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挂灭火器的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54456发布日期:2019-10-13 01:39阅读:2947来源:国知局
悬挂灭火器的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消防工程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悬挂灭火器的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在计算机房、变配电室、发电机房、通讯机房、电器仪表控制中心、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重点场所一般安装有灭火装置,来进行消防保护。

现有的通讯机房等未设置安装管网的建筑物中一般设置有悬挂智能自动灭火装置,悬挂智能自动灭火装置中一般填充有七氟丙烷灭火药剂,七氟丙烷灭火药剂是无色、无味、不导电、无二次污染的气体,具有清洁、低毒、电绝缘性好,灭火效率高的特点,特别是它对臭氧层无破坏,在大气中的残留时间比较短,其环保性能明显优于卤代烷,是目前为止研究开发比较成功的一种洁净气体灭火剂,被认为是替代卤代烷1301、1211的最理想的产品。七氟丙烷灭火装置具有设计先进、性能可靠,操作简单,环保良好等特点。悬挂智能自动灭火装置具有灭火效能高、速度快、保险系数大、工作可靠的优点。无需窗墙孔和安装大量的管道及附属设施。只需将装置悬挂在被保护物的上方即可。

但是现有的悬挂智能自动灭火装置存在一个不足,就是在进行灭火之后灭火剂瓶需要进行卸下,来进行七氟丙烷气体的补充,或者更换新的灭火剂瓶,但是现有的悬挂智能自动灭火装置一般是在固定连接于灭火剂瓶的底座上安装膨胀螺栓来将灭火剂瓶安装在可以承受重量的屋顶上,所以在进行灭火剂瓶的更换时需要将底座与屋顶进行分离,然后更换新的灭火剂瓶,使得工作人员需要花费更得的时间来重新安装悬挂智能自动灭火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悬挂灭火器的安装结构,其具有方便将悬挂灭火器从屋顶上取下,从而更换新的灭火器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悬挂灭火器的安装结构,包括安装架以及悬挂灭火器,安装架呈“L”形,包括固定贴合在室内屋顶上的水平部以及贴合在侧墙上的竖直部,水平部和竖直部均为中空的管体且内部相连通,水平部远离竖直部的一端底壁上开设有穿孔,位于水平部的内部、穿孔的上方设置有第一辊轴,第一辊轴的轴线与水平部的轴线呈垂直设置,安装架的内部位于水平部和竖直部的交汇处设置有与第一辊轴平行相对的第二辊轴,竖直部的底端设置有放线组件,放线组件上设置有钢丝绳,钢丝绳自竖直部的底端依次穿过第二辊轴和第一辊轴并从水平部底端的穿孔露出,悬挂灭火器与钢丝绳自穿孔露出的一端可拆卸相连,悬挂灭火器通过放线组件放线从而自室内的屋顶降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需要对悬挂灭火器进行更换的时候,通过放线组件将悬挂灭火器从屋顶上放下,从而使位于屋顶处的悬挂灭火器降至人能够够到的位置,从而便于对悬挂灭火器进行更换。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钢丝绳露出穿孔的一端设置有安装板,安装板呈水平设置,安装板朝向穿孔的一端设置有凸台,凸台自连接安装板的一端向远离安装板的一端横截面逐渐减小,凸台的最大横截面的形状尺寸与穿孔的横截面的形状尺寸相匹配,悬挂灭火器与安装板之间挂接相连。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凸台伸入到穿孔中,从而使安装板不易与水平部之间发生错位移动,从而对钢丝绳进行保护,避免钢丝绳因长期摆动造成损伤、断裂。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安装板的底端设置有挂钩,悬挂灭火器的顶端设置有勾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快速的将悬挂灭火器固定在安装板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放线组件包括回转连接在竖直部内部底端的放线轴,放线轴一端自竖直部的侧壁露出,放线轴露出的一端固定有转轮,钢丝绳缠绕固定在放线轴上,竖直部的外侧设置有限制转轴转动的锁死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转轮从而转动放线轴,从而使缠绕在放线轴上的钢丝绳进行放线,使位于屋顶的悬挂灭火器从屋顶降下,从而便于对悬挂灭火器进行更换。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锁死组件包括固定在放线轴露出竖直部的一端轴身上的棘轮以及转动连接在竖直部外部侧壁上与棘轮相匹配的棘爪。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棘爪与棘轮相配合,从而限制放线轴的转动,将悬挂灭火器的位置进行固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水平部和竖直部均通过固定件固定在屋顶和侧墙上,固定件通过螺栓固定在屋顶或侧墙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快速的将水平部和竖直部分别固定在屋顶和侧墙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固定件的本体呈“U”形,固定件的开口朝向屋顶或侧墙并与屋顶或侧墙相抵接,水平部或竖直部位于固定件的开口内部,水平部与竖直部与固定件之间通过螺栓相连,固定件的开口端相对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贴合在屋顶或侧墙上的翻边,翻边上开设有供螺栓穿过的安装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将安装架固定在屋顶以及侧墙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第一辊轴回转连接在水平部中,第二辊轴回转连接在水平部和竖直部的交汇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小第一辊轴、第二辊轴与钢丝绳之间的摩擦,从而延长钢丝绳的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在需要对悬挂灭火器进行更换的时候,通过放线组件将悬挂灭火器从屋顶上放下,从而使位于屋顶处的悬挂灭火器降至人能够够到的位置,从而便于对悬挂灭火器进行更换;

2.通过在安装板上设置有挂钩,悬挂灭火器的顶端设置有勾环,能够快速的将悬挂灭火器固定在安装板上。

附图说明

图1是悬挂灭火器的安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竖直部以及水平部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悬挂灭火器与钢丝绳连接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安装架;11、竖直部;12、水平部;121、穿孔;2、悬挂灭火器;21、勾环;3、第一辊轴;4、第二辊轴;5、放线组件;51、放线轴;52、转轮;53、棘轮;6、钢丝绳;7、棘爪;8、安装板;81、凸台;82、挂钩;9、固定件;91、翻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悬挂灭火器的安装结构,包括安装架1以及悬挂灭火器2。安装架1呈“L”形,包括贴合固定在室内侧墙上的呈竖直设置的竖直部11以及贴合在室内屋顶上的呈水平设置的水平部12,其中竖直部11和水平部12均为中空的管体,且竖直部11的顶端与水平部12靠近侧墙的一端向对接并焊接固定在一起。竖直部11和水平部12的内部相连通。

水平部12远离竖直部11的一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在所需保护的物品的正上方。在水平部12远离竖直部11的一端底壁上开设有穿孔121,通过穿孔121从而使水平部12的内部与外界相连通。位于水平部12的内部、穿孔121的上方回转连接有第一辊轴3,第一辊轴3的轴线与水平部12的轴线呈垂直状态。穿孔121的轴线与第一辊轴3的轴身侧壁处于相切的状态。在安装架1的内部位于竖直部11和水平部12的交汇处设置有第二辊轴4,第二辊轴4回转连接在竖直部11和水平部12的交汇处,且第二辊轴4与第一辊轴3水平平行设置。

竖直部11的底端位于室内人手能够够到的部位,位于竖直部11的底端设置有放线组件5。放线组件5包括回转连接在竖直部11底端内部的放线轴51,放线轴51与第二辊轴4平行相对。放线轴51的其中一端自竖直部11的侧壁伸出。在放线轴51伸出竖直部11的一端固定有转轮52。通过转轮52从而带动放线轴51之间进行转动。

在放线轴51上缠绕有钢丝绳6,钢丝绳6的自由端自竖直部11的底端依次穿过第二辊轴4以及第一辊轴3从而自水平部12底端的穿孔121中露出,悬挂灭火器2与钢丝绳6露出穿孔121的一端可拆卸相连。

在放线轴51露出竖直部11外侧的一端的轴身上固定有棘轮53,棘轮53贴合在竖直部11外侧的表面上。在竖直部11的外侧表面上位于棘轮53的斜上方设置有与棘轮53相配合的棘爪7,棘爪7转动连接在竖直部11的外侧侧壁上。当棘爪7向棘轮53放线转动的时候卡入到棘轮53上相邻的两个齿之间,从而通过棘爪7与棘轮53的配合使放线轴51不能转动,从而将悬挂灭火器2的位置进行固定。

参照图3,钢丝绳6露出穿孔121的一端设置有安装板8,安装板8与钢丝绳6之间固定相连。安装板8呈水平设置,安装板8朝向穿孔121的一端设置有凸台81,其中凸台81自连接安装板8的一端向远离安装板8的一端横截面逐渐减小。凸台81的最大横截面的形状尺寸与穿孔121的横截面的形状尺寸相匹配。当安装板8与水平部12的底端相抵接时,凸台81通过穿孔121伸入到水平部12的内部,从而避免安装板8与水平部12之间出现窜动,使钢丝绳处于拉扯的状态,从而避免钢丝绳出现断裂的情况。

在安装板8的底端表面固定有挂钩82,在悬挂灭火器2的顶端固定有勾环21,通过将悬挂灭火器2的勾环与安装板8上的挂钩82相连,从而将悬挂灭火器2挂接在安装板8上。

参照图1,水平部12和竖直部11均通过若干固定件9固定在屋顶和侧墙上,固定件9的本体呈“U”形,固定件9的开口朝向屋顶或侧墙并与屋顶或侧墙相抵接。水平部12或竖直部11位于固定件9的开口内部,固定件9的本体与水平部12或竖直部11之间通过螺栓固定在一起。固定件9的开口端位于水平部12或竖直部11相对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贴合在屋顶或侧墙上的翻边91,翻边91上开设有供螺栓穿过的安装孔。通过采用螺栓穿过翻边91上的安装孔,从而将固定件9与侧墙或屋顶固定在一起。

在需要对悬挂灭火器进行更换的时候,将棘爪7与棘轮53分开,转动转轮52,使放线轴51转动,放线轴51转动方案,悬挂灭火器2因自身重力带动钢丝绳6在安装架1中移动,从而将悬挂灭火器2放下,当悬挂灭火器2降至人能接触的位置,将悬挂灭火器2从安装板8上的挂钩82上取下,并将新的悬挂灭火器2挂到挂钩82上。在转动转轮52,使放线轴反向转动收线,将悬挂灭火器2挂回至屋顶上,当安装板8的凸台81伸入到穿孔121中的时候,拨动棘爪7,使其与棘轮53相配合,从而限制放线轴51转动。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