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楼逃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52706发布日期:2019-04-30 18:23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楼逃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紧急逃生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楼逃生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今的高层建筑在遭遇火灾、地震等紧急情况时,建筑内部的电梯会停止运行,建筑内部的人员只有通过疏散楼梯步行下楼逃生。由于高层建筑的建筑高度一般较高,因此建筑内部的人员需要通过多级疏散楼梯才能疏散至地面,整个疏散逃生过程效率低下,而且在紧急情况下,大量人员涌入疏散楼梯,极易发生碰撞、踩踏等事故,对建筑背部人员的安全造成极大威胁。现今的高层建筑也会配备相应的高层疏散逃生装置,通常的高层建筑逃生装置为垂直缓降舱、缓降绳、逃生软梯、滑道等,但上述疏散逃生装置都存在缺陷,如垂直缓降舱,虽然能装载人员进行快速平稳下降,但是一旦垂直缓降舱满员后,就必须立即垂直缓降,造成后续的人员无法进行连续的疏散逃生;如缓降绳、逃生软梯对逃生人员的体能要求较高,不适用于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的疏散逃生;如滑道,滑道一般设置在疏散楼梯处,在不使用时会占据较多空间;因此,针对传统的高层建筑疏散逃生装置存在的缺陷,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楼逃生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楼逃生装置,实现高层建筑内部人员在遭遇紧急情况时进行迅速连续的疏散逃生的功能,具有连续快速逃生、不占用建筑内部空间、适用于各种人群逃生的效果。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高楼逃生装置,包括设滑道,所述滑道包括水平段,所述水平段设置于建筑外墙上的带有电子门锁的逃生门处,水平段的一端连接有向下倾斜的倾斜段,所述倾斜段的滑出端通向下一个滑道的水平段直至通向地面;建筑外墙上位于滑道的上方的位置沿滑道的倾斜方向设置有若干安装槽,所述安装槽中安装有卷绳装置,所述卷绳装置上绕设有缆绳;所述滑道靠近建筑外墙的一侧铰接在建筑外墙上,滑道远离建筑外墙的一侧与缆绳的自由端连接;所述滑道的内壁上设置有气囊。

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在高层建筑的每一个楼层交错设置有用于紧急疏散逃生的逃生门,每一个楼层的建筑外墙上都设置有逃生装置,逃生装置的主体为滑道,滑道由水平段和向下倾斜的倾斜段构成,水平段设置于逃生门处,倾斜段连接于水平段的一端;每一个楼层的外墙上的滑道的倾斜段均通向下一楼层的外墙上的滑道的水平段,若干滑道交错布置,直到通向地面。没有发生警情时,安装槽中的卷绳装置将缆绳收紧绕卷,此时滑道在缆绳的牵引下,竖直紧贴在建筑外墙的表面,不占用空间;当警情发生时,安装槽中的卷绳装置将缆绳放出,滑道绕着铰接于建筑外墙上的一侧转动至水平展开状态,同时缆绳将水平展开状态的滑道拉紧,然后建筑内部的人员通过逃生门进入滑道的水平段内,并沿着倾斜段内的气囊滑下至下一楼层的滑道的水平段,然后继续沿着下一楼层的滑道的倾斜段继续下滑,直至疏散至地面为止。由于在每一个楼层的外墙上均设置有滑道,因此每一个楼层内部的人员均可通过相应楼层外墙上的滑道进行疏散逃生,同时滑道呈固定状态,不会存在满员的情况,建筑内部的人员可进行连续的疏散逃生;而且滑道设置于建筑的外墙上,不占用建筑每部的楼梯通道的空间,不使用滑道时能通过卷绳装置将滑道收拢至竖直紧贴建筑外墙的状态,不占用空间也极大减少了受到风雨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同时,每个楼层上的滑道的倾斜段均通向下一楼层的滑道的水平段,极大减小了滑道的倾斜角度,且滑道的内部设置有缓冲用的气囊,避免了人员沿滑道下滑时速度过快而受伤。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进一步地,所述卷绳装置包括卷筒、驱动电机、转轴,所述转轴竖直转动安装于安装槽的内部,转轴上套装有卷筒,转轴的一端还套装有驱动电机;所述卷筒上绕设有缆绳。

在没有紧急情况发生时,驱动电机不工作,此时卷筒上的缆绳处于卷绕收紧的状态,缆绳的自由端将滑道远离建筑外墙的一端拉紧,使滑道呈竖直状态紧贴在建筑外墙上;紧急情况发生时,驱动电机驱动转轴转动,转轴带动卷筒转动,卷筒将绕卷的缆绳放松送出,使缆绳的自由端不再拉紧滑道远离建筑外墙的一端,此时滑道绕着与建筑外墙铰接的一端转动至水平展开状态,同时缆绳绷紧,使滑道保持水平展开的状态,便于人员从滑道上滑下。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槽的开口处的上下两侧均设置有导绳轮,上下两侧的所述导绳轮的轮缘分别与缆绳的上下两侧接触。

缆绳的自由端在拉紧和放松时,缆绳的倾角会发生改变,同时缆绳有可能发生晃动,缆绳在晃动过程中可能与建筑外墙发生摩擦,导致缆绳磨损,为了避免缆绳的晃动和磨损,在安装槽的开口处的上下两侧均设置有导绳轮,上下两侧的导绳轮的轮缘分别与缆绳的上下两侧接触,将缆绳夹在上下两侧的导绳轮之间,在缆绳拉紧或放松时,导绳轮对缆绳尽心限位导向,有效防止缆绳晃动,避免缆绳直接与建筑外墙接触造成磨损。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槽的开口处位于缆绳的上方的外墙上设置有压缩弹簧;所述滑道远离建筑外墙的一侧的顶端对应压缩弹簧的位置设置有挤压弹簧用的挤压板。

滑道被缆绳拉紧呈竖直状态时,滑道远离建筑外墙的一侧的顶端的挤压板与压缩弹簧接触,挤压板挤压压缩弹簧,使压缩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当紧急情况发生时,缆绳放松,滑道不再受到缆绳的拉力,此时滑道远离建筑外墙的一侧的顶端的挤压板在压缩弹簧的弹力作用下被推出,滑道在自重的作用下沿铰接于建筑外墙的一端转动至水平状态,通过压缩弹簧的弹力作用,有效避免了缆绳放松时滑道不能顺利转动至水平状态的情况。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进一步地,所述滑道的水平段远离倾斜段的一端设置有竖直向上的缓冲气垫。

当逃生人员从一个滑道的倾斜段滑落至下一个滑道的水平段上时,为了避免因为下滑速度较快,逃生人员在进入下一个滑道的水平段时发生撞击而受伤,因此在滑道的水平段远离倾斜段的一端设置有竖直向上的缓冲气垫,逃生人员滑落进入下一个滑道的水平段时,缓冲气垫能有效缓冲逃生人员下滑后的冲击力,从而保证逃生人员的安全。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进一步地,所述滑道的水平段的底部设置有与气囊和缓冲气垫连通的气泵。

在缆绳放松,滑道由竖直装填转动至水平状态的过程中,滑道内部的气囊在滑道的水平段的底部的气泵的作用下同时进行快速充气,使气囊在滑道转动至水平状态时充气膨胀完成。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进一步地,还包括设置于建筑内部的相互连接的紧急按钮和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逃生门内部的电子门锁连接;所述控制器还分别与卷绳装置和气泵连接。

当紧急情况发生时,高层建筑内部的人员按下紧急按钮,紧急按钮发送信号至控制器,控制器向电子门锁发送控制信号,电子门锁接收信号后立即打开,同时控制器控制卷绳装置开始进行放绳工作,将滑道从竖直状态转动至水平状态,在滑道转动过程中,控制器同时控制气泵向七磅充气,便于建筑内部的人员及时疏散逃生。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在每一楼层的建筑外墙上设置滑道,且按照上一楼层的滑道的倾斜段通向下一滑道的水平段布置,实现了建筑内部的人员可通过相应楼层的滑道下滑至下方楼层进行逃生的功能;相比于传统的高层建筑逃生装置,本发明具有不会存在满员、可进行快速连续逃生的有益效果;

(2)本发明通过在滑道的内部设置气囊,在滑道的水平段远离倾斜段的一端设置竖直向上的缓冲气囊,实现了辅助逃生人员下滑,避免逃生人员撞伤的功能;相比于传统的高层建筑逃生装置,本发明具有适应各种人群、有效防止撞伤的有益效果。

(3)本发明通过在滑道上方的建筑外墙上沿滑道倾斜方向设置若干安装槽,在安装槽中安装绕设有缆绳的卷绳装置;通过将滑道靠近建筑的一侧与建筑外墙铰接,滑道远离建筑的一侧与缆绳的自由端连接的方式,通过卷绳装置对缆绳的拉紧,实现将滑道远离建筑的一侧拉紧至紧贴建筑外墙,从而使滑道整体紧贴建筑外墙的功能;通过卷绳装置对缆绳的放出,实现滑道在自重作用下绕铰接于建筑外墙的一侧转动至水平展开状态的功能;相比于传统的高层建筑逃生装置,本发明具有紧贴建筑外墙不占用空间、不占用建筑内部空间、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小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使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滑道展开示意图;

图3为滑道拉紧示意图;

图4为卷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导绳轮的安装示意图;

图6为压缩弹簧和挤压板的安装示意图;

图7为缓冲气垫的安装示意图。

其中:1-滑道;2-安装槽;3-卷绳装置;4-气囊;5-导绳轮;6-缓冲气垫;01-压缩弹簧;02-挤压板;31-卷筒;32-驱动电机;33-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一种高楼逃生装置,如图1-3所示,包括滑道1,所述滑道1包括水平段,所述水平段设置于建筑外墙上的带有电子门锁的逃生门处,水平段的一端连接有向下倾斜的倾斜段,所述倾斜段的滑出端通向下一个滑道1的水平段直至通向地面;建筑外墙上位于滑道1的上方的位置沿滑道1的倾斜方向设置有若干安装槽2,所述安装槽中安装有卷绳装置3,所述卷绳装置3上绕设有缆绳;所述滑道1靠近建筑外墙的一侧铰接在建筑外墙上,滑道1远离建筑外墙的一侧与缆绳的自由端连接;所述滑道1的内壁上设置有气囊4。

没有紧急情况时,卷绳装置3上的缆绳处于拉紧卷绕的状态,滑道1远离建筑外墙的一侧被缆绳拉紧并贴紧在建筑外墙上,此时滑道1呈竖直紧贴在建筑外墙的状态;当紧急情况发生时,卷绳装置3工作,将卷绕的缆绳放出,此时缆绳处于松弛状态,滑道1远离建筑外墙的一侧不再受到缆绳的拉力,滑道1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绕着铰接于建筑外墙上的一端转动,直到滑道1转动至水平展开的状态,同时缆绳完全放出并重新处于拉紧状态,将水平状态的滑道1拉紧,使滑道1保持水平展开的状态,然后建筑内部的人员从逃生门进入滑道1的水平段的气囊4,然后沿着滑道1的倾斜段的气囊4滑下进行疏散逃生。

同时,每一楼层的建筑外墙上均设置有滑道1,上一楼层的建筑外墙上的滑道1的倾斜段通向下一楼层的建筑外墙上的滑道1的水平段,即相邻楼层之间的建筑外墙上的滑道1的倾斜段和水平段依次相通,使每个楼层的建筑外墙上的滑道1共同组成连续的逃生通道,建筑内部的人员可进入相应楼层的滑道1处,然后依次滑落至下方楼层的滑道1上,进行快速且连续的疏散逃生。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如图4所示,所述卷绳装置3包括卷筒31、驱动电机32、转轴33,所述转轴33竖直转动安装于安装槽2的内部,转轴33上套装有卷筒31,转轴33的一端还套装有驱动电机32;所述卷筒31上绕设有缆绳。

安装槽2的内部的上下两侧对应设置有安装凹槽,安装凹槽中安装有轴承,上下两侧的轴承之间转动安装有转轴33,转轴33上套有卷筒31,同时转轴33的顶端套装有用于驱动转轴33转动的驱动电机32,驱动电机32为大扭矩自带刹车的伺服电机,卷筒31的筒壁上设置有绳槽,同时卷筒31上还安装有排绳器,排绳器与卷筒31的筒壁之间绕设有高强度的钢丝缆绳。

通过驱动电机32驱动转轴33进行正转或者反转,实现卷筒31的正转和反转,即实现卷筒31对缆绳的收紧和放出,在缆绳收紧或放出的过程中,卷筒31的筒壁上的绳槽辅助缆绳依次排列,同时排绳器也会进行缆绳的排绳,防止缆绳在卷筒31上发生乱线、脱槽的情况发生。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1或2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如图5所示,所述安装槽2的开口处的上下两侧均设置有导绳轮5,上下两侧的所述导绳轮5的轮缘分别与缆绳的上下两侧接触。

缆绳的自由端在收紧或放出时,可能会发生晃动,也可能与建筑外墙之间接触发生摩擦,会造成缆绳稳定性不足或缆绳断裂的事故;为了避免缆绳的晃动,同时避免缆绳直接接触建筑外墙发生摩擦,因此在安装槽2的开口处的上下两侧均设置有导绳轮5,导绳轮5的轮缘上开设有u字形的绳槽,上下两侧的导绳轮5的轮缘处的绳槽相对设置,形成贴合缆绳外侧的限位腔并对缆绳进行限位导向,使缆绳的自由端沿固定方向进行移动,有效避免了缆绳的晃动和磨损,同时,为了避免导绳轮5的轮缘与缆绳接触发生磨损,因此在导绳轮5的轮缘的绳槽的内侧设置有防磨材料层。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1或2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1-3任一项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如图6所示,所述安装槽2的开口处位于缆绳的上方的外墙上设置有压缩弹簧01;所述滑道1远离建筑外墙的一侧的顶端对应压缩弹簧01的位置设置有挤压弹簧用的挤压板02。

缆绳放出时,滑道1可能不会顺利沿着铰接于建筑外墙的一端转动至水平展开状态,因此,为了保证滑道1能够顺利转动至水平状态,在缆绳放出时,滑道1远离建筑外墙的一侧需要一个水平的推力将滑道1推出,因此在安装槽2的开口处的外墙上设置有压缩弹簧01,在滑道1远离建筑外墙的一侧的顶端对应压缩弹簧01的位置设置有挤压板02,滑道1处于竖直状态时,由于滑道1被缆绳拉紧,此时挤压板02挤压压缩弹簧,此时压缩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压缩弹簧的反作用弹力与缆绳的拉力平衡,使滑道1保持竖直紧贴墙面的状态;当缆绳放出后,缆绳松弛不再拉紧滑道1,滑道1不受拉力,此时压缩弹簧的弹力将挤压板02推出,使滑道1由竖直状态向水平状态倾斜,滑道1能够在自身重量的作用向顺利转动至水平展开状态。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1-3任一项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5: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1-4任一项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如图7所示,所述滑道1的水平段远离倾斜段的一端设置有竖直向上的缓冲气垫6,所述滑道1的水平段的底部设置有与气囊4和缓冲气垫6连通的气泵。

建筑内部的人员通过滑道1进行逃生时,需要从上楼层的滑道1的倾斜段下滑至下一楼层的滑道1的水平段,逃生人员从倾斜段滑下时,速度较快,为了避免逃生人员下滑至下一楼层的滑道1的水平段时撞上,因此在滑道1的水平段远离倾斜段的一端设置有竖直向上的缓冲气垫6,通过缓冲气垫6有效防止逃生人员撞上;同时,述滑道1的水平段的底部设置有与气囊4和缓冲气垫6连通的气泵,通过气泵可快速对气囊4和缓冲气垫6充气。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1-4任一项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6: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1-5任一项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还包括设置于建筑内部的相互连接的紧急按钮和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逃生门内部的电子门锁连接;所述控制器还分别与卷绳装置3和气泵连接。

在建筑内部的逃生门处设置有紧急按钮,紧急情况发生时,逃生人员按下紧急按钮,紧急按钮同时向逃控制器发送信号,控制器向电子门锁发送控制信号,电子门锁接收信号后立即打开,同时控制器控制卷绳装置3进行放绳作业,将滑道1转动至水平状态,在滑道1从竖直状态转动至水平状态的过程中,控制器还控制气泵同时向气囊4充气,便于逃生人员快速安全逃生。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1-5任一项相同,故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