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七氟丙烷自动灭火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46491发布日期:2019-08-03 16:48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一种七氟丙烷自动灭火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消防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七氟丙烷自动灭火系统。



背景技术:

七氟丙烷灭火系统包括用于喷出灭火原料的灭火瓶组以及给灭火瓶增压的启动瓶组,启动瓶组在给灭火瓶组增压的时候,会使灭火瓶内的压力增大,使灭火瓶内的七氟丙烷喷出进行灭火。

公告号为CN207307045U的中国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管网式环保七氟丙烷自动灭火系统,包括有启动瓶、灭火瓶、管网系统及用于控制灭火系统工作的控制单元;启动瓶通过增压管连接灭火瓶的气动阀门及灭火瓶的瓶身,增压管内设有减压结构,灭火瓶与管网系统连接,管网系统上设有用于感应火情的温度感应器,温度感应器与控制单元连接,该方案可降低启动瓶导出气体的压力,防止灭火瓶组因压力过大而发生事故的情况。

但是在没货的过程中,如果七氟丙烷在灭火时直接喷向人体,存在威胁人体安全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减少七氟丙烷直接喷向人体,安全性高的七氟丙烷自动灭火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七氟丙烷自动灭火系统,包括启动瓶、灭火瓶、管网系统及用于控制灭火系统工作的控制单元,所述启动瓶通过增压管连接灭火瓶的气动阀门,所述启动瓶还通过增压管连通灭火瓶,所述灭火瓶的出气口与管网系统连接,所述管网系统上设置有用于感应火情的温度感应器,所述温度感应器连接于控制单元,所述管网系统朝下设置有喷头,所述喷头的下方活动设置有挡板,所述管网系统上设置有用于感应人体的人体感应器,所述人体感应器连接于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连接有用于驱动挡板与喷头的出气口对应或错开的驱动单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工作时,温度感应器感应到火情变化,将对应信号反馈至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控制启动瓶启动,启动瓶内的高压气体进入增压管,并带动灭火瓶启动气动阀门,灭火瓶启动,高压气体进入灭火瓶,给灭火瓶增压,时灭火瓶内的七氟丙烷灭火材料经管网系统的喷头喷出,进行灭火,同时在人体感应器感应到附近人体时,控制单元控制驱动单元启动,驱动挡板移动至与喷头下方对应的位置,对七氟丙烷向下喷出的路径进行遮挡,使得七氟丙烷喷向四周,减少七氟丙烷直接喷向人体而导致人体冻伤或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提高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单元包括连接于控制单元的驱动器和连接于驱动器的步进电机,所述挡板转动连接于喷头,所述步进电机固定连接于喷头,且其输出轴与挡板的转动轴同轴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人体感应器感应到附近人体时,控制单元向驱动器输出对应控制信号,使步进电机朝下转动至与喷头出气口对应的位置,保护人体,在人体离开后,控制单元向驱动器输出对应控制信号,使步进电机朝上转动至与喷头出气口错开的位置,提高灭火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人体感应器设置于管网系统的交叉处,所述喷头设置于管网系统交叉处的周围,并与交叉处的人体感应器对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人体感应器对管网系统交叉处周围的人体进行感应,并且控制对应周围的喷头上的挡板进行控制,为人体留出更大的安全区域。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管网系统包括纵横交错的气管,气管在交错处附近设置有一个以上的与交错处的人体感应器对应的喷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个喷头提高七氟丙烷分出所覆盖的面积,进而提高灭火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挡板呈中间低四周高的弧形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七氟丙烷从喷头喷向挡板后,从挡板的四周倾斜向上流动,进一步保证人体安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增压管内设置有用于降低启动瓶导出气体的压力的减压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降低启动瓶导出气体的压力,减少灭火瓶因压力过大而发生事故的情况,提高安全性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增压管靠近灭火瓶的端部封口,且该端部侧壁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通过连接管与灭火瓶连通;所述减压结构包括活塞杆和底座,所述活塞杆和底座之间设置有弹性件;所述底座设置于增压管靠近灭火瓶的端部,所述弹性件处于自然状态时,活塞杆位于遮挡安装孔的位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工作时,启动瓶的高压气体经增压管冲击活塞杆,使活塞杆下移,弹性件被压缩,在此过程中高压气体被减压,当活塞杆下移至露出安装孔时,高压气体经连接管进入灭火瓶,提高灭火瓶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弹性件为弹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簧材料容易获取,安装简单,有利于节省成本。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在人体感应器感应到附近人体时,驱动挡板移动至与喷头下方对应的位置,对七氟丙烷向下喷出的路径进行遮挡,提高安全性;

2.七氟丙烷从喷头喷向挡板后,从挡板的四周倾斜向上流动,进一步保证人体安全;

3.降低启动瓶导出气体的压力,减少灭火瓶因压力过大而发生事故的情况,提高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中喷头与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例中驱动器与步进电机的电气连接示意图;

图5是本实施例中分控单元与总控单元的连接示意图。

附图标记:1、启动瓶;2、灭火瓶;3、管网系统;401、分控单元;402、总控单元;5、气动阀门;6、增压管;7、温度感应器;8、喷头;9、挡板;10、人体感应器;11、驱动器;12、步进电机;13、气管;14、安装孔;15、连接管;16、活塞杆;17、底座;18、弹性件;19、安装座;20、固定座;21、连接杆;22、电磁阀;23、总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七氟丙烷自动灭火系统,包括启动瓶1、灭火瓶2、管网系统3及控制灭火系统工作的控制单元,启动瓶1内填充高压氮气,在启动瓶1的出气口处设置有电磁阀22,开启电磁阀22,高压氮气经电磁阀22喷出。

灭火瓶2设置有气动阀门5,灭火瓶2的内部填充七氟丙烷,灭火瓶2的出气口连接有总管23,总管23连接于管网系统3,在触发气动阀门5后,灭火瓶2内的七氟丙烷喷向总管23,在电磁阀22的出口与气动阀门5之间连接有增压管6,并且增压管6向下延伸至灭火瓶2内。

结合图1和图2,增压管6位于灭火瓶2内的端部封口,并固定设置有底座17,在增压管6内靠近底座17的位置滑动连接有活塞杆16,活塞杆16与增压管6的内壁贴合,增压管6位于灭火瓶2上方的侧壁开设有安装孔14,并且安装孔14与灭火瓶2内部之间连通有连接管15,在活塞杆16和底座17之间设置有弹性件18,弹性件18具体为弹簧,并且弹性件18处于自然状态时,活塞杆16位于遮挡安装孔14的位置,活塞杆16、底座17和弹性件18组成用于降低启动瓶1导出气体的压力的减压机构。

在工作时,启动瓶1的高压气体经增压管6冲击活塞杆16,使活塞杆16下移,弹性件18被压缩,在此过程中高压气体被减压,当活塞杆16下移至露出安装孔14时,高压气体经连接管15进入灭火瓶2,提高灭火瓶2的安全性。

结合图1和图3,管网系统3包括纵横交错并相互连通的气管13,并且气管13在交叉处固定安装有固定座20,固定座20朝下固定安装有用于感应火情的温度感应器7和用于感应人体的人体感应器10。

气管13在固定座20侧边连通有两个出气口朝下设置的喷头8,并与临近的人体感应器10对应,即每个人体感应器10各对应有8个喷头8,喷头8设置于管网系统3交叉处的周围。

喷头8的中下部的两侧各转动连接有连接杆21,连接杆21与其转动轴固定连接,其转动轴转动连接于喷头8,两根连接杆2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同一个挡板9,挡板9呈中间低周边高的弧形设置,喷头8的一侧在连接杆21的上方焊接固定有安装座19,安装座19往远离喷头8的方向延伸一端距离后向下延伸,安装座19固定安装有步进电机12,步进电机12的输出轴与连接杆21的转动轴同轴固定连接,启动步进电机12可驱动挡板9往与喷头8的出气口对应或错开的方向转动。

结合图4和图5,对于管网系统3每个交叉处的固定座20,其上的温度感应器7和人体感应器10均信号连接有同一分控单元401,分控单元401为单片机,每个步进电机12均连接有一个驱动器11,与同一交叉处的人体感应器10对应的驱动器11连接于对应的分控单元401,对应的8个驱动器11接收分控单元401的控制信号而控制电机的转向与转动距离。

若干分控单元401经RS485接线连接有总控单元402,向总控单元402传输对应温度感应器7的输出信号,总控单元402为单片机,总控单元402连接于电磁阀22,根据温度感应器7的输出对电磁阀22的启闭进行控制,分控单元401和总控单元402组成用于控制灭火系统工作的控制单元。

具体工作过程:在工作时,温度感应器7感应到火情变化,将对应信号经分控单元401反馈至总控单元402,总控单元402控制启动瓶1上的电磁阀22开启,启动瓶1内的高压氮气进入增压管6,并带动灭火瓶2启动气动阀门5,灭火瓶2启动,高压氮气进入灭火瓶2,给灭火瓶2增压,时灭火瓶2内的七氟丙烷灭火材料经管网系统3的喷头8喷出,进行灭火。

同时在人体感应器10感应到附近人体时,分控单元401经驱动器11控制步进电机12启动,驱动挡板9移动至与喷头8下方对应的位置,对七氟丙烷向下喷出的路径进行遮挡,使得七氟丙烷喷向四周,减少七氟丙烷直接喷向人体而导致人体冻伤或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提高安全性。

在人体离开对应人体感应器10的检测范围后,分控单元401经驱动器11控制步进电机12反转,驱动挡板9移动至与喷头8下方错开的位置,提高灭火效率。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