配接口11的圆周方向的外壁上构成有配接口齿牙,与此相适应,在前述驱水活塞管盖111朝向驱水活塞管盖配接口11的一侧也构成有管盖齿牙,管盖齿牙与配接口齿牙相互配合。由于配接口齿牙以及管盖齿牙的结构在消防水带的端部接口上是常见的,因而不再赘述。

作为优选的方案,还可在前述游动活塞3的下端形成一具有导向功能的活塞圆锥体31,申请人之所以将位于驱水活塞管1的另一端即图1所示位置状态的下端的接口称为“随机配接口12”,是因为考虑到以下两种情形:其一,当本实用新型供消防水带直接配接时,那么在该随机配接口12处形成有随机配接口齿牙,使其成为快速接口;其二,当本实用新型配套于图2所示的供水泵时,那么在该随机配接口12处形成配接法兰(本实施例属于第二种情形)。

由于在本实施例中,水带清水机构的数量有四个,因而四个水带清水机构的驱水活塞管1的前述随机配接口12分别与前述的左进水过渡机构5、右进水过渡机构6、左出水过渡机构7和右出水过渡机构8配接。

继续见图3,前述的压力空气控制机构2包括一压力空气引气管21和一压力空气引气管球阀22(本实施例使用电动球阀,但并不受到限制),压力空气引气管21的一端在对应于前述驱水活塞管盖111的中央位置与驱水活塞管盖111固定并且与前述驱水活塞管1的驱水活塞管腔13相通,而压力空气引气管21的另一端在使用状态下与前述的压力空气发生装置9连接,压力空气引气管球阀22设置在压力空气引气管21的管路上,当开启该压力空气引气管球阀22时,由压力空气发生装置提供的压力空气经前述压力空气引气管21引入驱水活塞管腔13内,而当关闭该压力空气引气管球阀22时,阻断压力空气引气管21向驱水活塞管腔13提供压力空气。

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的游动活塞3为海绵塞,但也可以使用橡胶塞或其它等效的塞子。

继续见图2,由于前述的左、右进水过渡机构5、6以及左出水过渡机构7的结构是与右出水过渡机构8的结构相同的,因而申请人在下面仅对右出水过渡机构8作详细说明,该右出水过渡机构8包括一右出水阀81、一右出水三通82和一右出水管接口83,右出水三通82的右出水三通第一接口821与前述的水带清水装置的随机配接口12法兰配接,右出水三通82的右出水三通第二接口822与右出水管接口83的一端法兰连接,而该右出水管接口83的另一端供消防水带连接,右出水阀81以法兰配接方式配接在前述泵体出水口三通接头第三接口4213与右出水三通82的右出水三通第三接口823之间。

继续见图2,前述的右出水阀81包括一右出水阀阀体811、一右出水阀阀门812和一阀门升降控制装置813,右出水阀阀体811连接在前述泵体出水口三通接头第三接口4213与前述右出水三通82的右出水三通第三接口823之间,右出水阀阀门812与右出水阀阀体811的右出水阀阀体腔8111相配合,阀门升降控制机构813设置在右出水阀阀体811上,并且与右出水阀阀门812连接,前述的右出水阀阀体腔8111与前述泵体出水口三通接头第三接口4213以及前述右出三通第三接口823相通。

请参见图4并且结合图2,前述的阀门升降控制装置813包括立柱8131、螺杆8132、蜗轮蜗杆箱8133、手轮8134、蜗轮蜗杆箱座8135、阀门升降作用缸8136、升降作用缸座8137和插销8138,立柱8131的下部与前述右出水阀阀体811固定,螺杆8132套置(空套)在阀门升降作用缸8136的升降作用缸柱81361上并且与蜗轮蜗杆箱8133传动配合,手轮8134与蜗轮蜗杆箱8133的蜗杆轴81331固定,蜗轮蜗杆箱座8135设置在立柱8131的上部,蜗轮蜗杆箱8133设置在蜗轮蜗杆箱座8135上,并且该蜗轮蜗杆箱8135的蜗轮与螺杆8132相配合(传动配合),升降作用缸座8137与蜗轮蜗杆箱座8135连接,阀门升降作用缸8136设置在升降作用缸座8137上,该阀门升降作用缸8136的升降作用缸柱81361对应于立柱8131的立柱腔并且与前述右出水阀阀门812连接,插销38配设在螺杆8132上并且与升降作用缸柱81361相配合,当将插销8138撤离于螺杆8132时,升降作用缸柱81361解除与螺杆8132的连接,由前述阀门升降作用缸8136通过升降作用缸柱81361带动右出水阀阀门812升降,当插销8138返回于螺杆8132并与升降作用缸柱81361连接时,由前述手轮8134通过蜗轮蜗杆箱8133的蜗杆81331带动蜗轮蜗杆箱8133的蜗轮,由该蜗轮带动螺杆螺杆8132进而由螺杆8132带动升降作用缸柱81361使前述右出水阀阀门812升降。

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的阀门升降作用缸8136为气缸。

由图3所示,在前述螺杆8132的上端开设有一螺杆插销孔81321,在前述升降作用缸柱81361上并且在对应于螺杆插销孔81321的位置开设有一升降作用缸柱插销孔(图中未示出),前述的插销8138途经螺杆插销孔81321插入升降作用缸柱插销孔。

通常情况下,前述的插销8138拔离于即撤离于螺杆8132,升降作用缸柱81361(也可称活塞杆)不与螺杆8132之间存在连接关系,由阀门升降作用缸8136带动升降作用缸柱81361,例如当或降作用缸柱81361下行时,由其带动右出水阀阀门812下行,关闭右出水阀阀体腔8111与前述泵体出水口三通接头第三接口4213与右出水三通第三接口823之间的通道,反之亦然。而当在某些情况下如压力空气发生装置9故障、不便使用或其它类似情形导致阀门升降作用缸8136不能使用时,那么由消防人员将插销8138插入螺杆插销孔81321并进而插及前述升降作用缸柱插销孔,使螺杆8132与升降作用缸柱81361建立连接关系,在人工操作手轮8134时,由手轮8134带动蜗轮螺杆箱8133,由于蜗轮螺杆箱8133的蜗轮与螺杆8132相配合,因而由其带动螺杆8132,同时通过螺杆8132带动升降作用缸柱81361。

请参见图5并且结合图1和图2,在图5中示出了前述压力空气发生装置9,该压力空气发生装置9实质上为一空压机,搭载在供水车辆上,该压力空气发生装置9由前述的发动机20提供动力,具体而言,压力空气发生装置9的压力空气发生装置动力输入轴91与前述的取力传动箱30传动连接,压力空气发生装置9的压力空气出气口92由出气口连接管921与储气罐93的储气罐进气口931连接,在储气罐93的储气罐出气口932上连接有一压力空气引出管9321,前述的压力空气引气管21与该压力空气引出管9321连接。

请参见图6并且结合图1至图5以及重点结合图5,申请人描述水带清水的过程。

当要对与左进水过渡机构5的左进水管接口52连接的消防水带以及对与左出水过渡机构7的左出水管接口72连接的消防水带清水时,那么使左进水过渡机构5的左进水阀阀门51以及左出水过渡机构7的左出水阀阀门71关闭,切断左进水过渡机构5与泵体进水口三通接头411之间的通道以及切断左出水过渡机构7与泵体出水口三通接头421之间的通道,开启与左进水过渡机构5连接的水带清水机构的驱水活塞管盖111并向驱水活塞管腔13内放入游动活塞3,而后将驱水活塞管盖111返用于驱水活塞管盖配接口11,同时开启与左出水过渡机构7连接的水带清水机构的驱水活塞管盖111并向驱水活塞管腔13内放入游动活塞3,而后将驱水活塞管盖111返回于驱水活塞管盖11。由车控制系统打开压力空气控制机构2的压力空气引气管球阀22,储气缸93内的压力空气依次经储气罐出气口932、压力空气引出管9321和压力空气引气管21引入驱水活塞管腔13,迫使游动活塞3以水耗子(水老鼠)般的移动状态自随机配接口12经左进水过渡机构5以及左出水过渡机构7并从左进水管接口52进入消防水带以及从左出水管接口72进入消防水带,再从消防水带的末端窜出。在该过程中,由游动活塞3将残留于消防水带内的残余水驱出,从而完成同时对两根消防水带的清水过程。

在上述过程中,供水泵4(本实施例为增压泵,但并非限于增压泵)继续工作,以便将与右进水过渡机构6的右进水管接口62连接的消防水带内的水排出以及与右出水管接口83连接的消防水带内的水排出。待供水泵4停止工作后,当要对与右进水管接口62连接的消防水带以及对与右出水管接口83连接的消防水带清水时,那么关闭右进水过渡机构6的右进水阀阀门61以及右出水阀阀门812,按申请人在上面所述的相同过程对消防水带清水。

通过申请人在上面的说明可知,由于在供水泵4的泵体进水口41上配接了一个泵体进水口三通接头411,因而形成了双进水的形式,同样的道理,由于在泵体4的泵体出水口42上配接了一个泵体出水口三通接头421,因而形成了双出水的形式,从而具有四个图3所示结构的清水装置。然而如果撤去泵体进水口三通接头411以及泵体出水口三通接头421,那么左进水过渡机构5以及右进水过渡机构6仅需一个,同样左出水过渡机构7以及右出水过渡机构8也只需一个,于是图1所示结构的清水装置共需两个。凡此情形,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内涵范畴并且受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弥补了已有技术中的缺憾,顺利地完成了发明任务,如实地兑现了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载述的技术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