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气净化呼吸系统及其头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52059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气净化呼吸系统及其头盔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净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气净化呼吸系统及其头盔。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空气污染的不断加剧,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已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尤其是雾霾的出现,空气污染已成为人类亟待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和健康问题,

目前,常用的应对空气污染的措施主要为:在室内使用各种形式的空气净化呼吸器,在室外使用的过滤式防尘口罩,以及最近出现的头盔式空气净化呼吸器。

过滤式防尘口罩虽然使用方便,但密封性较差,实际的过滤效果并不显著,且其使用时效较短。而室外是人们进行锻炼及活动的主要场所,当人们在进行室外活动或运动时,人体的呼吸量会提高,此时,如果佩戴上述防尘口罩,则会大大增加呼吸的阻力,不仅会影响运动时的表现,严重时还会影响人们的生命安全。

头盔式空气净化呼吸器是一种便携式的空气呼吸净化系统,通常包括净化装置和头盔,净化装置佩戴于人体的腰部,并通过输气管为头盔提供洁净空气;头盔可佩戴于人体头部,并与人体的面部相连通,进而直接为口、鼻等呼吸器官提供洁净空气。在使用中,可通过变更具有不同功率的净化装置以调整洁净空气的供给速度,从而满足人们室内休息、室外轻度运动、室外剧烈运动等不同情况下的呼吸需求;此外,这种头盔式的空气净化器使用较为方便,对人体运动影响较小。

但是,上述头盔式空气净化呼吸器所用头盔与骑行头盔或摩托头盔相类似,会全方位地包裹于人体的头部,而人们在运动过程中,头部会排出大量的汗液,这种头盔就不利于汗液的蒸发。在进行长时间的有氧运动时,佩戴这种头盔就会导致头晕、胸闷等,不利于用户的长时间运动。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新型的头盔,使得用户可进行长时间的户外运动,仍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空气净化呼吸系统及其头盔,该头盔可便于用户进行长时间的户外运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气净化呼吸系统的头盔,包括与人体头部相适配的环形本体和设于该环形本体的面罩,所述环形本体内部具有环形内腔,所述环形本体还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进气口用于输入洁净空气,所述出气口与所述面罩连通,以使洁净空气通过所述环形内腔进入所述面罩与人体面部之间的呼吸区域。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空气净化呼吸系统的头盔,其主体结构为环形本体,在使用时,并不会覆盖人体的头顶,可便于人体头部汗液的蒸发,用户在进行长时间的户外运动时,可获得更好地用户体验。

可选地,还包括设于所述环形本体内壁面的支撑带,所述支撑带的末端连接有松紧调节装置;所述环形本体包括用于调节所述环形本体大小的伸缩部,通过所述松紧调节装置能够同步调节所述支撑带、所述环形本体的大小。

可选地,所述伸缩部包括相套接的外套管、内套管,所述内套管能够在所述外套管内滑动;所述外套管设有第一限位块,所述内套管的外壁设有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二限位块能够相抵,以避免所述内套管脱离所述外套管。

可选地,所述伸缩部包括波纹管,所述波纹管内设有弧形支架。

可选地,所述松紧调节装置包括手轮、齿轮、棘轮和锁轮,所述锁轮固定于所述支撑带,所述手轮、棘轮、齿轮能够同步转动,所述支撑带的末端设有与所述齿轮相啮合的啮合齿;所述手轮处于静止状态时,所述棘轮能够与所述锁轮相配合,以锁定所述支撑带;所述手轮处于转动状态时,所述手轮能够与所述棘轮、所述锁轮相配合,以解锁所述支撑带,并由所述齿轮带动所述支撑带运动,以调节所述支撑带的大小。

可选地,所述棘轮包括棘轮本体,所述棘轮本体的外周设有沿径向外突的若干凸块,各所述凸块均设有对棘爪,所述对棘爪包括沿所述棘轮本体周向延伸的两棘爪,且两所述棘爪的周向延伸方向相反;所述锁轮设有内环齿,各所述棘爪均能够与所述内环齿相抵接,以限制所述棘轮的转动;所述手轮朝向所述棘轮的一面设有若干对筋条,所述对筋条与所述对棘爪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对筋条包括两筋条,所述对筋条的两筋条分别与所述对棘爪的两棘爪的外端面相贴靠;所述手轮处于转动状态时,周向延伸方向与所述手轮转动方向相同的棘爪受与之相贴靠的所述筋条推抵,并与所述内环齿相脱离,所述对筋条的另一所述筋条与所述凸块相抵,以使所述棘轮与所述手轮同步转动。

可选地,所述进气口设有弹性卡接结构和第一转接头,所述第一转接头的下端部与外接的输气管相连,所述第一转接头的上端部能够卡接于所述弹性卡接结构。

可选地,所述弹性卡接结构包括弹片,所述弹片的内壁面设有若干挡块;所述第一转接头的上端部具有沿周向外突的凸缘和沿周向内凹的环形缩口,所述环形缩口位于所述凸缘的下方;使用时,所述第一转接头的凸缘能够推抵所述挡块,以使所述弹片向外撑开;所述凸缘插入所述进气口、并越过所述弹片时,所述弹片向内收缩,各所述挡块卡接于所述环形缩口。

可选地,所述环形本体还设有控制按钮,所述控制按钮与解锁件相连;所述控制按钮处于按下状态时,所述解锁件能够推抵所述弹片,使所述弹片向外撑开,所述第一转接头能够与所述进气口相脱离。

可选地,还包括转轴,所述面罩的两端设有与所述转轴相匹配的转轴孔,所述转轴穿过所述转轴孔并固定于所述环形本体,所述面罩能够绕所述转轴转动;所述面罩设有第一限位件,所述环形本体设有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能够相互配合,以限制所述面罩的转动范围。

可选地,所述第一限位件包括三个限位筋板,三所述限位筋板呈扇形间隔分布于所述转轴孔的外周,且三所述限位筋板形成两限位间隙;所述第二限位件包括限位钢珠和两限位挡板;所述面罩处于转动状态时,通过调整所述限位钢珠滞留于不同的所述限位间隙,可使得所述面罩在使用位与掀开位之间切换;三所述限位筋板中,位于两端的两限位筋板能够被两所述限位挡板所阻挡,以避免所述面罩转动范围过大、并越过相应的所述使用位或所述掀开位。

可选地,三所述限位筋板中,位于中间的限位筋板包括若干限位筋,各所述限位筋沿该限位筋板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布,以使相邻的两限位筋之间形成过渡间隙。

可选地,还包括与人体下颌配合的密封布,所述密封布的外端固定于所述面罩,内端设有松紧绳,以使所述密封布紧贴人体的下颌,所述面罩、所述密封布与人体面部形成所述呼吸区域。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气净化呼吸系统,包括头盔和净化装置,二者通过输气管相连,所述头盔为上述的空气净化呼吸系统的头盔。

由于上述的空气净化呼吸系统的头盔已具备如上的技术效果,那么具有该头盔的空气净化呼吸系统亦当具备相类似的技术效果,故在此不做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空气净化呼吸系统的头盔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空气净化呼吸系统的头盔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爆炸图;

图3为图2中支撑带与松紧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手轮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空气净化呼吸系统的头盔的松紧调节装置的工作原理图;

图6为图2中伸缩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3中伸缩部处于使用状态时的截面图;

图8-1为本发明所提供空气净化呼吸系统的头盔的伸缩部的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8-1a为图8-1的截面图;

图8-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空气净化呼吸系统的头盔的伸缩部的第三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第一转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2中弹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2中控制按钮、解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控制按钮、解锁件、弹片及第一转接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3为第一限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第二限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1a为面罩处于使用位时第一限位件、第二限位件相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5-1b为面罩处于使用位时第一限位件、第二限位件相配合的原理图;

图15-2a为面罩处于过渡位时第一限位件、第二限位件相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5-2b为面罩处于过渡位时第一限位件、第二限位件相配合的原理图;

图15-3a为面罩处于掀开位时第一限位件、第二限位件相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5-3b为面罩处于掀开位时第一限位件、第二限位件相配合的原理图;

图16为面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面罩、封边条与紧压条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8为面罩与封边条的连接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19为安装有封边条、紧压条的面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图20的爆炸图;

图22为卡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第二转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空气净化呼吸系统的使用状态图。

图1-24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环形本体;

11进气口、111第一转接头、111a凸缘、111b环形缩口、112弹片、112a挡块、112b弯折部、112c锁环;

12伸缩部、121外套管、121a第一限位块、121b限位块安装孔、121c限位脚、121d操作孔、121e第一遮挡片、121f第二遮挡片、122内套管、122a第二限位块、123密封圈、124波纹管、124a弧形支架;

13前部、131限位钢珠、132限位挡板、133凸檐、14后部、141控制按钮、142解锁件、142a推块;

2面罩、21转轴、22转轴孔、23限位筋板、231限位筋、231a过渡间隙、232限位间隙、24密封布、25挡条、26限位孔、27封边条、271挂柱、272限位凸起、28紧压条、281挂孔;

3支撑带、31内衬垫、32啮合齿;

4松紧调节装置、41手轮、411筋条、42齿轮、43棘轮、431棘轮本体、432凸块、433棘爪、433a顺时棘爪、433b逆时棘爪、44锁轮、441内环齿、45第一安装架、46第二安装架;

5输气管、51第二转接头、511卡位凸起;

6净化装置、61壳体、611上壳体、611a进风口、612中壳体、613下壳体、613a电源键、613b档位指示灯、613c蓝牙键、631d电量指示灯、613e出风口、613f振动马达、62过滤组件、621滤网固定件、622复合滤网、63电源组件、64控制组件、65风机组件、66卡扣、67卡接件、671卡接孔;

7腰带;

A缓冲面、B安装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文中所述“若干”是指数量不确定的多个,通常为两个以上;且当采用“若干”表示某几个部件的数量时,不能理解为这些部件的数量相同。

本文中所述“第一”、“第二”等词仅是为了便于描述结构相同或相类似的两个以上的部件或结构,并不表示对顺序的某种特殊限定。

实施例1

请参考图1-5,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空气净化呼吸系统的头盔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空气净化呼吸系统的头盔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爆炸图,图3为图2中支撑带与松紧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手轮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空气净化呼吸系统的头盔的松紧调节装置的工作原理图。

如图1、图1-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气净化呼吸系统的头盔,包括与人体头部相适配的环形本体1和设于该环形本体1的面罩2,环形本体1内部具有环形内腔,环形本体1还设有进气口11和出气口(图中未示出)。进气口11用于输入洁净空气,出气口与面罩2连通,以使洁净空气通过环形内腔进入面罩2与人体面部之间的呼吸区域。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空气净化呼吸系统的头盔,其主体结构为环形本体1,在使用时,该环形本体1并不会覆盖人体的头顶,可便于人体头部汗液的蒸发,用户在进行长时间的户外运动时,可获得更好地用户体验。

上述环形本体1的内壁面可以设有柔软的内衬垫31,当用户佩戴该头盔时,内衬垫31直接与头部前额、后脑勺及头部外周相接触,可提高佩戴时的舒适性;同时,该内衬垫31也可以对人体头部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避免激烈运动时、环形本体1对头部皮肤造成的摩擦损害;此外,该内衬垫31还可以具有吸收汗液的功能,以避免长时间运动时头部汗液流入眼睛等部位所带来的不适。详细而言,该内衬垫31可以为海绵垫、棉垫或其他柔软的、可吸收汗液的衬垫。

仍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头盔还可以包括支撑带3,该支撑带3可以通过挂接等方式设于环形本体1的内壁面,且其末端可以连接有松紧调节装置4,以调节该支撑带3的大小,进而使得该头盔可与不同人群的头部相适配,以增加该头盔的适用人群;同时,用户在使用时能够根据自身需要而调节头盔松紧,也可使用户获得更好的使用体验。

基于上述支撑带3的设置,可将前述的内衬垫31通过魔术贴等方式粘结于该支撑带3的内壁面,且由于该支撑带3的大小可调,上述内衬垫31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内衬垫31可以沿支撑带3的延伸方向间隔分布,以避免支撑带3调节过程中对内衬垫31的过分拉扯或挤压。

如图3所示,上述松紧调节装置4可以包括手轮41、齿轮42、棘轮43和锁轮44,锁轮44可以固定于支撑带3,手轮41、棘轮42和齿轮43能够同步转动,且支撑带3的末端可以设有与齿轮42相啮合的啮合齿32。

当手轮41不转动时,棘轮43能够与锁轮44相配合,进而锁定支撑带3,以避免通过抽拉支撑带3本身而引起的支撑带3大小的变化。如此,人体在运动时,支撑带3即不会因为人体头部摆动等原因而自行改变大小,使得整个运动过程中,该头盔均可保持用户所调节的大小,并稳定地佩戴于人体的头部,以更大程度地保证用户的使用体验。

而当手轮41转动时,手轮41能够与棘轮43、锁轮44相配合,以解除支撑带3的锁定状态,并由与手轮同步转动的齿轮42带动支撑带3运动,以调节支撑带3的大小。

具体地,如图3-5所示,棘轮43包括棘轮本体431,棘轮本体431的外周可以设有沿径向外突的若干凸块432,各凸块432均可以设有对棘爪,对棘爪可以包括沿棘轮本体431周向延伸的两棘爪433,且两棘爪433的周向延伸方向相反。

锁轮44设有内环齿441,棘轮43的各棘爪433均可以与内环齿441相抵接。由于对棘爪中的两棘爪433的周向延伸方向相反,在手轮41不转动时,锁轮44的内环齿441即可沿顺时针、逆时针两个方向与上述两棘爪433相抵接,进而限制棘轮43的转动。

手轮41朝向棘轮43的一面可以设有若干对筋条,对筋条与对棘爪一一对应设置,对筋条可以包括两筋条411,且该对筋条的两筋条411可以分别与对棘爪的两棘爪433的外端面相贴靠。

可以理解,由于上述各棘爪433均由凸块432沿棘轮本体431的周向延伸所形成,各棘爪433与棘轮本体431之间可自然形成间隙,当存在外力压迫时,各棘爪433可向棘轮本体431靠近,进而与内环齿441相脱离。

为便于描述,可对上述对棘爪的两棘爪433进行重新命名,沿棘轮本体431周向顺时针方向延伸的棘爪433称之为顺时棘爪433a,而沿棘轮本体431周向逆时针方向延伸的棘爪433称之为逆时棘爪433b。

以图5为视角,当手轮41不转动时,顺时棘爪433a、逆时棘爪433b均可与内环齿441相抵接,以限制棘轮43的自行转动。具体而言,当存在外力拉扯支撑带3,支撑带3的啮合齿32驱动齿轮42、棘轮43产生顺时针转动趋势时,内环齿441可对顺时棘爪433a提供逆时针方向的推抵力,以限制棘轮43的转动,进而锁定支撑带3;同理,当存在外力驱使棘轮43产生逆时针转动趋势时,内环齿441也可对逆时棘爪433b提供顺时针方向的推抵力,同样可达到限制棘轮43转动、锁定支撑带3的效果。

而当手轮转动时,以顺时针转动为例,顺时棘爪433a受到与之相贴靠的筋条411所提供的顺时针方向的推抵力,顺时棘爪433a可脱离内环齿441、并向棘轮本体431靠近,进而解除棘轮43与锁轮44之间的锁定状态,而与逆时棘爪433b相贴靠的筋条411则可推动凸块432,使得棘轮43与手轮41可同步进行转动,进而带动齿轮42、啮合齿32运动,以调整支撑带3的大小,当调整完毕之后,顺时棘爪433a、逆时棘爪433b又可重新与内环齿441相抵接,再次锁定支撑带。手轮41逆时针转动以调整支撑带3大小的过程与上述描述相类似,在此不做赘述。

采用如上结构的松紧调节装置4,当手轮41不转动时,棘轮43与锁轮44相配合以自行锁定支撑带3,可保证使用时支撑带3始终维持在所调节的大小,更便于用户的使用;而手轮41一旦转动,可立即解除棘轮43、锁轮44的配合锁定状态,保证了通过手轮41调节支撑带3大小的便捷性和及时性,更便于用户的快速调节。

应当理解,上述的包括手轮41、齿轮42、棘轮43、锁轮44的松紧调节装置4仅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案,在满足调节功能的条件下,上述松紧调节装置4可以为现有技术中任一可调节支撑带3松紧的装置。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未对上述凸块432、对棘爪、对筋条的具体数量作限定,在具体实施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参考附图3-5中结构进行设置,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设定上述各部件的数量。

此外,由于上述齿轮42、棘轮43始终保持同步转动,可将二者一体制造形成组合件,以便于批量制造、快速生产,具体可参见图3,该组合件的一面为棘轮43,而另一面则为齿轮42;上述齿轮42、棘轮43也可以分别单独制造,进而在二者之间通过焊接或粘结等方式安装连接轴,也可以保证二者的同步转动。

请继续参考图2和图3,上述松紧调节装置4还可以包括第一安装架45和第二安装架46,二者可相互扣合,形成安装盒。上述支撑带3的两末端及松紧调节装置4均可设于该安装盒内,一方面可保证各部件连接的可靠性和紧凑性,避免使用过程中用户对齿轮42、棘轮43等核心部件的接触,保证各部件的长期、有效使用;另一方面,也可使得该松紧调节装置4的外观更为美观。

应当理解,松紧调节装置4设于安装盒内,并不会导致其调节功能的丧失,具体实施时,可将手轮41的一部分需暴露于安装盒外,以便于用户的直接调节;或者,可在该安装盒外设置旋钮,旋钮可与手轮41进行同步转动,如此,直接旋转旋钮即可调整支撑带3的大小,调节过程更为方便。

仍如图1所示,上述环形本体1还可以包括用于调节环形本体1大小的伸缩部12,且由于前述的支撑带3设于环形本体1的内壁面,操作松紧调节装置4以调节支撑带3的大小同时,还可同步调节环形本体1的大小。

如此设置,在调整支撑带3的大小时,环形本体1可同步进行伸缩,以避免环形本体1的内壁面对支撑带3调节范围的限制,使得本实用新型头盔的大小可具有更大调整范围。

另外,由于上述伸缩部12的设置,可将环形本体1分割为前部13和后部14,前部13可与面罩2相连,而进气口11则可设于后部14,并与外接的输气管5相连。

请参考图6-7,图6为图2中伸缩部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3中伸缩部处于使用状态时的截面图。

如图6和图7所示,该伸缩部12可以包括相套接的外套管121、内套管122,内套管122可以在外套管121内滑动,以调整环形本体1的大小。且内套管122还可以外套密封圈123,进而保证外套管121与内套管122的密封连接。

外套管121可以设有第一限位块121a,内套管122的外壁可以设有第二限位块122a,两限位块可以能够相抵,以避免内套管122自外套管121中脱离。

具体地,外套管121的壁面可以设有限位块安装孔121b,进而将外套密封圈123的内套管122插接于外套管121内,然后在该限位块安装孔121b中设置第一限位块121a。如此,第一限位块121a即可对第二限位块122a形成阻挡限位,同时,又不至于影响内套管122的安装。

更为具体地,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限位块121a包括曲面部和两限位部,两限位部设于该曲面部内壁面,并分设于该曲面部的两端。该曲面部的外壁面与外套管121的外表面相匹配,以使得第一限位块121a设于该限位块安装孔121b时,该曲面部的外壁面可与外套管121的外表面大致平齐,以保证第一限位块121a与外套管121连接结构的美观性。上述“内”、“外”等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基于图6或图7中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曲面部的内壁面是指其朝向限位块安装孔121b的一面,外壁面是指其背离限位块安装孔121b的一面。

上述限位部还具有向曲面部的两端外延的限位脚121c,两限位脚121c可与外套管121的内壁相抵,以避免第一限位块121a自限位块安装孔121b中脱落。应当理解,第一限位块121a可以具有一定的弹性,在安装时,可按压曲面部的两端,以使两限位部相互靠近,进而容易地将第一限位块121a插接于该限位块安装孔121b;当第一限位块121a插接于该限位块安装孔121b时,依靠其自身的弹性,第一限位块121a又可回复原状,使得两限位脚121c与外套管121的内壁相抵,进而将第一限位块121a稳定地设于外套管121。

该伸缩部12也可以为其他结构,具体请参考图8-1、图8-1a和图8-2,图8-1为本发明所提供空气净化呼吸系统的头盔的伸缩部的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8-1a为图8-1的截面图,图8-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空气净化呼吸系统的头盔的伸缩部的第三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8-1所示,该伸缩部12同样可以包括相互套接的外套管121、内套管122,其区别在于第一限位块121a和第二限位块122a的结构及安装方式的差异性。以下将以图8-1、图8-1a为视角对该伸缩部12的第二种实施方式进行详细阐述。

上述第一限位块121a可以固定于外套管121的内壁面,具体而言,可在外套管121的内壁面焊接或粘结上述第一限位块121a,或者,该第一限位块121a也可以由外套管121的周壁向内凹陷形成。比较而言,焊接或粘结的安装方式更便于控制第一限位块121a的形状、安装位置;而直接由外套管121周壁内凹形成的第一限位块121a获取更为容易,更便于批量生产。

上述第二限位块122a的一端可以与内套管122的端部相连,当存在外力按压第二限位块122a时,该第二限位块122a能够绕其与内套管122的连接处转动,而当外力消失时,第二限位块122a又可回复原状。

具体地,第二限位块122a可以为L形板,该L形板的侧板远离其底板的一端与内套管122的端部相连,该L形板的底板朝向内套管122的外侧设置。可以理解,对该L形板而言,其底板可以与第一限位块121a形成阻挡,以将内套管122限制于外套管121内;而侧板则用于与内套管122相连,当存在外力按压底板时,底板可绕侧板与内套管122的连接处转动,当外力消失时,依靠侧板的弹性,底板又可回复到原始位置;且该侧板的长度越长、厚度越薄,其弹性也就越好,越有利于该第二限位块122a的转动及回弹。

实际上,该第二限位块122a可以只具有两种工作状态,其一为按下状态,即当存在外力向内按压底板时,底板可向内套管122内部按下,以使得底板不能与第一限位块121a形成阻挡,从而便于内套管122的插入或拔出;其二为原始状态,即附图8-1中所示状态,当不存在外力作用时,底板可处于原始位置,并能够与第一限位块121a相阻挡,以将内套管122限制于外套管121内。

安装时,可首先按压该第二限位块122a的底板,以使其处于按下状态,从而可便于内套管122a的插入;当内套管122a刚刚进入外套管121时,第二限位块122a的底板受第一限位块121a的挤压,仍可保持按下状态,以便于内套管122a的进一步插入;而当内套管122a继续插入时,第二限位块122a的底板可越过第一限位块121a,此时,依靠侧板的弹性,底板可回弹至原始状态,从而能够与第一限位块121a形成阻挡,以将内套管122限制于外套管122内。

以图8-1a为视角,还可将上述第一限位块121a的右端面设置为与外套管121内壁呈钝角设置的斜面,内套管121向外套管122内插入的过程中时,该斜面可与第二限位块122a的底板相抵、并可持续为该底板提供向内的压力,以使得该底板可自动处于按下状态。如此,在安装时,则无需提前为第二限位板122a的底板施加按压力,更便于安装。

相应地,第一限位块121a的左端面则可设置为与外套管121内壁相垂直的垂直面或与外套管121内壁呈锐角设置的斜面。如此,当底板越过该第一限位块121a、并回复至原始状态时,底板可更好地与该第一限位块121a的左端面相阻挡,以避免内套管122自外套管121内脱离。

进一步地,上述外套管121的周壁还可以设有操作孔121d。当需要维修更换时,可使用螺丝刀等棒状操作工作穿过该操作孔121d,进而按压第二限位块122a的底板、并使其处于按下状态,以解除底板与第一限位块121a的阻挡,即可方便地将内套管122自外套管121中拆除。

请继续参考图8-1,上述伸缩部12还可以包括第一遮挡板121e和第二遮挡板121f,上述两遮挡板可安装于外套管121a的外侧,以遮挡前述的第一限位块121a的凹陷处(外套管121周壁内凹形成上述第一限位块121a时)及操作孔121d。如此,一方面,可使得该伸缩部12的外观更为齐整、美观;另一方面,也可避免用户对该操作孔121d的直接操作,有利于保证该伸缩部12结构及功能的稳定性。

需要指出的是,本发明实施例并未对上述第一限位块121a、第二限位块122a的数量作具体的限定,在具体实施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设定各限位块的数量。如图8-1所示,第二限位块122a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且两限位块之间可具有间隙,以进一步地减轻内套管122的重量,从而减轻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头盔的重量。

如图8-2所示,该伸缩部12可以包括波纹管124,由于波纹管124本身即具有伸缩功能,将波纹管124连接于前部13与后部14之间,即可方便地调节环形本体1的大小。

上述波纹管124内还可以设有弧形支架124a,该弧形支架124a可与波纹管124的内壁相贴靠,并支撑波纹管124,使得波纹管124可保持与人体头部相适配的弧形结构,进而便于用户的佩戴。

针对上述各方案,还可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头盔的进气口11与外接输气管5的连接结构进行进一步地描述。

请参考图9-12,图9为第一转接头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2中弹片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2中控制按钮、解锁件的结构示意图。

进气口11可以设有弹性卡接结构和第一转接头111,第一转接头111的下端部可用于与外接的输气管5相连,具体可以为内螺纹结构,以将输气管5拧入该第一转接头111的下端部;第一转接头111的上端部则能够卡接于弹性卡接结构。

如图9和图10所示,上述第一转接头111的上端部可以具有沿周向外突的凸缘111a和沿周向内凹的环形缩口111b,环形缩口111b位于凸缘111a的下方;上述弹性卡接结构可以包括弹片112,弹片112的内壁面可以设有若干挡块112a。

上述弹片112设于进气口11内,在使用时,第一转接头111的凸缘111a能够推抵挡块112a,以使弹片112向外撑开,以便于该第一转接头111插入进气口11中;而当第一转接头111完全插入进气口11,即凸缘111a越过弹片112时,弹片112可以向内回弹收缩,如此,各挡块112a可插接于环形缩口111b,以将该第一转接头111卡接固定于进气口11。

请继续参考图10,该弹片112可以为U形弹片,挡块112a可以设于该U形弹片两侧壁的内壁面。采用这种结构,当挡块112a受外力推抵时,该U形弹片的两侧壁可沿其与底壁的连接处向外撑开,而当外力消失时,该U形弹片的两侧壁又可沿其与底壁的连接处向内回弹收缩。当然,该弹片112也可以为弧形弹片、方框形弹片或环形弹片,而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只要能够实现上述技术效果即可。

上述U形弹片的两侧壁可以朝外翻折形成弯折部112b,该弯折部112b还可以连接有锁环112c,且锁环112c与U形弹片两侧壁之间具有间隙,以为U形弹片两侧壁的向外撑开提供空间。上述锁环112c则可用于定位、安装该U形弹片,具体而言,可通过螺钉等连接件穿过锁环112c、并固定于后部14,进而定位该U形弹片。可以理解,上述通过连接件与锁环112c相配合以定位弹片112的方式不仅适用于U形弹片,同样适用于前述的弧形、方框形、环形或其他形状的弹片112。

进一步地,还可以包括控制按钮141,控制按钮141与解锁件142相连,当按动控制按钮141时,解锁件142可推抵弹片112,使弹片112向外撑开,第一转接头111即能够与进气口11相脱离。

具体如图11所示,控制按钮141与解锁件142一体相连,以使二者能够保持同步运动状态,且解锁件142与弹片112相对的一面还设有推块142a,当控制按钮141处于按下状态时,推块142a能够与弹片112的内壁面相抵,以迫使弹片112向外撑开,进而容易地卸下第一转接头111。

更为具体地,请参考图12,图12为控制按钮、解锁件、弹片及第一转接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以图12为视角,弹片112可以设于环形本体1内部,并环绕于进气口11的外周,挡块112a设于弹片112的内壁面,并指向进气口11的中部;当第一转接头111自下而上插入进气口11时,凸缘111a首先与挡块112a相抵,进而推开挡块112a,并迫使弹片112向外撑开,以便第一转接头111的插入。凸缘111a的外壁面可以具有斜向下的锥面,而挡块112b的内壁面可以具有斜向上的斜面,通过锥面、斜面的配合,凸缘111a可更为容易地推开挡块112a。

当凸缘111a越过挡块112a时,依靠弹片112的自身弹性,挡块112a又可向内回弹,并插接于环形缩口111b,以限制第一转接头111的轴向位移,从而在轴向上定位上述第一转接头111。该环形缩口111b的下方还可以设有第二缩口,该第二缩口与进气口11内壁之间可填充密封材料,以保障第一转接头111与进气口11连接处的密封性。

解锁件142可置于弹片112的上方,推块142a能够与弹片112的内壁相抵,当按下控制按钮141时,解锁件142可同步下移,推块142a能够挤压弹片112的内壁面,以迫使弹片112向外撑开,挡块112a能够自环形缩口111b中脱离,进而解除对第一转接头111的限位,第一转接头111可自进气口11中脱离。同样地,为便于推块142a对弹片112内壁面的挤压,推块142a的下表面可以具有斜向上的斜面,使得推块142a可更为容易地推开弹片112。

上述的“内”、“外”等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相对于进气口11而言,靠近进气口11中部的位置称之为“内”,远离进气口11中部的位置称之为“外”,对任何部件而言,其靠近进气口11中部的端面可称之为内端面、内壁面或内壁等,而远离进气口11中部的端面则可称之为外端面、外壁面或外壁等;上述的“上”、“下”等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描述则是基于图11中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在图11中,竖直方向即为上下方向置。

针对上述各方案,还可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头盔的面罩2与环形本体1的转动连接结构进行进一步地描述。

请继续参考图2,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头盔还可以包括转轴21,面罩2的两端可以设有与转轴21相匹配的转轴孔22,转轴21可穿过转轴孔22并固定于环形本体1,以连接面罩2与环形本体1,面罩2可绕转轴21转动。

上述面罩2可以设有第一限位件,环形本体1可以设有第二限位件,上述第一限位件、第二限位件能够相互配合,进而限制面罩2的转动范围。

实际上,由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头盔是用于空气净化呼吸系统,面罩2绕转轴21转动时,只需具有两个工作位即可。其一为使用位,具体为图1中所示状态,面罩2与人体面部大致平行,以使得面罩2与人体面部之间形成可接收洁净空气的呼吸区域;其二为掀开位,面罩2与人体面部呈较大的角度,以便于用户佩戴或取下该头盔。

请参考图13-14,图13为第一限位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第二限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3和图14所示,第一限位件可以包括三个限位筋板23,三限位筋板23可以呈扇形间隔分布于转轴孔22的外周,三限位筋板23之间可自然形成两限位间隙232;上述第二限位件可以包括限位钢珠131和两限位挡板132。采用如上设置,当转动面罩2时,通过调整限位钢珠131滞留于不同的限位间隙232,即可实现面罩2在上述使用位与掀开位之间的切换。

面罩2处于使用位或掀开位时,三限位筋板23中,位于两端的两限位筋板23能够被相应的限位挡板132所阻挡,以避免面罩2转动范围过大、越过上述使用位或掀开位;同时,也可保证使用过程中面罩2稳定地处于相应的使用位或掀开位。

面罩2在上述使用位与掀开位之间进行切换时,三限位筋板23中,位于中间的限位筋板23(以下称之为中限位筋板)需要从限位钢珠131的表面越过。此时,由于面罩2本身具有一定的弹性,面罩2设有该中限位筋板的部位会向外鼓起,直至中限位筋板完全越过限位钢珠131。

应当理解,两限位间隙232的中心与转轴孔22中心连线的夹角大致即为面罩2在使用位与掀开位之间切换时所需转动的角度,若该角度较大,中限位筋板的长度则较长;匀速转动时,中限位筋板在越过限位钢珠131时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即面罩2设有该中限位筋板的部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均会保持鼓起状态,面罩2存在较大的损坏风险。

针对该技术问题,可将上述中限位筋板分割为若干小的限位筋231,各限位筋231沿中限位筋板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布,以使得相邻的两限位筋231之间能够形成过渡间隙231a。如此,中限位筋板在越过限位钢珠131的过程中,限位钢珠131可在各过渡间隙231a中进行过渡,以避免限位钢珠131与中限位筋板的长时间相抵、造成的面罩2设有该中限位筋板的位置长期保持鼓起状态、并导致面罩2的损坏。

请继续参考图13,该限位筋231可以为两块,并分别设于该中限位筋板延伸方向的两端部,以获得最大的过渡间隙231a,从而更大程度地避免限位钢珠131与中限位筋板的长期相抵。且采用如上设置,面罩2相当于具有三个工作位,即使用位、掀开位及过渡位;当面罩2处于过渡位时,也可通过调整两限位筋231的长度,以使得过渡间隙231a恰好与限位钢珠131相适配,从而使得面罩2可稳定地处于过渡位。可以理解,面罩2处于过渡位时,面罩2实际上也是处于掀开状态,只是面罩2向上转动的角度较小而已。

进一步地,各限位筋231沿其延伸方向的两端面(反映附图13中是指各限位筋231的左右端面)可以设有缓冲面A,且该缓冲面A与各限位筋231的安装面B呈钝角设置,即该缓冲面A为具有一定坡度的斜面。如此,在面罩2转动过程中,各限位筋231的缓冲面A首先与限位钢珠131相接触,更便于各限位筋231自该限位钢珠131的表面跨过。应当理解,当未设置上述各限位筋231时,即是在前述的中限位筋板延伸方向的两端面设置上述的缓冲面A。

请参考图15-1a到图15-3b,图15-1a为面罩处于使用位时第一限位件、第二限位件相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15-1b为面罩处于使用位时第一限位件、第二限位件相配合的原理图,图15-2a为面罩处于过渡位时第一限位件、第二限位件相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15-2b为面罩处于过渡位时第一限位件、第二限位件相配合的原理图,图15-3a为面罩处于掀开位时第一限位件、第二限位件相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15-3b为面罩处于掀开位时第一限位件、第二限位件相配合的原理图。

为便于描述,可对前述的各限位筋板23、限位筋231及限位挡板132进行重新命名,以图15-1a为视角,三限位筋板23中位于上部的限位筋板23称之为上限位筋板,位于下部的限位筋板23称之为下限位筋板,位于中部的限位筋板23称之为中限位筋板;且该中限位筋板由两限位筋231组成,还可进一步地将位于上部的限位筋231称之为上限位筋,而位于下部的限位筋231称之为下限位筋;上限位筋板与上限位筋之间形成的限位间隙232称之为上限位间隙,下限位筋板与下限位筋之间形成的限位间隙232称之为下限位间隙;位于上部的限位挡板132称之为上限位挡板,位于下部的限位挡板132称之为下限位挡板。

上述“上”、“下”等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基于图15-1a中的范围或位置关系,且由于面罩2的转动范围有限,当面罩2转动至其他工作位时,上述各部件的方位、位置关系并未有较大的改变,故而,上述限定并未导致本申请描述的不清楚。

如图15-1a和图15-1b所示,面罩2处于使用位时,限位钢珠131处于上限位间隙,上限位筋板和上限位筋能够对该限位钢珠131进行阻挡,无外力作用时,可保证该限位钢珠131稳定地置于上限位间隙内,从而保证面罩2可稳定地处于使用位;而当存在外力驱使面罩2进行逆时针转动时,上限位挡板可对上限位筋板进行阻挡,以避免面罩2逆时针转动越过使用位;而当存在外力驱使面罩2进行顺时针转动时,即向上掀开面罩2时,上限位筋可逐步越过限位钢珠131,以使得面罩2向过渡位切换。

如图15-2a和图15-2b所示,面罩2处于过渡位时,限位钢珠131处于两限位筋231所形成的过渡间隙231a中,无外力作用时,两限位筋可对该限位钢珠131形成阻挡,以使得面罩2稳定地处于过渡位。此时,上限位筋板、下限位筋板均未与上限位挡板或下限位挡板相抵靠,故而,无论顺时针、还是逆时针转动面罩2,面罩2均可转动,以向使用位或掀开位切换。具体而言,若面罩2继续顺时针转动,下限位筋可逐步跨过限位钢珠131,以使得面罩2向掀开位切换。

如图15-3a和图15-3b所示,面罩2处于掀开位时,限位钢珠131处于下限位间隙中,下限位筋、下限位筋板可对该限位钢珠131进行阻挡,无外力作用时,可保证该限位钢珠131稳定地置于下限位间隙内,从而保证面罩2可稳定地处于掀开位;而当存在外力驱使面罩2继续顺时针转动时,下限位挡板可对下限位筋板进行阻挡,以避免面罩2向上越过掀开位;而当存在外力驱使面罩2进行逆时针回转时,下限位筋可逐步越过限位钢珠131,以使得该面罩2向过渡位切换。

应当理解,具有上述结构的第一限位件、第二限位件也可以更换其安装位置,即可将上述的第一限位件可以设于环形本体1,而将上述的第二限位件设于面罩2,也可实现上述技术效果。

针对上述各方案,还可对面罩2的具体结构进行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头盔还可以包括与人体下颌配合的密封布24,密封布24的外端可以固定于面罩2,内端可以设有松紧绳,以使密封布24能够紧贴人体的下颌,面罩2、密封布24与人体面部即可形成呼吸区域,进而使得通入环形本体1的洁净空气可更大程度地供给人体口、鼻的呼吸所用。以图1为视角,密封布24的外端是指密封布24与面罩2相接合的一端,内端则是指密封布24与人体面部相贴合的一端。

具体而言,密封布24的外端可以设有若干孔洞,面罩2上则可设有若干挂柱271,进而采用挂接的方式将密封布24固定于面罩2。采用挂接的连接方式,密封布24与面罩2的连接处可存在诸多间隙,以便于人体呼吸所产生废气的外逸,进而使得上述呼吸区域可始终保持一定的压力。

以下将对挂柱271的安装结构进行进一步地描述,具体请参考图16-19,图16为面罩的结构示意图,图17为面罩、封边条与紧压条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18为面罩与封边条的连接结构的局部放大图,图19为安装有封边条、紧压条的面罩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6-19所示,面罩2的底部边缘可以设有封边条27,封边条27可以为橡胶等材料制备,以对面罩2的底部形成保护,同时,还可避免操作面罩2转动时,面罩2的底部边缘对用户手指的划伤。

具体地,面罩2的底部边缘可以间隔设有若干限位孔26,封边条27可以是截面为U形的塑性胶条,且该封边条27两侧壁的内壁面设有若干限位凸起272,各限位凸起272与限位孔26一一对应设置。如此,将封边条27沿其U形开口插接于面罩2的底部时,各限位凸起272可以卡接于相应的限位孔26中,以将封边条27固定安装于面罩2。

封边条27朝向人体面部的一面可以设有若干挂柱271,以将密封布24挂接于面罩2的底部边缘,且挂柱271远离封边条27的一端可以具有大尺寸部,以避免挂接于面罩2的密封布24脱落。

进一步地,还可以设有紧压条28,紧压条28沿其延伸方向设有若干挂孔281,各挂孔281与挂柱271一一对应设置,且各挂孔281的尺寸可以略小于上述大尺寸部。如此,当紧压条28通过其挂孔281按压于各挂柱271时,紧压条28可稳固地设于该封边条27,并更大程度地避免密封布24自面罩2脱落。

需要说明的是,包含上述封边条27、紧压条28在内的面罩2与密封布24之间的连接结构仅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案,并不能作为对本发明所提供头盔的实施范围的限定。具体实施时,面罩2与密封布24之间也可以采用其他的连接结构,如魔术贴、胶粘结等。

如图17和19所示,面罩2的上部边缘朝向人体面部的一侧还可以设有挡条25,相应地,环形本体1的前部13可以设有凸檐133(参见图14)。采用这种结构,当面罩2转动至使用位时,上述凸檐133可对挡条25形成阻挡限位,以避免面罩2转动较大的范围并越过使用位;同时,上述挡条25、凸檐133的设置还可对处于使用位时面罩2与环形本体1之间的缝隙起到一定的封堵作用,以避免洁净空气过多地自二者之间的缝隙流失,从而使得外接输送管5输送而来的洁净空气可更多地为佩戴者呼吸所用。

实施例2

请参考图20-24,图20为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1为图20的爆炸图,图22为卡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3为第二转接头的结构示意图,图2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空气净化呼吸系统的使用状态图。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气净化呼吸系统,包括头盔和净化装置6,二者通过输气管5相连,该头盔为实施例1中各方案所提供的头盔。

由于实施例1中的头盔已具备如上的技术效果,那么,具备该头盔的空气净化呼吸系统亦当具备相类似的技术效果,故在此不做赘述。

如图19和图20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空气净化呼吸系统的净化装置6可以包括壳体61和设于壳体61内部的过滤组件62、电池组件63、控制组件64及风机组件65。该过滤组件62可以包括滤网固定件621和复合滤网622,该复合滤网622可以包括依次层叠的初效滤网、活性炭滤网及HEPA滤网(High-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即高效率空气微粒子滤网),以增强过滤效果。

该壳体61可以包括上壳体611、中壳体612及下壳体613,其中,上壳体611可以设有若干进风口611a。请结合图24,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净化装置6,其在使用时可通过卡扣66挂接于专用的或普通的腰带7上,此时,上壳体611朝向外侧,为避免阴雨天气时雨水通过进风口611a进入壳体61内部,各进风口611a可设置为外小内大的结构,从而可较大程度地避免雨水自进风口611a进入。

壳体61上可以设置电源键613a、档位指示灯613b、蓝牙键613c及电量指示灯613d,上述各部件均与电池组件63、控制组件64相连,以协同控制该净化装置6的使用。且该净化装置6还可以设有振动马达613f,当上述电源键613a、蓝牙键613c按动时或者发生电量过低等突发情况时,该振动马达613f可产生振动,以配合相应的电量指示灯613d、蓝牙键613c等对用户进行提醒。

净化装置6的出风口613e处设有卡接件67,以与外接输气管5的第二转接头51相连。具体可参见图22和图23,卡接件67为筒形结构,其周壁设有L形的卡接孔671,该卡接孔671的侧孔沿轴向延伸、底孔沿周向延伸;第二转接头51的外周壁则可设有卡位凸起511,具体使用时,第二转接头51的卡位凸起511可首先插入卡接孔671的侧孔、并伸入侧孔底部,进而沿卡接孔671的底孔转动,以完成卡接限位。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